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第95章
  苏程远在平乡听闻县衙处置了为害一方的虎崖山匪盗, 心中着实震惊,正好要去县城办事,顺便听听是怎么回事。新上任的县令好生厉害, 他在心中感叹道。
  刚刚来到县城,便发现往日冷清的街道十分热闹, 有人看到他好奇的目光, 主动道:“这位郎君是想要租个摊位?”
  “什么摊位?”
  “你不知道啊?近日县中有戏目表演, 演的是杨义士与官府合力擒拿虎崖山那群匪盗的故事,精彩绝伦, 场场爆满,好些商贩瞅准时机售卖吃食,因而摊位都抢不到,你若是有意愿, 我给你折个价。”
  苏程觉得新奇, 笑道:“不用了,我来县城有事。”
  “什么事?我可是百事通,县中有什么大事我都知道。”那人热情道。
  “我听说县中准备招一批小吏……”苏程小心问道。
  “嗨, 我还当什么事呢,你去那边,那边贴了布告,跟你说还贴了陆县丞写的《侠义赋》呢, 写的妙笔生花,人人称颂,不止县中读书人效仿, 定远城还有人看完之后要拜陆县丞为师呢。”
  苏程越发好奇,和他道了谢,顺着指的方向朝那边走去, 本以为会挤不进去,没想到到了之后才看到竟然有差役旁边把守,周围百姓十分有秩序,他向前走了几步。
  “差爷,敢问招募小吏可是在此处?”苏程拱手问道。
  差役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指着桌上的纸墨道:“写下姓名籍贯,便可去县衙应考。”
  苏程猜想这应该是第一关,能写出这些代表起码识字,防止有人浑水摸鱼,他点了点头,提笔在纸上写好,交给了差役。
  差役拿着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才道,“拿着这个去县衙,自会有人带你进去。”
  苏程接过一看,是印着清泉二字的条子,他小心收好,向县衙走去。
  此刻县衙中,林书阁正和陆樾川一起批阅试卷,这批来应试的人参差不齐,好些都只是粗通笔墨,一些文化典故一通乱答,就不要说一些数算策论的题目了。
  陆樾川叹了口气,将手中的卷子拿给林书阁,“这份答得不错,文辞典故皆通,律令也颇为熟悉。”
  林书阁伸头看了一眼,字体端正,言之有理,点了点头。
  “不过也是大人你出的题太难了,有些还是什么选择,判断,简答,这都是什么题?”陆樾川抱怨道。
  “万变不离其宗,灵活应用而已,又没有脱离五经律法,只是题型变了,况且策论占了大头,这些只是小题。”林书阁给手中的一张卷子写了个“优”道。
  “这几张挑出来的很是优秀,一会我亲自考校一番,剩下的在里面选几名基层小吏,重点看看他们的为人处世。”林书阁吩咐道。
  “基层小吏?”陆樾川放下笔问道。
  “对,咱们平日里少与百姓打交道,不足以倾听民声,选一批小吏放到基层,偏远乡的百姓有什么事咱们也好早日解决,这批小吏不需要懂得太多诗书,略微识字便可,每旬让他们回来县衙述职汇报各乡的情况。”
  “大人,此道可行,上次虎崖山群匪被剿灭不也是有当地百姓相帮吗?这群小吏得品行端正,但不能太过古板,他们与百姓离得近,自然可以充当县衙与民间百姓的桥梁。”
  林书阁听陆樾川刚刚提起虎崖山帮忙的百姓,这几日忙乱,一直还未赏赐于他们,“过几日让他们来县衙一趟,他们有功,必得赏赐一番。”
  “大人放心,早就赏过了,有几个我瞧着不错,想着让杨炎调教一下,说不定还能为县中所用。”
  当时陆樾川听从林书阁的建议,根据孟虎的供词,从虎崖山附近的村落找了一些胆大心细的百姓让他们随时盯着虎崖山的动向,因此才敢搞里应外合,姚大江出逃之时也有人在各个出口盯梢。
  当地百姓饱受匪盗欺压,有些人甚至与他们有血海深仇,一听官府要剿灭匪盗,起初不信,陆樾川也是费了好大劲才让他们相信的。没想到有意外之喜,陆樾川后来听了他们的战绩,也着实佩服,有些人胆子确实大,差点通过给山匪提供菜蔬混进去,他现在想想确实是好苗子。
  “哦?那正好,县中差役上次清理了不少人,正好可以补些空缺,不过也得考校,而且得教他们识识字,曹勇呢?让曹勇和杨炎一起,看他们能不能录用。”林书阁思量片刻道。
  门口的差役听到林书阁的声音,立马小跑着去将曹勇叫了过来。
  曹勇这几日春风得意,他因差事办得好,得了林书阁青眼,走路都带风。
  “大人。”曹勇行礼道。
  “有一批人你和杨炎一同考核一下,看看他们的身手反应如何。”
  曹勇乐呵呵地应了,他虽然已经见过杨炎,只知道他是除掉虎崖山匪盗的内应,如今已经被大人收编,但慕名看完县中大戏之后,便对杨炎心生仰慕,当然更是敬佩卫隧长,只是卫隧长看着太冷他有点怕。
  陆樾川看着他一溜烟出去的身影,对林书阁道:“大人,你说咱们写杨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亲手斩杀仇人之事是不是有些夸张了?”
  “我问过他了,他自己同意的,况且戏剧本来就有虚构夸张的成分,没有冲突也不好看嘛。”林书阁回道,不然为何现代狗血剧情虽然都在骂但看的人依旧很多。
  “不说这些了,刚刚我说的几人让他们去吏舍,做最后的考校。”
  陆樾川点头,出去同差役吩咐了几句,便与林书阁去吏舍等着了。
  片刻后,便见到一中年男子领着几人进来了,“大人,人已带到。”
  “燕主簿辛苦。”
  燕洪业从前是县中小吏,虎崖山一案,县中县丞主簿皆已伏法,林书阁只能先从县中剩下的小吏中挑选,没想到真有能吏,读书律法,公务收税,燕洪业都比较精通,只是从前不愿同流合污,因而同曹勇一样,被挤到坐冷板凳,这样的人才林书阁自然不会放过,便提拔他做了县中主簿。
  “堂下几人先自报家门吧?”林书阁声音严肃,对着几人道。
  有人顿时有些紧张,说话结结巴巴,林书阁笑道:“本官也不是那虎崖山的姚大江,怕什么,不急,你重新说。”
  那人擦了擦汗,缓了片刻,这才倒是流利,等几人说完之后,林书阁拿出每个人的卷子,问道:“本官刚来这清泉县,便知县中贫苦,不知诸位可有法子改变此现状?”
  立刻就有人回道可以效仿甘州,制纸制羊绒,不日便可使县中富起来,林书阁看了看他,将他的名字记下来没说话,又看向第二人。
  第二人性格谨慎,思考了一会才道:“县中产粮太少,百姓吃饱饭都是问题,当务之急应该是让百姓先吃饱饭再谈其他问题。”林书阁见他衣袖上好些补丁,点了点头。
  第三人拱手行礼,“大人,前边两位所言皆有道理,可我清泉县不比甘州之处便在于强敌环绕,这几年与匈奴未发生大战,因而虽有盗贼侵扰,但日子还算过得去,若是匈奴蠢蠢欲动的话,清泉县首当其冲便是……”
  他顿了一下,又道:“每次匈奴南下,皆是收获之季节,百姓种的粮食变成了匈奴的囊中之物。匈奴穷凶极恶,虽有都尉府驻守边界,但若匈奴大举入侵,再加上西边的羌人趁火打劫,清泉县便危如累卵。”
  林书阁欣慰道:“那你当如何?”
  “大人,小人虽是一介书生,但也愿效仿班定远投笔从戎,击退匈奴,”他又挠了挠头道:“可惜我实在不善武道,只能做个文吏了,但是县中也可学习都尉府,平日农闲之际训练县衙差役和百姓,对上强敌也有还手之力。”
  班定远就是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说的就是他。
  林书阁眼中带着笑意,“你叫苏程?平乡人士。”
  平乡是清泉县几个乡中比较偏远的地带。
  “大人好记性,平乡虽然穷,但乡亲们亲和友善,当时闹匪盗之时,平乡损失最少,皆是因为有人将各村镇的壮年男子组在一起,每日晚上都派人出去巡逻,一有动静,便家家户户齐出动。”
  “这是何人?”林书阁从椅子上站起来道。
  苏程回道:“是小人挚友,名叫向泽,他从前与一老兵学过些手脚功夫,因而身手不错。”
  林书阁和陆樾川对视了一眼,笑道:“不错,各位今日所言皆不错,领好官服和印章之后,后日便来上值吧,”他看向苏程道:“到时带上你那位挚友,本官要见他。”
  几人大喜过望,纷纷谢过林书阁后出去了,林书阁又想起刚刚那人困窘之态,交待燕洪业几句,便让他也出去了。
  苏程却留下没走,林书阁奇怪地看着他,他有些难为情道:“大人,我那挚友性子有些桀骜不驯,我怕他冲撞了大人。”
  林书阁道:“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再桀骜不驯还能有仲宣……没事,你同他一起过来就行,其他事都好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