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并且收上来的粮食质量还不好,根本没法子留存种子。
  且强行让百姓们提前秋收很可能激起民变。
  县令陷入了沉思,顾秀才的这番话倒是顺耳,可便是做一些措施来放荒于未然也不容易啊!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前修筑河坝,并进行河坝清淤,多挖排水沟渠。
  可如今是伏天,天气太热,这个节骨眼儿征召劳役很容易出人命。
  “这件事我知道了,你们先回去吧!”县令对顾秀才和村长道。
  他并没有对顾秀才说什么让他为他的言行负责任的话,在他看来,一个秀才听了可能会发大水的传言就立刻来禀报他并没有错。
  若是他因此而迁怒秀才,那么往后其他人再听到什么消息还敢来跟他说吗?
  他跟前任的孙县令不一样,倒是一个想在任上为老百姓做点儿实事的县令。
  从县衙出来,顾秀才就邀请村长去他们在县城的家。
  “……这是当时治病的时候卖了祖上留下来的一幅画,后来病好了钱还剩下不少,我想着遇哥儿要在县城念书,就拿这剩下的钱在县城买了套宅子!”
  顾秀才跟村长解释道。
  家里在县城买了房子并没有跟村里人说。
  大家都以为顾遇是在县城租房子住呢。
  村长连连说理解,心道顾家还是有底蕴啊,这一幅画得卖多少钱!
  到家之后,村长看到给他奉茶的李氏愣了一下,这还是当初那个满脸愁苦的李氏吗?
  容光焕发地跟换了个人儿似的!
  主要是她脸上有了血色,人也变白了些,穿着打扮跟村里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人还真是要靠衣装,以前李氏在老袁家的日子没比赵氏好多少,穿的衣裳就没有一件是不打补丁的。
  如今她穿的衣裳全是细棉布的,八成新,一点补丁都没有。
  人的精气神儿也好了,这跟以前的她对比起来,真真儿让人觉得老袁家不做人。
  觉得袁老四就是个混球。
  多好的女人啊!
  有袁老四后悔的时候!
  “李嫂,你去跟富涞说一声儿,让他去县学找遇哥儿,说家里有急事儿,让遇哥儿请假回来一趟。”
  距离秋收没多少时间了,这件事着急跟顾遇商量,顾秀才没法子耐着性子等到他下学。
  顾遇的学问好,虽然三天两头请假,但是人家请假之后再回来考试照样能考第一。
  弄得先生们没话说。
  故而他每次请假先生虽然无奈,但还是要给他假期。
  “怎么了?”顾遇看到他爹就问。
  顾秀才跟他就没瞒着,将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顾遇便道:“若是这般,咱们村跟上水村都靠着山,需要预防泥石流。同时需要拓宽河道,开挖排水渠。”
  “咱们村跟上水村都好说……县令怎么说?”顾遇问顾秀才。
  顾秀才将县令的态度跟顾遇说了一遍,顾遇琢磨了一下,就去书房写信,写完信就往信封里装了一千二百两的银票,其中一千两是珍珍给他的,剩下的二百两是他自己挣的,说起来惭愧,他手里的钱大部分都是珍珍给他的。
  他也想救苍生。
  但是救苍生的代价不是把自己和自己的家人给折进去。
  这件事太大。
  他只是个少年,担不起这么重的责任。
  “爹,我去一趟县衙。”
  “等我回来我们就一起回村,到时候商量一下村里该如何应对。”
  ……
  县令没想到老子走了又来小子,顾遇是廪生,是他们县城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秀才。
  他见了顾遇,直接问顾遇:“你也是为大水的事情来的?”
  顾遇颔首:“这件事虽然是学生的父亲道听途说,但学生认为做一些拓宽河道,清理淤泥,以及加固加高堤坝的工作并不影响什么……学生写了一些浅建,还请不吝赐教。”
  第168章 出谋划策
  叶县令从信封中将信子拿出来,便看到了夹在里头的银票,有一千二百两。
  “这是何意?”叶县令问顾遇。
  顾遇道:“大人若是现在要修缮水利,需要很多钱,这个钱要靠朝廷,靠着户部拨款的话一来二去等得太久,并且户部不一定会拨款。
  且秋收没有开始,县里的税没收上来……故而学生一家人变卖了些祖上留下来的东西,凑了一千二百两,将之捐给县衙用于修缮水利。
  学生认为,这个时候能修缮一条河道是一条河道,能防范一处是一处,终归比什么都不做强!”
  叶县令听他说这番话心中感触颇多,顾家人能做到这个份儿上,可见至少他们是信了洪涝之言。
  他让顾遇先坐下,自己则开始看顾遇的信。
  结果刚看两眼,叶县令的神色就变得十分严肃认真起来。
  原来顾遇写了一份儿计划书,从何处开始修缮,怎么修缮,每个村子怎么挖排水沟渠上头都有建议,虽然并不详尽,但却有个大框架。
  并且他还写了一个募捐的建议,建议叶县令号召乡绅们捐款整修河道,然后修功德庙,树立功德碑,每个捐钱的人都可以碑上有名。
  并且顾遇也提到说他愿意替县令去奔走,游说两个乡绅捐钱。
  还建议叶县令征有酬劳的劳役,劳役时间避开中午最热的时间段,并备好消暑汤……
  计划书十分详尽,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不过若他真如顾遇计划的这般做,既能防患于未然,又不用担心将洪涝的消息放出去之后引发恐慌。
  没有人能承担恐慌民变的后果,顾家父子两个不行,他这个县令也不行,搞不好全家的性命都会搭进去!
  “不过学生还是建议大人找人随时关注天气,最好是能提前一天甚至半天预警。”
  “这样一来就需要县衙多准备铜锣和人手,一旦天气风云变幻,就让里长村长敲锣打鼓去提醒村民,靠着山的,靠着水的都赶紧避到别人家去……”
  县令颔首。
  顾遇又道:“学生愿意负责皂角村的防涝事宜,我们皂角村先一步挖排水渠,清理河道,拓宽加固河道,希望能影响一下其他村庄……
  大人若是觉得学生之建议可行,学生这就去找人募捐,若是大人觉得学生危言耸听,学生之言不可信,那就当学生没有来过。”
  叶县令长舒一口气道:“你的建议很好,本官会找人商议这件事,至于你们村的防涝事宜,本官相信你会做好!”
  “你要好好学,将来一定会有不错的前程!”
  少年可畏啊!
  叶县令在心中叹道,他都好长时间没有见过这般聪明,并且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少年了。
  正如顾遇所说,便是没有洪涝,他做水利工程也是没有错的,这些本来就是该县衙做的。
  每年衙门征发劳役,不是修路就是修河,不过时间都是选在春播跟秋收后,春播和秋收前很少征发劳役。
  只要能搞到钱,有偿劳役的话民众这边儿的怨言就会少很多。
  等顾遇走后,叶县令立刻招来县衙的班子商量这件事,他没有提顾秀才等人,也没有说洪涝,只说很担心干旱,怕再旱下去县里会遭灾。
  于是便想着趁着秋收前挖一些蓄水池,把河道拓宽,再挖一些引水渠……
  毕竟如今很多河道的水都减少了不少,他这么一说,县衙的官员们也没谁敢保证不会干旱。
  只是摆在面前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伏天征发劳役很难,也很容易出问题,再有就是马上就要秋收了,怕劳力不足。
  县令就将顾遇的计划在心里改了改,换成他的话说了出来,并且率先说他愿意出一百两银子,其他的就让那些田地比较多的乡绅们出一些,到时候会修庙立碑来记录他们的功德。
  这样也行,大家纷纷表示我捐二两,你捐三两。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顾遇得了县令的准信儿,他头一个就去找同窗好友白皓,开门见山就让他捐钱,还让他去找他舅舅,说只要他舅舅愿意捐钱,他就再给他写一个话本。
  白皓觉得很奇怪:“这好端端的你怎么张罗起这个事儿来了?这个时候兴修水利,县令大人还真想得出来,他吃错药了吧?”
  顾遇看了他一眼:“主意是我出的,什么原因我没法子跟你解释。”
  “我跟珍珍一起捐了一千二百两,你看看你捐多少,还有,你可以跟你舅舅说,他捐多少决定着我将来给他的话本子的数量!”
  白皓:……
  “你这是逼捐!”
  顾遇无所谓地道:“随便你怎么想,钱你直接去县衙送给叶县令!”
  说完顾遇就送客:“好了你可以走了,我还有事儿,我要回村。”
  白皓郁闷死了:“顾遇,有你这样的朋友吗?这人还没用就扔!太不地道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