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食味 第54节

  “都这样,算了!还看不?”
  “不看了!已经快两千人了!”李建军一直关心疫情的发展,心一天比一天沉重。
  安然与李家众人听着2020年的钟声迎来新的一年,她没在李家逗留,因为她回去还要供奉诸位大神!
  大初一一个爆炸消息传播着,w市市长承认封城前有500万人离开了w市!五百万什么概念?而且是朝着全国各地而来,说不定很多人都带着感染源!
  关注消息的人开始恐慌起来,安然赶去姑姑家,李泽明夫妻也来了,大家一商意赶紧接着采购!安然跟去了,她真没啥可买的了,都是帮着安锦绣等人选东西,主要还是米面油粮蔬菜水果。
  “你们俩别老是挑零食,那些东西又不挡饿,真封家里看你们能挺几天!”安锦绣一看儿子儿媳选的都是零食忍不住要说了。
  “妈,不是还有您那儿吗?还有安然那儿可是屯了不少东西!”李泽明依旧没意识到事态严重。随后被李建军瞪了一眼“听你妈的!赶紧买完回家!”超市的人很多因为过年货物也很充足,就是大伙这么买很快又有货补上。
  “别扎堆!老安,差不多就行了!”李建军警惕性一直很高,一直环顾周围,他们出来是戴了口罩的,超市戴口罩的占多数。
  “好了!赶紧回去!”安锦绣终于发话了。
  第122章 药店口罩等一次性用品翻了一番,安然在销售员的建议下买了一些消毒液和……
  药店口罩等一次性用品翻了一番,安然在销售员的建议下买了一些消毒液和酒精等物,回来又是一堆,还好有对门那套空置房,安然将一些东西暂时堆在那里,安锦绣他们要是用可以取用方便。
  一个人的世界十分安静,安然坐在电脑旁又开始了资料整理。有事干时间过得飞快!不困不累就不休息。饿了去厨房弄些吃的,回来继续!
  她仿佛将世界抛到脑后,每一道料理从诞生到发展传承下来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越想去探索,仿佛陷得越深。安然在记录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查阅,在探究。探究越深越是觉得永无止境。
  不知不觉间手机里有了无数条消息,姑姑在问她自己一个人习不习惯?还有提醒她没事不出门等等。
  大姨那边问她天津这边疫情如何等等——
  雷鹏来的消息饭店暂时停业等通知。
  梁鸿宇问她在干什么?没要紧事不出门——
  最新消息,全国感染人数已经突破万人!这刚几天?今天是正月初五,怎么几天就爆发了?
  “姑姑,我没事,你们有事吗?”
  “安然啊,你可回消息了,知道你在写东西没敢给你打电话。你再不回消息我就让你表哥去看看你了!”
  “没事姑姑,我一直忙着写东西都没注意外面消息,怎么很严重了?”
  “是很严重了,小区已经不然随便进出了,上班的也让在家待着等消息,咱们天津实行临时管控,原则上不让进也不让出。幸好咱们买了不少东西,不然这日子可咋办?”
  “姑姑,你就当在家歇几天,没事你们也别出门。”
  “不出门!外面天天消毒呢!嗨!怎么闹起这事了?也不知道啥时候能过去?——”
  安然听着那边唠叨着,更多的是忧心。
  安然给姥姥家那边回了一个电话,相互叮嘱多注意身体,小心防护等等,最后才是梁鸿宇。
  “我还以为你不会给我电话。”那边传来梁鸿宇调侃而又疲惫的声音。
  “哪能让你一直关心我?适当的我也关心一下警察叔叔。怎么样警察叔叔?最近是不是不好过?”
  “呵呵,还警察叔叔!别埋汰我了!最近一直很忙,到处管控,你自己小心,没事不出门,出门也做好防护,有防护手册,自己认真多看几遍。”*
  “行,有啥要我帮忙的吗?”
  “就是想你做的饭菜了,等疫情过去好好请我吃一顿就行!”
  “没问题,应该的,你们那么辛苦应该犒劳犒劳!”
  “说定了?别到时候不认账!”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安然打开电视新闻节目,里面都是医护人员在一线奋战的场景和一些临时医院建设情况,病人安置等等,还有就是个人防护问题。手机里更多的是讨论口罩难买,一个n95已经炒到了两百一个,消毒液断货,有钱都买不到,快递只有顺丰在做等等。
  原来疫情真的来到自己身边了,安然已经没心情再去整理东西了,刷了无数次视频和消息再没看到什么更有用的了却又无聊起来。
  “表哥表嫂,你们在干什么?”
  “打游戏,难得的大假期,安然,要不要跟我们一起玩?”
  “不了,我还是看看做什么好吃的吧!”安然笑。
  “做好了等我们啊,我们零食快吃光了!”
  “我敢等你们敢来吗?哈哈!”
  “你等着!等疫情结束我们会吃光你的!”那边是表嫂咬牙切齿的声音。
  安然哈哈大笑,也不管小两口了,翻看了一下冰箱,看到半冷冻的鲜面条就很想吃牛肉面。家里是没牛肉的,空间倒是有,但既然现在有的是时间干嘛不自己炖一锅
  做牛肉面还是安然在上海与一位浙江阿姨学的,阿姨家开了一家牛肉面馆,她做的牛肉面面条劲道爽滑,牛肉软而不烂不柴,汤鲜味美,当时很受欢迎。
  炖的牛肉选牛前腿雪花腱子和少许带些油脂的牛筋炖,牛肉和牛筋因为成熟时间不同却是分开炖的,用料极其简单,只需要冰糖炒的糖色和酱油、豆瓣酱、绍酒、姜片、牛骨、干辣椒。处理好的材料在两锅里同时煮,大约半小时关火开始焖,等汤凉浸泡两个小时入味后继续小火慢炖,牛腱半小时关火焖,牛筋却要一个小时再停火焖。
  一夜过后筋肉完全软烂入味,取出凉去表面水汽,切片切块均可。两锅汤汁收浓调味,面条煮好,一把牛筋与肉,一勺汤汁,一勺面汤,一点香菜末,再来一小勺香醋,一碗牛肉面就算好了!喜欢吃辣再来一勺辣椒油!
  安然端了一大碗牛肉面拍了一张照片传给张文婷,那边立刻叫嚣着要过来吃!
  “来吧!等你们!”
  等安然吃完了面人还没看到!安然站在露台能清楚地看到小区一个人都没有在外走动的,异常地安静,这种安静让人恐慌无措。每一栋楼每一间房或许都有着无助无措的人们在等待。
  坐在电脑前却再也不能集中精神去做事了,拿了一本书去书房看了看,依旧有些烦躁。既然什么也做不了倒不如去另一个世界看看。这回该去哪儿?鲁菜分三大系,济南菜、胶东菜、孔府菜。卫家传承的是济南菜,齐家的是胶东菜,虽然分了菜系,三者却是相互融合的。
  安然虽然没系统学胶东菜和孔府菜却也会做一些,现在的雷师傅就是胶东菜的传人,怎么办?还要继续鲁菜吗?去胶东还是孔府?安然没纠结太多,焚香告知黑白无常:她要去学孔府菜,最佳时间依旧是乾隆年间。
  孔府菜兴起于宋仁宗,鼎盛于乾隆,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官府菜,说乾隆爷是吃货一点不为过!孔府是公爵之府,圣人之家,由于历代统治者都将孔子后裔封为“圣人”“袭封衍圣公”,权势地位可谓显赫。
  孔府菜秉承祖宗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宗旨,是非常讲究的,招待什么人采用什么规格,皇帝来有最高规格的196道菜的接驾宴,大臣来了有几十道不等的贵宾宴,过生日有寿宴,结婚有喜宴——
  菜品从燕翅鲍肚到萝卜青菜,糕点从一年四季的四季点心,到节庆点,上门点,送礼点,真是点点点——
  安然越看头越大,但不得不佩服那些厨子厨娘们的心思灵巧,那些菜让你眼花缭乱,那些名字又让你觉得很有诗意内涵,这是别的菜不能比拟的,这就是孔家菜最大的依仗。他们是诗书世家,敢问谁的文化底蕴能与孔家比?他们的菜已经不是菜了,那就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
  安然焚香完毕,拿了一本记载孔府菜的书籍慢慢翻阅起来。眼皮一阵阵发沉,不知不觉中书从手边滑落。
  第123章 “安安,安安!”“听到了!娘!”“手脚快点!”“知道了……
  “安安,安安!”
  “听到了!娘!”
  “手脚快点!”
  “知道了!娘!”安然手下紧忙活,她来孔府就赶上孔府准备过新年,过年全府上下都忙,尤其她和她娘所在的点心馍馍处,一早就要把祭司用的馍馍、年糕、花糕做出来,还有今日需要的主食。府里主子不多伺候的人多,据她娘说府里仆妇差役上下差不多有四五百人,光厨房就有内外两个。
  她们所在的馍馍点心房就是五大间,后面还有一整座三层楼的厨房,这只是内厨房的规模,这还不算各房单独设立的小厨房和外厨房,孔府光厨房堪比皇宫的御厨房了。
  安然手下揉着一个个面团,对这次安排很满意,她来的时代正是乾隆盛世的时代,也是孔府最辉煌的时代。而她的年纪只有十二岁,正是女子豆蔻年华!但也正是让她娘操心的时候,别人惦记的时候。
  一个个活龙活现的动物瓜果在她娘杜氏手里诞生,安然揉了面便也跟着做,做不好太精致的简单的却是会的。
  “看看安安的手就是巧,我说安安就随了杜嫂子!”过来的是一直想把她家闺女小桃推销给杜家的孙婶,她们都是馍馍点心房的,只是杜氏一直没松口。
  “看你孙婶子说的!这孩子都被我和她爹惯坏了,到如今连花糕都做不整齐呢!”杜氏说着谦虚的话却是笑眯眯的,她有三个孩子,上面两个小子,就这一个闺女,她就想娇养。
  “我家小桃也不错,干活又快又好,连于妈妈都夸她呢!”小桃在内院负责打扫,于妈妈是管事妈妈。
  杜氏一听忍不住就想笑,小桃长得身高体壮,可不干啥都有把子力气!“还是她孙婶子有福!”
  “她孙婶子,赶紧看看炉子,百合酥好了没有?”一脸严肃的吴管事朝这边喊起来,闲聊也不看时候?
  “就去看!”孙婶子讪讪一笑赶紧小跑着去了烤炉,吴管事朝杜氏点点头,那意思就是她针对的是孙氏。杜氏还以微笑,她在这里别人都给面子,无他,她男人是灶头,也就是负责做菜的头头。现在她两个儿子一个在外厨房做帮工,一个在内厨房做案板,所以她的腰板很硬很直!
  一会儿那边传来油酥与面粉、糖经过高温烘烤才散发出来的甜香味。安然吸吸鼻子还有一股鸡蛋糕的味道,大灶冒着热气的是一锅锅热气腾腾的馒头、花卷、豆包和花糕枣糕等。
  一个身体肥胖的丫头朝那边吸吸鼻子,忍不住吞咽了几口口水,随后被她娘叫去揉面。那是胖婶和胖丫,在馍馍点心房内专管和面蒸馍馍。别看活计简单,一般人还就做不来!
  长长的面案上是十几个人忙碌的身影,每人有固定分工,她和她娘做的就是花糕,花糕是山东过年家家必做的面食,造型很多,大多都有美好的寓意。民间做的花糕有型没颜色,而安然她们做的却是有颜色的,原来这时代人们已经学会了利用植物颜色溶进面食中。
  杜氏做了一个花篮,安然跟着做了一个茄子,一根辣椒,一根黄瓜,杜氏又添了一根玉米,一束麦穗,每样都有形有色,就是过来的吴管事都不禁夸赞。
  “怪不得连太夫人夫人都夸嫂子的手巧呢,真好看!”
  “吴管事谬赞了,颜色就调出这几种,有些东西想做却做不出来。”杜氏谦虚道。
  “已经很好了,嫂子做好了赶紧上锅,今儿时间紧。”
  “知道了吴管事,马上就好。”杜氏笑着将做好的俩屉花糕送到蒸锅,回来继续做。
  “今年的红包不知道有多少?”做豆包的刘家媳妇小声道。
  “去年就有一百文,今年应该少不了。”旁边的小张氏也低声道,随后神秘朝周围看看“听我们当家的说北京的圣人要来呢!”
  刘氏顿时睁大眼“真的?不是去年刚来的吗?今年又来?”
  “小声点,嗯,应该是,我们当家的听说公文已经快马传过来了,是从江南顺路——”
  安然竖起耳朵听着却再也没听清,哦!刚来就能见到皇上?真是好事!有热闹看了!
  心情激荡手却不能停,尤其到了年根,谁也不想受罚没了赏钱。
  “忙完手里事的都去蒸馍馍、花卷、豆包,早干完早歇着!”吴管事朝众人道。
  这是今天的饭食,早在腊月十二开始孔府已经“蒸壮”了,八口大蒸锅,一起蒸馍馍、豆包、糖包、年糕等,要一直蒸到腊月二十三,将过年这阵子的饭食全部蒸出来。因为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情况,万一赶上客人上门的多了你就么时间去准备众人的饭食,那时候所有人都要为宴席服务。蒸壮的另一个寓意便是预示着主家蒸蒸日上的意思。
  但大家有空的时候还是会做新鲜面食,就如今日,在完成管家预定的食物后只要有时间就做出一些。毕竟一个内宅就有一两百人要吃饭。馍馍蒸了一锅又一锅,如果没点力气的都揉不动那一盆盆面。说揉面有些不确切,胖婶母女都是用木杠子压面。
  胖丫累得呼呼喘,终于听到可以歇着了大口咬了一个豆包靠在一旁找安然。还没等她喊安然已经一溜烟没影了,“安安又去偷馋了!哼!每次都不带我!”胖丫又咬了一口豆包。
  “白菜豆腐粉炖肉!”两个帮厨已经给她们端了两盆菜过来。
  厨房与点心房很近,安然小跑几步就到了一楼厨房间,
  “爹,大哥!”
  “安安,赶紧过来,爹留给留着好吃的呢!”安万里很喜欢这个小闺女,看闺女来了眼都跟着笑。
  “安安!”大哥安东正吃着东西,这边厨子有十个人,安然一一叫了叔叔伯伯大爷的才凑到安万里那边。
  安万里端了一个碗,里面是几种菜混在一起,不用说就是从主子那里扣下来的。
  炒的山药,炒的白菜,一块不知什么肉的鹿肉,几块大肠,两块鸡蛋,两片笋,还有两块肥肥的红烧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