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吴奶奶气道,“现在小静回来了,只是一时半会儿没找到工作,在家里多住些日子,她嫂子就整天甩脸子。”
谈老太就说:“这家务事就是这样。”
吴奶奶叹气:“现在回城的人太多,工作哪里那么好找的呀。小静说要出去摆摊,我瞅着街道上卖茶叶蛋的,卖馒头包子的都已经不少了,这生意也未必就那么好做。”
“小静想卖什么?”谈老太问。
吴奶奶:“小静说想卖饺子,馅儿调好,面和好,一个煤炉子一口锅摊子也就支起来了。就是不知道好不好卖。”
谈老太:“试试呗,又不费多少本钱。到时候忙不过来了,喊上我去给帮忙包。”
吴奶奶立马就笑起来:“哎呦你说的,要是有那么好的生意就好了……”
俩老太太说说笑笑的。
秦天南这下倒是相信了谈老太的话,她住这儿不寂寞。
学校期末考试完,邱学海问秦天南要不要去医院实习,他可以帮着安排。
他这个班长当的还是很合格的,班上同学只要想去医院帮忙打杂的,他都能帮着给安排。
工资肯定是没有的,但他给申请到了一人一天5毛钱的生活补助。
别看只有5毛钱,已经不少了!也是邱学海费了好大劲才给申请下来的。
毕竟他们这些才上了一年学的医学生们,到医院也就是只能打杂,跑跑腿传个话,帮忙抬病人,真正专业的活还干不了。
秦天南摇头,她说好了假期要去京市的。
邱学海有些失望。
不过秦天南还没来得及去京市,就接到了刘兰香打来的电话。
电话里,刘兰香的情绪很激动。
“小南,我爸,还有队里老支书、大队长,会计,几个小队长……全都被抓了。”
秦天南一愣,立刻就反应过来。
河滩口公社,刘湾大队,就是刘兰香家所在的那个大队,他们去年私下里把田地分了,去年秋季收成就很好,今年夏收已经结束,刘兰香之前给她打电话,说收成很好。
有多好呢?
刘湾大队小麦亩产平均能达到每亩1000斤!
这个数字以几十年后的眼光来看不算高,那时候只要不遇上自然灾害,小麦亩产一千四五并不罕见,最高甚至能达到一千七八!
这跟后来的种子选育、化肥、农药都有关系。
而在如今这个年代,小麦平均亩产1000斤,绝对是非常惊人的。
不用跟别的地方比,就跟刘湾大队自己比,刘湾大队过去这十年,小麦亩产就没有超过300斤的!
小麦只是翻了3倍多,玉米红薯的产量直接比从前翻了5倍!
可以说刘湾大队今年不光是不用再欠公粮,他们能足额交上全部公粮。
照这样下去,在留足大队农民每年足够的口粮之后,也要不了3年就能把从前欠的全部缴清!
而刘湾大队的地理位置和田地情况也不是最好的,如果换成是向阳公社、秦集公社这些土地情况更好的地方,那粮食产量能翻多少,简直不敢想。
激动归激动,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
现在虽说提出了改革开放,但形势依旧比较严峻,私自把集体的土地分给农民,这可是违法犯罪,真要追究下来的话,都得去坐牢,甚至是枪毙!
村里人也都知道,所以三番五次告诫大家,一定要守口如瓶,不要对外乱说。
但这种事,其实很难瞒得住。
地里的庄稼长势摆在那,老农民一眼就能估算个差不多,自己大队就算守口如瓶,也总不能蒙住周围其他大队的眼睛。
再者上工的时候,不是按照小队上工,是每家每户固定管理某一块田地,有心人看了就能猜出来。
所以这事儿瞒其实也瞒不住多久。
周围其他大队,有些眼红想要效仿,自然不会举报,但架不住每个大队每个村里,都有懒惰心思不正的。
现在大锅饭这些人还能有口饭吃,都开始自己烧小灶,他们咋办?
所以秦天南很容易就能猜到:“是被举报了。”
刘兰香点头:“嗯。”
她声音微微颤抖,努力装作坚强的样子,但情绪实在是难以自控。
“你先别太着急,我等下给梁书记打个电话问问情况。”秦天南说。
刘兰香深吸口气:“你也别为难领导,这一天迟早要来,去年大家就已经想到了。小南你知道么,他们说就算被抓了也高兴。今年地里收成实在是太好了,大家能交得起公粮,也能吃饱饭,吃不完!”
挂了刘兰香的电话之后,秦天南就打给了梁书记。
梁书记正在开会。
过了一个小时左右把电话重新打回来了。
秦天南问了一下情况。
梁满山也没有隐瞒,直接说道:“是被人举报了,暂时先把他们抓起来,后续……再看看怎么处理。放心吧,我交代过了,人在里面肯定不会受罪。我这边材料也准备好了,下午就去省城见钟领导,汇报工作。”
第二天下午,梁满山从钟领导那边离开,就来了秦安堂,还带了礼物过来。
谈老太身体也舒服了一些,赶忙叫进来泡茶,又要出去买菜,要留他们在家里吃饭。
梁满山赶紧说不用了,还要赶回县里,明天一早还要开会。
梁满山跟秦天南又聊了几句刘湾大队的事儿,目前暂时先搁着。
人关起来了,但是不着急处理,任何决定都不着急下,就先晾着。
钟领导明天的飞机赶去京市。
在钟领导有消息之前,这件事就先晾着。
秦天南也不由得点头。
这种冷处理的方式是对的。
至于夏收之后马上就要耕种秋季作物,怎么办?
梁满山笑了笑,总不能把全村人都抓了吧。
这话的意思就很明白了。
村里其他人,该怎么种还继续种!
钟领导那边的消息一天两天是下不来的,也不能着急。
秦天南决定带着谈老太回去一趟。
到了县城,也是先去拜访梁满山,顺便帮梁奶奶检查一下身体。
“我好着呢,我这头疼病再没犯过了。”梁奶奶热情的很,拉着谈老太和秦天南的手要她们坐下,非要他们中午一定留在家里吃饭。
又说起儿媳妇周佩玉,孙子梁嘉年去京市上大学了,儿媳妇周佩玉一有时间就往京里跑。
其实是因为周佩玉怕梁嘉年回去京城上学,心理问题会复发。
不过如今看来,情况挺不错的,梁嘉年偶尔还会给她打电话聊一下医学上的事。
现在的医学生并不像二三十年后,被规培制度和医院、病人多重压榨,精神压力巨大。
梁嘉年适应的很好,日常上课,节假日去医院打杂,从实践中学东西永远比死读书要快。
梁满山也很高兴,前几天在省城的时候,时间不够没有多说,现在总算是有时间了,就好好聊聊。
难免就提起秦天南在省城做的事,尤其是让保丰厂起死回生。
“你觉得我们南明县有没有条件建一个药厂?我听说保丰厂现在的药品供不应求,工人们都加班加点。生产任务太重了嘛。”
秦天南却是笑着摇头:“保丰厂在不断改造升级中,生产要求很高,暂时不打算开分厂。咱们南明县的话,也是药材产区之一,县城老早就有药材一条街,完全可以把这一块做好,弄个药材加工厂其实更合适。”
药材加工厂,就是把从产区收上来的药材进行初步净制,再按照不同厂家要求进行切制、炮制等等。
国家把保丰厂交给秦天南的时候,也把从前属于秦家的两家药材加工厂也一并交给了她。
只不过药材加工厂那边的情况和保丰厂不同,保丰厂已经走投无路了,秦天南怎么改革都行。
而药材加工厂那边,不算多红火吧,但日子比保丰厂好过多了。
因此对于国家把他们交给秦天南,这两个厂子里反对的声音是比较大的,尤其是管理层。
秦天南也没着急去处理,而是一直晾着,让那两个药材加工厂维持原本的经营。
现在保丰厂彻底翻身,红火起来,时机也差不多就到了。
梁满山立刻又细细地问秦天南药材加工厂的事。
聊了一会儿之后,又说起了刘湾大队分田到户的事。
已经过去一周了,钟领导也早就从京市回来了。
梁满山说:“领导的意思是,先干着。”
秦天南沉默了一会儿。
梁满山说:“这件事就算是要负责,也是村里的领导要负责,所以刘湾大队的支书和大队长都还在关着,其他人已经放回去了。”
梁满山没有明说。
秦天南又不傻,当然明白过来了。
意思就是这件事还没确切的定论,暂时就只能是先晾着,但完全可以不耽误农业生产呀,该种地的继续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