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梁母是烂泥扶不上墙,人家不愿意沾染也情有可原,梁昭倒也没有想梁妈那样在背后嘀嘀咕咕,十三姑上门来买瓦罐汤,她也没有甩脸拒绝。
知道十三姑是给回家养胎的女儿订的汤,做的时候还格外留了心,往里加的东西都是仔细斟酌过的,也没有放太多滋补的药材,就是一些寻常的红枣、莲子和党参。
梁妈本来还想再问两句,总要知道她们两个有没有在谈朋友,见十三姑进来,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些事的梁妈立马闭了嘴,装作什么事也没有的跟十三姑打了个招呼。
“过来拿汤啊?晓莉好点了没有啊?”
十三姑的女儿叫梁晓莉,比梁昭小两岁,去年结的婚,新娘老家是镇上的,只是很早以前就去了粤西创业,在那边开了家小加工厂。
梁晓莉跟新娘是初中同学,两人也是从校服到婚纱的爱情,半个月前对方送梁晓莉回娘家养胎,梁昭还见过那个人,个子不高,瘦瘦的,戴一副眼镜,有些精明外露,看着不太好相处,不过对梁晓莉倒是挺好的。
梁晓莉怀孕快三个月了,一直吐,吃不下东西,人都瘦了一圈,脸色也不好。
十三姑心疼女儿,去看过好几次,梁晓莉就说在市区太闷了,村里清净,环境又好,想回家住一段时间,十三姑就带女儿回村住了。
听人说砂仁鲈鱼汤能缓解孕早期的恶心呕吐,梁昭的农庄又正好有这种汤,是先用大锅把鲈鱼煎过在冲入开水煮沸至汤色奶白才转入小瓦罐煨的,配料也只有砂仁和生姜,煨到鱼肉都化在汤里了,一点都不腥,汤浓味香。
十三姑自己在家试着做过,可是跟梁昭做的实在没法比,就厚着脸皮上门买了一罐,回家一打开门那个香味飘得到处都是,她女儿闻着也没有觉得恶心,反而很馋,一个人就喝完了一罐,这些天她几乎天天都来梁昭这里买瓦罐汤。
以前不愿意走这门亲戚,也不为别的,就是看不上梁母,在村里碰见梁妈也只是打个招呼,现在过来的次数多了,倒是能聊几句了。
十三姑家不怎么种地,米和油都是跟其他村民买的,家里只有菜地,养了点鸡鸭,十三姑不用干农活,所以看上去要比村里的同龄人年轻,皮肤保养的也好,头发还烫了小卷,染了颜色,打理的很整齐干净。
“好多了,还多亏了阿昭每天变着法煮汤给晓莉喝。”尽管心里还是有些看不上,但十三姑还是很感激梁昭的。
都是一个村子里住着,梁妈就是再没有心机也知道十三姑是个什么样的人,年轻那时候就学会狗眼看人低了,看不上条件比自己家差的。
梁母是烂泥,不往来也正常,可村里那些条件一般般的,十三姑同样看不上,只有家里边有些家底或者有年轻人在外面混得好的,她才会跟人家攀交情。
当初梁昭跟褚絮结婚,村里人都羡慕梁妈,十三姑也羡慕嫉妒了好一阵,背地里没少跟人嘀咕,阴阳怪气的。
几个月前听说梁昭的alpha在外面养二奶,两人正在打官司离婚,十三姑还暗爽了好久,在家里面说了不少幸灾乐祸的话。
梁晓莉在电话里也听了些,现在喝着梁昭做的汤她都觉得不好意思,私底下劝十三姑以后别再说人家坏话了,传到人家耳朵里总归不好。
梁妈跟她没什么话好说,能聊几句不过也是看在亲戚的情份上。
“阿昭这也是做生意,你也给了钱的。”梁妈故意这么说。
阿昭可没有每天变着法给梁晓莉炖汤,没的传出这种话让人误会,一罐汤卖给食客是多少钱,也照样收十三姑多少钱,只是给孕妇喝才比别人的留心,这样做也是谨慎起见,并不是因为别的,梁妈这是在提醒十三姑别太自作多情。
十三姑也只能尴尬的笑笑,她背地里说梁昭的那些话多少还是传到过梁妈耳朵的。
鲈鱼汤再适合孕妇也不能天天喝,总会腻的,今天梁昭给梁晓莉煨的是瘦肉汤,里面加了红枣莲子和花旗参。
另外还有两份下午十三姑特意打电话过来要的菜,一道芥蓝牛肉,一道酸汤猪蹄,都装在保温盒里了。
这些都不是农庄的招牌菜,只是孕妇的口味多变,一会想吃酸的一会又想吃辣的,十三姑的厨艺很一般,做的菜都不合女儿的胃口。
梁晓莉只喜欢吃农庄的菜,所以每天都会让十三姑打电话预订,她倒是想过来吃,是十三姑不让,说这边人多,她怀着孕到底不方便。
梁昭也不想知道人家不过来吃的原因,跟她又没关系,给钱了她就照着人家要求做菜,才不管别的。
她把打包好的汤和菜拿给十三姑。
“麻烦你了啊,阿昭,”十三姑接过东西,没话找话,“今天生意很好啊,这么多人。”
今天来的客人确实比之前都多,可能快到国庆节了吧,很多人都提前放假了。
“我们也正准备吃饭,十三姑进来吃了再回去?”知道她不会留下吃饭的,梁昭就是客气一下。
果然,十三姑连连摆手拒绝,“不用了不用了,我还要赶紧拿菜回去,晓莉还在家等着呢,这个保温盒我明天洗干净了再给你拿过来。”
“没事,不要紧的,有空再拿送回来。”梁昭将人送到大门口。
十三姑往外走的时候还一直回头往堂屋里面看,对坐在圆桌旁抱着贝贝的陈芜很好奇,之前都没见过,看着也不像是梁家的亲戚朋友,难道是梁昭那个已经离了婚的alpha,来看孩子的?
越想越觉得有可能,回到家十三姑就跟自己女儿说了这个发现。
“阿昭结婚的时候别说娘家的这边亲戚,就是她亲妈和老母都没叫去喝喜酒,谁背地里不笑话米粉婆。”十三姑把菜从保温盒倒出来。
梁晓莉长得很小家碧玉,不像十三姑,像她妈妈,不孕吐之后气色也好了,坐在桌边帮着分筷子,见十三姑又这样背地里说人家,梁晓莉就皱眉。
“阿妈,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祸从口出,你别总这样背地里说人家,让人家听到了多不好啊,你还是做长辈的,梁昭还叫你一声姑姑。”
“我在自己家说,又没在外面说。”
“在家也不能说,这不是好习惯,以后都不要说了。”
“知道了知道了,我一个当老母的让你一个做女儿的说教上了。”十三姑有点不乐意。
“不是我要说教你,是你确实做的不对,不该那么说人家,别忘了我们现在还吃着梁昭做的菜,再说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生活也不容易,她阿妈又烂赌又家暴,她小时候没少挨打挨饿,挺可怜的,你别老说那些。”
梁昭小时候过的什*么日子,村里人谁不知道,谁想起里不说一句可怜。
十三姑也没有多坏的心思,就是嘴碎,爱打听别人家的八卦。
“好了好了,我以后不说了还不行嘛。我就是好奇那个是不是梁昭的前妻,长得倒是挺漂亮的,像城里人,就是穿着一般,连块像样的手表都没有,一点都不像是大老板。”
梁晓莉摇摇头,她实在管不住她老母这张嘴。
梁昭的前妻到底做什么的其实村里人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听说很有钱,在粤东那边有房有车,梁晓莉之前倒是找人打听过,知道对方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层,年薪百万还有分红,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就算是她前妻也不关我们的事,阿妈你就别瞎猜了,梁昭现在可不好惹。”
十三姑也有点发怵,就不再说这个了,跟女儿说起别的,但还是跟梁家有关。
“你二堂姑她们想回来重写族谱,等祠堂修好就弄,梁家那座老屋怕是要重新分了。”
梁晓莉慢悠悠喝着汤,梁昭的手艺就是好,难怪能在这种穷山沟把农庄做起来。
“族谱和宗祠都好说,要分梁家老屋怕是没那么容易,”对这件事梁晓莉也有自己的看法,“二堂姑在外面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也帮衬过村里不少人,支持率是高,她说重修祠堂,要捐钱,大家也给面子捐了,但是梁家老屋现在是在六堂姑名下,在法律上二堂姑和其他梁氏族人都没有资格分老屋和宅基地,而且我看六堂姑也没有要分的意思,不然之前也不会跟二堂姑吵架。”
梁母排行六。
梁堂姑的母亲和梁阿婆是亲姐妹,当年远去南洋的族人中有不少都是她们这两支的,原先也大多数住在梁家老屋,而像十三姑这样的虽然也姓梁,但只是旁支,不是本家,梁家老屋跟她们也没什么关系。
“行了,那都是梁家的事,跟我们又没关系,先吃饭吧。”梁晓莉的妈妈出声。
十三姑是妻管严,老婆一发话她就闭嘴了。
梁晓莉也低头不再说,她想明天过去找梁昭聊聊天。
村里年轻人少,能跟她聊到一起的更是没几个,阿喜学历不高,人又傻呵呵的,每天被家里逼着相亲,实在没什么好聊。
在家听阿妈唠叨也够了,她想出去透透气,也想知道阿妈说的那个是不是梁昭的前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