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配套还有一个迷彩帽,但白洋没戴。“大队长,咱们这边的兄弟都怎么练啊?”
苏红星捏了一把他的肩头,练家子一样的骨密度,真是人不可貌相。“普通安保训练3000,特卫人员训练8000,你跟着?”
“我跟特卫吧,刚好好长时间没跑了。”白洋一听这个数字就偷笑,8000,这样哄孩子的数字,黄俊教练从未对他们说过。
“你跟谁?”钱运微慌,“白洋,咱不是开玩笑。”
“我跟特卫一起训,走吧,咱们一起?”白洋作出了邀请的动作,可是连眼镜框都没摘。
“那……行吧,我跟着一起。”钱运当然也换好了衣服,他负责装备管理,跟着训练已经是家常便饭。倒不是说他非要把体质练成超人,而是真正搞过这套的人才能明白,不跟着练,底下的兄弟根本拉不近乎。
只有真正投入进去,一起吃苦一起流汗,一起体验过那个全过程,兄弟们才会把你当成自己人,而不是单纯的上级。只不过白洋他行吗……钱运入列后站在白洋身后,将他热身的动作尽收眼底,看着确实像样,可千万别是一个花架子!
苏红星吹哨之前,整个方阵足足40个特卫预备役,都齐刷刷回头看着新来的。他们也不知道这人是新弟兄还是什么身份,突然间就插进队伍里。
哨声响起之后,白洋又推了一把眼镜,在列队里跟上步伐,跟上这一把匀速长跑。
钱运就没有他那么轻松,一会儿看着白洋的脸有没有出现缺氧状况,一会儿又盯住他的脚下,怕他不习惯长跑给鞋带踩开。一圈操场400米,两圈过后奔着1000米去,钱运找机会瞄了一眼白洋微微变红的面颊,这哥们儿真行吗?
等到2000米过去,钱运改了主意,没准白洋真行。
4000米过去了,他觉得白洋真行!
匀速长跑不仅需要体能支持,越往后面越考验换气,白洋的跑步姿势非常标准,上半身只有大臂摆动,像个节能的满电选手。5000米之后人已经没了跑步的感觉,全是机械性动作,最前排的兄弟们都有了疲态和减速预兆,白洋的步伐频率仍旧稳定得可怕!
这家伙来真的!钱运居高临下,看穿了前面一列人。如果没有前面的阻碍,他相信白洋绝对能冲到第一排去!
苏红星在内圈跑,每一圈跑完他都要重新刷新对白洋的看法。能吃苦的人总能留下好感,白洋身上的劲儿就不像娇生惯养到这边指手画脚的。等到最后一圈跑完,钱运来不及休息,跑向苏红星,不等他开口问话,黝黑的苏红星已经张嘴:“白洋他……他以前干嘛的?”
“我没问过,他也没主动说,一会儿我去问。”钱运支着膝盖休息,回身再看,白洋已经平躺在跑道上,和周围躺成一片的兄弟们聊上了,卷着袖口,卷着上衣下摆,好像已经在这里很久很久。
唐誉一回到壹唐,第一时间和总裁办的刘若菲碰了头。如今总裁办归他所用,各部门经理也对本次展览给出了相应的动作,藏品部门的卞秋玉连同展示组提供了藏品目录,预算组和成本控制组成立了全新小组——策展计划组的原始班底。
一个全新的班底,老树发新芽。
而唐誉就是策展计划组的核心。简短的会议之后他在刘若菲和杨宇文的陪同下,前往今天的商务会面。在路上他给白洋发了个信息,白洋没有回复他。
有种放虎归山的感觉。唐誉将手机收好,重新整理思绪。汪甫为什么会联系壹唐进入选择范围?其实最开始,是汪甫的助理联系了刘若菲。汪甫本人虽然不在国内,但是他的助理捏住了一点风声,在广撒网里选择了三种不同的赛道——拍卖行、私人博物馆、文化企业。
三管齐下,有公有私。真正横向对比起来,壹唐就吃亏在经验为零。
这次见面地点不是私家菜馆,而是商务会所。唐誉一行人按时抵达,和天尊、荣幸的竞争对手在门口聚头。这次唐誉多多注意了几眼戚飞星,戚飞星发现了他的注视,只是点头表示友好。
时间一到,汪甫来了。不同于上次见面,这回汪甫身后跟着两个人,一位是他的助手,一位是他的策展同仁。
“大家请进吧,我们进去再说。”汪甫特意多看了唐誉几眼,还看到了他手上的结婚戒指。
这个表情唐誉自然注意得到,如果自己和白洋推测没错,汪甫和他们是同一类人,那么汪甫自然而然会对同性恋人的一切展示出标准的排斥。只是唐誉仍旧选择戴着戒指,他不需要用小动作去讨好汪甫,正相反,讨好汪甫并不是上策。
进入包间没多久,聊天内容就从日常转变成了商谈,第一个打出直球的人就是许鸿轩。天尊整理了过往上千回展会成功举办的记录,并且第一时间敲定他们具有文物展览所需的行政许可,犹如大军压境,一上来就压了另外两家一头。
“汪先生,我们天尊的内部资源相当丰厚,上千件自有库精选展品可以和您的藏品互碰,碰撞出文物的火花。其次,我们的藏品当中有不少稀缺性高、故事性强的宝贝,这一点,我相信壹唐和荣幸无法和我们抗衡。”
荣信文化的贺德辉怎么可能袖手旁观,把好机会拱手相让。他开口便道:“但是如果真要论起策展经验,我们荣信可是该赛道的开山鼻祖。这里是我们的博物馆展览备案。”
贺德辉的助手将文件夹递上,贺德辉又添:“我们在20年前就组建了专业的精英团队,从策展到历史学者的培养加入,每一笔都在提升荣信展览能力的公信力。我们没有天尊的藏品丰厚,但汪先生您的初衷并不是碰撞火花,而是私人巡展。”
两边都在摆优势,只有壹唐团队静观其变。汪甫原本对壹唐没有太大的期望,只是他的助手强烈要求考虑拍卖行。上一回唐誉的社交手腕让他感受了一回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回,他反倒好奇了。
“唐总,您是不是也有话说?”于是汪甫主动问。
“我来这里,一定是有话要说。原本是想听两位前辈说完,我再开口,毕竟我们壹唐无论从藏品多样性来说,还是策展经验而谈,都缺失了一点优势。”唐誉欲扬先抑,紧接着就送上了他的条件大餐。
“这是我们策展小组给出的评估和成本控制,据我所知,汪先生还有将近40000件藏品未能归国,我们壹唐能给出的,是确保参展文物的来源清晰化,完整的流转把控,合法的拍卖记录,以及最大化的保障。”唐誉看着汪甫的双眼,“在保险费用这方面,我们可以将保额提高到覆盖文物估值的250%,您觉得如何?”
“确保您文物的安全落地,和您一样落叶归根,是我们给出的最大诚意。”唐誉开出了最高的数值,他相信无论是天尊还是荣信,或者京城任何一家,都给不出这个数字了。
收藏家是持有者,比起拿不出来展览,他们更怕藏品折损消耗。唐誉在这方面又引入了探行的囊括范围,家族的一切都可以为他所用:“我们还可以制定文物的运输、安保全流程方案,我有配套的安保公司,而这一整套应急预案,我免费提供。”
“您觉得如何?”
第156章
如果说一开始是三足鼎立,那么现在撬棍已经送到了汪甫团队的手里。
三方面都给出了最大的诚意。只是这些诚意放在天秤两端,必定会分出孰轻孰重。不可能持平,不可能两难。
从大平面和社会影响度来分析,天尊确实更符合他的要求。但荣信的策展经验也是一块巨大的蛋糕,附带着“高热量”的诱惑摆在面前,只让人食指大动,想要大快朵颐。
而他不太了解也不是十分满意的壹唐,就属于另辟蹊径,开出了不一样的道路,而且别人还没有办法去追。
汪甫安静了,唐誉也没有追问。他要的,就是汪甫团队的安静,而不是他们的现场决断。太过果断的选择往往意味着可能性的消失,现场不语则代表了弹性的出现。
在这个隐形的博弈局面中,唐誉也在修正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艺术归国的时代已经来了,水满则溢,一旦市场出现饱和,那么中国藏品以“主人翁”的身份走向国际指日可待。他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必须搭上进程的时机。
这样大的决定,自然不能一口价定下,汪甫最终也只是接受了三方的筹划书,并且让助手们新建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但是许鸿轩和贺德辉对唐誉给出的条件暗暗震惊,似乎奔着“不破不立”而来。
250%的覆盖估价,这是他们能听到的数字吗?保险平均估价位于150%左右,贺德辉和章翰摸不清天尊暗自给了多少,他们只知道自己的,160%,高于平均。
天尊就算高,大概率也就高到170%、180%左右,用来弥补他们在策展方向的大经验值匮缺。有钱能使鬼推磨,收藏家不可能视金钱如粪土。
其次,就是唐誉给出的另外一个大条件,完善的物流和售后。40000藏品运回来,光是过海关就要扒掉几层皮了,运输也是老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