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70节
1谨按,有资料显示景瑞有三子,依次为惠澂、惠徵、惠春。其中惠澂原聘庄王府黑龙江将军果齐斯欢之女为妻。未成婚,惠澂即卒。但是这份资料与八旗档案以及《玉牒》均无法对应,故这里作存疑处理。
年三月初八日,比孝钦显皇后晚一届在咸丰五年参加选秀,被指婚给和硕醇贤亲王奕譞为嫡福晋,在咸丰十年成婚,最终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初九日,亦即是后来德宗的本生母。另外还有一位生年不详,嫁给庆王府和硕庆密亲王奕劻的本生弟奕勋。奕勋生于道光十九年,奕譞生于道光二十年,时间很接近,所以目前不能确定孝钦显皇后两位妹妹的排行。
在垂帘听政的时期,孝钦显皇后除了按照惯例给自己家族封了承恩公的爵位之外,并没有给娘家太多关照。清宫太监信修明记录说“慈禧不富娘家”1,是比较客观的。同时,孝钦显皇后积极将本家女性后裔嫁给皇族内的重要支脉。照祥的独女、桂祥的三个女儿、佛佑的独女等都被孝钦显皇后指婚给高等皇族作为嫡妻,其中主要是指婚给近派宗支,后来更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德宗,也就是孝定景皇后。这种行为实际上即是希望之后的皇帝尽可能地从其本家女性所出的后裔中遴选。就算与皇位无缘,也可以保证这些后裔的荣华富贵。
整体来看,孝钦显皇后出身一个满洲军功世家的支流。虽然只是支流的身份,但是由于离开大宗的时间并不太长,所以其家族依然保持着中级官僚的身份,婚姻关系也能保持在世家联姻圈内。
顺便一提,喀山后裔原本的大宗是扎郎阿一支,其后裔一直承袭一等男和世管佐领,孝钦显皇后一脉在显赫之后依然跟他们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晚清宫廷中陪伴孝钦显皇后的福晋、命妇内有一位“垣大奶奶”,也被讹写成“元大奶奶”。她的这个称呼是因为被孝钦显皇后指婚给“德垣”而得来。德垣即是扎郎阿的直系后代,可惜尚未来得及承袭一等男和世管佐领便早逝。从孝钦显皇后给自己家“大宗”后代指婚并且还经常召入宫中这一点来看,孝钦显皇后一支和其本家大宗关系是相当密切的。2
[入宫背景]
根据档案:“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敬事房口传:奉旨,贞嫔、英嫔,于本年四月二十七日进内。兰贵人、丽贵人,著于五月初九日进内。春贵人、婉
——————————
1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第17、18页。
2此段叶赫纳喇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慈禧太后家世新证——《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研究》,《满族研究》2009年第2期;冯其利:《那根正先世考查》,《北京档案史料》2005年第2期;《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常在,著于五月十二日进内,钦此。”1可见孝钦显皇后是在咸丰二年二月参加八旗选秀,也就是在咸丰朝第一届选秀中被选中,被指定为兰贵人入宫的。
咸丰二年时,由于孝德显皇后已经崩逝,文宗的后宫里只有云嫔武佳氏以云贵人的位分在位,后宫基本上是空闲状态。所以当年的这次选秀极其重要,不仅要构成文宗朝的第一批后宫主位,还要从中选出来一位成为皇后。于是在这届选秀之中一共选出五位后宫主位,即贞嫔(后来的孝贞显皇后)、英嫔、兰贵人(后来的孝钦显皇后)、丽贵人(后来的庄静皇贵妃)、春贵人(后来的珞常在),加上咸丰元年在挑选宫女时选出的婉常在(后来的婉贵妃),构成了第一批入宫的六位后宫主位。其中,皇后的宝座似乎是由贞嫔和英嫔进行争夺的,最终贞嫔获胜成为皇后,即孝贞显皇后,而孝钦显皇后这时只是一位普通的贵人。
[宫廷生活]
孝钦显皇后入宫之后,住在储秀宫。2当时储秀宫的首领主位是英嫔,同时还住在储秀宫的是与孝钦显皇后同日进宫的庄静皇贵妃,当时她也是贵人的位分。咸丰三年九月,英嫔降位为贵人;咸丰四年二月,兰贵人(孝钦显皇后)诏晋为懿嫔,导致两者地位逆转,作为懿嫔的孝钦显皇后成了储秀宫的首领主位,降为贵人的英嫔只能退居其次,至于丽贵人则搬到了永和宫居住。3有一些书籍认为孝钦显皇后曾经有过“懿贵人”的称号,但是根据档案:“咸丰四年二月二十六日,总管吕泰等奉旨:兰贵人著晋封为懿嫔,钦此。”1可知孝钦显皇后是直接从兰贵人诏晋为懿嫔的,并未有过“懿贵人”的称号。
孝钦显皇后在咸丰一朝一直居住在储秀宫。咸丰五年二月,新入宫的璷贵人(璷妃)住进储秀宫。咸丰八年三月,新入宫的玉贵人(玉嫔)也住进储秀宫。在此过程之中,孝钦显皇后于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未时生下皇长子,也就是后来的穆宗。因母以子贵,得以在当年封为妃,次年又晋封为
————————
1《奏为贞嫔各位应得分例器皿什物等项什物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234册 ,第98页。
2《为储秀宫交出女子因病情形事呈文》,咸丰三年八月二十一日,档案号:05-0772-0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奏为储秀宫交出女子因病情形事》,咸丰四年三月初三日,档案号:05-0776-00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4《为兰贵人着晋封懿嫔应添吃食分例煤炭蜡烛俱照嫔例得给事》,咸丰四年二月二十六日,档案号:05-13-002-000197-006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贵妃,成为后宫的第二号人物。
咸丰十一年七月,文宗崩逝,孝钦显皇后所生的皇长子即位,也就是穆宗同治帝,孝钦显皇后也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文宗原本留下了八位大臣作为赞襄政务王大臣主政,其中的谋主即是肃顺。根据清代官方的说法,肃顺狂傲犯上,对孝贞显皇后、孝钦显皇后也很不敬,加上和硕恭忠亲王奕被排除在八位大臣之外,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所以最终两宫皇太后与和硕恭忠亲王奕联手发动了祺祥政变,废除了赞襄政务王大臣。有一种说法认为,在祺祥政变的过程之中,孝钦显皇后以恭顺的态度安抚住了肃顺,为政变成功争取了时间,加之肃顺本身小视了两宫皇太后的能力,最终导致肃顺被杀,祺祥政变成功。据说在肃顺临刑之时,曾经嚷着说“再没有想到上了小娘们儿的当”。1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属实,经过祺祥政变的两宫皇太后回京后,孝钦显皇后先移居到平安室(养心殿西耳房),2之后随居长春宫、储秀宫、宁寿宫、慈宁宫,3开始了垂帘听政的生涯。同治十年时,因为穆宗大婚在即,孝贞显皇后搬回钟粹宫居住,孝钦显皇后则继续留在长春宫居住。4
光绪六年,一向身体健康的孝钦显皇后患了痢疾,这可能是她一生中患病最严重的一次,从光绪六年上半年开始,至光绪七年年初,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5这次的病情十分严重,宫中甚至为她预备了后事。经历过这次重病,也让孝钦显皇后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调养问题。晚清记录中称孝钦显皇后需要定期服用人乳,这种习惯可能即是从这次重病之后开始养成的。孝钦显皇后刚刚大病初愈,与其一同度过了二十年皇太后生活的孝贞显皇后便在光绪七年的三月初十日突然崩逝,从此之后,孝钦显皇后便开始了自己独自垂帘、大权独揽的日子。
由于缺少了孝贞显皇后的制衡,孝钦显皇后独自垂帘听政时的举动就愈发地体现出其本人的性格和手段。在当时,清廷面临的各种问题也与两宫垂帘时有所不同。两宫垂帘的时期,清廷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太平天国、捻军等国内矛盾,而在孝钦显皇后独自垂帘的时期,需要面对的则是中法战
——————————
1信修明:《宫廷琐记》,信修明等:《太监谈往录》,第11页。
2王先谦:《东华续录》同治一,清刻本,第57页b。
3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21—24册。
4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25册 ,第12808、12809页。
5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747—851页。
争、甲午战争等事件,其压力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之中,光绪十年(1884年),孝钦显皇后通过甲申易枢将和硕恭忠亲王奕逐出中枢。在光绪十五年撤帘归政之后,又逐渐和德宗关系不睦。虽然在光绪二十年移居宁寿宫,名义上过上了颐养天年的生活,但最终还是没能放弃政治,导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政变。之后立溥儁为大阿哥,准备行废立之事,这均是孝钦显皇后为了保证了自己独揽大权所采取的手段。与此同时,原本守旧的孝钦显皇后自庚子国变以来,其思想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后来展开了以其为核心的“内廷外交”,清廷的现代化也从其身上逐渐展现。
后世的一些文章为了丑化孝钦显皇后,编出了许多关于其在后宫争宠以及残害其他后宫的谣言,其中比较知名的即说其将生育了皇女的庄敬皇贵妃残害成了“人彘”。不过随着正规清史研究的展开以及各种史料档案的梳理.这些谣言也都不攻自破。固然,孝钦显皇后作为旧时的统治者,有着“杀伐决断”的一面,清宫太监也回忆说“慈禧的性格厉害、神智、人不敢犯”。1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她同样也是一位后宫女性,有着生活化的一面。
例如,光绪二十九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宫内为孝钦显皇后画像的美国女画师凯瑟琳o卡尔,她记载孝钦显皇后的外貌称:“太后身材匀称,头在肩部的位置恰到好处。手形纤细优美且保养甚好。面貌端正,耳部轮廓极佳。黑发如漆,整齐光滑地梳成十分别致的发型。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黑色的眼睛明亮有神,目光极具穿透力。鼻梁高而直,是中国人所称的‘贵人’鼻形。上唇的线条坚毅果断,大而美的口型极富动感,微笑时露出洁白的牙齿,使她的微笑平添一份少有的美丽。下颌较为宽大,却又不显得夸张和固执。”2曾经在光绪二十四年作为德国公使夫人入宫的海靖夫人也这样描述孝钦显皇后道:“她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岁。”3在性格方面,凯瑟琳卡尔写道:“太后的确是一位充满魅力,让人感到新奇有趣的非凡人物……她行为得体,考虑周到,对周围与自己相关的人十分关爱……她简直就是完美女性的化身,一会儿像个天真的孩童,一会儿又像个超强的男
——————————
1信修明:《宫廷琐记》,信修明等:《太监谈往录》,第8页。
2[美]凯瑟琳卡尔著,王和平译:《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北京:故宫出版社,2011年,第18页。
3[德]海靖夫人著,秦俊峰译:《德国公使夫人日记》,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87页。
子。在大殿上朝时,她会连续三个小时处理繁重的政务,然后便轻松地散步、消遣,像孩子似地痴迷于简单的娱乐。比如她正在宫里与贵妇们谈笑,太监突然跪着呈上装有公文的黄色锦匣,她的表情立刻就会变得庄重起来,蹙起眉头,一副政治家的严肃神态。等到处理完公文,下达懿旨后,她又会马上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像普通女人一样谈论花卉、服装和珠宝。”1根据凯瑟琳o卡尔的记载,孝钦显皇后喜欢自然,其中最喜欢雨天,喜欢冒雨漫步。她还喜欢葫芦,还会相关的雕刻方法。凯瑟琳o卡尔曾经亲眼看到她将宫苑内摘的一个葫芦娴熟地进行雕刻。2
曾经在清末当过新陆军的苏勋丞也回忆他入宫当差时的一些琐事。“在光绪二十九年冬季,有次我们把外省进贡的百余筐鲜蜜桃抬往万寿山宫中……贡品抬到后,李莲英对张勋说:‘你把大兵带到花园去,佛爷要看大兵,每人另有二两赏银。’……慈禧在队前一边徐徐走着,一边和张勋说话:‘张勋哪,大兵怎么没穿小棉袄呀?’张勋说:‘回佛爷,兵士的棉袄穿在里面呢。”那时我们出进宫廷穿的是天青企呢(有时是红青企呢)的大号夹制服,棉袄都塞在裤腰里,不让露出来。慈禧听了张勋的回话,说:‘咱家不信,我要摸摸。’这时,她正走到我面前,就伸手向我胸前号衣内摸摸棉袄。……当时看着她这个模样虽不可亲,但想到人家是个皇太后,对小兵能这样关心体贴,实在是个仁慈的好老太太,心里很感激。”3
孝钦显皇后除了在光绪六年有过一次重病之外,其余时间均比较健康,其医案中偶尔有倒饱、夜魅欠实等,均属日常小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孝钦显皇后新添了“目皮挚动”的毛病,这被认为是一种面神经痉挛。这种病症初期尚不严重,只是偶发现象,之后在光绪三十年转为频发,却不危及生命。到了光绪三十四年秋季的时候,这位七十四岁的皇太后依然身无大病,只是间断的“肝胃郁热”。而在十月份,孝钦显皇后与德宗一同发病,孝钦显皇后的表现为“恶寒发热、咳嗽、口渴舌干、身肢疲倦,兼以胸痛”,这种病症从十月中旬发病一直持续到二十二日后半日病危。根据医学专家
————————
1[美]凯瑟琳卡尔著,王和平译:《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第72页。
2[美]凯瑟琳卡尔著,王和平译:《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第76—78页。
3苏勋丞:《我所见到的慈禧和光绪》,文安主编《清宫轶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分析,这大概是老年性支气管肺炎导致呼吸循环衰竭。1
应该说,孝钦显皇后对自己的身后事有着充分的准备。首先是德宗的崩逝,“恰好”在孝钦显皇后崩逝的前一天,关于这一点,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术界均有一些推测。2其次,她特意选出一位年纪较小的皇帝继承大统,虽然没有直接让孝定景皇后垂帘听政,却使其在内廷有相当的权力。最后,在光绪朝的几届挑选秀女中,将本家的侄女们尽可能地嫁到近派宗支和铁帽子王府,一方面谋求富贵的身份,一方面又考虑将本家的血脉尽可能多地融入近派宗支乃至于皇统内。
[封谥释义]
孝钦显皇后原本的封号为“懿”,满文作“ncsuken”3,意为“温和”“安懿”。按照清代中后期的习惯,似乎原先有直接用此字来作为孝钦显皇后主谥的想法,但是因有孝懿仁皇后这个前例所以没能施行。后来给孝钦显皇后的主谥为“钦”。根据翁同龢的日记以及内阁档案,这个谥号本身是拟给孝贞显皇后的四种主谥之一,谥法选取的是“威德悉备曰钦”3,满文则作“kobton”5,这是一个封谥专用的词汇。
第二节 清文宗咸丰帝的七位八旗秀女出身的后宫
一、英嫔
[简介]
文宗英嫔,正黄旗满洲伊尔根觉罗氏,国子监祭酒彦昌之女。咸丰二年
——————————
1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3册,第889—1104页。
2谨按,关于德宗崩逝的原因,学术界尚有争论。2008年时,作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清光绪帝死因研究)”课题组的结项报告,认为德宗是被毒杀而死。可参考钟里满等:《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清史研究》2008年第4期;“清光绪帝死因研究”课题组编:《清光绪帝死因鉴证》,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年。而对于这些报告,也有一些质疑。可参见房德邻;《“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说难以成立》;朱金甫:《再论光绪帝载活之死》,《历史档案》2010年第4期。
3《为知照派员赴阁恭录懿嫔清文封号事致内务府》,咸丰四年三月二十日,档案号:05-13~002-000197-009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4《呈谨拟尊谥四字单》,光绪七年三月二十一日,档案号;03-5535-0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5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81页。
二月参加八旗选秀,被指定为英嫔,于同年四月二十七日入宫。十一月初七日,以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禧恩为正使,内阁学士穆荫为副使,册封为英嫔。咸丰三年九月初三日,降为伊贵人。咸丰五年二月二十四日,降为伊常在。其后,又降为伊答应。咸丰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晋封为玶常在。咸丰六年七月十五日寅时薨。同月二十五日,暂安田村。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奉安定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文宗英嫔出身赫臣系伊尔根觉罗氏。根据谱牒的记载,其家族入旗的始祖名为赫臣,世居瓦尔喀地方,入旗之后被编入正黄旗满洲,其子名为克衣富,功封三等轻车都尉,曾任世管佐领。克衣富生有二子,第一子托尔壁仕至世管佐领;第二子喀齐兰仕至副都统,英嫔即是喀齐兰的后代。喀齐兰生子十余位,其家族的世管佐领由其第七子默禄一房后裔承袭,英嫔一支则属于喀齐兰第四子达尔汉一房。达尔汉仕至护军参领,功封云骑尉。达尔汉第二子常在仕至笔帖式,常在之子满岱仕至员外郎,满岱之子达冲阿仕至内阁中书,达冲阿即是英嫔的高祖父。可见在英嫔高祖父达冲阿的时候,其家族门第已经从八旗的中等世家逐渐沦落为中低级官员。
英嫔的曾祖父名为成格,字果庭,是嘉庆元年的文进士,嘉庆年间曾任侍郎,外任山西巡抚,道光年间则在数任巡抚之后回京,历任礼部、刑部、兵部尚书,在道光十八年病逝,是嘉道两朝的名臣之一。成格生有二子,第一子名为英淳,在仕宦上不大理想,只仕至笔帖式;第二子名为英桂,是道光十五年举人,仕至员外郎、知府,娶了道光朝权臣大学士穆彰阿的女儿为妻。可以看出成格之子作为嘉道名臣子弟已经进入了世家的婚姻圈。
到了成格的孙辈,英淳一共生有五子,第一子端昌以荫生出身,仕至监察御史;第二子廉昌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仕至员外郎;第三子培昌为道光二十三年举人,仕至主事;第四子彦昌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仕至国子监祭酒;第五子绍昌为道光十四年举人,仕至员外郎。英桂则生有三子,其中第二子宝昌为同治十三年进士,仕至副都统衔参赞大臣。显而易见,成格一家在嘉庆朝复兴之后,在成格的孙辈即形成了科举世家的门第。而英淳第四子国子监祭酒彦昌即是英嫔的父亲。
彦昌,字少博,号文溪,嘉庆二十一年生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历任主事、国子监祭酒,其妻为正黄旗满洲董鄂氏湖北按察使瑞元之女,即吏部尚书铁保之孙女,可称书香门第。后来,英嫔五叔绍昌的女儿参加选秀,被指婚给多罗端郡王载漪作为嫡妻,也可以看出英嫔本家的门第。1
[入宫背景]
根据档案:“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敬事房口传:奉旨,贞嫔、英嫔,于本年四月二十七日进内。兰贵人、丽贵人,著于五月初九日进内。春贵人、婉常在,著于五月十二日进内,钦此。”2可见英嫔是在咸丰二年二月参加八旗选秀,也就是在咸丰朝第一届选秀中被选中,被指定为英嫔入宫的。
咸丰二年时,由于孝德显皇后已经崩逝,文宗的后宫里只有云嫔武佳氏以云贵人的位分在位,后宫基本上是空闲状态。所以,当年的这次选秀极其重要,不仅要构成文宗朝的第一批后宫主位,还要从中选出来一位成为皇后。于是在这届选秀之中,一共选出五位后宫主位,即贞嫔(后来的孝贞显皇后)、英嫔、兰贵人(后来的孝钦显皇后)、丽贵人(后来的庄静皇贵妃)、春贵人(后来的珞常在),加上咸丰元年在挑选宫女时选出的婉常在(后来的婉贵妃),构成了第一批入宫的六位后宫主位。其中,皇后的宝座似乎是由贞嫔和英嫔进行争夺的,最终贞嫔获胜成为皇后,即孝贞显皇后,而英嫔似乎在刚刚入宫之后就因故降了位分。
[宫廷生活]
根据档案,咸丰二年时英嫔初封的位分即是英嫔,并且于当年四月二十七日入宫。3而在同年十一月初七日正式册封为英嫔的时候,其册文称:“咨尔英贵人,秉性温恭,宅心端谨。赞坤元而叶吉,仪式三宫。申巽命以扬休,恩承九室。是用册封尔为英嫔。”4明确指出其原为“英贵人”,两者产生矛盾。考虑到原本可能与英嫔竞争皇后宝座的贞嫔在四月二十七日入宫之
————————
1此段伊尔根觉罗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道光甲午科直省同年录》《道光庚子恩科顺天乡试同年录》《清代朱卷集成》《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2《奏为贞嫔各位应得分例器皿什物等项什物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234册 ,第98页。
3《奏为贞嫔各位应得分例器皿什物等项什物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234册 ,第98页。
4《文宗显皇帝实录》卷75,咸丰二年十一月癸丑条,《清实录》,第40册 ,第978页。
后,五月即诏晋为贞贵妃,六月即诏立为皇后,故而猜测英嫔在四月二十七日入宫之后可能没过多久便因故降为了英贵人,这也使得贞嫔被诏立为皇后变得十分迅速。
英嫔入宫之后,住在储秀宫,1是储秀宫的首领主位。其同一批中选的兰贵人(孝钦显皇后)和丽贵人也住在储秀宫。咸丰三年九月初三日,总管吕泰等奉旨:“英嫔著降为伊贵人,春贵人著降为明常在。”2与之相对的,咸丰四年二月,兰贵人被诏晋为懿嫔,这导致英嫔与孝钦显皇后两者主次地位逆转,作为懿嫔的孝钦显皇后成了储秀宫的首领主位,降为伊贵人的英嫔只能退居其次,至于丽贵人则搬到了永和宫居住。咸丰五年二月二十四日,英嫔再次被降位为伊常在,并且在当年年底或第二年年初,又被降位为伊答应。3咸丰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总管史进忠等奉旨:“瞑谙答应著封为瑃常在,伊答应著封为玶常在,徐官女子著封为玟常在。钦此。”1但是当时英嫔似乎已经患病,所以在复封为常在之后,在当年七月十五日,便以玶常在的身份薨逝。
由于目前的资料有限,暂时不清楚英嫔被连续三次降位的,具体原因有待今后进一步发现。
[封谥释义]
英嫔原本的封号为“英”,满文作“yebkengge”5,意为“英俊”“俊杰”。降位之后的称号“伊”在档案中只作音译,可知并非是封号,有可能源自其姓氏“伊尔根觉罗”的首字。后来获得的“玶”字则应该是封号,但是满文不详。
——————————
1《奏为储秀宫因病因病出宫女子查验情形事》,咸丰三年四月十四日,档案号:05-0770-0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为传知英嫔著降为伊贵人所有吃食即日照贵人例得给并春贵人著降为明常在所有吃食即日照常在例得给事》,咸丰三年九月初三日,档案号:05-13-002-000734-01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谨按,目前已知在咸丰五年十二月初二日时,英嫔尚为伊常在,并未被降为伊答应。可参见《呈为恭进宫分清单》,咸丰五年十二月初二日,档案号:05-0785-00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4《为传知伊答应等著封为玶常在等其吃食分例煤炭蜡烛照常在例得给事》,咸丰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档案号:05-13-002-000203-006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5《为知照英嫔贞嫔云嫔清文封号字样事致内务府等》,咸丰二年五月二十四日,档案号;05-13-002-000193-00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二、庄静皇贵妃
[简介]
文宗庄静皇贵妃,满洲他塔喇氏,主事庆海之女。道光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生。在咸丰二年二月参加八旗选秀,被指定为丽贵人,于同年五月初九日入宫。咸丰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诏晋为丽嫔,未及封。咸丰五年五月初七日,生第一女荣安固伦公主。同月初九日,诏晋为丽妃。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以大学士文庆为正使,署礼部尚书麟魁为副使,册封为丽妃。咸丰十一年七月,文宗崩逝,穆宗即位,尊封为丽皇贵妃。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尊封为丽皇贵太妃。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薨,年五十四岁,德宗为之辍朝五日,谥曰庄静皇贵妃。光绪十九年四月十八日,奉安定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文宗庄静皇贵妃出身满洲他塔喇氏,父亲为主事庆海。目前尚未发现关于庄静皇贵妃家系、旗分的具体资料,所以对于庄静皇贵妃出身的家族背景与家庭情况也不甚了解。考虑到庄静皇贵妃是与孝钦显皇后在同一届选秀中被选中,并且同一日入宫的,猜测她们的门第可能相仿,都是世家支流或中级官员之家。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发现。
[入宫背景]
根据档案:“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敬事房口传:奉旨,贞嫔、英嫔,于本年四月二十七日进内。兰贵人、丽贵人,著于五月初九日进内。春贵人、婉常在,著于五月十二日进内,钦此。”1可见庄静皇贵妃是在咸丰二年二月参加八旗选秀,也就是在咸丰朝第一届选秀中被选中,被指定为丽贵人入宫的。至于当届的选秀背景,可以参看孝贞显皇后、孝钦显皇后条。庄静皇贵妃以丽贵人的身份与兰贵人(孝钦显皇后)同批入宫,她们的情况是比较相似的。
[宫廷生活]
庄静皇贵妃入宫之后,住在储秀宫。2当时储秀宫的首领主位是英嫔,
——————————
1《奏为贞嫔各位应得分例器皿什物等项什物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234册 ,第98页。
2《奏为储秀宫交出女子因笨情形事》,咸丰三年五月十四日,档案号:05-0770-05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