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40节
4永莉娜:《明珠家族佐领承袭初探——以明珠二世孙瞻岱满文奏折为中心的考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第四子名为国立,亦早亡。又根据档案记载,康熙十年六月二十一日,遏必隆曾遣人向孝庄文皇后奏称,自己的女儿作为即将入宫的六位格格之一,年龄尚小,是否可以让乳母随其入宫伺候一年或三年。在遏必隆的请求获得孝庄文皇后的允准之后,内务府又上奏称:“都察院左都御史明珠,其女亦甚年幼。其入宫时,可否亦令其乳母随人二月,使其适应。”1同样亦获得孝庄文皇后的允准。由此可知,明珠即为庶妃叶赫纳喇氏之父。
明珠,生于天聪九年十月初十日,以銮仪卫云麾使入仕,升任内务府郎中。康熙三年,升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康熙五年,升任内弘文院学士。康熙六年,奉圣祖旨意归隶原旗。康熙七年,升任刑部尚书。之后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在康熙十六年升至武英殿大学士。康熙二十七年,降为内大臣,最终在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十七日病故,是康熙朝炙手可热、权倾一时之重臣。根据明珠之墓志铭记载,他娶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为妻,生有三子三女。第一子名为性德,号容若,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仕至头等侍卫;第二子名为揆叙,号凯功,仕至左都御史,得谥文端,后来因为党附和硕廉亲王允禩而被追夺谥号;第三子名为揆方,娶和硕康良亲王杰书第八女郡主为妻,为和硕额驸。三位女儿中,第一女嫁与正蓝旗汉军一等昭信伯、副将天保为妻,天保是“抚西额驸”李永芳之曾孙,亦即为同日入宫的安嫔之堂侄;第二女嫁与温王府大宗多罗贝勒延绶为嫡妻;第三女则早亡。2庶妃叶赫纳喇氏究竟是明珠三位女儿中的哪一位,抑或为墓志铭所阙载,目前尚不得而知。3
康熙十年入宫的这六位格格均出身外八旗的名门世家,入宫之后,即享受福晋级待遇,可见其受到宫廷相当之重视。目前推测,这六位格格原本即是后宫高级主位的候选入。但是,在康熙十六年五月,圣祖决定对后宫主位进行第一批正式册封时,却只将六位格格中的两位册封为嫔位,即安嫔及敬
————————————
1《奏销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年六月二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2皇清诰授光禄大夫议政内大臣前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明公墓志铭,首都博物馆藏。
3此段叶赫纳喇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纳丹珠承袭世管佐领家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嫔,其余四位格格不仅未得册封,并且在档案中失去记载。
庶妃叶赫纳喇氏究竟是在入宫之后薨逝,还是与庶妃佟佳氏一样在康熙十六年出宫,目前尚不得而知,均有待进一步发掘资料。
第六节 清圣祖康熙帝中期的有号主位
一、敬敏皇贵妃
[简介]
圣祖敬敏皇贵妃,原镶黄旗包衣后抬镶黄旗满洲章佳氏,二等侍卫海宽之女。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生第二十二子和硕怡贤亲王允祥。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第十三女温恪和硕公主。其间位分等级不明。康熙二十八年,晋封为嫔级。康熙三十年正月初六日,生第十五女敦恪和硕公主。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同年闰七月初二日,追封为敏妃。十月,暂安景陵琉璃花门内宝城近处。雍正元年六月二十五日,追晋为敬敏皇贵妃。同年九月,奉安景陵宝城之内。
[家族背景]
圣祖敬敏皇贵妃出身穆都巴颜系章佳氏,此系的始祖名为穆都巴颜,原本世居额穆和苏鲁地方,后来迁至瓦尔喀什罗尔锦地方居住。其生有五子,在分家之后分别居住在不同地方,各自形成支系,是清代章佳氏一姓之中最庞大也是最著名的一系。乾隆朝之名臣一等诚谋英勇公、大学士阿桂即是穆都巴颜第一子瑚鲁瑚昌吉鼐之后代,两江总督尹继善则是穆都巴颜第三子辉色之后代。至于敬敏皇贵妃,则为穆都巴颜第二子章库之后代。
在穆都巴颜五子分家之后,章库迁至马尔墩章佳地方居住,其曾孙名为逊扎齐,即是敬敏皇贵妃家族入旗的始祖,他在清初被编入包衣旗籍,是镶黄旗包衣佐领下人。逊扎齐生有二子,第一子名为苏尔泰,仕至上驷院卿;第二子名为达尔泰,因功封为云骑尉,仕至包衣佐领。达尔泰生有四子,第一子名为窦特,承袭云骑尉爵位,晋封为骑都尉,仕至参领;第二子名为德穆图;第三子名为科岱,仕至委署护军参领;第四子名为海福。其中承袭爵位的窦特即是敬敏皇贵妃之祖父。
窦特生有两子,第一子名为海宽,历任包衣佐领、包衣参领,仕至二等侍卫;第二子名为朔色,仕至骁骑校。海宽与朔色兄弟二人究竟何人为敬敏皇贵妃之父,不同史料中的记载有所差异。《玉牒》《星源集庆》等书均记载敬敏皇贵妃为海宽之女,而《章佳氏哈拉宗谱》则记载敬敏皇贵妃为朔色之女。
出现这种差异,既可能是历史文献本身的问题,亦可能的确在血缘上有相应变化。从历史文献的角度来讲,《章佳氏哈拉宗谱》为东北旗人谱书,其中主要记载的是屯居于沈阳城西榆林堡的逊扎齐三叔萨穆占一支,其支系与敬敏皇贵妃家族虽属同一祖先,但实际早已分为两支,且分在京师、盛京两地,内中所记敬敏皇贵妃家事难免会出现错谬。而从血缘上来讲,有可能敬敏皇贵妃原为朔色之女,出于某些原因,过继给伯父海宽为养女。同时,根据清代选秀制度,秀女“本人父母或亲伯叔父母兄弟、兄弟之妻送至神武门”。1抑或是当时朔色已经去世,敬敏皇贵妃即以伯父海宽之女的身份参加挑选。
不过,根据谱牒记载,海宽生有五子,依次名为阿林、哈达、毕拉、毕汉、偏古;朔色生有一子,名为塔沁。而根据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一月,宫中为和硕怡贤亲王允祥派出的管理家务大臣噶达出差,内务府奏请圣祖挑选官员替补其缺,圣祖即下达旨意:“令阿哥之舅父哈达管理其家事。”2哈达为海宽的第二子,圣祖称其为和硕怡贤亲王允祥之舅父,似表明敬敏皇贵妃确为海宽之女。故而,此处仍以海宽为敬敏皇贵妃之父,有待今后进一步发掘资料。3
根据档案记载,世宗即位之后,曾降旨调查几位母妃之旗籍、家属。内务府回奏称,敬敏皇贵妃家族旗籍为“镶黄旗包衣海章佐领”4,亦即镶黄旗包衣第二参领第二满洲佐领。其后,世宗将敬敏皇贵妃家族从镶黄旗包衣抬出,编为镶黄旗满洲第五参领第十四佐领,并且定为世管佐领,由海宽后
——————————
1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54,《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800册 ,第520页。
2《口奏绿头牌及白本档案》,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3此段章佳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章佳氏族谱》;《满族家谱选编》;《章佳氏哈拉宗谱》,赵立静、何溥滢、傅波主编:《满族家谱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4《口奏绿头牌及白本档案》,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裔世袭。1
[宫廷生活]
圣祖敬敏皇贵妃入宫的时间目前尚不明确。敬敏皇贵妃出身镶黄旗包衣,故而应该是在康熙朝中前期作为内务府秀女被选入宫中,进而成为后宫主位。
敬敏皇贵妃入宫之后,先后共为圣祖生育一子两女,其中:独子允祥序齿为十三阿哥,第一女序齿为八公主,第二女序齿为十公主。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内务府为新封的两位嫔位分派内管领,2结合前后信息来看,这两位嫔位即是已经生育皇子的敬敏皇贵妃和良妃。至于敬敏皇贵妃在此之前的位分等级,目前尚不清楚。在当时后宫的高级主位之中,敬敏皇贵妃的年齿可能最小。
敬敏皇贵妃未能等到册封后宫主位的批次,即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薨逝。圣祖在上谕中评价敬敏皇贵妃道:“妃张雅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3并且追封她为敏妃。目前已知,至少在康熙三十六年时,敬敏皇贵妃仍为嫔级待遇,4其生前是否已经晋封为妃级,则不得而知。
根据《陵寝事宜易知》记载,敬敏皇贵妃薨逝之后,于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奉安。雍正元年正月二十六日,世宗在给礼部的上谕中提及:“昔日,皇考建设妃园寝,为妃母等殡所,惟敏妃母一位,皇考曾降谕旨暂安于陵寝琉璃花门之内宝城近处俟入宝城。今钦遵皇考原旨,奉敏妃母安于宝城内。在宝城内安奉者,只有敏妃母一位,应追封为皇考皇贵妃。”5指出敬敏皇贵妃在康熙三十八年十月时奉安的地点是在景陵琉璃花门内宝城的近处。但是,针对《陵寝事宜易知》的记载和世宗的相关说明,有学者提出疑问,认为敬敏
——————————
1谨按,此佐领在乾隆十二年因故改为公中佐领,海宽后裔就此失去世袭权限,亦间接导致海宽后裔在其后逐渐没落。
2《口奏绿头牌白头本档案》,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3《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94,康熙三十八年闰七月戊戌条,《清实录》,第5册 ,第1052页。
4《为皇太后皇子公主等预备猪鹅鸡等数目清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1706页。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册 ,第23页。
皇贵妃原本奉安于景陵妃园寝内,《陵寝事宜易知》中所记时间即是奉安景陵妃园寝之时间。其后,由于敬敏皇贵妃之子和硕怡贤亲王允祥在雍正朝得到重用,故而世宗虚构了圣祖的旨意,强行将敬敏皇贵妃由景陵妃园寝奉移至景陵宝城之内。
目前,通过对清初及清中叶档案进行整理,相关质疑亦可以得到回应。根据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时,景陵的内务府官员奏称,由于山陵(景陵)增加宝位1而需要添设各项人员,其中提及:“先是,照三宝位派放人员,祭时,官员、太监、饭茶上人、拜唐阿等,共同谨慎尽力,方不至延误。现因增敏妃宝位,太监、饭茶上人、饭茶妇人、拜唐阿等实为不足,祭祀之处关系甚重,若不增添人员,难能行事。”对此,圣祖下达旨意称,“照掌山陵(景陵)关防官员之请,增加派放太监二人、饭上人二人、饭上妇人一人、茶上人一人、茶上妇人一人、柏唐阿五人、厨子三人。”2档案中明确记述新增的敬敏皇贵妃宝位在“山陵”(景陵),而非妃衙门(妃园寝),故而可证敬敏皇贵妃的确于康熙三十八年十月暂安在景陵近处,而并非奉安于景陵妃园寝。
[封谥释义]
敬敏皇贵妃原本的封谥为“敏”3,满文作“ulhisu”4,意为“灵敏”。雍正元年追晋为皇贵妃后,获得的谥号为“敬敏”,满文作“ginggun ulhisu”5,意为“恭敬灵敏”。
二、惇怡皇贵妃
[简介]
圣祖惇怡皇贵妃,镶红旗满洲瓜尔佳氏,三品协领祜满之女。康熙二十
————————————
1谨按,宝位一词,满文作“soorin”,意为“王位”、“宝座”,不知所指为牌位抑或为棺位,故而此处只翻译为宝位。
2《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十三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3谨按,清初对于后宫妃嫔的封号和谥号等称谓有一些混淆。“敏妃”之称在康熙朝当时记载为“追谥”,但是在乾隆朝制度进一步确立之后,因为制度内妃已经不与谥号,所以改成“追封”。本书此处写为“封谥”。相关问题可参见本书上部后宫主位封谥部分。
4《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5《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二年十月十六日生。1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康熙三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诏封为和嫔。同年十二月十七日,以大学士马齐为使,册封为和嫔。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日,生第十八女。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十九日,诏晋为和妃。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以大学士嵩祝为使,册封为和妃。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崩逝,世宗即位。同年十二月初六日,诏晋为贵妃。雍正二年六月初十日,册封为贵妃。雍正十三年八月,世宗崩逝,高宗即位。同年九月十二日,诏晋徽号。乾隆元年十一月初三日,尊封为温惠贵太妃。乾隆八年七月初七日,诏晋为温惠皇贵太妃。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尊封为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二月患病,高宗亲临视疾。乾隆三十三年三月十四日薨,享年八十六岁。同年五月,谥曰惇怡皇贵妃。十月十二日,奉安景陵皇贵妃园寝。
[家族背景]
根据目前已知资料,圣祖惇怡皇贵妃是少数出身于东北驻防八旗的清代后宫主位,其家族为宁古塔驻防镶红旗满洲瓜尔佳氏,家族谱书为《宁古塔满洲厢红旗瓜勒佳氏族谱》。2
其家谱内称:“瓜勒佳氏,于清太祖高皇帝初年收为麾下,赏入京都镶红旗当差,后随六贝勒王驾到宁古塔,康熙五年移今之城。十五年,将军巴海移往吉林,随充一支,并分打牲乌拉。住京旗协领瑚满,治家有法,教子有方,故生贤淑之行四,蒙圣祖仁皇帝收为贵妃娘娘,因至宁安落户。讫后,乾隆初年间拨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支,仅□3老一、二支及瑚满以下四小支,迄今三百年有余。……娘娘之父,原任协领瑚满之墓,奉国款修在宁安东园关帝庙东,有九眼汉白玉碑记。又在东江沿修筑皇亲府,有圣旨一道,房上黄琉璃瓦、三块月亮窗,均被庚子兵焚,被俄人截往他国。”4
此段记录中有不少夸张之处,但是宁古塔驻防确实是在康熙五年从旧
——————————
1《高宗纯皇帝实录》卷425,乾隆十七年十月癸卯(十六日)条,“温惠皇贵太妃七旬寿”,《清实录》,第14册 ,第561页。
2马文业;《宁古塔满族宗谱概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牡丹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牡丹江文史资料第七辑:宁古塔满族谈往录》,1992年,第87页。
3谨按,谱中此字不可识别,以前后文推断,大致为“遗”或“留”字。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安文史资料第一辑》,1983年,第73—74页。
城迁往新城宁安城,康熙十五年时,亦确有原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喇之事,加之宁安城当地人将惇怡皇贵妃称为“黑妃”,有许多相关传说,1故而目前认为惇怡皇贵妃确为宁古塔驻防镶红旗满洲出身,其父名为祜满,仕至三品协领,为当地驻防的中级官员,2惇怡皇贵妃是祜满行四之女。3从祜满后裔的情况来看,惇怡皇贵妃还有至少四位兄弟。
在清廷入关之后,随着京师禁旅八旗和东北驻防八旗各自的发展,其制度、风俗、文化等逐渐产生差异。至乾隆十一年,清廷规定驻防旗人内只有将军、都统、副都统之女需要参选秀女,其余驻防旗人之女一律不予挑选。于是,似惇怡皇贵妃这等出身东北驻防八旗的后宫主位,即成为清初至清中叶这一阶段所特有之情况。
[宫廷生活]
圣祖惇怡皇贵妃入宫的时间目前尚不明确。惇怡皇贵妃出身宁古塔驻防镶红旗满洲,故而应该参加挑选八旗秀女。根据其年龄及康熙朝已知的几次挑选八旗秀女之年届推算,惇怡皇贵妃有可能是在康熙三十六年作为八旗秀女被选中而入宫。
惇怡皇贵妃入宫之后,在康熙三十九年,作为第二批得到正式册封的后宫主位被封为嫔位。第二批得到正式册封的三位后宫主位中,一位是出身名门的忽惠皇贵妃,另一位是已经入宫二十余年且育有成年皇子的良妃。相比之下,惇怡皇贵妃并非名门出身,其家族亦无朝中高官,且入宫时间尚短,却能与慤惠皇贵妃和良妃同列。加之,根据内务府档案记载,康熙三十九年九月诏封为嫔之后,内务府并未提出为惇怡皇贵妃派出内管领之事,说明在此
————————————
1谨按,当地有许多关于“黑妃”的传说,见于县志以及文史资料,但受环境所限,这些传说大多荒诞不经,故而此处不录。
2谨按,清代八旗协领为从三品武职,在驻防当地,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品级。清代驻防地采取分防制度,每防长官等级不同。如吉林驻防,统归吉林将军管理,吉林将军系从一品武职。吉林驻防系统内,还有许多驻防点,其中,宁古塔城、三姓城等地,驻防长官为副都统,系正二品武职;拉林城、双城堡等地,驻防长官为协领,系从三品武职;伊通、额穆赫索罗等地,驻防长官为佐领,系正四品武职。故而,协领若非将军、都统、副都统之辅佐官,即为某个小驻防点之“一把手”,在当地显然属于“高官”“名门”。但是,如果将其放在京旗或者整个八旗官僚体系内,则只能算作中级官员而已。而且,驻防官员中,除将军、都统等高级官员升转较易外,协领等中级官员大多没有升转途径,所以与京旗同品级官员相比门第有限。
3谨按,目前不知原谱中“行四”指的是第四女,还是男女大排行一共行四,抑或堂房大排行行四,故而仅写为“行四”。
之前,惇怡皇贵妃即已经享受嫔级待遇,分得有内管领。以上这些,均表明惇怡皇贵妃在入宫后不久,即得到圣祖相当的宠爱。1
康熙五十七年,惇怡皇贵妃又与宣妃、成妃、定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一起作为第三批得到正式册封的后宫主位被晋为妃位。对于此次册封,圣祖在上谕中说道:“王阿哥等之母,备位宫闱,俱年及六十、五十、四十有余。宫中虽称妃嫔,尚未受封。今封博尔济锦氏、和嫔瓜尔嘉氏、淳郡王允祐之母达甲氏为妃。封贝子允祹之母瓦刘哈氏、十五阿哥允禑、十六阿哥允禄之母王氏、十七阿哥允礼之母陈氏为嫔。”2此处提及的六位后宫主位中,除宣妃和惇怡皇贵妃之外,其余四位均是入宫多年,且为圣祖育有成年皇子。至于宣妃,为蒙古科尔沁部王公之女,入宫已达四十余年,且在此之前已经享受妃级待遇,此次只是获得正式册封而已。而惇怡皇贵妃从未生育皇子,其在康熙四十年曾生下一女,亦于同日夭折,却得以位列其中,晋为妃位,由此可知圣祖对惇怡皇贵妃的宠爱直到此时亦未衰减。甚至,高宗在十二岁时,“祗谒圣祖于圆明园之偻月开云,见即惊爱,命宫中养育,抚视周挚。……木兰从狝,入永安莽喀围场,命侍卫引射熊,取初围获熊兆。甫上马,熊突起,控辔自若,圣祖御枪殪之。事毕,人武帐,顾语温惠皇贵太妃曰:‘是命贵重,福将过予。”3高宗十二岁时即为康熙六十一年,可知至圣祖晚年时,惇怡皇贵妃依然是圣祖身边侍奉的后宫主位之一。
世宗即位后,称惇怡皇贵妃“奉事先帝最为谨慎”4,故而晋封为贵妃。其后,高宗即位,称“朕自幼龄,仰蒙皇祖慈爱笃挚,抚育宫中。太妃皇贵妃、贵妃,仰体皇祖圣心,提携看视,备极周至。朕心感念不忘。”遂给予惇恰皇贵妃“温惠”之徽号,并于乾隆八年晋封为皇贵妃。最终,惇怡皇贵妃在乾隆三十三年以八十六岁高龄薨逝。
[封谥释义]
惇怡皇贵妃的封号为“和”。因为当时制度尚未健全,所以此封号是取
————————————
1谨按,当时,已经育有成年皇子之成妃戴佳氏、定妃万琉哈氏等位,还均处于庶妃之身份。此亦可见惇怡皇贵妃颇获圣祖宠爱之一斑。
2《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78,康熙五十七年四月丁酉条,《清实录》,第6册 ,第730—731页。
3《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清实录》,第9册 ,第139—140页。
4《世宗宪皇帝实录》卷2,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丁巳条,《清实录》,第7册 ,第50页。
5《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雍正十三年九月戊申条,《清实录》,第9册 ,第174页。
自汉文喻意,满文方面未作意译,仅音译作“ho”1。至乾隆年间,当时制度规定后宫主位封谥之满文必须意译,故而将惇怡皇贵妃之封号重新意译作“hwaliyasun”2,意为“温和”“和谐”。乾隆朝时,惇怡皇贵妃的徽号为“温惠”,满文作“nemgiyen fulchun”3,意为“温和恩惠”。谥号为“惇怡”,满文作“jingji urgun”4,意为“稳重喜庆”。
三、良妃
[简介]
圣祖良妃,正黄旗包衣觉禅氏(卫氏、魏氏),内管领阿布鼎之女,名双姐。康熙元年生。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入宫。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生第十六子允禩。其间位分等级不明。康熙二十八年,晋封为嫔级。康熙三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诏封为良嫔。同年十二月十七日,以内阁学士席哈纳为使,册封为良嫔。康熙四十八年左右,晋封为妃级。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二十日薨,年五十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奉安景陵妃园寝。5
[家族背景]
圣祖良妃出身正黄旗包衣觉禅氏,《圣祖仁皇帝实录》中记为“卫氏”,《皇清通志纲要》则记为“魏氏”,6可能均为其家族所使用之汉姓或是档案上之误写。7觉禅氏是满洲的一个小姓氏,散居满洲各地。根据《八旗满洲
————————————
1《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2《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4《为抄送制造惇恰皇贵妃神牌并刻字填青及奏派大臣行礼事宜原奏事致内务府等》,乾隆三十三年十月,档案号:05-13-002-000021-01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5谨按,根据《陵寝事宜易知》记载,良妃于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内奉安景陵妃园寝。而根据乾隆三年景陵妃园寝所报人员沿革之奏折记载,良妃于康熙五十一年奉安景陵妃园寝。目前仅根据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记载,确知良妃金棺于康熙五十一年四月送往景陵妃园寝,具体何时奉安,尚有待今后继续发掘史料。
6弘旺:《皇清通志纲要》卷4,清钞本,国家图书馆藏,第84页a。
7谨按,一方面,在清初的时候,满洲姓氏被略写或者改写是常见之现象。如孝献皇后董鄂妃,在《世祖章皇帝实录》中便只写为“董氏”。另一方面,不同于外八旗人的习惯,内务府三旗包衣本身即有使用单字汉姓作为简称之习惯,如大学士英和家族,出身正白旗包衣管领下索绰络氏,其家族从清初一直自称为“石氏”。类似这样的单字汉姓,在清代(转下页)
氏族通谱》记载,良妃家族入旗的始祖名为瑚柱,世居佛阿拉地方,在天聪年间入旗,被编入正黄旗包衣,仕至膳房总领。瑚柱之子名为都楞额,仕至内管领。都楞额生有三子,第一子名为都尔柏,仕至内管领;第二子名为塔布鼐,仕至膳房总领;第三子名为阿布鼐,仕至内管领,在康熙八年去世。这位阿布鼐即为良妃之父。根据谱牒记载,阿布鼐生有两子,第一子名为阿林,仕至内管领;第二子名为噶达珲,仕至总管内务府大臣,分别是良妃的胞兄及胞弟。1
康熙五十三年时,由于谋求储位等事,圣祖与允禩之间产生严重矛盾。根据《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圣祖在给诸皇子的朱谕中申斥允禩称:“允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2原档案则更为明确,写为:“in sy serengge mini sin jckui umesi fusihun hehe suwang jiye de banjihangge.”3意为:“胤禩,系朕辛者库之十分低贱之女人双姐所生。”所谓辛者库,为满语“sin jcku jetere aha”之音译简称,意为“食口粮之奴仆”。在清代八旗包衣体系内,根据所属组织的不同,包衣旗人可以分为旗籍属于包衣佐领的“佐领下人”与旗籍属于包衣管领的“管领下人”两类。其中管领下人内还进而分为两类人丁:一类与佐领下人相比只是所属组织不同,待遇却相差无几;另一类则不然,他们的待遇与佐领下人和前一类管领下人均有较大之区别,主要为主人从事洒扫等杂差,并每月向主人领有固定之口粮。这两类管领下人,前一类在档案内称为“不食口粮人”,后一类在档案内称为“食口粮人”。这种“食口粮人”,即为“辛者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