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这些年苦了十四爷了。
太后今日来此,不是为了体恤罪臣的吧。在听到胤禛驾崩后,允祯当场就是大笑出声,圈禁这几年,他对胤禛的恨是一点儿都没少,如今人先他一步走,怎能不畅快,随后的内心也有一股落寞,争斗半生,也不过这样的下场。
先帝驾崩后,允祯一直都心中有着一丝期盼,新皇登基,会不会将圈禁中的人给放出来,新帝年幼,若是忌惮他们这些叔伯呢,令他忐忑。
他额娘也没有传来消息,直到这一位的到来。
自然不是。
满清入关后,皇帝都是正统的满洲血统。
满人向来对汉人有所轻视,福惠有一半汉人血脉,他是皇帝亲子,没人敢明面说什么,但需要防着些有心人,尤其是那些八旗子弟们,各个眼高于顶,还多是祖上萌荫,自己没多大本事,心气还傲,恐有人会因为皇帝日后亲汉,折腾事情来,思央才来寿皇殿走一趟。
她需要一个人来镇住朝堂。
本来怡亲王是个很好的人选,可也不知道是不是胤禛去世,对他的打击太大了,本来就不好的身体也垮了下来,现在卧床不起,上朝都难。
选择允祯是比较冒险,他被胤禛圈了两次,哪儿还对亲哥有什么兄弟情。
新帝年幼,哀家一介女流,朝堂上的事情懂得不多,如今正是用人之际。
允祯心头一跳,他想过很多思央来此的目的,都没料到这个年轻的太后,竟然是打这个主意。
太后不愧是太后,胆子倒是很大。允祯刚才面见思央的时候就没下跪,此时背负双手,寒冬腊月的他身上只穿了件薄袄,没披大氅,然他身形挺直,如同标枪,似乎并没用感受到周身的寒风。
思央不理会他话中含义,只是道:谦亲王乃是国之栋梁,若是能辅佐新帝,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他来辅佐仇人的儿子。
可笑。
太皇太后近日身子骨不大好,谦亲王若是有空的话,可以去宫内多探望探望。
允祯脸色一变:额娘.
乌雅氏的死穴是允祯,他又何尝不是呢。
只是以往他明白,胤禛对他们这些兄弟再如何混账,也不会对额娘怎么样的,所以允祯放心,可现在掌权是在面前这位新太后。
谦亲王想通了后,再派人来告知哀家。
思央离开时候,丢下这一句话。
幼帝登基,改国号为景宜。
先帝虽去的早,但国内一切稳妥,思央听政,众大臣辅佐左右,并未有任何差错。
当上皇太后,思央还是居住在翊坤宫,皇帝年幼后宫中住的还是先帝的妃嫔,如果有生有子嗣,可以让成年的子嗣给接出宫居住,没有的就会在宫中一处专门的宫殿,加太妃封号奉养。
胤禛的子嗣不多,齐妃的儿子弘时被过继给了廉亲王,想要接她出宫都不成。
皇位更替的动荡还不稳固,思央暂且不会把廉亲王等人放出来,所以在齐妃来恳求的时候,只是道:哀家明白你的苦楚,弘时虽然是先帝下旨剔除宗籍,但新帝怜惜骨肉兄弟情,此事哀家暂且记下了。
臣妾,谢过太后娘娘。
齐妃现在也就是齐太妃了,这封号叫着也就好听罢了,她踉跄的被宫女扶起来,仰望着上首那个如今尊贵无比的女人,眼中刺痛,心中痛悔,她输了,输了个彻底,现在还是在以往的对手底下祈求,而那人竟然并不为难她,齐太妃想,换成是她的话,应该做不到这点。
母仪天下,她年氏,有这个资格。
宝郡王竟然还没有把熹太妃给接出去?
香岚现在还是思央身边的大宫女,旁人再见到她,已经要小心的叫一声姑姑了。
回主子,宝郡王说他腿脚不便,接熹太妃出宫,恐不能照顾。
哎,熹妃这下还不知道得气成什么样呢。思央颇有些幸灾乐祸,当年熹妃怀着小格格在景仁宫崴了一脚,动了胎气,当时她把宫内翻了个底朝天,找到了齐妃的一个眼线,苦于证据不足,没办法追究,但她一直认为是齐妃要害她,暗中找人对付弘时。
别人不知道,思央可是清楚的,那在景仁宫挖小坑的,就是熹妃的宝贝儿子,弘历。
弘历断腿后,就明白自己的命运了,心理也发生变化,不管旁人如何,可在看到自己的母亲,明着是打着要给他治腿,暗中是想要再生一个儿子的时候,他的心中怨愤就被点满了,不惜出手暗害自己的额娘,认为这个孩子没了,他就还是额娘的唯一。
最后他没有成功,他的妹妹降生了,也没有得到额娘的关注,可是他突然不在乎了,只守着自己那可怜的,像个猫仔一样的妹妹,这才是自己的亲人,额娘生下他,也不过只是把他当做个工具,没用了,就可以舍弃。
弘历这小子,气性倒是大。
香岚道:宝郡王想要接小格格去他府上住。
这个弘历的腿也有思央一份责任,算了,就如了他的愿:准了。
就连弘昼都把裕嫔给接出宫了,她儿子只要妹妹,不要她这个额娘,熹妃得气的不轻。
胤禛的心计很深,当年在府邸之时,他就对年羹尧存了一丝防备。
年氏得宠,第一个孩子生下来是个小格格,生来病弱,最后夭折了,第二个同样如此。
一开始认为是年氏体弱,所以生下来的孩子都不健康,后来证实并非如此。
原因就是乌拉那拉氏的药,周嬷嬷已经招认了,为什么皇后身边的这位亲信会反水,也亏得太后乌雅氏帮一把手,宫里待了一辈子,有的是手段,只要有漏子可钻。
胤禛没有对年氏下过手,最起码没有亲自,他不过是冷眼旁观罢了,给与她无上的宠爱,就是不给她一个稳固地位的孩子。
直到他得到了帝位,掌控了一切,没有了威胁。
乌拉那拉氏心知肚明,所以,这些由她来做。
主子,永寿宫那位去了。
思央眉头微动,稍稍抬手示意:按照她的位份下葬。
香岚应声退下。
谦亲王的折子最终是递到了思央的案桌,上面写着想要探望太皇太后,还拐弯抹角的将,那日的两人的谈话的答案给附上,看完之后,准了。
景宜元年,谦亲王被从寿皇殿放出,回归亲王府,并在朝中担任重臣,辅佐幼帝。
次年秋,太皇太后乌雅氏,病榻缠绵数月,薨。
胤禛死前在朝政上有多方建设,并且还留下了诸多想法,思央从中去其槽粕,取其得用之处,实施朝政。
景宜三年,廉亲王被从圈禁地放出,恢复其宗籍,以及亲王爵位,担任工部大臣。
康熙帝时期,清朝为收复国土,曾经有最强水师,可在其后,发布禁海令等锁国政,策让水师长期不受重视,战力也持续下降。
所以掌权后,思央立刻撤销了禁海令,并且颁布多种令条,重建水师,虽然一开始很艰难,并且有多人反对,不过她手掌军权,就是最大的权威。
更何况忠臣每个朝代都不缺少,少的是那个上位的明君,你反对,那就撤了你的职位,有的是人顶上来,八旗子弟又如何,没看到各位亲王都没吱声吗?
哀家要效仿武则天,不不不,当帝王这么辛苦,谁愿意啊,也就是我的儿子还没长大呢,现在只是暂时接管,你们看,哀家不是在好好教导幼帝,让他学着怎么当个杀伐果决的帝王。
众朝臣:呵呵,所以我们就是范例吗。
水师初有起步之后,思央把剩下几个被圈的数字们也给放了出来,并且按能力按着各个职位上,或许官位不是很大,但绝对是能干实事的地方。
康熙很会教导儿子,儿子们的才能都不错,她表示不会让这些人浪费了的,要好好的让他们展现自己,持续发光发热,另外要是拒不合作,那没关系,再圈一次好了,威胁的就是这么明显。
放出来重见天日的数字们,有的的确是心思活络,但后面他们就发现,一举一动,其实都在旁人视线当中。
翊坤宫那个女人,不能小觑。
若干年后,众位亲王回想,亏得那个女人没想着造反自己当皇帝,不然他大清江山真的是要改姓了。
荣亲王,此番哀家可是委以重任。
允禟面无表情,他被放出来有段时日了,他的兄弟们都在朝堂上有了官职,也就他只有个亲王头衔。
请太后直言。
思央翻看着面前的折子:重建水师之时,哀家还暗中让人联系了江南那边的富商,还有沿海边的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