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圣元帝也得到了消息, 第一时间就叫了虞九过去。
看到虞九舟的瞬间,圣元帝就把杯子摔到了她的脚边,愤怒道:“朕给你们权力,就是让你们胡作非为的吗?”
圣元帝快要气死了,他谨慎了一辈子, 居然在晚年, 叫人钻了孔子。
他刚登基那会儿,辅政首辅大臣,是新法的拥护者,还说过, “如此懦弱的君王,何以治天下。”
那人把他当成了新法的继承者,想让他亲政之后, 继续拥护新法,可他偏不, 他一亲政就废了新法。
满朝文武都知道他讨厌新法, 讨厌改革,偏迟晚在清远县做的,就是在施行新法改革, 这是他不能允许的。
尽管他对迟晚说过, 让她可以把清远县当作封地,让她在清远县实行一言堂,但他没有让迟晚碰变法。
虞九舟一脸不解的样子, “不知陛下所说何事。”
“你。”圣元帝想起来,自己女儿跟驸马的关系不好,这件事上说不定跟舟儿无关。
他把折子递给旁边的汪海,汪海把折子递给了虞九舟。
折子上写的是* 迟晚在清远县做的事,还有告示上的内容。
虞九舟合上了折子,“陛下,您说迟晚可以把清远县当作自己的封地处理,她这是在遵旨。”
封地上可以独成一国的,政策完全可以由内部颁布,而不用遵循京都,包括不用请示京都。
只是她这个话的意思,让圣元帝反应过来,“你知道迟晚在清远县做的事情?”
“禀陛下,臣知道,首辅也知道。”
圣元帝愣住了,一口气差点儿没上来,一旁的汪海赶紧拿出了药丸,圣元帝吃了一颗才缓过来。
看到药丸,圣元帝再次想到了迟晚,这药丸就是迟晚送来的,这个药丸确实舒缓了他的病症,作为吃药的人,他明显能感觉到自己在好转。
哪怕是因此,他都不能惩罚迟晚太过。
只是面上,他又冷了几分,“你们都知道,唯独瞒着朕,朕是皇帝,还是你们是皇帝。”
“朕,还是这大周的天子,大周的主人吗!!!”
圣元帝几乎是低吼出来的,长公主,首辅,驸马都知道的事情,他这个帝王不知道,是挑衅他吗?
虞九舟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折子,放在了圣元帝的手边,“陛下,此事高阁老首肯,迟晚去做,臣是看了折子上面的内容,才同意的。”
高正这个先锋是跑不掉的,这件事打头阵的不能是迟晚,更不能是虞九舟。
首辅高正——变法先锋。
圣元帝万万没想到,此事居然是高正主使的。
此时的背锅王高正,也想明白了这件事的内情,从一开始,长公主要的就是变法,不,是陛下想要变法,却通过长公主殿下,还有驸马,把他拉下水。
想想就知道,长公主殿下跟驸马才多大,长公主殿下在宫里长大,对政事了解,见识不输京都官员,可变法这样的大事,她做不出来。
至于驸马,以前就是一个纨绔,与长公主成亲后倒是有了改变,距离提出这样成熟变法,还差得远呢。
所以高正怀疑,想要变法的人是圣元帝,可圣元帝不愿意承担风险,通过长公主,把变法这样大的锅,放在了他的背上,并且这个锅,他是有苦难言。
高正这样想,皇帝同样觉得,高正在儿子被贬后,彻底不想摆烂了,想要在任首辅的最后变法,儿子的仕途完全没了,等他死了,他的政敌肯定不会放过高家。
如果他提出的变法可以利国利民,或许他没有一个好结果,但只要他的变法在,高家就平安无事。
一项利国利民的变法,却保不住自己的家人,那这个大周就完了。
这样一个福泽百姓的变法,百姓会自然而然地护住高家人,不管是皇帝,还是臣子,谁想废除这个变法,谁将遗臭万年。
圣元帝觉得,高正是为了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至少还能做个富家翁,所以想赌一赌。
他不能允许的是,高正居然通过长公主,驸马做这件事,这俩傻孩子,受骗了都不知道。
“叫高正进来。”
圣元帝都没有看虞九舟递上的折子,直接喊了高正,他要一个解释。
高正进来后,还没来得及行礼,就听圣元帝高声问道:“高正,你与朕非要如此吗?”
这是什么问题?
高正一时没明白,只能跪俯在地,“陛下,虽不知臣做了什么,但让君上有此一问,臣罪该万死。”
“万死?你就一条命,一条白绫勒死,你就没了。”圣元帝上前,想要踹他一脚,又把自己撅过去,便只假装路过。
“怂恿长公主给朕递折子,骗驸马去做你的急先锋,跑到清远县大搞变法之事,高正,朕怎么没有发现,你还有变法的能力呢。”
听着圣元帝的冷嘲热讽,高正心里委屈死了。
明明是你想变法,现在全赖到臣子的身上,还要大骂一通给外面做戏。
没错,高正觉得圣元帝自己想变法,为了彻底撇开自己跟变法的关系,这会儿大骂他,就是为了告诉朝堂诸臣,变法是首辅的主意,与皇帝无关。
变法失败,结果由高正一力承担,变法成功,皇帝再出来表示,力挺变法。
反正好事都是皇帝的,坏事都是他这个首辅的。
高正心里委屈,可想到刚刚在外面,长公主递给他的纸条,看了上面的内容,他俯身请求,“臣恳请陛下先看折子。”
纸条上写了奏折的相关内容,所以高正是知道,如果变法成功会给大周带来多大的好处。
而他们这些官绅,将会吐出多少钱。
他高家二十万亩良田,要是摊丁入亩,他高家得多交多少钱。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要是被皇帝,被满朝文武知道高家有二十万亩良田,那他高家,被唾沫星子都能喷死。
像他高家,有这么多田的人不在少数,那些人也不敢说自己家里有这么多田。
丈量田亩时,瞒报的田地,都会重新划分,要是不瞒报,那就是兼并民田的证据。
肯定会有人想到,把田地先记在别人的名下。
只是一旦查出,那就是抄家灭族之罪,隐瞒超过百亩就抄家,他们谁家的地没有个数千亩,数万亩地。
唯一的办法就是,只报合适范围内的地,剩下的那些,任由官府当作无主之地,让官府进行土地的再分配。
这样一来,失去了那些土地,可家族保住了。
高正认为,这是陛下给官绅的机会,官绅要是抓不住,就别怪他心狠了。
花钱买平安,就看那些人觉得钱跟平安哪个重要了。
一想到自己即将失去那么多田地,高正的心都要碎了,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田,就这么交出去了。
可他也不想想,他的田地哪里来的,还都是良田。
多少是别人献的,多少是自己足银买的,多少是强买强卖的。
高家不是什么好人家,高正的儿子,被人称为小阁老,有名的贪。
高正跪在地上,心里在滴血,但他跪在地上,表面看不出来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圣元帝还是打开了折子,他可以不信高正,可是他相信自己培养出来的女儿,绝对不会跟高正站在一起的。
能让她主动地帮忙递折子,那这折子上的内容,说不定有什么惊喜。
看完了折子,圣元帝也没有记住什么,他只记住了一些数字。
清远县实施新法的情况下,会给他带来多少收益,整个燕北施行新法的情况下,又会给他带来多少收益。
一年能多数百万两白银,这还只是燕北一地,要是全大周呢?那就是数千万两银子的收益。
这都是真金白银啊。
圣元帝看到的都是银子,他也只看到了银子。
虞九舟他们却不止看到了银子,不仅是税收增长,简化收税程序,还有增加库银储备,充实粮食储备,一旦灾害或者是战争,这样的储备银子跟粮食,谁来犯都要被打死的。
并且新法可以减少民田兼并,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还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这么多词汇都是迟晚说的,她还专门解释过了,所以虞九舟明白其中的意思。
可惜的是,这都算不上变法,因为只在清远县开始,燕北试点,不是全大周施行。
虞九舟及时开口道:“陛下,臣考虑过,清远县是京县,可以试一下,也更方便陛下以及满朝文武看到成果,还有就是燕北。”
“燕北的那些官绅,当初做了那样的事情,陛下未与他们计较,那他们总得付出些什么。”
“新法不会在全大周施行,就把燕北变成悬挂在官绅头上的一把剑,让他们老实些,不要动不动就与陛下作对。”
最后这句话算是说到了圣元帝的心里,那些官绅天天妄图拿捏他这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