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晕过去的时候,林秀秀甚至怀疑自己在做梦,她恐怕根本就没有重生吧,她只是做了个重生的梦……
第50章 谈小礼又去市里挣外快了,说是要一两天。……
谈小礼又去市里挣外快了,说是要一两天。
这天,梁嘉年跟他妈周佩玉一起过来了,秦虎给送来的。
顺便还给沈南星带来了一份报纸,《教育学习报》,上面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文章,《新社会的土壤,才能孕育出时代之花——南星。》
沈南星眼睛一亮,贝明艺的稿子发了。
算算时间也确实差不多了,现在距离高考成绩公布只有5天时间了。
周佩玉笑:“这报纸大的机关单位才会订,我估摸着你没有,就送过来了。”
这是教育学习报,不是丰省日报,确实只有大的机关单位,或者是跟教育相关的单位才会订阅。
这篇稿子从之前贝明艺的采访内容出发,并没有回避她外公在运动中身亡的事,以及她母亲劳改下放的情况,但也没有着重描述。
讲述了一个家庭突遭变故的女孩子,下乡之后是怎么一遍劳动一边坚持学习,哪怕高考停滞,她也没有放弃学习进步,最终在高考恢复之后,才能有那么充足的准备。
文章中重点写了她总结的那些复习资料,有多么全面多么难得。
还添加了佐证,比如京市各个知名学校的知名教师们,都对这份资料给出了超高评价。
光有老师评价不算,还有学生评价,南明县的学生,还有丰省其他市县,主要是丰州市的在校学生,以及不在校,在家自学的知青们,对这些资料的评价。
无一例外,全都是特别高的评价。那些评语沈南星自己看了都觉得脸红。
这时候的人夸人都不怕尴尬的。
后面还写了南星同学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次考试中,每一次都是名列前茅,分数一骑绝尘。
但是,在高考当天因为不良青年飙车,导致南星同学右臂严重骨折。
报道上还说,南星同学原本是可以躲过这场事故,但她的身后是即将临盆的双胎孕妇、耄耋老人、年幼稚子,她义无反顾地挡在他们前面……
最终,她右臂严重骨折,可她在这种情况下,还用自己祖传的医术,给大出血的孕妇止血接生,最后,拖着断掉的右臂,坚强地上了考场!
沈南星看到这里:“……”
她没有,真的没有。
不过显然,贝明艺的这种“艺术加工”,让她这个人物显得更加高大上了。
沈南星也知道,现在报纸都喜欢塑造英雄,其实也不能说是现在,是任何时候的媒体,都喜欢夸大,喜欢塑造一个全方位的标杆。
沈南星被撞骨折,显然没有她是因为保护孕妇老人小孩才被撞骨折,来得更有冲击力。
她相信,读者们看到这里恐怕都要掉眼泪了。对她这个人肯定也是越发的推崇。
贝明艺还在文章末尾说:或许南星今年的高考无法取得一个好成绩,但她已经为自己,为所有丰省乃至于是全国的考生,也为被她救下的孕妇、老人、孩子,交上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好家伙。
这样即便她最后高考成绩真的不尽如人意,也不会有人嘲笑她。
周佩玉笑道:“明艺给我打电话了,说报道这才刊登出去两天,他们办公室的电话都已经被打爆了,全都是关心你的,京市的医院还说可以免费给你检查,看看你右手恢复得怎么样。还有很多所大学也都说,无论你高考成绩如何,都愿意接收你入学。”
现在虽然恢复高考了,但推荐入学依旧是存在的,只是在学校里,推荐入学的必然是要比自己考上的低人一等。
这些大学想要不通过高考接收沈南星入学,应该就是从推荐入学这方面操作,并不困难。
因为她有足够多的“成绩”!
周佩玉又道:“另外你的知识点和复习笔记,教育部已经在考虑,让专家组全面审核,重新修改编纂之后,作为教育部指定的教材补充资料,向全国推广。也就是说,它将会成为教材的一部分。”
这一点是沈南星始料未及的。
但仔细想想,也合乎情理,现在的教辅资料领域几乎是完全空白的!
“明艺说会争取你的署名权和稿费。不过别抱太高期望,稿费可能不会很多。”
沈南星点点头。
署名权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说稿费有没有都没关系。
她直接表示,稿费如果有的话,请帮我全部购买这些资料,捐赠到偏远地区。
周佩玉目光中尽是赞赏。
旁边的梁嘉年乖巧地坐着,听着母亲和沈南星对话,看向她的目光更是熠熠发亮。
周佩玉又问:“小南,很多学校都抛来橄榄枝想要录取你,你有什么想法,还是坚持要去京市医学院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再想想办法,教育部的领导很欣赏你,他们也有推荐名额,实在不行看看能不能操作一下。”
她已经打定主意,如果沈南星坚持要上京市医学院,她就回娘家求求爹妈哥嫂,应该也不是特别难的事情,肯定会有办法的。
沈南星却笑了:“先谢谢您,不过您别着急,等考试成绩公布了再说。”
周佩玉看她这么自信,也有些拿不准了,难不成她右臂骨折,真的没有影响她考试成绩?
那可真是,太叫人惊叹了!
中午周佩玉和梁嘉年在家里吃饭。
谈老太的手艺,哪怕是周佩玉也啧啧称叹:“婶儿,您这菜做的比涉外酒店的还要好呢,难怪年年老是赖您家吃饭。”
沈南星非常认同地点头:“所以等我去上大学,也一定要把奶给带上。”
几人正说笑着吃饭呢,谈家明回来了,给谈老太带了一封信。
谈老太还奇怪呢,谁给她写信,一看地址就笑了,正是她那小姐妹,城里他们住的房子就是这个小姐妹的。
谈老太拆信看,沈南星却是在问谈家明:“酱菜作坊那边出货了吧。”
谈家明也不尴尬,都知道他这些天,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去石庙村。
韩秋梨一直在石小榕那边住着呢,这都多少天了,一点要回来的意思都没有,他去了也不搭理他。
这两天酱菜作坊开始往外出货了,给各个厂子食堂的是用大的坛子甚至是大酱缸装的酱菜,还有一部分是用小坛子和玻璃瓶装的,给厂子领导们带回家吃比较方便也体面。
谈家悦还帮忙给画了个标签纸,是个大辫子的姑娘在吃酱菜的画面,上面写了酱菜的品牌名字,榕姐酱菜。
这是石小榕坚持的。
原本大家想要叫石庙酱菜,但石小榕考虑到以后,谁都能叫石庙酱菜,但只有她做的是榕姐酱菜。
谈家悦的画的标签纸是黑白的,直接油印也花不了多少成本,印一大堆,往酱菜缸和坛子上贴,比光秃秃的显得正规很多。
另外她还单独弄了一部分,用水彩给上了颜色,这样的标签纸可就精美许多了,专门拿去用浆糊贴在玻璃瓶子上,就更上档次。
谈家明过去献殷勤,就是帮着装车送货,他会开拖拉机,也会修,还能借来拖拉机。
韩秋梨也不管他,随便他。
谈家明就说起送货的事儿,拖拉机运输起来也得小心,瓶瓶罐罐的,颠簸容易破损,车厢里都得垫上厚厚的麦秸秆,玻璃瓶还得垫麦糠。
不过这些都不算什么,那些厂子本来就是因为谈礼的面子才要的这些酱菜。
当然了,这些酱菜的味道确实好,但再好,也就是个酱菜,食堂用谁的都行,员工也没机会挑拣。
现在有谈礼的关系,石小榕的酱菜才会这么顺利送进去。
那边结账也快,东西送过去点了数量之后,人家就给批条子到财务去结账。
这边送货的人也会做事,经手的人都给人家塞包烟塞两罐子酱菜。
谈家明说:“玻璃瓶太少了,给供销社就送了几十瓶,都不够卖的。”
周佩玉也笑道:“那酱菜口味做的是真好,不像其他酱菜那么咸,跟吃盐一样。口感又特别脆爽,酸辣开胃。家里那几瓶,你梁叔配着馒头一顿都能吃掉半瓶,炒的菜都不爱吃。”
正说笑着呢,谈老太已经看完信了。
“没事吧?”沈南星问。
谈老太道:“我那老姐妹说,她年岁大了,孩子们都不放心,以后估摸着不会再回来了,那院子她要卖。”
确实,老太太又没有自己的子女,她一手带大的子女对她也很好。
放她一个人回来这里,那也是真不放心。
谈老太:“她问我要不要那院子,一千块钱,现在没钱也不着急,什么时候手头宽裕了再给也成。”
一千块钱听起来不多,但在这个年代,那也是真不少。
而且这年代谁会花这么多钱去买房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