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34节
虽然野史在可信度上要打一些折扣,但是多少可以反映出孔四贞的一些情况。
——————————
1马啸:《明季稗史初编》,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 ,第4册,第462—464页。
第十章 清圣祖康熙帝的后宫
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名玄烨,满文作“hiowan yei”1。作为世祖章皇帝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巳时,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世祖崩逝。圣祖以皇三子之身份于正月初九日即位,改元康熙。初以大臣辅政,至康熙六年亲政。在位期间,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三征噶尔丹。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戌时崩,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雍正元年二月,恭上尊谥曰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同年九月初一日,奉安景陵,升衬太庙、奉先殿。乾隆元年三月,加上中和两字。
圣祖康熙朝时期,后宫制度逐渐完善,随着内务府的正式定型,宫廷的档案文书制度也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不过,根据目前已知的档案来看,在康熙朝初年时,挑选八旗秀女和内务府秀女的随意性较强,似乎并无雍乾之后官书中所谓八旗秀女三年一选、内务府秀女一年一选的“定例”。而至康熙朝中后期,这种“定例”才逐渐出现。
根据目前的资料统计,清圣祖一生中至少有五十余位妻妾。在其后宫之中,除相当多的无号庶妃(包括贵人、常在以及大小答应)之外,其余有号的后宫主位大多是按照批次进行册封。2康熙一朝,这种册封批次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康熙十六年八月,册立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时,册封佟佳氏为贵妃(孝懿仁皇后),还有安、敬、端、荣、惠、宜、僖七位嫔。3第二次是康熙二十年十二月,晋封贵妃佟佳氏(孝懿仁皇后)为皇贵妃,同时册封
——————————
1罗盛吉:《清朝满文避讳漫议》,《满语研究》2014年第2期。
2谨按,从清中期开始,后宫主位的晋封多是先获得诏封,数月之后获得册封。获得诏封时,已经享受新位分的物质待遇。但是,在康熙朝,后宫主位的晋封则经常是先享受某一位分的物质待遇,等到数年甚至十数年之后才得到册封,与清中期后之情况有别。
3《圣祖仁皇帝实录》卷68,康熙十六年八月丙寅条,《清实录》,第4册 ,第876页。
惠、宜、德、荣四位妃。1第三次是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册封佟佳氏为贵妃(慤惠皇贵妃),同时册封和嫔与良嫔两位嫔。2第四次是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宣妃、和妃、成妃三位妃,以及定嫔、密嫔、勤嫔三位嫔。3还有一次比较特殊,是在圣祖崩逝之后的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新即位的世宗雍正帝将圣祖康熙帝后宫内的几位年老或生育过子女的低级主位册封为嫔或贵人。4此处谨按照康熙朝册封之批次,将第一次和第二次册封,即康熙元年至康熙二十年这一阶段划分为“前期”;将第二次册封之后到第三次册封为止,即康熙二十一年至三十九年这一阶段划分为“中期”;将第三次册封之后,即康熙四十年至康熙六十一年这一阶段划分为“后期”,再按照后宫主位的出身、位分以及得位时期,予以分类综述。
第一节 清圣祖康熙帝的四位皇后
一、孝诚仁皇后
[简介]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正黄旗满洲赫舍里氏,承恩公、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之女。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生。康熙四年,指立为皇后。同年七月初七日纳采,九月初八日大婚,册立为皇后。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生第二子承祜。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生第七子5和硕理密亲王允礽。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申时崩,年二十二岁。同年五月初五日,奉移至北海团城西侧空院暂安;五月二十七日,奉移至巩华城暂安。六月二十七日,谥曰仁孝皇后。康熙十四年正月,升衬奉先殿。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奉安景陵。雍正元年六月,改上尊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
——————————
1《圣祖仁皇帝实录》卷98,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己亥条,《清实录》,第4册 ,第1250、1251页。
2《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01,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丁巳条,《清实录》,第6册 ,第65页。
3《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82,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辛未条,《清实录》,第6册 ,第760页。
4《世宗宪皇帝实录》卷2,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丁巳条,《清实录》,第7册 ,第51页。
5谨按,清圣祖康熙帝子嗣众多,有“生序”“齿序”之分。“生序”即按照出生次序排列,“齿序”则是在皇子长大到一定年龄正式参与排行所定之次序。按照“生序”排列,圣祖一共有三十五子,但是其中有不少位因夭折未予排行,最终“齿序”只有二十四子。如和硕理密亲王允礽,“生序”为第七子,“齿序”为第二子。本文中,因主要涉及后妃生育,所以均使用“生序”称呼。所引史料内,则有一些提及的是“齿序”,应加以区分。
圣仁皇后。同年九月,升祔太庙。乾隆元年三月,加上淑懿两字。嘉庆四年(1799年)五月,加上恪敏两字。
[家族背景]
孝诚仁皇后出身穆瑚禄都督系赫舍里氏,此系的始祖名为穆瑚禄都督,原世居都英额地方,后来迁居哈达地方。其生有八子,均有后代流传下来,是清代赫舍里氏一姓之中最著名的一系。孝诚仁皇后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讷之后代。特赫讷之子瑚什穆巴颜生有两子,第一子名为硕色,第二子名为希福,都是当时颇有学识之人,被尊称为“巴克什”,入旗之后,被编入正黄旗满洲。硕色之子即清初名臣索尼,亦是世祖留给圣祖的四位“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生有六子,孝诚仁皇后之父噶布喇是第一子,后来康熙朝的知名权臣之一索额图是索尼第三子,亦即孝诚仁皇后的三叔父。
索尼是清初知名的大臣,在圣祖即位之前,他已经封为一等伯,任内大臣、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后来在康熙六年病故。噶布喇作为索尼的第一子,没有承袭爵位,1在孝诚仁皇后入宫时任内大臣。后来作为孝诚仁皇后之父得封一等公爵位,仕至领侍卫内大臣,最后在康熙二十年病故。噶布喇生有两子和至少三位女儿。第一子名为常泰,原承袭一等公爵位,仕至领侍卫内大臣;第二子名为常海,仕至佐领。已知的三位女儿中,除一位为孝诚仁皇后、一位为圣祖平妃之外,另一位嫁给镶黄旗满洲钮祜禄氏公爵遏必隆之子一等公法喀为继妻,法喀是孝昭仁皇后之胞弟由此可以看出孝诚仁皇后家族作为清初名门之一的门第。
孝诚仁皇后家族虽然在清初时门第很高,但是一来受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索额图在政治上失脚以及“太子党”的影响,二来受到雍正元年整理八旗佐领的影响,2所以从康熙朝后期开始,便在政治上转为低迷状态。加恩封给孝诚仁皇后之父噶布喇后代的承恩公爵位,亦因常泰获罪以及常
——————————
1谨按,清初旗人社会流行幼子继承制度,爵位常由幼子继承制。
2谨按,清初八旗佐领在定性上比较混乱,至雍正朝才进行整体的整理和正式的定性。索尼家族原本在正黄旗满洲拥有四个既成事实的世袭佐领。一般来讲,这种情况会在雍正朝被正式定性为世管佐领,但是雍正元年时,世宗雍正帝只将其中的一个佐领定性为世管佐领,其余的均定为公中佐领。这对八旗世家而言,打击十分沉重。
海绝嗣而最终由索尼第五子心裕的后代承袭。1
[入宫时的争议]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孝诚仁皇后出身旗人顶级世家,其祖父为朝中辅政大臣之首,父亲亦官居一品,家中有世爵和世管佐领,与其他顶级世家亦有联姻,身份几乎无可挑剔。但是,在当时,孝诚仁皇后的立后曾经有过不小的争议。后来处理整拜一案之时获知,苏克萨哈和鳌拜均对册立孝诚仁皇后不满。据鳖拜说:“立皇后时,苏克萨哈嗔怒年庚不对。”据遏必隆说:“鳌拜借指苏克萨哈曾说‘若将噶布喇之女立为皇后,必动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为皇后之理。”2鳌拜与苏克萨哈的这种说法,其实与清初的一种领主思维有关。
在清太祖和清太宗统一女真(满洲)诸部之前,女真(满洲)社会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都有不同的豪强割据一方。其中规模比较大的称为“国”,如叶赫、哈达等,他们的世袭首领称为“国主”。次一些的称为“部”,如董鄂等,他们的世袭首领称为“部长”。再次一些的称为“路”,首领称为“路长”。更小的则称为“寨”“城”,首领称为“寨主”“城主”。虽然他们统领的地盘大小有别,具体势力亦有差别,但他们都是当时女真(满洲)社会的“上层”,即“领主”阶层。在太祖、太宗统一女真(满洲)诸部之后,这些领主被编入八旗,大多亦因之前的领主身份而获赐爵位以及世管佐领,成为八旗内的第一批世家。
以此为背景,在当时女真(满洲)的传统习惯中,所谓婚姻的门当户对,即是领主要与同属领主阶层之家族进行联姻。以清廷为例,太祖继妃出身檀都系富察氏,其家族为沙济城城主;孝慈高皇后出身叶赫国主系叶赫纳喇氏;太祖大妃和太宗继妃均出身乌哈国主系纳喇氏;太宗后来的“崇德五宫”与世祖的两位蒙古皇后均出身蒙古国主或部长家族;就连追立的孝献皇后,其出身的家族亦是董鄂部部长,均属领主阶层。3相比之下,孝诚仁皇后家
——————————
1此段赫舍里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正黄旗满洲已故世管佐领文普接袭宗谱》《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2中国科学院编:《明清史料》丁编第八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下册,第232页。
3谨按,这里比较特殊的是太祖元妃佟佳氏和太宗元妃钮枯禄氏。太祖元妃佟佳氏出身的巴虎特克慎系佟佳氏一支是否是部长家族尚不确定;而巴虎特克慎系佟佳氏在明代末期已经是很大的一个家族,拥有相当的财富和权势是已知的事实。太宗元妃钮祜禄氏出身的索和济巴颜系钮祜禄氏,出身英额地方,其家族在英额地方的势力并不明确,但是额亦都之姑母已经嫁与其他村寨首领为妻,表现出其家族具有和领主阶层结亲的实力。
族原本只是哈达部的部民,没有“领主”身份。鳌拜出身之索尔达系瓜尔佳氏原为苏完部部长,苏克萨哈出身为叶赫国主系叶赫纳喇氏,亦均属“领主”阶层。单从“领主”“部人”这一分野来看,均优于孝诚仁皇后家族。这即是鳌拜等人认为孝诚仁皇后是“满洲下人之女”的原因。
不过,这种对传统女真(满洲)社会“领主”阶层的崇尚,必然随着入关进程以及八旗世家的重新划分而变淡。故而,在鳌拜等人因此去与孝庄文皇后理论的时候,孝庄文皇后即答:“满洲属人之女,为何立不得皇后?我意已定,不必再议。”1
[宫廷生活]
孝诚仁皇后在康熙四年通过大婚礼进入宫廷,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寅时,她为圣祖生下第二子承祜,在康熙十一年夭折。同年十月,孝诚仁皇后曾经患病,病情比较严重,当时圣祖在颜家工驻跸,得到孝庄文皇后的谕令后,立即回宫看视,数日后,孝诚仁皇后即“病痊”。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巳时,孝诚仁皇后又为圣祖生下第七子允礽,而自己却在申时崩逝于坤宁宫,结束了十年的宫廷生活。
原本,在孝诚仁皇后崩逝之后,总管内务府大臣们建议将她奉移至武英殿暂安,已经得到孝庄文皇后以及圣祖的同意。五月初四日,孝庄文皇后以及圣祖考虑到宫内不方便举行祭礼,于是下令工部在北海团城西侧划出一个空院,在这之前则将孝诚仁皇后暂时奉移至乾清宫。五月初五日,正式将孝诚仁皇后奉移至北海团城西侧的空院暂安。2同月二十七日,又奉移至巩华城暂安。圣祖在上谕中评价孝诚仁皇后道:“上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尽诚孝。佐朕内治,尤极敬勤。节俭居身,宽仁逮下。宫闱式化,淑德彰闻。”3可知孝诚仁皇后在宫廷生活中对上下诸人均能善待,而且性格勤俭,是一位称职的皇后。圣祖对她亦有相当的感情。根据相关学者统计,康熙十三年至十六年间,圣祖前往巩华城的次数达到八十次,1足见孝诚仁皇后在圣祖心中的地位。
———————————
1中国科学院编:《明清史料》丁编第八本,下册,第237页。
2《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四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谨按,此空院即明代之玉熙宫,现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位置。
3《圣祖仁皇帝实录》卷47,康熙十三年五月辛未条,《清实录》,第4册 ,第620页。
4杨珍:《康熙皇帝一家人》,第94—95页。
孝诚仁皇后崩逝之后,其所生的第七子允礽,以事实上嫡长子的身份,在康熙十四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却最终被废位,成为康熙晚期储君之争的失败者。
[封谥释义]
孝诚仁皇后原本的谥号为“仁孝”,满文作“gusin hiyoosungga”1,意为“仁德孝顺”。后来因其谥号与圣祖谥号重复,改谥为“诚”,满文作“unenggi”2,意为“真诚”。
二、孝昭仁皇后
[简介]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镶黄旗满洲钮祜禄氏,果毅公、领侍卫内大臣遏必隆第二女。顺治十六年生。至迟在康熙十五年四月已经入宫,称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以大学士索额图为正使,大学士李爵为副使,册立为皇后。同年十二月病重。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二十六日巳时崩,年二十岁。奉移至武英殿暂安。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移至巩华城暂安。闰三月二十一日,谥曰孝昭皇后。四月,升衬奉先殿。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奉安景陵。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恭上尊谥曰孝昭静淑明惠正和钦天顺圣皇后。雍正元年九月,系圣祖谥,升衬太庙。乾隆元年三月,加上安裕两字。嘉庆四年五月,加上端穆两字。
[家族背景]
孝昭仁皇后出身索和济巴颜系钮祜禄氏,是太宗元妃的亲侄女。其家世可以参考太宗元妃条。孝昭仁皇后之父遏必隆是弘毅公额亦都的幼子,在清初幼子继承的习惯下,成为弘毅公家族的大宗嫡流。在圣祖即位之前,遏必隆已经为一等公爵,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位极人臣,后来在康熙十二年病故。
根据《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记载,遏必隆先后有四位妻妾。第一位是太祖第十二子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的第一女郡主,这位郡主在天聪
——————————
1满文本《八旗通志初集》卷147,噶布喇传,清刻本,中央民族大学藏,第15页b。
2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72页。
九年正月嫁与遏必隆为妻,在崇德八年正月病故。第二位是和硕颖毅亲王萨哈璘之女,可能在康熙六年病故。第三位是正白旗满洲巴雅拉氏。第四位是舒舒觉罗氏,一般认为是侧室。这四位妻妾共为遏必隆生育七子五女。五位女儿里,大女儿嫁给巴林蒙古王扎什为福晋,第二女即孝昭仁皇后,第三女即温僖贵妃,第四女嫁给太宗之孙不入八分辅国公云升为继妻,第五女嫁给镶白旗蒙古一等子阿玉什为妻。孝昭仁皇后的兄弟也大多官居高位,如:三弟法喀娶孝诚仁皇后胞妹为继妻,承袭一等公爵位、世管佐领,仕至内大臣;四弟彦珠娶孝懿仁皇后胞妹为妻,承袭世管佐领,仕至头等侍卫;五弟富保娶第一位旗人状元总督麻勒吉之女为妻,承袭世管佐领,仕至三等侍卫;六弟音德娶总督董维国之女为妻,承袭一等公爵位、世管佐领,仕至领侍卫内大臣;七弟阿灵阿娶孝恭仁皇后胞妹为妻,承袭一等公爵位、世管佐领,仕至领侍卫内大臣、理藩院尚书。由此可见,其家族之门第以及与皇室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
根据谱牒记载,孝昭仁皇后和温僖贵妃均为舒舒觉罗氏所出,所同母姊妹。众兄弟内,法喀、彦珠、富保、音德均与她们同母,幼子阿灵阿和四妹则为巴雅拉氏所出。而通过其他史料,发现《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对于遏必隆之女可能有阙载的现象;如根据《玉牒》,太祖高皇帝第一子广略贝物褚英之玄孙奉恩辅国公普昌的嫡夫人也是遏必隆之女;又根据内务府《奏销档》,遏必隆还有一女曾经被送入宫中,这些均有待今后对遏必隆家族谱系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1
[宫廷生活]
康熙初年处理鳌拜逆案的相关档案中,曾经提及在圣祖初定册立孝诚仁皇后时,辅政大臣之间有“我们朋友之女,恨不能封为皇后”之语。杨珍认为,此处“我们朋友之女”即指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进而认为孝昭仁皇后是在与孝诚仁皇后竞争皇后尊位失败之后,作为妃的身份与孝诚仁皇后一同入宫。2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第一,鳌拜逆案的档案原文为:“据遏必隆供:‘奉有太皇太后之旨,谕苏
————————
1此段钮祜禄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2杨珍:《康熙皇帝一家人》,第95—97页。
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将噶布喇之女已封皇后。’苏克萨哈、鳌拜说:‘噶布喇之女既封皇后,必动干戈。属下满洲人之女,岂可封为皇后。’我说:‘封为皇后系太皇太后所定之事,我等何以管得。我们朋友之女,恨不能封为皇后。’苏克萨哈、鳌拜二人不允,即行商量启奏太皇太后。’”1由此可知,“我们朋友之女”其实是由遏必隆讲出,并非专指其女。
第二,根据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孝昭仁皇后薨逝后,钦天监以其生年等信息测算祭祀时日、安葬方位时称:“皇后(生于)己亥年,二月二十六日丁卯日巳时崩。”2己亥年即顺治十六年,可知孝昭仁皇后比孝诚仁皇后小六岁,则圣祖册立孝诚仁皇后时孝昭仁皇后只有七岁而已,不可能被立为皇后。
不过,对于孝昭仁皇后是在何年、以何身份进入后宫,目前尚不明确。从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的记载来看,康熙八年二位蒙古格格入宫以及康熙十年六位八旗格格入宫时,均没有孝昭仁皇后已在宫中的迹象。康熙十三年孝诚仁皇后崩逝之后,档案记载后宫主位去祭祀孝诚仁皇后时,提及后宫主位为“乾清宫之众福晋、众格格”3。在当时的宫廷档案中,“众福晋”一词可以作为福晋级庶妃和小福晋级庶妃的统称,因此也无法确定孝昭仁皇后是否已经入宫。直到康熙十五年四月,内务府将仓库中所存的一些银子呈给孝庄文皇后进行分配。孝庄文皇后下达懿旨,将八个钗子给即将入宫的“佟舅舅之女格格”,再将八个钗子给“乾清宫之妃”1,此处的“妃”为单数,指的即是孝昭仁皇后,这是已知档案中第一次出现可以确定为孝昭仁皇后之记载。
在此背景之下,目前对孝昭仁皇后的入宫情况有两种推测。
第一种,在康熙十年入宫的六位八旗格格中,有一位是遏必隆之女钮祜禄氏,即孝昭仁皇后。
——————————————
1中国科学院编:《明清史料》丁编,下册,第8本,第617页。
2《口奏绿头牌及红白本档案》,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3《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三年五月十九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4《口奏绿头牌白头本档案》,康熙十五年四月十四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第二种,在康熙十五年时,孝昭仁皇后作为既定的继皇后,以妃之名号直接进入宫廷。
以目前已知的史料来看,第二种推测或许更接近事实。一方面,根据档案记载,康熙十年入宫的遏必隆之女在当时非常年幼,需要乳母照顾,而孝昭仁皇后当时已经十三岁,不属于年幼范畴。另一方面,孝昭仁皇后虽然在宫中被称为“妃”,但当时圣祖的后宫主位均无妃嫔等位号,亦未举行过相关的册封典礼。孝昭仁皇后被称为“妃”,与其与后来的妃位进行对比,不如视为继立为皇后之前的一种短期尊称更为合适。特别是后来册立孝昭仁皇后时,朝廷还为其“补行纳采礼、大徵礼”1,可能即是因为孝昭仁皇后是在孝诚仁皇后丧期之内入宫。
无论孝昭仁皇后是在何时、以何身份入宫,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孝昭仁皇后被正式册立为皇后,成为圣祖的第二位皇后。但是,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巳时,孝昭仁皇后崩逝于坤宁宫,只在皇后尊位上半年左右。
对于孝昭仁皇后崩逝的情况,其后入京的传教士张诚在其日记中提到:“(皇上)前两位皇后都在受封后相继难产崩逝。”2而根据档案记载,在康熙十六年十二月时,孝昭仁皇后的身体就已经出现问题。十二月二十五日,内务府档案内提及:“御前三等侍卫萨勒奉旨降谕总管内务府大臣噶鲁、海拉荪曰:‘传知总管内务府大臣等,为皇后念经。’”3至康熙十七年正月,除让喇嘛们念经之外,圣祖还让道士们在大光明殿祭星,4大臣们也纷纷上折请求为皇后祈祷。5以上迹象均与难产不符。6
孝昭仁皇后崩逝之后,内务府原拟按照孝诚仁皇后的先例,将孝昭仁皇后奉移至北海团城西侧的空院暂安,但是圣祖认为其地不好,“殿与门皆无,
——————————
1《大清会典(康熙朝)》卷43,清刻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第10页a。
2[法]张诚:《张诚日记》,陈霞飞译,陈泽宪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52页。3《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4《口奏绿头牌及红白本档案》,康熙十七年正月初七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秦销档(缩微胶卷)》。
5《口奏绿头牌及红白本档案》,康熙十七年正月二十七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6谨按,清宫本身有为皇后、太后诵经祈福的习惯,但是孝昭仁皇后属于临时特命念经,且从第二年正月的迹象来看,当时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对于孝昭仁皇后崩逝的情况,张诚也是从他人处听来。或许孝昭仁皇后是因流产或其他产后疾病崩逝,而被讹传为难产。
看守之众亦甚苦”,于是下令将孝昭仁皇后由宫中正殿奉移至武英殿暂安。1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移至巩华城暂安。圣祖在上谕中评价孝昭仁皇后道“奉事太皇太后、皇太后恪恭婉顺,殚竭孝忱,正位宫闱。节俭宽仁克襄内治。”“亦是一位称职的皇后。孝昭仁皇后被册立为皇后之后,圣祖为孝昭仁皇后之父遏必隆立庙祭祀。这座庙在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建成,圣祖御制碑文内称:“孝昭仁皇后仁孝性成,温恭德著,久存妃帖之思,每深霜露之感……落成之日,用锡丰碑,昭国家不忘故旧之恩,示皇后永怀顾复之念。”3体现出孝昭仁皇后作为八旗勋旧世家之女所产生的特殊影响。
[封谥释义]
孝昭仁皇后崩逝之后,内阁为其拟谥时,“大学士等议奏:按谥法,慈惠爱亲曰孝,圣闻昭达曰昭。皇后天性纯孝,睿德懋昭,允足垂范万世。臣等博询群议,载考彝章,谨拟尊谥曰孝昭皇后”。4得到圣祖的认可。其谥号为“昭”5,满文作“genggiyen”6,意为“明澈、英明”。
三、孝懿仁皇后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