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新一辈 第107节

  第105章
  晚上, 秦今朝和颜丹霞两口子吃完晚饭,秦今朝到楼上卧室的衣柜里去收拾明天去燕市出差需要带的衣物,颜丹霞就在旁边帮忙, 她能将衣服叠成正正方方的, 叠放在提包里, 十分节省空间。
  这次到燕市去出差,是为着“管控一体化项目”,是入选“七五”项目后, 项目组和计划委员会的第一次见面,需要汇报下对于这个项目的长期计划, 短期目标,以及时间节点等,以便于计划委员会对项目的追踪、考核以及提供相应的帮助。
  祝焕之教授作为项目组的组长,将汇报的机会让给了秦今朝。
  秦今朝自己选好了做汇报当天要穿的衣服, 颜丹霞帮他放在最上面, 又将给秦志远和崔胜芳带的礼物放到另外一个提包里,又检查一遍, 才拉好拉链。
  汇报很顺利,受到计划委员会成员们的一致赞赏。
  祝焕之教授望着比自己高出一个头, 年轻、朝气蓬勃,充满着干劲儿的秦今朝,欣慰地笑了,说:“你可以出师,真正独当一面了。”
  秦今朝忙说:“还不行,也就是您在我身边, 我才能底气十足, 您得继续保着我才行。”
  他的表情像个撒娇要糖吃的孩子, 祝焕之一时间忘了他已经是个二千多人大厂的实际掌权者,哈哈笑着说:“好好,我保着你!”
  秦今朝趁机说:“老师,你和农业大学的鲁怀教授是不是认识?我想去拜访下他,您帮我引荐下呗。”
  祝焕之:“引荐倒是没问题,你找他做什么?”
  秦今朝:“还是为着海州厂多条腿走路问题,他是农业方面的专家,海州厂的产品本就是作用于农业上的,我想着和他聊聊,是不是能有些新的思路。”
  祝焕之点点头,说:“你的想法很好。”他看向自己最得意的弟子,目光中充满了欣慰和骄傲。
  这样的弟子,便是一辈子为他保驾护航又如何,他心甘情愿。
  隔天,秦今朝便出发去了农业大学。祝焕之本来要跟着一起过来,亲自给两人做介绍的,但秦今朝觉得这样有种送小孩子上学的感觉,让人觉得不靠谱,就没让祝焕之跟来。
  农业大学位于燕市的西边,距离燕市动物园也就四五站公交车的距离,不远处,就是首都图书馆,不过此时已经成了工地,据说准备在原址上重新修建。
  秦今朝上小学的时候,首都图书馆还在营业中,那时候他没少坐着公交车过来看书,可惜后来,图书馆被迫关闭,直到前些年才开始重新营业。
  农业大学校园很大,秦今朝从门口进去,边开车,边问路,大概开了七八分钟,才终于找到鲁怀教授所在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只有一个人,正在摆弄着窗台上一字排开在晒太阳的绿色幼苗,头发花白,脸色黝黑,生着皱纹,猛然看上去,像是课本插画里面的农民伯伯。
  鲁怀教授今年五十多岁,跟常四海、祝焕之教授他们年纪差不多,都是五十多岁,但这位老人家看上去却比这两人大了一大截。
  秦今朝只听过他的名字,还是头一次见到真人,虽然办公室只有他一个人,但怕认错,也没敢贸然称呼他,只是笑着说:“您好,我叫秦今朝,是祝焕之教授的弟子。”
  那人停下手中的动作,转过身来,说:“你就是秦今朝啊,你好,我是鲁怀。”
  还真是鲁怀教授,秦今朝不由得心中升起一丝敬意,这样的外貌,一看就是风吹日晒,常年在田间地头搞实验的结果。
  秦今朝伸出双手,跟他握手,说:“鲁教授,久仰大名,我是慕名而来。”
  鲁怀教授爽朗地笑了两声,说:“我也是久仰你的大名,海州厂最年轻的副厂长,你们厂生产的雄狮牌尿素化肥,可是我们搞农业的好朋友啊!昨天接到祝教授的电话,我就在等着你来了。实不相瞒,自从知道你跟祝教授的关系,就想着能跟你见一面,不过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没想到,你先来找我了。”
  鲁怀教授的性格和他的外貌一般,朴实无华,说话也很实在。
  秦今朝露出惊讶的表情,问:“看来,我和鲁教授想到一起去了。您想见我也是因为化肥的事情?”
  鲁怀教授裂开嘴笑,“看来你找我也是这事,正好,正好!”
  秦今朝也大笑起来。
  鲁怀站起来给秦今朝沏茶,说:“给你尝尝我珍藏的绿茶了,一般人我可舍不得。”
  不大一会儿,茶香扑鼻,两人就着茶香气,说起了正事儿。
  “……我一直关注着国内、国际关于化工、肥料的期刊,也对国内的化肥行业有一定的了解。自二战后,尿素再没有过较大的改良,在农业生产中,还是一直利用单一的氮元素,作为肥料的来源,但是同一块地,反复施用氮肥后,所产生的肥力会越来越低,我想着,如果能够改善这种情况,发明一种新型肥料,无论对于海州厂还是农业,都是个巨大的突破利好。”
  秦今朝说话的时候,鲁怀教授不停在点头,等话音一落,他伸出手指来,有些激动地点着秦今朝,笑着说:“要不是跟你不认识,我都怀疑之前我跟你聊过这些,你呀,是说到我的心缝里了,最近一年,我一直在琢磨这事儿,庄稼要想长得好,种子、土地缺一不可,我们解决了种子的问题,肥力跟不上也是白搭。”
  他说着,手在凳子边上摸索着,不一会儿,不知道从哪里摸出个两扎长的烟袋锅子来,尾端系着个粗布荷包。他将荷包接下来,抻开口,将烟袋锅子顶端的铜制烟锅伸进去,挖了一锅子的烟沫出来,而后划跟火柴给自己点上,美滋滋地抽上一口。
  秦今朝看得有些发愣,怀疑如果此时面前有铺炕,鲁教授肯定会将腿盘起来。
  烟味很冲,秦今朝有些不适应地咳嗽了一声。
  鲁教授这才后知后觉地问:“呛到了吧?这是我自己种的烟叶,叫大叶黄,冲得很,不过抽着过瘾。”
  瞧着鲁教授竖起大拇指,想要按灭烟锅子,秦今朝忙阻止,说:“我就刚刚冷不丁闻到不适应,这会儿没事了,您抽吧。”
  对于烟瘾大的人来说,抽上一袋烟可以缓解疲劳,让思路清晰起来,有助于两人的谈话。
  鲁教授就又抽了两口烟,说:“我想着,要是能有一款长效的,复合型的肥料就好了。可以减少施肥量,提高亩产量。”
  复合型肥料?秦今朝顿觉脑中一亮,说:“这倒是个思路!”
  鲁教授:“我做过一个实验,如果氮肥的利用率比现在提高1%,则可以增产粮食大概130-150吨之间!”
  秦今朝暗暗惊讶,一是惊讶于这个巨大的数字变化,二是惊讶于鲁教授已经做到这一步。他心中涌起惊喜,这次收获太大了!
  自己想要进行的尿素改革,才只是一个想法,而鲁教授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思路!
  如果能够实现尿素的更新换代,不光能让海州厂立足更稳,甚至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更能够推动国家农业的发展!
  秦今朝:“鲁教授,我们海州厂准备成立一个尿素改革小组,诚挚邀请您参加进来,并且担任农业技术顾问!”
  鲁教授将烟袋锅子往桌子边上一放,答应说:“成,既然咱们目标一致,就合作,一起搞研发!”
  返回海州厂的路上,秦今朝心里头盘算着,海州厂多条腿走路的格局基本上已经形成。
  第一就是搞好海州厂的本职任务,也就是合成氨和尿素的生产,继续在技术改革和改进装置等下功夫;
  第二就是和祝焕之教授等合作的“管控一体化”项目,这是个需要长期研发、细化的项目,待等完成后,必然像全国的化工企业,甚至是其他生产类型企业推广,也是为海州厂谋求的一条生路。
  第三就是拓展生产业务,搞“化肥、化工”一体化,比如开办双氧水厂,这是一次尝试,后期如果效益良好,还会继续引进化工行业其他生产设备。
  第四就是研发新型复合化肥产品。
  目前,这四项主要工作都在同时进行中,有短期内就能看到效果的,也有几年之后才能出成果的,但不管是那种,都是未来的海州厂懒以生存的关键。
  他呼出口气,有了这几条腿,有了他给奠定下来的基础,即便是不久的将来,他调离海州厂,只要按照他的思路继续发展下去,海州厂就能继续保持着现在的辉煌,且越来越好。
  【作者有话说】
  明天完结!
  106完结章
  1983年7月, 海州大化肥厂下属的双氧水厂历经三个月半月的建设,正式竣工。
  秦今朝、沈岳良,还有化工部、赵北省领导, 还有其他专程过来参加开工仪式的企事业领导们一起, 在双氧水厂房门前, 进行了隆重又热闹的开业剪彩仪式。《化工报》、《海州日报》等四五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到场采访。
  台下参加活动的职工们,或是兴奋激动,或是无精打采。
  这种职工们, 都是从海州厂各个部门、车间里面挑选出来的。一共一百五十人,而少了这一百多人, 丝毫不影响其他部门和车间的正常工作。
  自从绩效考核制度施行后,不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厂内冗员的情况就越加明显。
  有时候, 不是工人们不想多干活,而是一个岗位两三人同时在干, 就是再努力,每个人分到的活儿也就是那么一点点。
  针对于这种情况, 在双氧水厂还是个落实在纸面上的构思之时,秦今朝就提出了不再招工,而是利用好现有工人,让冗余人员流动到新岗位上的政策。
  这个政策,虽然使得很多人倍感意外,但秦今朝提出这个政策的时候有理有据, 旁人也无法辩驳。
  要知道, 很多人听说海州厂要建双氧水厂的消息后, 想法设法托人、找关系,想要塞人到海州厂来。
  海州厂但凡有些权利的大小领导,都被困扰过。要是以前,正值招工的时候,安排个人进厂,不算个事儿,但如今想要走后门,就没那么容易了。秦今朝这个政策一公布,倒是也让他们有了回绝的借口。
  去双氧水厂的名单,是由各部门、各车间主任推荐的,这其中,有部分人是主要要求调职的,有一部分是被迫的。
  前者是到新工作单位上,寻求职位上的突破,后者则是绩效评比上不占优势,被像是甩包袱似的甩出来的。
  这也是现场有人欢笑有人犯愁的原因。
  对此,秦今朝亲自召集双氧水厂的大、小领导们开会,让大家注意职工们的思想情况,并进行一对一的思想教育,务必让职工们不要就此消沉,给大家灌输“只要肯努力,用心工作,在新的岗位上照样发光发热,而且,双氧水厂评级、晋升的机会更多。”
  也让工会宣传部的同志们在广播中,在板报上,做倾向性的宣传,号召那些以前绩效不好,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不佳的,从头开始,在新的岗位上做出个样子来,给自己争争气。
  不管主动也好,迫不得已也好,绝大多数职工都能认清现实,意识到如今的海州厂不是能够混日子,耍小性子的地方,真的消极怠工,领导真能将他调去扫厕所,于是都开始调整心态,在参加了一个月的脱产培训后,进入到了新的工作岗位。
  开业当天,赵北省医疗化工公司,消毒水厂等几家单位和双氧水厂签订了订货合同。这一消息传来,职工们纷纷激动起来。
  有人买货,就意味着效益好,效益好就代表着奖金高。
  双氧水厂完全走的是“市场制”的定价体系,卖家高,利润高,只需要上缴一小部分利润,大部分利润留在厂里,自行支配。这部分利润,除去还银行贷款的钱,还能有大笔的盈余,即便是只将其中一小部分用在职工福利上,也相当可观了。
  这么想来,好似被“发配”到双氧水厂,也不是件坏事。
  再加上因着秦今朝的秘书,涂主席的儿子小涂被安排进了双氧水厂担任领导职务,便有人说,小涂可是秦厂长的左膀右臂,关系好得很,要是双氧水厂不好,秦厂长能让他的亲信来吗?
  大家想想,便觉非常有道理,最后那一点点不甘心也不见了。
  不知道是奖金和福利的激励,还是厂里的思想教育让他们起了争气自强的心,总之,一个月的生产任务下来,双氧水厂提前一周就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
  担任双氧水厂外联、运销工作的销售经理小涂顿觉身上担子重了许多。生产出来的产品多了,就得自己主动出去找买家了。
  不过,经过他之前的调查,包括赵北省在内的相邻四个省,以双氧水作为原料的企业有哪些,每年需要多少吨双氧水,主要从哪些厂家进原料,目前还有多少的市场份额空缺,他心里头都有一本账,主动去找买家,也不是困难事儿。
  等双氧水厂正式运转起来,所有对秦今朝贷款开办双氧水厂的质疑通通消失,一时间,海州厂内处处都是对他的赞誉之声。
  听到这些声音,颜丹霞心情很舒畅,觉得事情本应该就是这样。
  “就这么高兴?”
  秦今朝从英文杂志里抬起头来,笑着跟一边哼着歌,一边在桌子上摆弄一堆金属材料的颜丹霞。
  “嗯,高兴!”颜丹霞朝着自家丈夫粲然一笑,而后用钳子将其中一个金属薄片弯成了圆形。
  她想做一件金属摆件送给刘艳娟作为新婚礼物的,后来想想,还是送她暖壶、枕巾这些,更有实用性,但已经想好了该怎么个什么样的摆件,舍不得这个创意,索性就继续做下去。
  秦今朝放下手中的杂志,凑到颜丹霞身边来,问:“你想做个什么?”
  颜丹霞:“刘艳娟说她准备一结婚就要小孩,所以我想送她一个母亲抱着孩子的金属画。”
  秦今朝:“那现在,这幅画归我了对吗?”
  颜丹霞觉得这话有些怪,不过他说得也没错,便点点头,但马上又意识到秦今朝话里有话,她不确定地问:“你想要孩子了吗?”
  秦今朝肯定地点点头,说:“我们以前可能想错了,总想着先干工作,将工作干好了,再生孩子,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但工作是做不完的。”
  他当初之所以提出晚些要孩子,主要考虑的是颜丹霞,不想让她一结婚就面临着怀孕、生子,让她把时间都蹉跎在怀孕、坐月子上,把她的才能、天赋都给埋没了,想让她有自己的事业,想让她得到公平的待遇。
  经过三年的努力,这些都实现了,也是时候该开始考虑要小孩了。
  其实,颜丹霞最近也在考虑要孩子的事情,大概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母性就会泛滥,她以前对小孩子没什么感觉,现在却很稀罕那些香香软软的小孩子,也忍不住想要去摸一摸抱一抱。
  厂医院的妇科大夫也建议她早些要孩子比较好,否则年纪越大,怀孕越难,生产遭遇的风险性也更大。8月份她过了生日,就满29周岁了,正好卡在高龄产妇的边儿上。
  秦今朝的提议正合了她的心意。
  瞧见颜丹霞点了头,说了声:“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