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焯过水的香菇放入加完料酒和酱料炖煮的鸡肉里,两者融合,霸道的香味难以掩盖。
在香味的激烈碰撞中,大火熬干了水分,汤汁变得浓稠的酱色,挂在食材上,让人垂涎欲滴。
这道菜吴大厨做过很多次了,每次出锅都能广受好评。他炖的鸡肉软嫩脱骨,叔叔阿姨们排着队来问他秘籍。
同时登场的还有红烧狮子头和一个素菜。
但是今天的主角是此刻还在组装中……
切成条的胡萝卜黄瓜和鸡蛋,摊在板子上的大片海苔,今天的新菜“寿司”已经迫不及待要登上叔叔阿姨的餐桌了。
第183章 戏曲老师
今天的新菜品是寿司。
放完香油和寿司醋的大米饭在翻拌中激发出米香味,放置到温热。
海苔在竹帘上铺平,盖上一层米饭压平整,黄瓜条、红萝卜丝、鸡蛋和肉松依次排排放,挤上番茄酱和沙拉酱,色彩非常丰富。
再卷起竹帘,让海苔包裹里面的米饭和蔬菜,紧紧压实形成一个圆柱,切开后横截面整齐分明。
“看着挺好看的,做起来也不麻烦,就是一次出的量太少了。”吴大厨欣赏着自己切好的大小均匀的寿司。
他做这个菜是临时起意,有主食,没打算让叔叔阿姨们吃寿司吃饱,算起来一人能分两块,就算这样也是很大的工作量。
吴大厨和帮厨们同时发力,配合默契,动作整齐划一。
寿司卷排着队出现,慢慢堆满了一盆。
来打饭的叔叔阿姨们好奇地看着这盆新菜。
王大爷小声地跟旁边的周大爷嘀咕:“这玩意儿能吃吗?黑乎乎的跟轮胎一样。”
“能吃呀,人家说了这叫寿司。”见多识广的周大爷率先夹一块,放进餐盘。
“看起来就是大米饭拌酱,能好吃吗?”王大爷有点怀疑。
旁边的李大爷和张大爷也是只敢看,不敢吃。
周大爷大手一挥,给他们一个人夹了两块。
“先尝尝,尝过再说。”
物理班五个大爷刚走,“泡椒凤爪”孙大爷举着手机来打饭了。
才过了几天,他就学会开直播了,在网友们的鼓励下,决定中午播一会儿“吃播”。
他一本正经地摆好餐盘,口袋里拿出一张纸垫在衣服上,手机用水杯支着放在一边。
“大家中午好,我开始吃饭了。”孙大爷朝镜头挥挥手。
然后一句话不说,埋头干饭。
直播间网友们坐不住了。
【叔叔就真的只播吃饭,不说两句话,太干巴了。】
【没准叔叔是在学习最近流行的沉浸式吃播。】
【我觉得大爷可能不知道直播还要聊天。】
孙大爷不跟直播间的网友们聊,网友们自己聊。
【又是这个学校,常青树老年大学怎么天天勾引我,我还有三十年才退休,感觉人生没有希望了。】
【我刷到了好几个老年大学的叔叔阿姨们,感觉好幸福,看得我班味都淡了。】
【老年大学伙食这么好吗?讲真的从小学到大学就没有在食堂吃过好吃的饭,原来我的福气要留到退休之后。】
【叔叔阿姨多少分录取?咱们学校都有什么专业?我今年高考,第一志愿就报这了。】
【建议全国普及,收藏一下,老了跟闺蜜一起去,继续当饭搭子。】
【虽然我看着年轻,但是我心理年龄已经70了,到入学年纪了,校长来收了我吧。】
【支持校长全国各地开分校,要是能只吃饭,不上课就更好了。】
……
此时被广大网友惦记的林晴岚,正在面试新老师。
这个学期学校要开几门新课,其中戏曲课的呼声最高。
许多叔叔阿姨们都是戏剧迷,平常能唱上两句,但是都是跟着收音机和电视学的,没有专业的指导。
之前路阿姨还在学校的时候,因为会唱京剧很受叔叔阿姨们欢迎。
叔叔阿姨爱听,也想学,林晴岚当然要支持。
放假期间她也面试了几个老师。
其中这个叫关晓洋的年轻人给她的印象最深。
从简历上看这是个年轻的00后小伙,才20岁出头就已经是一个剧团的团长了。
了解之后才知道,他们剧团是一个年轻人组建的青年剧团,平均年龄26岁,团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业,演出的时候才会聚在一起。
他们平日里忙于生计,为了热爱才聚在一起,衣服和道具只有一个箱子,带着这个箱子走到哪儿唱到哪儿,自己给自己化妆,自己学着搭台子。
但是他们剧团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是岌岌可危,濒临倒闭,只能勉强的支撑。
这两年看现场的人明显减少了,爱看戏的人就更少了,现在大剧团还要靠补贴,才能发出去工资留住人。像他们这种个人组建的小剧团,没有收入来源支撑,能运营下去已经很勉强了,平时演出全靠自己补贴,坚持到今天,全靠热爱。
关晓洋工作不稳定,这段时间频繁的换工作,他的上一份工作是超市收银员,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林晴岚发布的招聘内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了简历和自己唱戏的片段,没想到会收到面试通知。
坐在校长办公室时,他紧张地攥紧了衣服,偷偷打量林晴岚。
林晴岚同样也在观察他,之前看过他发过来的视频,视频里的关晓洋一身花旦扮相,嗓音咬字很有特色,举手投足带着浑然天成的美感。
和这个腼腆有些胆怯的年轻人不像。
眼前的青年个子不高,很清瘦,圆眼薄唇柳叶眉,头发留的有些长,远看还真会误以为他是女生。
“你不要紧张,简单介绍一下你是唱什么剧种,什么行当的?有什么擅长的剧目?”林晴岚安慰他。
“我从小学的是地方戏,也会唱黄梅戏,学戏十年了,唱旦角的,反串花旦。”他紧张地忘记了,准备好的自我介绍,断断续续地说。
关晓洋很紧张,生怕自己说错话,他坐立不安,忽得又起身,决定再为自己争取一下:“校长,发给你的视频是我自己拿手机录的,可能不是很清楚,要不我现场给你唱一段。”
“唱什么选段都行,我都可以。”
“你就唱自己拿手的,放轻松,别紧张,像面试视频里那样就挺好的。”林晴岚投去鼓励的眼神朝他点头。
关晓洋立马起范,眼神也变得自信起来。
回到自己擅长领域的关晓洋,哪怕没穿戏服,没有扮相,一开嗓就能让人眼前一亮。
连林晴岚这种不是特别懂戏的人,也被吸引住,移不开眼。
沉浸其中时,没发现窗外一个意想不到的人也在默默听着。
第184章 老年心事
关晓洋唱的是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女驸马》。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因为传唱度足够高,唱的人一开嗓,听者就能自动匹配这个人唱的水平怎么样?对不对味?
词和曲调都太耳熟能详了,不会唱的也会哼两句。
关晓洋显然是把《女驸马》这个剧目练到了极致,让林晴岚一个门外汉也打心底认同就应该是这样唱的。
林晴岚坐在位置上,跟着曲调摇头晃脑,她觉得自己到了血脉觉醒的年纪了,开始理解叔叔阿姨,成为叔叔阿姨,爱上听戏剧。
她一下子明白古装剧中坐椅上听戏的富家子弟了,把戏班叫到家里搭台子有多逍遥。
她才20多岁品味就这么高,不敢想以后……
林晴岚美美地欣赏着,一抬头对上一双温情赞赏的双眸,是许久不见的路阿姨。
路阿姨也看到了她,朝她挥手打招呼。
林晴岚下意识地起身,想去开门,让路阿姨进来。
路阿姨摇摇头,指着正在唱戏的关晓洋,“别急,安静听完戏。”
周围静悄悄的。唱戏的声音像是3d环绕般清晰,仿佛这里不是办公室,关晓洋的唱腔把她们拉进了挂着红色幕帘的剧院,聚光灯很近,表演者就在她们面前。
仿佛台下的观众只有她和路阿姨两个,却和关晓洋的距离很近,让她清晰感受到他唱的每一句中包含的复杂情绪。
这就是戏曲的魅力,剧目一开场就有让人安静听下去的魔力。
关晓洋穿着常服,没有化妆,却一点都不觉得违和,他往那里一站,就让人觉得他就是女驸马。
哪怕没有灯光和舞台,没有装造和背景墙。
关晓洋唱完,林晴岚还意犹未尽,由衷赞叹:“唱的真好。”
关晓洋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后生可畏,年轻人你一定要坚持下去。”路阿姨推门进来,朝关晓洋伸出手。
林晴岚正想介绍,却发觉他们双方似乎认识。
路阿姨看出了她的疑惑,解释道:“这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真算起来我是他爷爷奶奶那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