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一会儿就知道了。”林书阁捡起一串牛肉咬了一口才道。
  几人换着烤了好几轮才作罢,林书阁便拿出特制的锅子开始煮火锅。
  鲜白的底汤倒进各个小锅里,鲜香浓郁,众人纷纷围了过来。
  “有辣锅、菌汤锅和红枣锅你们自己选。”他让几人把各种食材端了过来。
  “这就是火锅啊,我见你们中原人有过这种吃法,不过还是第一次见吃得这么讲究的。”
  他围着几个锅底转了一圈,还拿不定主意要哪个。
  周度见他一脸纠结样,眼疾手快地选了辣锅,阿勒连忙选了红枣的。
  嗯?阿勒竟然是个甜口。
  塔兰倒是选了辣锅,林书阁一个无辣不欢的人自然也是辣锅。
  可惜当时做模具的时候没有做九宫格的,为了省事只打了几个小锅,有机会一定让工匠打个九宫格模具,这样就不需要纠结吃哪个了。
  塔兰学着林书阁选好锅子,给自己的炉子加了炭,开始往里面下肉,肉是提前腌制过的,早已经入了味,下到滚烫的锅里煮一会,捞起来蘸上蘸料。
  “唔”塔兰刚吃了一口就被惊艳到。
  “怎么样怎么样?”阿勒急地问道。
  “好吃,又鲜又嫩,中原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唇齿留香。”
  第42章
  “是吗?我倒要尝尝看。”周度迅速捞起一块羊肉放进嘴里, 眼睛微微一动,没再说话伸出筷子一口接一口吃个不停。
  阿勒一看两人的反应,学着林书阁的样子捞出一块肉蘸了麻酱的蘸料, 再放进嘴里,先尝到的是调料的鲜香, 接着肉质鲜嫩润滑蹦入口中, 丰富的层次和肉质的口感结合得完美, 又不觉突兀。
  周度一边涮羊肉一边叨叨,“淮亭兄你真不够意思, 上次咱们泡温泉的时候怎么没有火锅?”
  这次有外邦人在还搞这么丰盛。
  林书阁用公筷给他夹了一筷子肉,微笑道:“二郎,多吃点。”
  吃都堵不上你的嘴。
  塔兰才不管他们打什么机锋,一直在埋头苦吃, 并暗暗把这些记到来大燕必吃清单里。
  林书阁拿出准备好的杏皮茶, 一人倒了一杯,火锅吃得燥热,续上一杯清凉解渴的杏皮茶, 再继续接着吃,这才是享受。
  一顿饭吃得热火朝天,众人酒足饭饱之后,塔兰和阿勒向他们告辞, 他们得回去休整,然后去燕都。
  阿勒和周度在前面偷偷摸摸不知道在说什么,塔兰脸上带着些不好意思, 他犹豫片刻,从怀中掏出一块玉石。
  “林县丞,这段时间多谢你的照顾, 发生了这么多事,我早已经把你当朋友了,这块玉送你,以后有什么我能做的,尽管开口,只要我能办到,定然助你一臂之力。”
  林书阁视线扫过玉石,玉质剔透,看着流光溢彩,料想定然是贵重之物。
  “殿下,此物贵重,我着实不能收。”他推辞道。
  塔兰有些着急,“它并非有多名贵,只是我幼时出去游玩捡到的,只是一块普通的玉石,父王命工匠细细打磨之后我便一直带着。”
  他顿了一下,又道:“只是朋友之间相赠,就当感谢你今日的款待。”
  林书阁见他坚持,无奈只能接过玉石,“多谢殿下。”
  塔兰脸上这才露出一丝笑意,朝林书阁挥挥手,便和阿勒一同告辞了。
  林书阁含笑望着他们的背影,山水有相逢,还会再见的。
  周度用胳膊肘捣了一下林书阁,“小王子跟你说了什么?”
  那个阿勒一直拉着他说些有的没的,他不想听还不行。
  “没什么,只是感谢我而已,走吧,我们回去了。”林书阁转身回道。
  “哎,你等等我,到底说了什么,你们聊了那么久,我着实好奇。”
  “那你就好奇着吧。”
  “好你个林淮亭,你给我等着。”
  春分时刻,万物复苏,西北的春天却要来得更晚一些,不过春祭可是大事。
  李县令带领林书阁等人亲自前往田间耕种,以示劝课农桑,这也算本朝建国以来历代帝王垂范示民的大事,所谓“天子亲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
  农业是古代社会的立国之本,无论是天子还是地方官员,都十分重视。
  到了地方,地方行政长官也会带领当地官僚亲自前往田间耕种,然后向社稷之神祭祀三牲,祈祷今年谷物丰收。
  这个时代铁犁牛耕已经十分普遍,且历代官吏十分重视水利设施的修建,针对西北干旱少雨的特点,兴修了大量水渠来灌溉农田。
  林书阁捏碎一块泥土,看着农户拉着犁耕地,种田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春种秋收,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也收不了多少粮食。
  若是风调雨顺,朝廷没有太多苛捐杂税,百姓一年到头还能有个温饱。
  若是遇上天灾,地里颗粒不收,那对百姓就是灭顶之灾。
  耕完地,林书阁拿过三角耧,这是这个时代出现的播种机,能同时播种三垄,可以同时完成开沟、下种、覆土三项任务。
  三角耧林书阁在现代也见过,一些农村在现代也在使用,因而他看了一眼知道是怎么用的。
  他在前方牵引,周度帮忙在后面扶着,不一会儿,就播好了三垄的种子。
  今日太阳有些烈,他和周度干完去旁边喝水,李县令已经站在旁边休息了。
  周度以手扇风,“每年这个时候就会庆幸我家中还算小富,不用干农活。”
  林书阁看着还在耕地的农户,“二郎,一亩地一年能收多少粟?”
  周度擦了擦汗,回道:“三石左右吧。”
  三石,不到两百斤。
  “走吧,帮忙灌溉。”林书阁合上竹筒,起身说道。
  “哎,这才歇了多久,你等等我。”周度连忙起身追上。
  灌溉南方多用翻车,但是并未传到西北,这里还用的引水灌溉,通常是挖出一道水渠,将溪水引过来灌溉农田。
  林书阁现代时曾经在西北城市兰州参观过大型水车,是明代修建的。修建者参考了南方所见的翻车,引黄河水进行灌溉。
  林书阁一边帮忙挖渠,一边想着,可以工匠试着做一个试试。
  视线扫过远处犁地的农户,工业社会的大型耕种机器他一个文科生造不出来,但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总能造出来吧。
  “走吧,别看了,大人让我们一会便回去。”周度看着一脸沉思的林书阁,提醒道。
  “好,马上。”林书阁还沉浸在曲辕犁该怎么造的问题里,没听到他说什么,随口应道。
  周度见他嘴上说着走,结果根本就没动,微微提高了声音。
  “林淮亭。”
  林书阁被吓一跳,瞪了周度一眼,“怎么了?”
  周度无语,“你还说怎么了,你在想什么?叫你都没反应。”
  “我还有事。”他将手中的锄头丢给周度,自己往李县令在的地方跑了过去。
  周度:“……”
  李县令人到中年,干活不比年轻人,早早就已经停下歇息了。
  其实往年大家都是做做样子,给民众起个示范作用就行,今年不知怎么的,县衙官吏干得热火朝天的,搞得他都不好意思偷懒。
  他抬头看了看刚到头顶的太阳,正感叹民生多艰,却见到今日干得最投入的人跑了过来。
  嗯?这是终于干不动了?
  他刚想开口调笑两句,年轻人还是得多动动。
  不想,林书阁见到就开口说道:“大人,我想造几样东西出来。”
  哦,他又有想法了。
  李县令面不改色问道:“你要造什么东西?”
  “一种是用来犁地的工具,一种是用来灌溉的,犁地的……”
  “什么?你要造农具?”李县令震惊地看着他,胡须都要被吹起来了。
  “是,下官见农户犁地虽然已经用上了铁犁,但是用的是直犁,我说的这种叫曲辕犁,在原来的辕头上安装犁评,可以转弯和调头,使用更加方便,可以先用木制的,前面的犁铲用旧的就行。”
  李县令抑制住激动之情,面无表情道:“铁制犁器等我报给魏使君,木制的倒是可以一试。还有,你不是说还有灌溉利器吗?”
  “嗯,下官在书中看过,南方多水,灌溉多用筒车,我们可以试着改造一下,一种是木桶筒车,一种是……”林书阁仔细回忆以前见过的照片和实物,尽力描述。
  “等等,我们先回去,我即刻召集工匠,你先把图纸画出来,慢慢想不着急。”李县令差点蹦起来,竟然有两种?
  看来我们甘州又要扬名了。
  他急忙让县衙官吏去召集本县有名的工匠,自己和林书阁边走边聊怎么建造农具。
  等周度慢慢干完活过来找人时,已经不见一丝人影了。
  周度:“……”
  还能不能做朋友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