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息禾对上他那双似将人看透的眼睛,立即掩饰的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水。
除了科举制,现在朝中因为淮南王谋反的事情在暗流涌动。
的确是多事之秋。
按照刘彻老六的脾性,不管淮南王到底是否有意谋反,一个明晃晃能够削藩的正当名头就在眼前,他岂能放过。
好在这件事跟息禾并无关系,她也不打算掺和。
息禾端了茶杯,默默喝茶水润喉。
因为刚刚的动静,有不会少人都在偷看热闹,此时见热闹过去了,众人便没有再关注,茶馆恢复了平静。
这个时候,离羽回到了茶馆。
见状,息禾与霍去病便不再谈论朝堂上的事情。
她跟离羽说了自己的诉求。
离羽闻言道:“女君,我正好认识一人,叫做宁恒……”
息禾闻言,对他推荐的人极为感兴趣,便让离羽明日将人带到平宁府。
解决了这个问题,犹豫她还有事情要忙,霍去病便送她回了府上。
时间匆匆。
就这样,一连过去了数月。
已是元狩元年。
冬月,天上开始飘雪,大地银装素裹,天气变得十分的寒冷。
那日过后,离羽果然在第二日带着给宁恒到了平宁府。
息禾见他长得眼神清正,行为有礼,便将人留了下来。
之后,她用一个月的时间考察了宁恒的人品,见他行事灵活又有胆魄,便放心将玻璃厂交给他管理。
这段时间,宁恒也没有让息禾失望。
他先将一个杯子出现在拍卖场,让其中一个世家子弟以一万贯将其拿下,将玻璃制品出现在众人眼前。
随后宁恒又看中茶馆人流量,请了说书先生将玻璃夸成天上有地下无,仿佛只有极为尊贵的人才能用得起玻璃制品。
于是在这样大力的宣传下,玻璃制品的名气很快就在长安打响,成了古代版本的奢侈品,极为彰显身份。
甚至有王侯斥重金,定制了一批玻璃瓦盖房。
这一期间,宁恒将长安成的这些权贵当成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息禾在宁恒的帮助下赚得盆满钵满。
有了钱,息禾便开始大力招揽能人异士。
她按照青章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姜懋姜辛两兄弟,想劝说对方为她所用。
息禾本以为让他们投靠自己需要费尽口舌,毕竟她还占着他们小妹的身体。
没想到她说明来意,姜辛姜懋两人就非常干脆的答应投靠她。
面对息禾的好奇,姜辛扯了扯嘴角:“我们又不傻,就算你不是我们的幺妹,还是平宁君。能让我们有能出人头地的机会,谁愿意混迹江湖。”
而息禾利用舆论的操作下,民间对于科举制试行的声浪也达到了顶点,就连大部分世家大族的庶子也加入声援之中。
原本想用荡.妇.羞.辱诋毁息禾声誉的舆论主使者,在霍去病的收拾下,变得十分老实。
霍去病,他们的确得罪不起。
于是,在朝堂上关于科举制进行长达数月的商讨中,整个科举制试行以及流程最终敲定。
而第一场科考,定于元狩元年秋月,由桑弘羊为主考官,息禾协助。
于是,息禾变得更加的忙碌。
很快,淮南王和衡山王自杀的消息便传到了朝中。
刘彻见两人自杀,便坐实了其谋反的事实,派军队入驻淮南王封地,并将其改为九江郡。
第88章
紧接着,刘彻制定《左律》,严惩诸侯王国官吏的犯罪行为,用来规范削弱诸侯力量,好以此加强中央集权。
此举让江都王刘建心生不满,藩王国内异动连连。
朝中,不少人与刘建有关系,因此焦头烂额,心中忧虑。
而这些都与息禾无关,她正密切的关注着科举制落实的事情。
在全是男人的朝堂上做事,息禾开展工作无疑是非常的困难。
她对此情况一开始就预料到了,面对刁难心态平和。
在进入朝堂后,息禾发现朝堂中实际办事的是一些低级官员,他们管理着各个部门的各种事务。
如此,只要这些低级官员给她行个方便,她办事起来就会顺畅很多。
为了办事顺利,息禾花了不少心思拉拢这些低级官员,当然也花了不少的钱。
利益动人心,不到半年,息禾在朝堂上行事便变得如鱼得水,科举制的开展也越来越顺利。
第一场秋雨落下的时候,黄色的树叶也飘落到了长安城的各个角落,天气开始转凉。
申月初三,乡试密封的试题与监考官也如期到达地方。
申月十五,第一轮乡试在地方上开展。
这段时间,无论在茶馆酒楼,还是在大街上驻足的行人,都在热议此事。
为了考试顺利进行,息禾对这件事盯得很严,加上各大家族子弟自有傲气,上头还有帝王看着,因此直到乡试结束,期间也并没有闹出什么幺蛾子。
加上这是第一次举行科举,考试并没有间隔太久。
在乡试结束后,紧接着便是会试和殿试。
一直到元狩二年夏,第一场科举才落下帷幕。
这一场考试,一共出了秀才三千六百七十人,举人三百三十五人,进士十人。
这些人,很快就被刘彻安排填补了中央和地方空缺的岗位。
又经过刘彻数月考察,发现这些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一到任上就能办实事。
科举制选拔的人才能够避免朝臣之间的利益纠葛,加强中央集权,选出的人才也确实能办事等,此科举制深得刘彻心意。
这样的情况朝中众臣都能看见,面对科举带来的实绩,一些朝臣就算心有不甘,也不好再在朝堂上弹劾科举。
他们没那么愚蠢。
而这一批以科举入士的官员,大多数天然的亲近息禾。
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感激她,而是他们知道,息禾需要他们,而他们也需要她,他们是利益共同体。
只有他们捆成一团,才能一起对抗世家权贵的倾扎。
未免被刘彻认为结党营私,大家对此都心照不宣,只是不说出口而已。
刘彻这样一个帝王之术玩到极致的政客,自然也是明白其中的道理。
他也需要重新扶持一个势力制衡朝堂,而这些新鲜血液注入朝堂正合心意,因此他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开始大力培养科举入世的人才,对息禾多有照顾。
而科举制的成功,也昭示着息禾彻底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
如今的她犹如一把刚开刃的剑,锋芒毕露。
有这一把利剑开路,再无人能随意攻讦她。
同年,霍去病再次出兵匈奴,斩杀折兰王、卢侯王等七王,威望越盛。
其中匈奴的浑耶王和休屠王两部因战事不利,导致部队死伤了好几万。
其中浑耶王麾下损失六部,休屠王损失一部并丢掉了祭天小金人,而这个祭天小金人相当于大汉的国玺。
此事被匈奴单于伊稚斜得知,心中大怒,打算召回浑耶王和休屠王,将二人秘密处死。
此二王在匈奴王庭经营数十年,在伊稚斜单于身边安插有暗桩,因此得以提前得知此事。
伊稚斜要他们死,浑耶王和休屠王已无退路。
二王考虑到每年皆有匈奴小部落降汉,被汉庭优待,心中便计划着向汉庭传递想要投降的意愿。
二王行动迅速,很快,就派使者前往金城。
最开始是浑耶王的使者到了金城,当时李息在修城墙,见状立即将消息传递给刘彻,霍去病得知此事后也从边关回到了长安。
刘彻得到消息,便立刻召开朝会与朝臣商议此事。
大部分朝臣都认为,浑耶王和休屠王与大汉常年战事不断,双方互为死仇,此次二王投降定然有诈。
丞相公孙贺上前阻止道:“陛下,浑耶王和休屠王此次战败,伊稚斜单于定然不满。二王急需向他们的单于将功赎罪,极有可能以投降为诱饵,实际想玩什么鬼把戏。”
刘彻问东方朔:“爱卿以为如何?”
东方朔闻言,道:“陛下,昔日左贤王受降,是当时他部下皆是残兵败将,手上连支像样的军队也没有。而浑耶王和休屠王如今手上有五万骑兵,若是臣,臣也不相信他们会真心投降。”
众大臣纷纷附议,并不敢接受浑耶王和休屠王的投降。
霍去病从小锦衣玉食,出生尊贵,行事强硬,作风外放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