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农 第257节

  长孙皇后居然还点点头,虽然没说话,但这意思不就明白了么?
  厅里就三个人,俩都撂挑子了,这不就看我了?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躲都躲不掉
  闷头不吭声,脑子转的飞快,这事儿处理的方法不是没有,但坚决不能我去,得抓一个顶缸的出来才行。
  长孙皇后和李靖也不催我,就这么看着我。这不说话的压力,比说话大多了
  脑子里转来转去,想到了能干这活儿的三个人,但问题是这三个人如今的身份都不合适。第一个是苏定方,老苏无论才智、手段都干这个都够了,可惜,如今他也在高句丽呢,就在右骁卫大将军程名振手下。第二个,李治这太子府的舍人、如今的崇贤馆直学士人猫李义府,这货别的不行,但这弯弯绕绕的手段还真行,这活儿倒也能干。可惜,这货不是好人啊?咱不能跟他走太近,否则后患无穷。第三个,上官仪身份没话说,能力也不错,唯一遗憾的就是有点儿直,还没达到老练圆滑的境界。所以如果让他去,这事前就一定得关照好,帮他把套路理清楚。
  理理思路,冲长孙皇后和李靖拱手行礼道:“细细思量之下,这事儿不派兵救援也行”
  李靖眼睛一睁:“哦?计将安出?”
  “嘿嘿,犒赏三军”我笑眯眯的说道:“只要咱们舍得花点儿粮草,这事儿反过来想想,说不定倒是给新罗、百济、倭国一起坑进去的一个契机”
  -------------------------------
  粽子叶还浸在水里呢,糯米、肉块、赤豆、红枣也都准备好了,下午包粽子会的多不是好事儿,这点大家牢记。最好是会的多,但别人不知道
  上部 第一百七十三章 好大一坑(三)
  更新时间:2011-6-6 2:28:22 本章字数:3876
  第一百七十三章好大一坑(三)
  什么叫国家?这个学过初中政治课的就知道。。这世界上本来是没有国家的,因为有了人,所以才产生了国家。可以说,国家是人类的衍生物。从这个推论来讲,只要是国家,那就也必然遵循一个简单的循环,即诞生——发展——强大——衰亡——湮灭。这个过程或长或短,有些还会跳跃式发展,即诞生后直接湮灭,中间几步就算省了。
  既然国家是人类的衍生物,那国家究竟代表谁的意志?这个问题就深奥了,理论上的东西咱就不掰扯了,因为有些理论永远都只是理论,根本不会被实现。至少人类发展至今的历史上就没实现过。所以,国家永远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意志。皇帝是什么概念?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封建社会,可以简单点儿认为,皇帝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这么讲不算错吧?那影响皇帝的又有哪些人呢?贵族?官僚?呵呵,简单点儿,用上层人士来说应该也不错吧。
  普通老百姓最容易受谁的鼓动?呵呵,还是上层人士对不对?既然如此,高句丽如今的局还不好解么?
  我这儿才给思路理顺想好,还没开口呢,李治气呼呼的进来了。
  “为善,为何不在前厅议事?”长孙皇后皱皱眉头问道。
  “回禀母后,前厅那些官员如今正齐声赞颂,说是要大庆呢”李治给长孙皇后行个礼,然后气呼呼的说道:“我这才开口说军报,他们就一个个争先恐后的齐声称赞,居然没一个人能发现问题,我这一肚子话又不能直接讲,应付了一阵,着实烦闷,所以才交给梁公和褚遂良去应付,我还是来这儿听听主意。只要这儿主意拿定,我这心里才有底。”
  长孙皇后轻叹了一声,点点头:“也好,那你就一起听听吧,卫公、乐休皆是国之栋梁,眼光长远不说,更兼算无遗策,此番这局,还得他俩拿了主意才是。。乐休,你刚才想说什么,赶紧说来听听。”
  呼——说就说吧,反正早晚李治也会知道的。
  我笑了笑说道:“杨万春之谋,说白了也简单。高句丽十月之后天寒地冻,不宜行军。他此时开城投降,就是算定我军入城之后,既受天气影响,又要理顺高句丽上下,短时间内必然无法撤离。伏兵于民,自献首级,无非是行哀兵挑拨之策。其目的无非是想在高句丽百姓中埋一颗仇恨我唐军的种子。我唐军入驻平壤,又无法在短期内撤离,等杨万春埋下的这颗种子发了芽,自然就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之境。说不定还会有高句丽死士抱着荆轲刺秦的心态来对我朝陛下不利。万一这计策成了,那杨万春必将永垂高句丽青史,他岂不是混个虽死犹荣?”
  李靖和长孙皇后点点头,李治恨恨说了句:“狗贼好歹毒的心肠。”
  没理他们,自顾自说道:“其实要解高句丽的局不难,我这儿有上中下三策可用。”
  “乐休快讲”李治毕竟年轻着急的问道。
  “这下策最简单,直接送信给陛下,将缘由分析清楚,让陛下肃清高句丽城,然后整合大军,先据守平壤,等开春后,押着高句丽一众王公贵族,撤离高句丽,有十几万大军保驾,又有高句丽一众王公贵族在手,不怕撤不回来。只是这样的话,怕是短期内无法在高句丽站稳脚跟的。”我撇撇嘴说道。
  长孙皇后摇摇头:“花了这么大力气,却做了场无用功,不妥,不妥”
  “中策是硬挺咱们这儿派援军送粮送兵,只要陛下先撤回来。咱们就以高宝藏的名义对高句丽实行高压管制,一人做乱,灭其九族,一村举兵,灭其一镇。凡有举告报信者重赏。让高句丽人自己杀高句丽人,咱们督军看着,谅高宝藏也不敢不做这样算算,十年之后,高句丽自然就服帖了”我摇摇头道。
  李靖眯着眼算算,然后道:“这条计策倒也可行,但这样一来,没有二十万大军坐镇,怕是镇不住场子的。。而且这十年之中,怕是兵部和国库的大部分精力就得全放在高句丽了。”
  长孙皇后和李治想了想,有些犹豫。
  “乐休的上策是什么?”长孙皇后看看我问道。
  “嘿嘿”我笑了笑道:“刚才说过了,犒赏三军”
  “再卖关子,当心军棍伺候”李靖捋着胡须瞪我一眼。
  缩缩脖子,这帮老货,一天到晚怎么就忘不了这茬儿呢?
  “不知太子府上可有高句丽地图?”我看看李治问道。
  “呵呵,当然”李治笑笑道:“乐休稍候”
  完李治交代了一声,不一会儿,一张大地图就挂在了我们面前。
  “其实这计策说白了很简单。动之以利”我掰掰指头,走到地图跟前道:“咱们大唐、新罗、百济三家出兵帮高宝藏光复了江山社稷,高宝藏于情于礼都得意思意思吧。钱粮暂时没有没关系,写个欠条,立个条约总行吧。咱们也不贪心,先退兵到这里。”我指头一划,给东三省连带着大小兴安岭全部划拉进了圈子:“这块地算是高宝藏放了咱们手里的抵押。先押个百八十年的,等高句丽给欠咱们的债还清了,再来跟咱们讨论这地的事儿。”
  我晃晃脑袋笑道:“当然,这债得有利息,每年连本带利的让高宝藏先还一点儿,省的他兜里有钱闹想法。至于新罗、百济也是一样,怎么说他们也出了力。多少也划拉些地给他们,这样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实力就相当了至于新罗嘛,咱们名义上也是帮她出头,她怎么好意思让我们白出力呢?跟高句丽一样,地我们就不占她了,钱粮她不能赖账了不是。这样一来,新罗也就没了坐大的可能不是。如今独省百济一家。你们说,要是我们给套在高句丽和新罗脖子上的绳子紧紧,他们两家能不打百济的主意?呵呵,他们自己打起来就热闹咯,咱们谁都不帮,反正百济不是有倭国资助么?二对二,正好棋逢对手啊”我笑着拍拍手道:“要是有需要资助的,咱们也可以帮帮手,除了不出兵,战船、兵器、粮草咱们都卖没钱就拿人、拿地来还。这一来二去的,保证不出五年,咱们大唐不仅能赚的盆满钵满,还会成为这几家最大的债主。哈哈哈哈,这国债可是好欠的?到时候,他们见了我们都矮一头不是。这只要操控的好了,保证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家对咱们俯首帖耳,老实听话”我仰首笑道:“这样操作的话,高句丽、新罗、百济的百姓还真恨不到我们头上,反正三国本来世仇,这仇恨他们互相拉,咱们不头疼至于逃难到咱们这儿的,咱们刚好接收过来种地,得省我大唐多少劳力啊”
  “哈哈哈哈哈”李治边听边笑:“妙,妙,妙啊这样一来,驻扎在辽东的大军粮饷全都不用国库操心了。反过来还能充实国库,果然妙计”
  长孙皇后也笑了,嗔怪的瞪我一眼道:“这就是你说的犒赏三军?”
  “是啊又有钱,又有粮的,自然要犒赏犒赏三军将士啊”我眨眨眼道:“不然谁会愿意去驻扎辽东呢?”
  “哈哈哈,征战辽东本来用的就是募军,只要有钱有粮,让他们驻扎辽东可不是正合适嘛”李靖乐呵呵笑道:“只要派几个放心的将领率领镇守就好,还真不用兵部多操心乐休这计谋,果然面面俱到,又挣好处又挣名声,反过来还挖了好大一个坑给其他几国埋进去,让他们想爬都爬不出来,这份机巧心思,老夫我是自叹弗如了。”
  “既然如此,这策略就这么定了”长孙皇后点点头,然后看看我道:“若依乐休之见,这趟差派谁去合适?”
  我笑笑道:“只要娘娘和太子将其中奥妙分析清楚,这送信之人我推荐上官仪。”
  长孙皇后侧头想了想,点点头道:“文采出众,心思细腻,果然不错的人选。为善,你看如何?”
  “哈哈哈,乐休的推荐正合我意。”李治点点头:“儿臣无异议。”
  “好了”长孙皇后站起身道:“有卫公、乐休在,我还真没什么可操心的。为善,这事儿你就自己操办吧,空了来上河苑转转,兕子很想你呢。”
  “是母后。”李治点点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