第276章

  ————
  周宜妃甚至不等夏日来临,圣旨刚一颁布,她那边就开始收拾行李。
  就连瑞亲王的封王大典,都以景明宣年幼而免了,可见离宫的心意是多么坚定。
  反正周氏全部获罪回乡,如今周氏唯一还是官身的只有周宜妃,她自己就能为自己做主。
  等她收拾好行李,也同仪鸾卫指挥使商议过出宫后的行程,特地派人请来了姜云冉。
  再度踏入锦绣宫,景色一如往昔。
  只是宫人们行色匆匆,不见笑颜。
  周宜妃带出宫的宫人不多,除了百灵姑姑,还有两名侍奉多年的大宫女,除此之外,就是景明宣的两位奶嬷嬷和几名宫人,其余都留在宫中,不带在身边。
  如今锦绣宫这个情形,以后前程还真是不好说,因此被留在宫中的宫女们都愁眉苦脸,看不到任何欣喜。
  姜云冉被青黛和红袖侍奉着,直接往正殿行去。
  百灵姑姑匆匆迎出来,福了福:“见过贵妃娘娘,娘娘大喜。”
  姜云冉笑了一下,红袖就送上红封,道:“同喜。”
  待踏入正殿,百灵还没来得及开口,就听到里面周宜妃的嗓音:“那些花里胡哨的首饰都不带,只带日常体己之物便好,珍贵的衣料也都不带,多寻坊间常有样式,咱们是去治病的。”
  百灵立即开口唤她,周宜妃这才回过神,看向姜云冉。
  四目相对,周宜妃笑了一下。
  她如今面容平和,周身戾气似乎都消散,整个人也卸去沉重的负累,显得十分平和。
  “你来了。”
  姜云冉点头:“我来了。”
  周宜妃请她落座,也不废话,直接道:“在明宣康复之前,我们都不会回宫,这锦绣宫就封宫便好,宫人们直接发回尚宫局,还请你多多照料。”
  说是康复,实际上两人心照不宣。
  姜云冉没有挑明,直说:“你放心便是。”
  周宜妃安静看着她,终是说:“你照顾好自己,别像我一样。”
  被人害了那么多年,都一无所知,若非幕后之人熬不住,让韩才人挑拨离间,她可能到死都不知真相。
  姜云冉颔首:“我会的。”
  明间中一时间安静下来。
  周宜妃看着她,有些欲言又止。
  姜云冉明白她的意思。
  她压低声音,告诉她:“陛下不会放过他们的。”
  周宜妃眨了一下眼睛,伸手在眼角抹了一下,苦笑道:“这就好。”
  “一切都已经发生,无法挽回,我只能祈求上苍奇迹发生,也祈求上苍降下惩罚,恶人恶报。”
  姜云冉说:“会的。”
  周宜妃看向她,难得同她说了几句家长里短的闲话。
  在姜云冉离开之前,周宜妃抱了景明宣过来,她跟孩子说:“明宣,你说谢谢姜母妃。”
  小孩子瞪着大大的眼睛,事发当日他没受到一点惊吓,因此同之前并无区别。
  他看着姜云冉,忽然笑了一下。
  孩子的笑容纯真,让人心中安然。
  “谢谢姜母妃。”
  姜云冉揉了一下他头发稀疏的小脑袋,说:“小家伙,好好治病,听你母亲的话。”
  景明宣似懂非懂,依旧傻笑着看向她,目送她一路离开锦绣宫。
  四月初,周宜妃同瑞亲王景明宣,低调离开了长信宫。
  他们的离开,似乎并未在长信宫掀起波澜。
  因为此时的九黎,一场腥风血雨正在酝酿。
  四月初二,只是个平平无奇的春日,尤其在边疆重镇,百姓们早早就开始在地里劳作,为新一年的耕种做准备。
  战事发生的措手不及。
  在所有人来不及反应的时候,上千高大威猛的西狄骑兵忽然出现在防守最为薄弱的东城门前。
  他们手中的长矛锋芒尖锐,在阳光下闪着寒光,让人不寒而栗。
  一瞬间,战事便激荡起来。
  定国军奋勇杀敌,鏖战三日,才击退了来犯的西狄铁骑。
  军报传入京中,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
  自从十五年前,定国公沈穆击退西狄狼□□兵,西狄元气大伤,这些年来不过小打笑闹。
  后来礼泉开放榷市,贸易往来互通有无,西狄也不再缺医少药,贫瘠萧瑟,便逐渐平稳下来。
  然西狄依旧是丰庆草原上的庞然大物。
  无论是驻守在礼泉的护国军,还是驻守在九黎的定国军,都不敢放松。
  这样大规模的进犯,还是十数年来的第一次。
  果然,异族蛮子还是狼子野心。
  中原富饶,沃野千里,谁看了不会心动呢?
  尤其大楚幅员辽阔,不仅有丰茂的产粮平原,还临海靠山,贸易和珍馐皆不匮乏。
  丰庆草原的确富饶,可同大楚的锦绣山河相比,却显得贫瘠单薄。
  隐忍十数年,今岁终于隐忍不住了。
  景华琰看到战报,面色随之一沉,他直接命京中驻守的各将军都督入宫,这几日都在凌烟阁议论政事。
  前朝繁忙,后宫倒是平顺。
  如今宫中之人越发少了,倒是显得清净不少。
  这一日,姜云冉刚处置完宫事,正扶着红袖的手在宫中踱步。
  四月初*,院中的牡丹又开了一茬。
  随着姜云冉升为贵妃,听雪宫中的宫人自然水涨船高。
  甄承旨、青黛姑姑和红袖姑姑还是原来的官职,但俸禄加了一倍。
  另外紫叶升为从六品管事姑姑,俸禄与青黛红袖等同。
  莺歌和蓝韵升为司职宫女,莺歌贴身侍奉姜云冉,蓝韵主管库房,众人各司其职。
  黄门们也可有升职加俸,整个听雪宫犹如初夏一般欣欣向荣。
  回到姜云冉身边的红袖一如既往稳重。
  虽然之前分别数月,情分却没有生疏,还如以前一般亲近。
  此时红袖扶着姜云冉,一边禀报着宫中琐事。
  “夏日的份例都已发放下去,今年春日又放出去一批宫人,足有一百三十七人,因此今岁的份例少了两成,娘娘吩咐给各宫人多发了两匹细棉布,剩余还有一成。”
  姜云冉点点头,红袖对于织造局事烂熟于心,不用看折子,都能把数字说得分毫不差。
  “这一成先归东寺库,到时你跟彭大伴一起去,务必当面交接清楚。”
  如今宫中宫妃数量比之前朝少了六七成,尤其这两年来,人数越发少了,伺候的宫人自然相应减少。
  尤其前朝时候,还有不少没名没分的庶妃,伺候的宫人越发庞杂。
  到了元徽五年,虽然当时有新秀女入宫,但宫人数量足以应对。
  到了元徽六年,即便今年有一百多名宫人出宫,却并不影响宫中事务。
  各宫室和司局的宫人数量不变,但伺候娘娘小主的宫人却大大减少。
  之前姜云冉就同景华琰商议过,两人都认为不用再小选宫女入宫,不仅劳民伤财,还让各州府借机行事。
  即便以后还要小选宫女,大多也会选择慈养堂的孤儿,出宫和入宫的宫人数量足可持平。
  宫人减少,四季份例、岁银都会相应减少,姜云冉会取出其中一部分余额赏赐宫人,剩下的就开设东寺库,留存储备,以待荒年用来赈济。
  因为东寺库经手都是银钱,所以须格外谨慎,姜云冉反复叮嘱红袖。
  红袖便道:“诺,奴婢知晓的,娘娘放心。”
  姜云冉呼了口气,她仰头看了看天色,呢喃道:“也不知今年是否还去东阳围场了。”
  姜云冉有孕之后,身体一直十分康健。
  她除了最开始有些嗜睡,之后就再无其他症状。
  能吃能睡,前两个月便平顺度过。
  到了四月上,她才开始有些害喜。
  不过她对吃很是执着,即便害喜也不会不用膳食,讳疾忌医,倒是慢慢有所改善。
  听到这话,红袖就低声道:“边关起了战事,倒是不太好说,不过东阳围场之行本就是为了选拔年轻俊才,积累武将,倒也与战事不太冲突,只是……”
  “只是娘娘如今有孕,路途就有些艰难了。”
  姜云冉却拍了一下小腹,道:“孩子坚强着呢,不会这般脆弱。”
  “再说,等到了四月末,宫里又闷又热,怕是还不如熬过那十日路途,到东阳围场消暑。”
  她说着,叹了口气。
  “只希望战事能早早平息,不要再有杀戮,也不要耽误边关百姓的春耕。”
  然而,边关战事究竟是什么走向,现在的玉京无人能知,这金碧辉煌的长信宫中,最先出事的并非武英殿。
  这一日景华琰依旧在前朝忙碌,只让梁三泰过来看望她一眼,见她平安才能放心。
  梁三泰十分客气:“贵妃娘娘,陛下特地让御茶膳坊给娘娘准备的八宝烧鸭,娘娘最爱吃这一口,陛下心里记挂得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