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而徐家不同意这门亲事的原因,一是周家哥儿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大的已经八岁了,也不晓得是怎么回事,那孩子晓得他小爹看上的徐致风,曾在镇上守着徐致风,对徐致风又骂又打,就这,如果徐致风真的同周家哥儿成了,这个继子能对徐致风好?
八岁的孩子,年纪不小了,记事了,就算徐致风待他好,不见得那孩子就会念着这份情。
徐母可是听说,那孩子连他六岁的弟弟都容不下,甚至还哭闹着让周哥儿把弟弟送回去给他爹养。
就这,徐致风脑子又不太好,过去了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再一个就是,周哥儿二十几岁了,比徐致风大了将近十岁,这个年纪,只怕周哥儿不会再生,想生的话,估计也生不了。
想到这些,徐家断不会同意这门亲事。
徐家不同意,不就把周家惹毛了吗。
周家在镇上开了一家粮食铺,自觉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了,他们家的哥儿虽然嫁了两次人,还带着两个儿子在身边,但架不住他们家有银子啊!
而徐家是什么条件?
就这,他们居然还敢不同意,这简直就是打了周家的脸。
周掌柜发话了,要让徐家知道不给他面子的后果,这门亲,现在是他们开的口,日后,他要让徐家上门求着要娶他家哥儿。
一开始,徐家人不知道周掌柜说的是啥意思,后来,他家鸡蛋卖了几天,一个都卖不出去后,徐母徐父才知道周掌柜是几个意思了。
许云帆听八卦听的津津有味,待孙徐讲的口干舌燥了,才问道:“所以,你舅舅真的是个……嗯,哑巴吗?”
“才不是呢。”
孙徐大声的否认,“我舅舅才不是哑巴,也不是个傻子,他们都说他傻,可他不是,他还教我算术了,我都学会十六文钱加六文钱等于二十二文钱了。”
许云帆:“……”
许云帆表情有点儿一言难尽,摸了一把孙徐的脑袋,语重心长的说:“小徐啊,你已经十岁了,不是四岁。”
所以,十岁的孩子知道这种问题,貌似是很正常的事,转念一想,好吧,在大晏朝,十岁的孩子就能知道十六加六等于二十二,确实是有点厉害了。
不明所以的孙徐憨头憨脑的点脑袋,“许哥,我知道我十岁啦,我很聪明的。”
孙徐之前不怎么同秦氏的人接触,听大蛋他们喊许云帆许哥,他便也这么跟着喊,压根不觉得哪里不对。
许云帆无语片刻,“他们不是说你舅舅……那什么,他怎么还会这些呢?”
难不成,这人当真是个人才?
“都是我舅舅偷偷去学堂听课学来的。”孙徐说的很是自豪,说完后又变得伤心起来,“可是小梨村的孩子不允许他去听,说他是傻子,他们说傻子是会传染的,而且那帮大人也不给我舅舅在学堂听课,那的夫子说了,他没有交束脩,就不能听他的课,还说我舅舅是傻子,听也听不懂,在那里只会影响其他孩子。”
听了这番话,许云帆心哽了。
之前他还计划着明年开春了,把秦润还有小野送学堂去,如今听孙徐这般说,不免心生动摇。
但这究竟是人云亦云的事,未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一切听听就好,当个参考便成,许云帆打算明儿就去小梨村看看。
要是那的夫子还有学子真如孙徐说的那样,简直就是误人子弟,这样的夫子,只怕也教不出什么好鸟来,他必须得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把两个小舅子送其他学堂去。
另外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徐家的鸡蛋如果多的话,许云帆可以长期同他们买,到时候也好有个固定的送货人。
镇上的鸡蛋多是农户出来散卖,也许今儿这个妇人来卖了,明儿,乃至后天大后天就不来了。
毕竟像徐家专养母鸡下蛋卖的农户真的不多,要是
因此,许云帆要是购买大量的鸡蛋,还是得找一个进货渠道才成。
晚上秦润回来了。
按照以往的习惯,一回到家,秦润立马进厨房做饭做菜,伺候今天“浪”了一整天的小相公。
许云帆帮忙看火,不时抬头看秦润一眼,发现今晚的秦润貌似有点心不在焉,频频走神,像是有心事一样,“润哥儿,你有心事啊?”
“没有。”秦润撒谎了。
许云帆把一根柴火塞好,抬眸道:“你还想骗人?别骗人了,火眼金睛的我一眼就看出你有心事了,怎么了,你的事不方便告诉我吗?还是我不能知道?”
“不是的。”秦润摇摇头,“云帆,今儿院长来找我了。”
“哦,他找你做什么?”
“他想同你买几块黑板,还有让你后天有课了就去寻他。”
许云帆这几天没有课,是因为有一天是学院休沐,另外两天课表上安排了其他课,后天开始连续六天,每天上午都有两节他的课,然后又到一天的休沐时间。
“既然是这些事,为什么你看起来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我是担心黑板的事。”
秦润知道,许云帆做黑板的那玩意是从箱子里来的,这跟做蜡烛卖不一样。
许云帆知道秦润担心什么,安慰道:“没事的,我会小心的,对了,今儿食堂做的酸辣红薯粉还有辣椒酱卖的怎么样?”
“很好卖,根本都不够卖。”说到这事,秦润一扫方才的担忧,“云帆,咱们后院的这一批红薯粉什么时候可以吃?”
“明儿就可以,对了,现在卖粉了,你跟方阿叔方爷爷他们说一声,可以煎点鸡蛋,还有烫点青菜跟着卖,不过要是米粉的话,可以煮的花样就多一些了。”
许云帆一拍大腿,“对啊,明天我就安排几个人做米粉,还有,这鸡蛋的供应商我已经找好了,明儿就去实地考察一下,还有,小梨村的学堂你去看过吗?那的夫子如何?”
“嗯?小梨村的学堂吗?”
秦润有些不好意思,“没,我没去过。”
他以前连肚子都吃不饱,更不可能饿着肚子去考虑学堂的事。
许云帆将自己从孙徐那听到的事同秦润说了,“要是那夫子真如孙徐说的那样,这学堂不去也罢,我找其他学堂送他们去读。”
有时候,学校名声不大不要紧,重要的是师德师风。
秦润:“学堂我是没去过,那的夫子我也没见过,不过我听说过的,以前李氏那边有两个孩子过去入学,一年就要六两束脩,不过去了没两天就哭着回来,说夫子打人,罚他们在课室外站了一天,还骂他们蠢笨如猪,一辈子就是地里刨食的命。”
“我靠,说的这么过份?”
许云帆大吃一惊,“就这,他还能当夫子?”
秦润习以为常的道:“能啊,怎么不能,他脾气不好才到村里当夫子的,要不然早跑镇上去了,就因为他脾气冲,说话过于难听,心气高,在镇上混不下去了才来村里,大家伙其实都知道,夫子不怎么看得起村里人,对他们千辛万苦省吃俭用才得以送去入学的孩子看不上眼,经常骂他们不如镇上或者县城府城里的孩子聪明,饶是如此,要想让孩子识文断字,他们就必须忍,不仅得忍,还得对夫子笑脸相迎,附和他说的对,同他一起讨伐自己的儿子,他们得巴结他恭维他,谁叫他是附近几个村唯一的一个夫子呢,如果得罪夫子,孩子们还能上哪读去?去镇上的话,镇上学堂的要求会更高,进不进得了都得另说,更何况,镇上太远了,来回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镇上的,乃至县城、府城里要入学的孩子,必定都入过蒙学,四书五经不说熟读倒背如流,但进过蒙学的他们,定然比村里的连启蒙都未接受过便直接入学的孩子强太多了,因此,那些大地方的学堂、私塾、学院自然就更难进。
就算村里有蒙学,有学堂,但终归不如更大地方的学堂好。
这个好,不是指学堂的建造好,而是师资力量。
在现代,为什么一众家长会选择背负十几年房贷也要进城买房?
其中有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孩子的入学问题。
因为他们都知道,大城市的教育远远是乡村或者小县城里比不了的。
现代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在读书人地位如此高的大晏朝。
正因为听了秦润这番话,许云帆大为震撼,也正因为在村里住过,八卦过,打听过,见识到了教育的局限性,日后做了官的许云帆才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培养出一大批的优秀夫子,并就这批学子的居住地,按照就近原则,将其分派到各个村镇担任夫子,因此举,许云帆更是受到老百姓的一众爱戴。
但如今的许云帆却得为了两个小舅子入学的事苦恼不已,“那这学堂还去个毛哦,我们干脆在镇上找家学堂算了,每天让他们同我们一起去,晌午放堂了便去接他们回食堂来吃饭睡觉,其实这么一说,反而去镇上学堂更方便、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