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然而现实是,别说南洋,南溟、西域、辽东这些偏远之地,便是日本、朝鲜、大琉球,安南这种半开发的熟地,除了无地流民,愿意背井离乡而走的又能有多少。
而恰好是这样的地方,更需要优秀的人才去治理。
更需要被大魏的文化所浸润,同化,让当地的人心慕而神向往之。
华夏民族看似占据了整个亚细亚最好的,最适合耕耘的地方,东南的两线沿海,西边青藏高原阻挡入侵,西北沙漠只允许小股进出。
唯一的北方草原就是华夏的磨刀之地,警醒着华夏:弱,则亡。
但是这并不代表华夏就是所谓的天选之民,一出生就在流淌着蜜与奶的丰润之地。
巴蜀沼泽如今却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云梦沼泽,楚人围垸,湿地退化为江汉湖群。无数人力开凿的运河将南北勾连成为一个整体,将不适宜生存的土地变得适宜生存,不适合播种的土地变得适合播种。
现在的地域和地势是数千年来无数的民众一点点改造发展出来的。
相比广阔的北亚墨利加平原,独立数十万年的澳洲,甚至是可以靠天吃饭的南洋和非洲,华夏才是地狱模式开局。
世家既然自傲于他们的风骨,他们的能力,他们的学识和智慧,以及他们盘根错节的宗族关系所掌握的权利。
那么宋时就给他们一个机会,西域和南溟的广阔天地还等着他们去开垦,蔚蓝的深海还在等着他们去前进。
宋时需要将平叛的过程转化为推进远洋战略的契机,除了南溟这个未来三百年的根基,现在风起云涌的亚墨利加,宋时又怎么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成为欧巴罗崛起的根本。
一个陆权帝国想要向海陆复合型强权的转型,就需要经历改革的阵痛,而这些人,就是宋时准备的代价。
-
原本十日一次的《皇城日报》这次也提前开印,宣布将由十日一次,改成了五日一次。
并且做了一期特别节目,围绕着这次谋逆大案,做了若干的细节分析,总结:谋逆之人,是要将大魏重新带回乱世,罪不可赦。
还公布了这几年在宋时呕心沥血的改革下的一些成功,
比如账册的对比:海贸税收年近1800万两,而传统田赋却年仅900万两。
同时还将整个国税的开支流向都公开了出来,除了军事以外,每年的官道基建,兴修水利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还组织太学生编纂《新政考》,列举河套屯田新增百万亩、江南纺织工坊就业二十余万户工人,南北钢铁厂更是容纳了大量的就业。
仅吕宋商港年入便抵得上两个浙江省的田赋。
条条章章,清晰明了,又有谁还能质疑开海拓土的重要性!
民间的舆论也开始悄悄的变了方向,众人开始讨论海贸的益处。
细数起来,这次被流放南洋和南溟的人数接近三十万,一艘艘的南洋运粮官船,下了粮食换上了满仓的人,丝绸的贸易都将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借由如今已经建设的相当不错的驿站体系,皇城日报预告了即将开启一个新的栏目:《平叛纪略》。
其中将会详细介绍:本次谋反案查获的真实兵器清单,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海外截留的走私给洋人外敌的火器清单。
还有就是将这大批的流放南溟的官犯,船队抵达南溟重新生活的详细记录。
毕竟几十万人,可以挖掘的故事可不要太多。
里面的数据自然都会有些许的夸大之处,主要是想要突出开发南洋蛮荒的正义性,大魏天兵师出有名,引动百姓前往南溟开垦。其次也要准备一些悔过世家子弟参与边疆建设的正面事迹,提高百姓对于边境的参与感和向往。
顺便警示世人:触犯刑法,南溟等你,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迫在眉睫的冬至大祭。京师的这场骚乱,需要一场大祭来安抚刚刚脱离乱世不久的百姓。
而在这场大祭之后,也将由追加一场正式的科举,选拔人才,填充因此这次牵连甚广的谋逆大案后空缺的官职。
这一轮的大清洗,有人被洗了下去,也有人看到了升迁的机遇,有人因为贪污流放千里,也有人一朝得道,鸡犬升天。
女官之中也开始了新一轮的选拔,三十名通晓方言的女官,将会被派往地方,在地方官学开设新政十讲。
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监督,也需要解读。
机遇,总在危险之后。
不清理腐朽的枝干,阳光又怎么能照耀进来。
这次冬至大祭,如无意外,这将是靖安帝最后一次出现在百姓的面前。
第209章 分锅靖安五年冬至,京师还天……
靖安五年冬至,京师还天色未亮,天坛圜丘坛前早已密密麻麻的站满了人。
八十门大炮沿着天坛的外围摆了一圈,金光闪闪的铜质炮管显得格外显眼。
而靖安帝却屏蔽了其他人,坐在祈年殿中,看着手中的那份冬至祭文,迟迟没有将手中的玉玺盖上。
这篇祭文洋洋洒洒数千字,从罪己诏到诸臣过失,以及各项改革政策,一旦实施下去,整个大魏从太祖立下的祖训几乎都被全面推翻,只剩下一个大魏的国号摇摇欲坠。
他面目纠结的看着堂下的三人,自从那天以后他身边的人就被全部清空,换上了新的人。
“大魏本以宗室零落,也没剩下几个宗室了。其袭封之制,需要如此苛刻吗?”靖安帝只怕自己盖下了这个玉玺,回头到了地下要被太祖骂的狗血淋头。
虽然大魏的江山眼看着要断送在他手里了,但是只要贺章还在,起码,最后失国的责任也落不到他的身上。
龚敬安静的坐在堂下,眼神无波无澜,这是他自万寿宴受伤后第一次出现在靖安帝的面前,如果不是为了稳定民心,其实他这一次冬至大祭也根本不想出现的。
“陛下,太祖为子弟分封藩国,原本就是作为社稷屏藩而用,盼望子孙互助,永固江山。但是藩国耗费之巨,众所周知,如果不加以限制,只封贤良,激励其奋进向上,只怕后患无穷。”让宋时继续养猪,想都别想!
大魏二十余万的宗室,全靠百姓税收供养,直接说一声国家蠹虫是没有问题的。现在虽然因为战乱和福王造反而导致大量的宗室被杀绝,但是除了靖安帝以外,这些年也断断续续找出来了一些宗室成员,被统一送到了宗人府安置,排查,以免冒充。
这些人现在在京师之中越积越多,也是个不稳定因素,但是让宋时把他们按照太祖那种养猪的模式分封出去,那不超过两百年,养猪厂就要继续横空出世,宋时还不如全杀了以绝后患。
当然,现在随意杀人还是不对的,但是,宋时悄悄的将宗室设置了一系列的门槛,没有战功没有文治,仅凭一个血脉就想要承爵袭封是不可能的。
在教育体系还没完善的时代,最好的学校莫过于家学。
家族之中但凡有一代大儒,那么家族之中必定文风昌盛,来往之客也不会粗鄙不堪,亲缘关系所传授的知识自然就是最为精华的,这也是世家能壮大的原因之一。
而大魏的宗室作为大魏最大的家族,虽然养出来不少骄奢淫逸之辈,但是正因为他们不能仕途,养出不少另辟蹊径之辈,在音律,书法,建筑方面颇有造诣。
他们起点高,条件好,也算家学渊源,哪怕是当年已经没落的东恒王,也是能识得救荒百草,带着一些流民走出一条生路。
以前是没机会,而现在,宋时自然不会放过这群人。
现在的新学体系中,硕士和博士分别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么能教书育人,要么在某个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宗室之中杂学颇多,如今正是能用之时。
况且以往的宗室一直束于高墙之中,长此以往远离社会关系,也容易滋生偏激之心。
靖安帝被噎了噎,眼神撇向龚敬,龚敬看向桌面仿佛上面的雕花极致精美,让人目不暇接,根本没有接收到靖安帝的讯号。
他又往贺章的方向看过去,却看到贺章满眼都写着不耐烦。
想必是不会为大魏宗室说话,整个大殿之中,没一个能为他说话吱声的。
半响,他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那要是有那资质平庸之辈,考不上怎么办?”
宋时微微一笑:“去镇远军中带头服役五年,可降等袭爵。如有战功,原位继承甚至加封也不是不可以。”
自从废除了卫所制和军户制,以及徭役后,大量的土地和人力资源被空缺了出来,投入市场,但是也导致新兵的招募越来越难。
不管宋时再怎么加大力度宣传,随着中原的平定,以及江南奴乱平息,工厂林立,平民百姓想要找个活路实在是太简单了。
募兵制已经开始难以为继了,更不用说随着大量的火器进入军队,对于士兵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了起来,即使是简化的火炮计算公式,也需要士兵懂得基础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