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就你一个小矮子和我比力气大?”
  “我还说你这个瘦猴不自量力。”
  他们两个因为曾经职业的原因互相看不上对方,想方设法的证明自己比对方强。
  但是,经过公平公开的节奏测试和力量测试,张大爷和李大爷都遗憾落选。
  成功选上的刘大爷他是铁匠,他力气更大。
  加上他李叔定制铁皮家具在大爷们之间引发了热潮,刘大爷又接到了很多铁皮家具订单,重操旧业之后,事业蒸蒸日上。
  连打了几个月的铁,打出了节奏感。
  他业余还喜欢跟孙子抢手机,玩节奏大师。
  鼓手这个位置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剩下的张大爷和李大爷开始发散思维:
  “你说唢呐能加到乐队里吗?”张大爷认真建议。
  “我小时候人家吹红白事的说我很有天赋,准备让我吃这碗饭,让我爸给拦回去了,说要让我回去接手他种的地。”
  “你要这么说,我还学了二胡,让我把二胡也加进去。”
  在老年大学报了二胡班的李大爷不甘示弱。
  于老师拍手叫好:“我觉得可以。”
  “乐队的组成本来就是多元的,如果后期不合适可以再学其他的。”于老师并不觉得五个大爷办乐队这个事情是个玩笑。
  几个月相处下来,他发现大爷们不止动手能力强,而且思想新潮,能听劝。
  他们愿意接纳新事物和这个时代磨合。
  “给乐队起个名字,我给你们当经纪人。”于老师提议。
  “对对,取名字很重要,咱起个时尚点的,带点英文。”
  “还英文呢,说的跟你能听懂一样。要我说咱们直接去天桥底下算一卦,起名字要看寓意,我们找个大师看看我们几个的生辰八字,挑一个能旺我们的队名。”
  “拉倒吧,还去天桥底下算,你真老土。现在手机上都能起名,费劲去天桥干嘛?”
  “老王,你初中读完了,你有文化,你来起个名字。”
  “我读初中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还是老张来吧。”
  “别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我,这样吧,咱们一人起一个名字,等一会儿投票。”
  于老师欣慰地看着他们,物理班一贯的风格,遇事不决,先投票。
  他们人少,但是每个大爷都有很多的意见。
  所以分歧和冲突天天都在产生。
  于老师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他不仅上知天文,下会物理,还能拉架劝和,帮大爷传话。
  饶是他见多识广,看见大爷们起的名字也眼前一抹黑,他用两根指头捏着写乐队名的纸,眉头皱的能夹死一只苍蝇。
  “这些都是什么?”
  “这……这谁写的?叫‘老不死乐队’,你们自己听听这好听吗?”
  出主意的张大爷,写纸条的李大爷一致点头,表示自己的认同:“好听呀,很有特色,形容的非常准确。”
  “还有这张‘活得久乐队’,你这个起名风格跟上一个如出一辙。”
  王大爷挠挠后脑勺,笑的一脸憨厚:“谢谢夸奖,我觉得挺好听的,寓意也好。”
  刘大爷坐得端正,举起手:“于老师,他们都不行。在座的里面你最有文化,你给我们起一个队名。”
  于老师信心满满的在黑板上写下三个端正的大字——“老顽童”。
  五个大爷异口同声,“于老师,你的起名风格也不怎么样嘛。”
  “但是,我们喜欢这个名字。”
  于是,“老顽童”乐队进行完略显草率的选人和定名字之后,正式成立了。
  这些原本只是喜欢听乐队,后来开始认真玩儿音乐的大爷们,即将开启一段“巨星”之路。
  第99章 大学生义诊
  上一次幼儿园进老年大学之后,宣传和互动的效果很好。
  林晴岚准备开展第二次活动,但是目标群体她一直没有想好。
  偶然看到了短视频账号的粉丝画像,她惊讶地发现关注常青树账号大学生占很大一部分。
  她想通过大学生群体给学校注入活力,比如让大学生来常青树当助教,他们会发朋友圈拍vlog,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渠道。
  还可以跟大学建立长期的联系,比如培养人才的实习基地。
  这样以后大规模招生再分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的时候就不用担心老师不够。
  更重要的大学生群体会成为老年教育发展的后备力量,常青树愿意提供平台,让他们接触老年大学。
  她联系了读研时候的教授,小老头现在已经是院长了,在她的想法之上进行了补充。
  “你的思路是对的,但是不要一开始就把框架定死。”
  “你要发展成产业链,让年轻人跟老年大学产生联系,不只是当教师这一条路。”
  “比如学中医或者康复的学生,以后准备开设针对老年人健康的针灸理疗馆的,你们学校就是他们潜在的客户资源。”
  “再比如学传媒的,你们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阵地。”
  “中老年行业方向还是很好的,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是一个发展热潮。”
  “但是办学校也是一种经营,除了要付出真心,还要动脑子。”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坚持到我退休,让我在你们学校再学个10年8年。”
  电话里教授爽朗的笑声让林晴岚的心情放松下来。
  教授那边很快就给了反馈。
  顺带还想给她印个宣传海报,林晴岚婉拒了。
  “已成功激活支线任务,请宿主顺利完成第二次老年大学互动推介任务——大学生进校园。”
  任务发布后很快就迎来了大学生们。
  来了差不多有快100个人,快比常青树的叔叔阿姨们多了。
  特别是教育学院的学生们,站在队伍里探头探脑地挥手:“学姐好!学姐,我在学校墙上见过你。”
  “你们怎么这么开心啊?”林晴岚也被他们的笑声感染。
  “学姐,不用上课让我干什么我都开心。”
  “对呀,而且今天周三我们满课,突然不上了,这不是天大的好消息。”
  “就是不知道回学校用不用补课?”
  林晴岚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跟着老师出去见习,也是挽着舍友一脸兴奋,她有些不忍心说出真相。
  “按照咱们学院的惯例,缺的课肯定要在周六周日补上。”
  眼神清澈的大学生们一片哀嚎。
  林晴岚赶紧安慰:“也不是所有的课都补,这个要看老师。”
  “那就好,怎么算都是赚了。”
  不愧是大学生永远乐观,很快就把自己哄好了。
  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有些还背着小包,拿着手机兴奋地到处拍,传递着青春洋溢的氛围。
  有些胆子大的看着带队老师离自己远,还偷偷拨了视频电话。
  “妈,我给你看学校呢。”
  “等过几年我挣钱了,我送你来上老年大学,你到时候一定要用功读书。”
  “你放心,我肯定行。苦什么都不能苦了教育,我一定送你上老年大学,助你成才,到时候我跟着你享福。”
  不止大学生们对老年大学好奇,叔叔阿姨们也对大学生好奇。
  老傅心思不在诗词课上,拉着旁边的李叔说悄悄话。
  “这就是大学生吗?长这么高。”
  李叔困得眼皮子打架,没精打采还要陪老傅聊天:“有什么奇怪的?我儿子上大学的时候也长这么高。”
  “说的跟我儿子没上过大学一样,我儿子上的那什么佛来着?”
  “咱儿子这么厉害,还是佛教中人。”前面支着耳朵听他俩说话的叔一下子来了精神。
  老傅一时语塞,理智告诉他傅览山上的肯定不是佛教学院,至少傅览山没有上山,进寺庙,但是他又想不起来学校叫啥。
  “你们说的是哈佛吧,电视里的海归都喜欢去那儿留学。”
  “什么海龟?”
  “我是说你儿子是海归。”搭话的阿姨脱口而出,又觉得哪里不对。
  “这个‘海归’指的是在外面留学回来的人,不是海里游的王八。”
  三个叔一脸崇拜地看着阿姨。
  “你说的那个哈佛有清北好吗?”
  “不知道,反正挺花钱的。”
  “他们跟咱们打招呼,我们也挥手。”
  四个人隔着窗户跟外面的大学生挥手打招呼,然后一块惨遭抓包。
  诗词老师不知道什么时候从讲台上走下来,就站在四个人身后。
  大学生瞪大了眼睛,拼命朝他们使眼色。
  老傅把手挥得更快了,还招呼李叔:“赶紧的,打招呼热情点,别给林校长丢人。”
  “外面的人能听见我们的声音吗?实在不行把窗户打开。”
  “叔叔阿姨这么高兴?有什么好事说出来让我听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