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57节
4艾哈迈特霍加:《“香妃”的传说——大小和卓木政权灭亡后被迁居北京的维吾尔人的历史记忆》,《清史论丛》2009年号,第222—251页。
5《乾隆至嘉庆年添减底帐》,《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续编》,第4册 ,第1365页。
三日获封为和贵人,一共只有四五日时间,未免过于仓促。故而此处认为容妃并非小和卓霍集占之妻,而是台吉图尔都的另一位姐妹。另外,回部出身的容妃,是通过何种方式进入宫中,与其他内务府三旗出身的官女子有何不同,尚不得而知。
[宫廷生活]
容妃在乾隆二十五年获封为贵人之后,第二年即晋封为嫔位,并在七年之后晋封为妃位。从各种待遇上来看,高宗对容妃比较宠爱。1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薨逝。同月二十七日,其金棺由西花园奉移至静安庄暂安。根据档案记载,五月十一日内务府奏称:“此次为容妃之事,于静安庄念四十天回子经。”2亦让容妃的家族成员参与念经,在容妃的棺木上,刻有伊斯兰经文,显示高宗对容妃信仰的尊重。
[封谥释义]
容妃的封号为“容”,满文作“baktan”3,意为“容纳”。
五、怡嫔
[简介]
高宗怡嫔,原民籍后人正黄旗包衣柏氏(柏氏、柏佳氏),柏士彩之女。生年不详,生辰为四月十六日。乾隆初年被送入宫中,封为贵人。乾隆六年二月十三日,诏晋为怡嫔。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以礼部侍郎木和林为正使,内阁学士雅尔呼达为副使,册封为怡嫔。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薨。同年十一月初二日,奉安裕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根据档案记载,高宗怡嫔出身的柏氏家族原为民籍汉人,乾隆七年十二月,在高宗的授意之下被编入八旗,入正黄旗包衣佐领。档案内载,怡嫔之父名为柏士彩,娶妻范氏,另有妾室张氏,其中柏士彩在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病故,范氏在乾隆二十四年二月病故,张氏在乾隆五十四年八月
——————————
1关于容妃在宫廷内的相关生活,可以参考于善浦:《乾隆皇帝的香妃》。
2《奏请赏赐在静安庄为容妃念经之回子等事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152册 ,第47—51页。
3《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病故。柏士彩生有三子数女,第一子名为柏永吉,入旗之后仕至造办处郎中兼佐领,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月病故;第二子名为柏永庆,入旗之后仕至山东平原县知县,在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病故;第三子名为柏永瑞,乾隆晚年曾任山西吏目。柏士彩的女儿中,除怡嫔之外,还有一女为高宗白贵人,是怡嫔之妹,怡嫔和白贵人姐妹中至少有一位是张氏所出。1在其家族入旗时,高宗曾给予一定的经济保障,档案内开写为:“栢士彩之子栢永吉、栢永庆二人,每人给与披甲三两钱粮米石,赏给住房六十一间,地六顷,每年得租银二百二十两,取租房二十八间,每月得租银十两,以资养赡。”“这也成为后来庆恭皇贵妃等同样出身民籍汉女的后宫主位,其家族入旗时得到经济保障的标准成例。
另外,根据档案,还可以看到怡嫔家族入旗前后的一些情况。
大致在乾隆六年时,江苏布政使安宁在高宗的授意之下,将原籍江苏的柏士彩一家送往京城。柏士彩一家在京城的情况目前不得而知,大概是得到高宗给予的一些赏赐,之后于乾隆六年十月回到江苏。江苏布政使安宁“恐其因内廷走过,在外夸耀,是以于伊等初到接见时,即严加教戒,并密令人在伊住居方近查访”,3严格进行约束管理。乾隆七年,可能考虑到柏士彩一家在苏州究竟不便管理,所以高宗下令将其家入旗。“十二月间,布政安宁送到柏士彩等亲丁十一名口、仆人男妇九名口到京,经奴才奏明,将梧士彩父子入于内务府佐领下。”4正式编入内务府旗籍。但是,在入旗之后,作为旗人,柏士彩一家便要在京城居住,与苏州旧亲友长期分离,所以柏士彩与其妻范氏等要求回苏州探亲,得到准许。柏士彩一家于乾隆八年五月十一日回到苏州探亲,由苏州织造图拉负责安排,图拉“谆切嘱其安静依限回京”,并且“仍不时留心密查”。其后,在当年六月十四日,柏士彩之妻范氏乘轿探亲,经过吴县直街时,轿夫碰倒了路边的一位沈姓孩童,原无大伤,但
————————————
1《为正黄旗宜品常在娘娘及家人入旗清册》,乾隆五十八年,档案号:05-0448-06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奏为人入旗户籍养赡事》,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十九日,档案号;05-0448-0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奏为内庭主儿之父母柏士彩等回籍置屋并约束家属情形事》,乾隆七年正月十五日,档案号:04-01-14-0008-0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4《奏为入入旗户籍养赡事》,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十九日,档案号:05-0448-0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是孩童之母金氏撒泼与轿夫扭打、口角。范氏坐在轿中,“以轿夫失错解说,言语过激”,而孩童之母金氏则说“你底下人碰伤了孩子,你还座在轿里,无礼说人”,于是动手扑向范氏,扭打在一起。范氏自认为失了体面,一气之下,乘轿前往吴县衙门,自称被孩童之母金氏“殴抢”。知县派人劝范氏先行回家。范氏回家之后,柏士彩知晓此事,又往告江苏布政使安宁。安宁派人查询,了解事情情况之后,准备判孩童之父沈四重责三十板,并且让沈四和其妻金氏向柏士彩家认错服罪。本来事件到此应完结,结果柏士彩突然又称“失去金簪二枝珠子四棵”,要求沈四一家赔偿。苏州织造图拉了解前后情况之后,认为这是柏士彩有意进行的勒索,而且沈四只是个“卖糕穷民”,哪里赔得起这个钱,1很可能引发人命,被外人广传,所以图拉急忙知会安宁,让柏士彩息事宁人。事情呈报到高宗处,高宗朱批说道:“速催其回京可也。”2恰好在此时,范氏又在苏州偶发旧疾,无法回京,暂行医治养病。最终,范氏在八月初基本痊愈,于是柏士彩一家便结束了回乡探亲的行程,在八月十二日启程返回京城。3
[入宫背景]
如上可知,怡嫔是作为民籍汉人之女被送入宫中之后,被高宗纳为后宫主位。从时间上来看,怡嫔可能是在乾隆朝初年即被送入宫中。
[宫廷生活]
由于目前已知的资料有限,故而对于怡嫔在宫廷内的具体情况不甚清楚。从其民籍汉人之女的身份来推断,她在乾隆朝初年入宫时,可能只是常在位分。乾隆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高宗曾经下令将后宫内的两位常在晋封为贵人,当时潜邸出身的常在愉贵妃和婉贵妃已经在同年五月十一日(一说十二日)晋封为贵人,所以十一月二十四日晋封的这两位常在应该均为高宗即位之后收入后宫,其中可能即包括怡嫔,至于另外一位,则可能是秀贵
——————————
1谨按,根据图拉奏折内所说:“奴才又加细访沈四夫妇,并未敢抢匿,亦系实情。”
2《奏为约束内庭主见之父母不严自请议处事》,乾隆八年六月十六日,档案号:04-01-01~0103-0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奏报差妥家人护送范氏起程回京日期事》,乾隆八年八月十二日,档案号:04-01-12-0035-0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人。1乾隆六年,怡嫔晋位为嫔,其家族亦編入八旗,可见怡嫔比较受到高宗宠爱。
[封谥释义]
怡嫔的封号为“怡”,满文为“urgun”2,意为“喜庆”“吉庆”。
六、白贵人
[简介]
高宗白贵人,原民籍后人正黄旗包衣柏氏(柏氏、柏佳氏),柏士彩之女,高宗怡嫔之妹。雍正八年六月十七日生。乾隆十年入宫,封为白常在。乾隆五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晋封为白贵人。嘉庆八年(1803年)薨逝,年七十四岁。嘉庆十年三月十七日,奉安裕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高宗白贵人是高宗怡嫔之妹,亦出身民籍汉人。其家世可以参考高宗怡嫔条。
[入宫背景]
根据档案,“宜品(怡嫔)娘娘于乾隆七年奉旨入旗,于二十二年五月薨逝。常在娘娘于乾隆十年进宫。父柏士彩于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病故,嫡母范氏于乾隆二十四年二月病故,生母张氏于五十四年八月病故”。6可知在白贵人入宫时,其家族已经被编入八旗,属于正黄旗包衣佐领下人。所以,白贵人可能是在入旗之后,作为正黄旗包衣出身的秀女,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时被选中入宫,与其姐怡嫔有较大不同。但是,因为她们终究是姐妹,所以此处仍将其归在特殊方法入宫的大类内。另外,因为档案指代不同,尚不清楚档案中提到的“生母张氏”只是白贵人之生母还是怡嫔和白贵人共同之生母。
[宫廷生活]
白贵人在乾隆十年入宫后被封为白常在,之后一直处于常在位分,直到
————————————
1《为著将二常在封贵人应行之事交内务府办理事》,乾隆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档案号:003-18-009-000005-000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为正黄旗宜品常在娘娘及家人入旗清册》,乾隆五十八年,档案号:05-0448-06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乾隆五十九年才晋为贵人,最终在嘉庆八年薨逝。
七、庆恭皇贵妃
[简介]
高宗庆恭皇贵妃,原民籍后入镶黄旗包衣陆氏(陆佳氏),陆士隆之女。雍正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生。乾隆初年被送入宫中,封为陆常在。乾隆十三年四月十二日,晋封为陆贵人。乾降十六年正月初二日,诏晋为庆嫔。同年六月初八日,以协办大学士、尚书阿克敦为正使,内阁学士吴达善为副使,册封为庆嫔。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十九日,诏晋为庆妃。同年十二月十八日,以大学士来保为正使,礼部尚书伍龄安为副使,册封为庆妃。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初五日,诏晋为庆贵妃。同年十月初六日,以大学士、公傅恒为正使,内阁学士塔永阿为副使,册封为庆贵妃。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十五日薨,年五十一岁。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九日,奉安裕陵妃园寝。嘉庆四年正月初四日,追晋为皇贵妃,谥曰庆恭皇贵妃。
[家族背景]
根据档案记载,高宗庆恭皇贵妃出身的陆氏家族原为民籍汉人,乾隆二十二年十月,在高宗的授意之下被编入八旗,入镶黄旗包衣佐领。档案内载,庆恭皇贵妃之父陆士隆之名亦作“陆士龙”,娶妻王氏,生有数位子女,依次名为陆裕登、陆廷荣、陆朝元、陆朝宝1,以及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出生的第五子,名为陆奇宝。除庆恭皇贵妃之外,陆士隆至少还有三位女儿,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入旗时,她们被记为“长女、次女、三女”。陆氏家族入旗之后,高宗亦给予一定的经济保障,档案内开写为:“陆士龙之子陆裕登、陆廷荣、陆朝元、陆朝宝四人,每给披甲三两钱粮米石,并请赏给涿州地七顷八十五亩零,每年得租银二百六十四两零,正阳门外西河沿取租房十间,每月得租银十二两一钱,足敷养赡。再崇文门内苏州胡同入官房七十五间内,量其家口,隔断四十三间,足敷居住所。”2
——————————
1谨按,陆朝宝之后疑似更名为陆银宝。
2《奏为人入旗户籍养赡事》,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十九日,档案号:05-0448-0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入宫背景]
如上所述,庆恭皇贵妃是作为民籍汉人之女被送入宫中之后,被高宗纳为后宫主位。根据档案,“庆嫔、颖妃,系乾隆十三年四月十二日晋封贵人。”1可知庆恭皇贵妃在乾隆十三年之前已经入宫,并封为常在。
[宫廷生活]
庆恭皇贵妃入宫之后,初封为常在,在乾隆十三年升为贵人。之后的十年中,作为没有为高宗生育过子女的后宫主位,依然得以晋嫔、晋妃,最后在四十五岁时晋位为贵妃。这种待遇在高宗朝后宫中极为少见,可知其受到高宗相当之宠爱。庆恭皇贵妃薨逝之后,嘉庆四年正月初四日,仁宗下旨称:“朕自冲龄,蒙庆贵妃养母抚育,与生母无异。理宜特隆典礼,加晋崇封。兹追封为庆恭皇贵妃。”“可知庆恭皇贵妃曾经抚育过仁宗,并因此获得追封。
[封谥释义]
庆恭皇贵妃的封号为“庆”,满文作“fengscngge”,意为“有福的”“有造化的”。后来获得的谥号为“庆恭”,满文作“fengsengge gungnecuke”3,意为“有福恭敬”。
八、禄贵人
[简介]
高宗禄贵人,江南民籍陆氏。生年不详,生辰为九月二十三日。乾隆初年被送入宫中。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封为禄常在。乾隆四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晋封为禄贵人。乾隆五十四年闰五月初五日丑时(一说初三日)薨。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奉安裕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根据档案记载,高宗禄贵人出身的陆氏家族,原为江南民籍汉人,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当时出身民籍汉人的后宫主位明贵人(芳妃)胞兄陈济来
——————————
1《为纂修玉牒咨查婉嫔等旗分及舒妃父家姓氏职名事致总管内务府》,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档案号:05-13-002-000009-013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仁宗睿皇帝实录》卷37,嘉庆四年正月癸亥条,《清实录》,第28册 ,第412页。
3《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到京师,表明身份,恳求为朝廷当差。在处理此事的过程之中,高宗上谕提及:“陆常在系苏州籍贯,其有无亲属人等,亦当详悉查明,严加管束。”这里的“陆常在”即是禄贵人。在高宗上谕询问禄贵人亲属之后,苏州织舒文回奏道:“奴才于十六日回苏任事,即密行差人访查。陆常在现有亲母缪氏,同已经出嫁之长女并外甥女三人相依居住,此外并无亲属,平日亦颇安静。”“由此可知禄贵人家内人丁稀少,主要亲属除母亲之外只有一位胞姐。乾隆五十四年,在高宗的授意之下,禄贵人胞姐陆氏之夫周森一户入旗。3
[入宫背景]
如上所述,禄贵人是作为江南民籍汉人之女被送入宫中之后,被高宗纳为后宫主位。根据档案:“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封禄常在一位。”可知芳妃应该在乾隆二十五年之前已被送入宫中。
[宫廷生活]
禄贵人入宫之后,初封为常在。在常在位分上度过十五年之后,才于乾降四十年三月二十二日与明常在一起晋封为贵人。5虽然禄贵人与明常在(芳嫔)同为民籍汉人出身,但是明常在(芳嫔)比禄贵人晚六年入宫,却同时晋位,禄贵人之待遇可见一斑。根据清宫医案记载,从乾隆四十七年开始,禄贵人数次染上风寒。到乾隆四十九年,已经出现过“不省人事,神倦气弱”的情况。经相关学者分析,认为其体质虚弱,易于感冒。至乾隆五十四年禄贵人依然在调理疾病,同年闰五月初四日,禄贵人“脉息虚滑,系内有痰热,外受风热,以致神昏咽喉痰鸣不语。今急用通关散吹治不应,并灌牛黄清心丸,设法用星香化痰汤挽治”,但是并无成效。“初五日,张肇基、鲁瑾请得禄贵人脉息暴闭,神昏不语,痰雍气堵。急用通关散、牛黄清心丸、清金锭、星香化痰汤、十香返魂丹等药,灌治不应,于本日丑时薨逝。”经相
————————————
1《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5年,第44辑,第196、197页。《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44辑,第438——440页。
2《呈为奉旨入旗清单》,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十九日,档案号:05-0448-04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乾隆至嘉庆年添减底帐》,《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续编》,第4册 ,第1369页。
4《乾隆至嘉庆年添减底帐》,《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续编》,第4册 ,第1584页。
关学者分析认为可能是中风暴闭。1
九、芳妃
[简介]
高宗芳妃陈氏(陈佳氏),原江南民籍后人镶黄旗包衣陈氏,陈廷纶之女。乾隆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乾隆年间被送入宫中。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封为明常在。乾隆四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晋封为明贵人。乾隆四十一年前后,因故降为明常在。乾隆四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复封为明贵人。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诏晋为芳嫔。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礼部尚书纪昀为正使,右侍郎刘跃云为副使,册封为芳嫔。嘉庆三年十月,尊封为芳妃。嘉庆六年八月三十日薨,年五十二岁。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奉安裕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根据档案记载,高宗芳妃出身的陈氏家族原为民籍汉人,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芳妃胞兄陈济来到京师,表明身份,恳求为朝廷当差。关于此事,高宗在上谕中道:“据福隆安奏,有明贵人之兄陈济来京具呈,恳求当差。看来此人系不安本分之人。若驱令回籍,不免招摇生事等语。当令内务府大臣酌量将陈济留京,赏给差使安插,不许在外生事。并询知,其家属现在扬州伊岳母处,伊既已留京,家属不便仍居原籍,著交伊龄阿即行查明,遇便送京,交福隆安办理。再据陈济称,尚有伊兄在扬州管关。想此人必系普福管理盐政时荐伊在扬关管事。今陈济来京具呈,伊兄自必与闻,安知不借此名色在彼多事,亦未可定。朕于宫眷等亲属,管束极严,从不容其在外滋事。恐伊等不知谨饬,妄欲以国戚自居,则大不可。凡妃嫔之家,尚不得称为戚畹,即实系后族,朕亦不肯稍为假借,况若辈乎。著传谕伊龄阿,如陈济之兄在扬尚属安静,不妨仍令其在关管事,如有不安本分及借端生事之处,即当退其管关,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得稍为姑容,致令在外生事。至四十五年朕巡幸江浙,不可令此等人沿途接驾,混行乞恩。”2伊龄阿则回奏说:“奴才
———————————
1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1册 ,第182—200页。
2《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44辑,第196、197页。
伏查:陈济之长兄陈浩,向来住居扬州钞关门外花觉巷地方,与陈济异室分煲,陈浩向在扬关茶行代客办理投报税课,每岁辛工可得百余金,以资养赡。守分安静,从无滋事。陈济因无恒业,常行出外。上年十二月,自京回扬,以欠有京债,将房屋变卖偿还,自称欲赴湖广寻觅生意,随送伊妻许氏归依母家,旋即出门,并未言及进京,其兄陈浩实不知伊有进京具呈之事。奴才奉到谕旨,复传陈浩进署,面加询问,据言,陈济负债回家,房产变尽,谅系无可投奔,冒昧进京呈请当差,平日并无招摇生事之处。伊现与故弟陈润妻子相依同住。陈济之妻,缘伊丈夫不在家中,是以令其住居母家等语。奴才伏查,陈济已蒙圣主天恩,赏给差使,其家属自不便仍居原籍,但伊妻许氏,年仅三十,并无子女,奴才拟于八月中觅有便船,即令伊妻兄许汉超夫妇伴送许氏进京,沿途照料,遵旨交尚书公福隆安收明安插,仍令附便回扬,庶无贻误。至陈济之兄陈浩,为人谨愿,今闻伊弟留京当差,又蒙准伊家眷进京,极口感激天恩高厚如此,从此益当安分,情词甚为恳挚,应请令其照旧在关办事,住居原籍,奴才仍不时稽查,资其生计,俾得仰荷皇仁,衣食充裕,自不敢希冀非分,有沿途接驾,混行乞恩之事。”1最终,在乾隆四十三年七月,芳妃一家正式被編入八旗,入镶黄旗包衣管领。根据前后档案显示,芳妃有三位兄弟,长兄名为陈浩,于扬州居住,在关上当差,没有入旗;一兄名为陈济,在乾隆四十三年入京,被编入包衣旗籍;另外还有一位兄弟名为陈润,亡故较早,没有入旗。2
[入宫背景]
如上所述,芳妃是作为江南民籍汉人之女被送入宫中之后,被高宗纳为后宫主位。根据于善浦所录档案,她在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十六日被封为明常在。3可知芳妃应该在乾隆三十一年之前已经被送入宫中。
[宫廷生活]
芳妃入宫之后,初封为明常在。经过九年,在乾隆四十年晋封为明贵人。4
——————————
1《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44辑,第211—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