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大蛋三个笑呵呵的接过,并自发的留下来,一个生火,一个往锅里加水把秦润准备好了菜热好。
三个小家伙贴心得很,一通忙活后,许云帆不用吃冷菜了,看着桌上热乎乎的饭菜,许云帆那个感动啊,只道,三个小家伙真是没白疼。
吃饱喝足后,许云帆过滤好了一锅红薯水,让大蛋他们清洗鸡枞菌时顺道帮忙看着火,此时已经接近三点钟了。
三个孩子,大的才八岁多点,许云帆终究不放心,特意交代下午过来帮忙切凉粉果的孙青松,让他注意一下。
嘱咐好了之后,许云帆才去大棚那找来秦大有媳妇,将要制作米粉的任务交代下去,一切忙完后,已经四点钟了。
赶去小梨村的路上,许云帆热的直冒汗,压低了草帽,低头直走不由嘀咕道:“哎,这一天天的,事儿怎么就这么多?要是明天不用去镇上,也不至于这么赶,当初到底是眼界窄了点,为了二十两就把自己给卖了,亏我还是个太子爷,要是爸妈大哥知道我这么累,指不定得心疼死了,哎,终究是生活不易啊!”
刚感慨结束,冷不丁的,咚的一声闷响,许云帆头上的草帽都被撞歪了。
意识到自己把草帽压的太低,走路分心走神,连人过来了都没看到,许云帆赶忙道歉:“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不小心撞到你了,没事吧?”
对方只是摇摇头,好奇的看着许云帆,似是没见过许云帆这号人,所以好奇的打量着他。
被打量的许云帆一点都没有感到不好意思,笑得荡漾,“你是小梨村的人吗?”
眼前这人长的倒是令人眼前一亮,当然了,这都是对其他人而言,对许云帆这样每天都能被自己帅醒的人而言,这人其实还差点意思。
对方还是不说话,只是点头。
“那真是巧了,我今儿下午过来小梨村就是想找人,你知道徐家在哪吗?”
小梨村有几家徐家,许云帆说的含糊,对方这次没点头也没有摇头,满眼的疑惑。
意识到自己说的太笼统,许云帆补充道:“就是养了很多鸡,卖鸡蛋的那家,哦,对了,他家的哥儿嫁到我们大梨村去了,还有个儿子叫孙徐呢,你知道不?”
这下子,对方听懂了,点了一下头,指着许云帆,又指了下自己。
许云帆看对方的手势,一看就明白了,再抬头看眼前这个年轻的小汉子,不由一喜,“哎呀,想必你就是那徐家的小汉子吧,我听你外甥说过,你叫徐致风,是吗?”
按理来说,村里人家,不是按排名起的名就是什么大小之类的,或者是狗剩、大柱、铁柱诸如此类朗朗上口的名字,也就父母识字或者认得人了,才得以起个雅致的名,例如李云飞,虽说听起来也没好听到哪里去,但总归比狗蛋这类的强一点,更不用说李云飞,就云飞两字便包含了李宝山对李云飞的期望。
所以说,徐致风这名字,对比其他,自然显得雅致多了,当然了,徐家父母大字不识一个,自然给儿子取不出个像样的名来。
听说徐致风出生那年,有个老道士途径此地,身无盘缠的他想在小梨村讨一顿饭吃,可老道士在村里讨了半圈,一口饭没讨到不说,反而还遭受到了村民无情的驱赶。
后来,老道士到了村尾,在徐致风家才讨到了一碗热乎饭吃。
徐家那时候条件不算好,因为徐致风奶奶上山砍柴,突然下起了雨,雨天路滑,归家时徐奶奶摔下了山,差点就去了。
徐家变卖了良田,又卖了几亩地,明明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就差砸锅卖铁了,可徐奶奶的双腿还是断了,用小梨村村民的话来说,如今的徐奶奶,只能躺在床上当个拖累孩子的累赘,那样活着也是痛苦,倒不如一死百了,自己也不用吃苦受罪,孩子也能轻松一些。
第120章 道士算命
徐父同徐母却是无论如何都不愿那么做的, 徐奶奶绝食,徐父便跪在徐奶奶床前,痛哭流涕的道:“娘, 我已经没有父亲了, 难道您还要让我也没了母亲吗?我已经没有父亲疼了,不能再没有娘宠着了。”
“可我这样就是拖累你呀, 孩子, 都怪娘。”徐奶奶何尝不知道儿子孝顺, 正因为儿子孝顺,她才不忍心自己成为他们的包袱。
徐父跪行一步上前握住徐奶奶的手:“娘,您小时候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您一个人都可以撑起这个家, 一个人都能把我养大,如今我大了,您可以做到的事, 我也可以, 您要是没了, 我就真的再没娘了。”
彼时,徐家已经只剩下几亩地了, 饶是如此, 百善孝为先, 如果因为徐奶奶变成这样, 徐父便对其不管不顾,徐母都不得不怀疑自己是不是跟错了人, 她跟着哭,劝了好久,徐奶奶才肯吃饭了。
可就是这样的家庭, 在道士上门讨饭后,徐父还是给道士装了满满一碗饭,还特意放了一小块红糖让道士送饭吃。
自徐爷爷在徐父小时候被征兵带走了无音讯后,徐奶奶便有点信佛了。
她对徐父说,她要积点福,从而请佛祖保佑徐爷爷在外能够好好活着,哪怕一家人不能再一起,但只要各自安好,哪怕天各一方,也好比这世间再无此人。
受徐奶奶影响,徐父自小便积善行德,他想着,若是他的父亲在外,若是哪天同道士这般落魄了,他希望,有一个人也能像他这样,能够对他父亲施舍一碗饭或者一碗水就好了。
他希望,他善待他人,他人也能对他父亲施以援手。
当时徐父已经有了徐致风,而当时的徐致风不过满月。
正因如此,徐奶奶才会想着上山多砍点柴火留着过冬用。
毕竟古人没有洗衣机,没有甩干功能,家里又穷,一人能有两三套换洗的棉服就算不错了,衣服湿了,大冬天的,晒个几天都不见得会干。
小孩子就更没的穿了,没有尿不湿,一天又拉又尿的,怎么也得有十几次,孩子长身子又快,因此村里人家显少会给孩子买过多的衣服。
所以,很多人家到了冬天都会烤火,衣服不干了就用火烤。
徐母得带两个孩子,根本抽不开身,徐父又得去镇上找活干,砍柴这活,徐奶奶不做便没人干了。
道士吃完了饭,又喝了一碗水,听到房内婴儿啼哭,又见一妇人卧床不起,大的那个孩子又瘦又小,多少也猜到这家人不容易,日子过得并不富足。
他吃了人家一碗饭,吃饱喝足了拍拍屁股就走,到底良心过不去,毕竟怎么说,他也是有身份,有头有脸的人,要不是迷路花光了盘缠,也不至于落魄成这般,便同徐父询问,“你小儿子可有起名了?”
“还没呢。”徐父不好意思的说:“前儿我娘上山砍柴不小心摔到山崖下去了,这段时间忙的很,一直没得孩子起名呢。”
闻言,道士就说:“如果你愿意,我可以给孩子起个名,就当报答这一饭之恩了,你放心,我早年读过几年书,自诩还有点本事,不说能考什么状元之名,但用以起名却是绰绰有余的。”
这年头,道士、和尚也不好当啊!
不识字,你连道书、经文都看不懂,还谈什么念经诵佛?
对此,徐父能有什么不愿意的,赶忙点头,“愿意的,那就麻烦道长了。”
“你家孩子生辰是?”
徐父将孩子的生辰告知对方,道士便掐指算了起来。
大晏朝读书人不算多,所以,识字的人多半是为了考取功名或者是为继承家族事业,少有人是为了专门识字从而去当道士的。
为此,道士自然也就不多见。
只见对方大拇指在食指、中指、无名指上的指节上快速的,在徐父看来毫无规律的一通点后,道士突然面色大喜,“哎呀哎呀,原来天机指的地方是在这呀,哎呀,我就说我没算错嘛,就算一开始走错了,最后还不是给我找对方向了,不错不错,不枉费我这般奔波劳累啊!”
“道长,您这是?”徐父不知道长为何一下子突然就欢欢喜喜起来,但他隐隐觉得,这是好事。
果然,道长笑道:“你这儿子,前十几年,乃是苦命之人,受人欺辱,但十七之后,遇得贵人,有贵人提携,日后定是大富大贵之人,你们且好生待他,虽说你们只有这么一个小汉子,但只他一个,便已胜过数人,他便叫徐致风了,致有大善之意,风一字有锐不可当、光明磊落之义,你这儿子,苦尽甘来,又有贵人提携相助,日后成就卓绝,富贵在身,却依旧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致风二字甚好。”
徐父没读过什么书,这人要是说的高深一点,他估计就听不懂了。
好在道长也不是那等爱咬文嚼字的人,每一句话都说的通俗易懂,徐父乃至房间内的徐母都听懂了。
徐母也觉得致风二字好得很,至少比徐父想的徐水、徐玉、徐狗剩、徐二什么的好听太多了。
一家人大喜,倒不是说,他们欢喜于儿子日后会如道士说的那般大富大贵成就卓绝,他们高兴于这人说话好听,在他们听来,这番话显然是对他们的儿子的一种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