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戚姬还说,看眼下的情况,吕老弟真的有可能称王称帝,自从迎回米心太子,刘邦就知道,即便日后吕老弟不是天下之主,一个王的封号绝对跑不掉。
到时候跟随在他身边的萧何樊哙夏侯婴曹参等人,就很可能封侯拜将,那他呢?
算了,大丈夫应该立于当世,建功立业为正道。
给自己作了一番心理建设后,刘邦把烦恼丢一边,准备听从思央建议,把戚姬接过来,是的,在丰县时候刘邦和戚姬成亲了。
思央目送刘邦离开,眼角余光撇到旁边。
见到心心念念的人,张司徒觉得感官如何?思央抱臂似笑非笑看从拐角处走出来的张良。
张良还是一如既往的模样,被发现也不露怯色,大大方方的走出来,看模样一点没有偷听被现场抓包的尴尬,正直的思央都怀疑是不是错怪人家。
将军怎么知道张良心心念念的是何人呢?张良走到她面前站定,笑吟吟的望着她。
思央走往前,边走边说:张司徒满腹经纶,不世之材,韩王虽是旧主,却并非张司徒心中的明主。
张良这等名士,所求的应该是想在乱世中辅佐出,天命之主,一展抱负,名留青史。
对还是不对呢?她问。
张良跟上,并未出声。
他的确是很好奇被为什么紫薇帝星会被一颗小银星力压,在思央不知道的时候,张良就接触过刘邦,在他看来刘邦可为帝王,只是时运不济。
刚才思央与刘邦一言一行都在他眼中,刘邦抵不过吕雉,也不让他意外。
张良开口:良禽择木而栖,张良也要顺应天下局势。
听他这并不正面的回答,思央心中遗憾一叹,也不再相逼。
那张司徒就好好算算这天下局势如何变幻。言罢,思央大步走人。
张良留在原地,望着她挺峭修长的背影,眼中有一丝疑惑闪过,刚才他似乎有种感觉
应该是我想多了。他摇摇头,把自己心头那一点胡思乱想挥开。
明主张良沉思良久,转眼望向下方的整齐的军营。
砀军之势,他也曾观摩过,精锐之军,最重要的是领军之人。
项羽也是名将,用兵如神,吕雉并不比他弱,相反两人未曾碰面,张良甚至算不出正面一战,谁更为强一些。他也曾见过项羽,项羽虽霸气勇猛,性子高傲,这点反不如吕雉。
吕雉他很聪明,张良觉得若真的拼计策,自己不一定能稳赢。
真是稀奇,范增也不曾给他这种感觉。
*
话分两头,猪八戒这边可就惨了
咳是韩信这边。
韩信自幼开始熟读兵书,可谓倒背如流,六韬七略,深谋在心,只可惜家贫无门,想投军也无路可走。
乱世战火纷飞,韩信觉得自己的机会到了。
好不容易攒够了盘缠,带着自己唯一值钱的一把剑,一路步行,千辛万苦的来到吴中这边,就想投军项羽大军。
在韩信看来,项羽威名天下皆知,也是一名难得的将才,一定能慧眼识珠,发现他韩信的才能。
听说葫芦谷项羽力挫秦军,对战场计谋如痴如醉的韩信,第一个先跑到那里,一看葫芦谷地形他就知道项羽用的是什么计策,还对着打扫战场的钟离眛侃侃而谈,补充项羽计策中的不足。
钟离眛身为楚军,崇拜敬重项羽,见韩信自夸自傲,在他就是个无名小卒后,没把他放在心上。
还是韩信跟着后面软磨硬泡好长时间,算是诚心把钟离眛打动,这才答应帮他引荐给项羽。
可惜的是,韩信来的不是时候。
项羽正被思央提前一步找到米心太子,还把太子迎回阜阳,心头恼怒的很。
见到韩信之后,根本不听他的兵法谋略,扔给他一杆、枪,就要让他跟自己比试一番。
可怜韩信,他要是有能一战项羽之力,会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会被几个小混混逼的遭受胯、下之辱。
根本不是项羽一合之力。
项羽一枪击败韩信后,居高临下看着他:你虽饱读兵书,可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在战场上没有办法领兵冲锋,这样的人,我项羽绝对不会收。
说完这些,项羽对钟离眛道:给他一点盘缠,让他走。
倒在地上的韩信,手指紧紧的扣在地面上,一股屈辱愤怒涌上心头,可是他不敢说也不敢做,只能随着钟离眛离开军营。
你来的不是时候,砀军吕雉迎回米心太子,将军棋差一招,恐怕不日我们就要前往阜阳,你也别怪将军,这些盘缠你拿着。钟离眛看韩信的凄惨模样,心头略感抱歉。
砀军?韩信轻声念叨着,眼神闪了闪,回头对钟离眛表示了感谢。
不怪你,是我没能入项将军的眼。韩信不会说自己没能力,只是项羽没看清他的本事。
拒绝了钟离眛要给他的盘缠,韩信也有自己的傲气,他不是来要饭的。
作者有话说:
日常一个么么哒。
第376章 十六穿[23]
◎楚汉相争◎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
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国在灭国之际, 有人吼出此言。
此话各人有个种见解。总归是一个意思,秦国,他楚人是灭定了。
项羽将此话深记于胸, 时刻牢记,国无二主,天无二日,可见他对自己如何的有信心。
如今给思央狠狠摆了一道, 虽不是让他项羽完全的投靠砀军,可他刚形成的联盟军就是个笑话, 白费一场功夫,米心太子被找寻出来, 并接回阜阳,无论他现在到底有没有称王, 他都必然是要尽快的做出选择。
范增比项羽痛快,让他快速的修书一封送去砀军,表明要奉米心太子为王, 麾下的联盟军也一并和砀军汇成天下盟军。
既然都知道怎么做对他们眼下才是最好的打算, 那就不要再犹豫。
项羽犹自气愤,可也知道范增所说很有道理。
除了在天子剑和涉及虞姬的事情上面,项羽不听范增的劝告, 其他方面, 项羽还是愿意听一听由自己再三请求出山的谋士, 何况现在他还认了范增作为亚父, 不管从哪方面他都是很敬重。
于是, 很快的,思央就收到了一封来自楚军的盟书。
楚军项籍,奉砀军吕将军账下,暴秦无道,群起攻之,吾原为楚国大将项燕之后,抗秦复国义不容辞,今得知将军寻接回太子米心,此举实乃楚国之幸,吾等联盟之军,愿奉太子米心为楚王,协同一心,共抗暴秦。
萧何一字一句的读着楚军来使奉上的锦帛盟书。
项羽其上一言一句诚心十足,思央也不意外,项羽如果连这点气性都压不下,当日怎么会在会稽殷通身边,忍辱负重。
当然这其中肯定有范增和项梁的奉劝。
如果没这两个人,项羽就跟那脱缰的野马,真的没有任何束缚,也就会让他行事更加的肆无忌惮,所以说,当初宋义设计害死项梁,无疑是在自己挖坑埋自己。
眼睛一瞥就看到站于下首的宋义。
宋义把盟书都签了,虽恨思央强行威逼,可他也不可能成为一支单独军马,只好顺水推舟入了砀军麾下,成为一支联盟军。此刻听到项羽盟书后,眼睛一转,心中思量起来。
项羽要带着他那边的联盟军并入砀军,这样一来对他未尝不是好事,他一心想要接近米心太子,一个自小从民间长大的太子,好糊弄的很,可是他一直都没有找到机会,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吕雉根本不给宋义这个机会。
要是项羽来,以项羽的军势脾气,绝对不会让吕雉一家独大,必定是要和他一争高下,到时候就是他宋义的机会,所谓蚌鹤相争渔人得利。当即,宋义就开始考虑是不是在项羽一来的时候就拉拢他。
那么让谁出使楚军呢?
宋义正在深入自己打算中,猛地听到此话,想也不想的就举手报名。
属下宋义愿前往楚。站都站出来,宋义一脸坦然正气的对思央道:我与项羽同为楚国遗臣,前往历阳最是适合。
是吗?思央拿眼神打量他,如同是在思量。
被她这么一看,宋义不由自主的就是背脊一僵,一股寒气涌上心头,他突然就想到当初两军对垒,他差点被一条蛇给缠死的画面,好悬没死在一条蛇身上,给宋义的阴影太大,直到现在都不怎么敢正面面对思央,实在是以看到她会就想到那条神出鬼没的蛇。
咳,嗯,是是的,不知将军有何打算。刚才还底气十足的模样,一下子就岔了气,宋义声音都不由自主弱气起来。
樊哙曹参暗中偷笑,宋义以为自己隐藏的很好,其实他们早就看出来,这个老小子无耻的很,不过他们也够坏,拿着好吃的,趁着思央不注意就去哄骗大白,让它去吓宋义,也不是去攻击他,就是比如他走在路上,半道一条大白蛇就溜溜达达的爬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