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到了到了!”
  “二小子,你在哪?”
  “我的三丫,可能归来?”
  呼唤的声音此起彼伏,盘旋在玉京上空,在这个年关之下,有着别样的热闹和欢喜。
  很快,先行仪仗就出在百姓们面前。
  一瞬,欢呼声爆炸开来。
  “英雄,英雄,忠义,忠义。”
  那声音如潮水,如海浪,如烈风,如暴雨。
  兜头而下,却温暖而绵长。
  将士们跟随前方将领,他们一路前行,脸上也是止不住的笑容。
  “三叔,我回来了。”
  “娘,娘,是我啊!”
  这热闹似乎属于所有人。
  朱雀大道尽头,是气势磅礴的朱雀门,皇帝陛下及仁慧太后、皇贵太妃一早就等候在了城楼之上。
  除此之外,还有姚贵妃、周宜妃和梅贤妃。
  很可惜,这样的欢庆日子,徐德妃身体依旧病弱,实在无法亲迎兄长。
  在皇亲国戚们身侧,就是文武百官。
  大军行至朱雀门前,徐如晦翻身下马。
  他一身斑驳的锁子甲,身姿英武,器宇不凡。
  他右手捶胸,弓步颔首,对景华琰行军人之礼。
  “参见陛下!”
  身后的将士们异口同声:“参见陛下。”
  欢呼声不绝于耳,山呼海啸涌来。
  一贯冷面冷情的皇帝陛下,今日也笑容满面,他含笑看着鏖战而归的将士们,万分感慨。
  “国朝因你们而幸。”
  “乌城的百姓们,大楚的子民们,包括朕,都要感谢你们的英勇和付出。”
  “英雄无畏!”
  这三句话,把将士们说得热泪盈眶。
  紧接着,又是地动山摇的呼唤。
  “英雄无畏!英雄无畏!”
  景华琰大手一挥:“今日忠义军大营已经准备好了宴席,让我们不醉不归!”
  第103章 我更喜欢看你痛苦死去的样子。
  太极殿面阔十三间,共有七十八根朱红大柱支撑高耸入云的屋脊,只站在门口,都能感受到宫殿的恢弘壮丽。
  仰头看去,万方法相藻井重重叠叠,犹如九重宫阙,万物以此生,以此灭。
  每一根横梁上,都垂挂有十二枝琉璃盏,此时所有琉璃盏都被点燃,自是灯火辉煌,交相辉映,照亮了整个太极殿。
  今日的太极殿四面所有隔间全部打开,一览无余,殿中及殿外月台处摆有上百张圆桌,看盘和冷盘都已摆好,菜肴精致,而宫人们还在陆续端上热菜。
  整个太极殿坐满了文武群臣,此番大捷,举国欢庆,景华琰特允镇抚以上的武将至宫中享宴,已彰显与民同乐,皇恩浩荡。
  今日的太极殿,显得格外隆重。
  冬日寒冷,太极殿中烧有数十个暖炉,在圆桌边炽热燃烧着。
  气氛喧沸。
  许多镇抚之前从未进宫朝见,今日被施恩赏膳,皆心潮澎湃,满面红光。
  天潢贵胄们还未到场,并无贵人在场,这些将官们便小声议论起来。
  每个人都故意压低声音,奈何太极殿人数众多,显得格外嘈杂。
  其中一桌将官看着前面同朝臣们叙话的徐如晦,啧了一声:“你们方才瞧见没,那城墙上偏没有德妃娘娘。”
  另一个人瞪了他一眼,压低声音:“不是都说德妃娘娘重病,自不可能在冬日里出宫。”
  “你真信啊。”
  “老伯爷……”
  这三个字刚出口,就被另一人打断,狠狠斥责一声:“休要胡言,如今可没有什么伯爷了。”
  一开始的将官很不服气,却只能啐了一声,说:“谁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此时坐在边上的另一名高瘦将官蹙了蹙眉。
  “噤声。”
  他一开口,另两名将官便不敢言语了。
  军队等级森严,官大一级便能随意差遣,开口之人可是正四品的指挥佥事,他的话对于两位镇抚来说就是命令。
  “朝廷中事一切皆有定案,证据,折子,脏物一样不缺,”他冷冷睨了两人一眼,“你们以为,若真是被诬陷,少将军还能这样拼命?”
  “上面的将军、指挥使大人们,还会这样效忠?”
  忠义军一切以军功说话,军功卓绝者就能获得晋升机会,因此别看在坐都是正五品的镇抚,却不一定都是正经武举出身的武生,许多人都是从兵卒晋升上来,就是纯粹的莽夫,大字都不识一个。
  指挥佥事冷冷道:“一群没脑子的蠢货。”
  他这一骂,另两人就缩了缩脖子,最开始说话那个嘀咕了一句。
  “都这样传,咱们哪里知道那些细节,自然就信了呗。”
  又被上峰瞪了一眼,这才闭嘴。
  那指挥佥事听到他的话,抬头往前方面容刚毅的少将军看去。
  此时的徐如晦正在同荣亲王闲谈,他脸上虽无笑容,但神情却很平和。
  既不嚣张跋扈,也不自怨自艾,通身上下都没有其他情绪。
  对于忠义伯府的事情,对于徐德妃的病痛,他似乎都不怎么关心。
  心中只有家国天下,只有保家卫国。
  指挥佥事垂下眼眸,不再看去。
  又等了一刻,待丰盛的晚膳都摆好,梁三泰高昂的嗓子才响起:“陛下驾到。”
  顿了顿,又唱:“太后娘娘驾到。”
  霎时间,整个太极殿失去所有的声音。
  喧闹的世界犹如被深海吞没,只有一片极致的宁静。
  天潢贵胄们今日并未身穿华贵奢靡大礼服,清一色的雅致素服,就连景华琰也只穿着一身玄色常服,头戴白玉冠,显得异常清俊磊落。
  等在各自位置上落座,景华琰便起身,端起一杯酒。
  他道:“今日虽要庆贺边关大捷,感谢诸位将士们的英勇,朕却也想提前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士们。”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一杯酒,先敬为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牺牲赴死的英烈们。”
  景华琰声音高昂,掷地有声,在寂静的太极殿上回荡。
  方才还在满面轻松的将士们,此刻都红了眼睛。
  他们一起举起手中的酒杯,异口同声:“敬英烈!”
  酒水泼洒,醇香弥漫。
  景华琰只用几句话,就收拢了所有人的心。
  “第二杯酒,敬你们。”
  他说一句,敬一杯,语气诚恳,有着满怀的感叹。
  待三杯酒敬完,年轻的皇帝陛下已经双颊绯红,似不胜酒力。
  “今日君臣同宴,举杯欢庆,将士们开怀畅饮,不拘小节!”
  景华琰一声令下,宴席开始。
  南音馆的乐者奏起了清平调,中间的御阶之上,天潢贵胄们言笑晏晏,觥筹交错。
  徐如晦率先起身,登上了御阶。
  “敬陛下,谢陛下信赖,允臣率兵,挽救战局。”
  景华琰道:“将军不必多礼。”
  “将军乃旷世奇才,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朕能得将军之才,是朕之幸运,也是国之幸运,自十分爱惜。”
  徐如晦满面感激:“臣定肝脑涂地,为国尽忠。”
  景华琰浅浅笑了一下,显得异常随和。
  “今日德妃身体欠佳,不便宴席,明日你再进宫来,若老夫人精神尚可,也一并入宫,一家团聚。”
  这已经十分宽仁。
  自从徐德妃重病以来,徐家老夫人已经入宫数次,原本太后都亲自看望,同意她留在宫中关照孙女。
  奈何老夫人年事已高,自己本就体弱多病,最后在徐德妃的坚持之下,老夫人还是归家去了。
  徐如晦听到他提唯一的妹妹,三尺男儿也不由红了眼眶。
  “谢陛下。”
  景华琰请他起身,特地让梁三泰摆桌席,让他坐在御阶之上。
  “将军是国之功臣,理应上座。”
  徐如晦落座之后,荣亲王和礼亲王便上前敬酒。
  景华琰不爱吃酒,也从不勉强自己,最后一杯是陪着徐如晦吃的,现在两位皇弟敬酒,他就换成了茶。
  他叮嘱礼亲王:“如今王妃有喜,要多加关照。”
  礼亲王一脸腼腆,他生得比荣亲王秀气一些,一看就是个彬彬有礼的读书人。
  他笑道:“多谢皇兄。”
  景华琰又看向荣亲王:“三弟都先有孩儿,你也不能太过落于人后。”
  荣亲王显得更英武耿直,皮肤微黑,他点头称是,声音还挺洪亮:“臣弟会努力的。”
  这一番心直口快的发言,把荣王妃闹了个大红脸,四周的妃嫔们都笑了起来,一时间竟是其乐融融。
  就在这时,梅贤妃忽然捂住胸口,表情痛苦,要吐不吐。
  周宜妃就坐在她身边,虽不问世事,却也还是关心一句:“贤妃妹妹,你这是怎么?”
  有她关怀,众人的目光都向梅贤妃投射而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