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3节
在这一“客观规律”的“历史必然性”下,扮演“历史偶然性”的就是刘欣的突然晏驾,以及我们的主角王莽仓促登上历史舞台。因此本书并非旨在提供又一部王莽的传记,而是考察帝制时代人们追求并“实现”儒家版“理想国”的一段历史,并在接下来的细节里窥探舞台上谁是玩偶、谁是主人,有何教训、有何经验,以及看罢这场戏剧后是感到充实抑或虚无?
让我们从巍巍汉室说起……
注释:
1 程政举:《汉代诉讼制度研究》,第198页,法律出版社,2010。按照捕律,官吏不得夜闯民宅捉拿嫌犯,如发生,嫌犯有权反抗,官吏则会被追究责任。以前有句老话“夜闯民宅,非奸即盗”,观念与此相同。
2 《汉书·王莽传》,第4044页:“哀帝崩……太皇太后……遣使者驰召莽”,中华书局,1962。
3 《后汉书·张步传》,第500页,中华书局,1965。
4 公历和古代历法并非绝对对应,年数对照取约数,后文同。
5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
6 《汉书·董贤传》,第3738页。
7 《汉书·董贤传》,第3738页。
8 《汉书·地理志》,第1609页;总数据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统计取约数,第17页,商务印书馆,2014。
9 《汉书·眭弘传》,第3153页。
10 符节令,隶属少府。孟祥才认为是“符节县令,符节,今四川合江”,见《王莽传》,第38页,人民出版社,2016。此说误,西汉时该地称“符”,王莽改名为“符信”,东汉建武间始改名为“符节”。
11 程政举:《汉代诉讼制度研究》,第3153、3154页。
12 程政举:《汉代诉讼制度研究》,第3154页。
13 西嶋定生:《秦汉帝国》,第31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4 杨权:《新五德理论与两汉政治:“尧后火德”说考论》,中华书局,2006。
第一章 汉室
邪径败良田,
谗口乱善人。
桂树华不实,
黄爵巢其颠。
故为人所羡,
今为人所怜。
——汉成帝时歌谣
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
1.刘邦的隐忧
汉高帝十二年冬天 2 ,刘邦刚刚在蕲西 3 一带击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的军队,他令属下继续追击,自己启程返回长安。途径故乡沛县时,刘邦特意驻留,把当年的故人父老找来一起喝酒,选了一百二十个沛县子弟教他们唱歌。且歌且酒,刘邦喝醉了,亲自击筑,唱了一首著名的楚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罢,又让那一百多个年轻子弟们唱,他自己在众人面前起舞,“忼慨伤怀,泣数行下 ”。刘邦对这些故旧父老们说,他是“游子悲故乡 ”,其实也是衣锦还乡,所以他在沛县待了十几天,并永远免除了沛县和丰县两地的赋税。
不过,刘邦虽然自诩“威加海内”,却发出了没有猛士守四方的感慨,透露了他内心的不安全感。
明明外有刘姓子弟的诸侯国,内有从丰沛起家时跟随自己的功臣,为何刘邦还要说“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有理由对天下的局势备感忧虑,尤其是对自己死后这个国家能否维持下去并不是很有把握。这是因为,刘邦首先是个战国人,秦并天下的时候,他已经三十五岁 4 了,不必说在人均寿命只有二十几岁的秦汉,即使在21世纪,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他的观念也已定型。刘邦出生的时候,“战国四君子”有三人还健在 5 ,作为魏国的移民后裔、楚国的编户齐民,他性格上极度欣赏“窃符救赵”的信陵君魏无忌,还曾经给魏无忌的门客张耳当门客;风俗习惯上又属于楚文化。所以,在刘邦以及时人的观念里,天下属于列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后来,秦国分灭六国,各国君主退位,只比刘邦大三岁的赵政 6 成了皇帝。按照秦制,刘邦到咸阳去服徭役,有幸围观了出行的赵政,于是感慨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刘邦这才意识到,在列国的封建之外,还有一种集权的安排,还有一个比“王”更高的新鲜称号:皇帝。
此时刘邦所心仪的“大丈夫”,就不完全是信陵君那样的人物了。列国并立和皇帝一统同时进入了他的观念。
刘邦四十八岁时,也拉起队伍加入蜂起的反秦大军。他这个年龄是货真价实的“长者”,比起那些血统尊贵的六国旧贵族,比起光芒四射的年轻人项羽,刘邦显得比较边缘。好在,他遵照楚怀王的命令先进入咸阳,终结了已经去掉帝号的秦王国。刘邦可能会想起,仅仅几年前,他还在这里仰视皇帝,而今天却在这座城市建立了自己的汉王国。
在萧何的努力下,刘邦的汉王国延续了秦法,并仿照秦制改组建立了王国朝廷,继承了秦国的体制。
但是,这个体制只限于汉王国自身,至于天下要形成怎样的统治秩序,汉王国将来能走到何种程度,此时的刘邦未必有清晰的观念。用后来史家的话说,从秦亡到汉初,是一个“后战国时代” 7 。
“后战国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战国时期的旧贵族纷纷复国。项羽西楚霸王的身份,是各诸侯王的共主;刘邦后来在定陶称的皇帝,和嬴政的“皇帝”并不完全一样,而是更近于项羽的西楚霸王,也是诸侯王的共主、盟主。因此,这些诸侯王名义上是由刘邦所封,但各诸侯国的地位和刘邦的汉朝基本上是并列的,诸侯王统治的臣民也不把自己看成汉朝人。
刘邦的不安全感正在于此,他虽然是皇帝,但有效统治的范围并不及于诸侯国的土地,甚至也不及于功臣所封侯国的封地。怎么办?学习秦朝在天下普遍建立郡县制?把汉朝从秦朝继承来的体制应用到天下?
那要问各位诸侯王和跟随他的功臣,不必说诸侯王们肯定不答应,就是一般的功臣也未必答应。天下初定时,刘邦与功臣们在洛阳南宫聚会,他让功臣们说说为什么自己能代替项羽拥有天下,功臣们坦白,论“人品”刘邦肯定不如项羽,但刘邦能把打下来的土地给群臣,“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却嫉贤妒能,“得地而不予人利 ”。
这个对比看似赞美,细想来颇有攻击性,是在“告诫”刘邦,功臣们跟随他的真正动力就是能够分天下。刘邦当然听得出这个意思,绵里藏针地反驳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其一”,即刘邦并不想甚或不敢否定功臣的这番道理;但“其二”则是说,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人杰“吾能用之 ”,言外之意就是强调我能驾驭这三个最强的功臣,普通的功臣还是收敛一点为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