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美人带娃改嫁沪上大佬[七零] 第54节

  沈立民深深点头:“在家里有妈看着偶尔还能吃顿肉,这离开招待所,净吃
  炒萝卜干了。”
  说话间,门开了。
  “萝卜干咋了,在家不是也经常吃?”沈建国瞪了一眼沈立民。
  沈立民摸摸鼻子,躲到了旁边。
  沈建国叹了口气,看向沈晚月:“相亲的事你心里有主意,我能明白我的干涉不太好,但是这省钱我觉得是对的,往后不管你是跟谁结婚,过日子就是要勤俭节约才行,不然去了婆家,婆家也要嫌你的,公婆关系你可能都要处不好。”
  他说的语重心长,沈晚月听得心里疲惫。
  这些话,她在家听过没有一千也有八百遍,从前有顾清树,就说顾家婆婆会不高兴,现在没了顾清树,又开始预设有一个婆婆。
  “哥,这话好像我就是为了公婆而活一样,我是独立的个体,你不要跟爸一样总这样说好不好。”
  “……我知道你嫌我唠叨,但是我也是为了你好。”
  “那你以后在这方面,可以不用为我好了。”沈晚月看着他,不急不缓:“因为以后我没有公婆。”
  沈建国:“……啥?”
  “嗯。”
  沈晚月认认真真:“因为陈勋庭父母现在不在身边,看他那个意思,应该以后甚至都不会见面。”
  从源头完美解决公婆矛盾!
  沈建国:“……”
  过了会儿,沈建国了解完全部内容后,跟沈立民一样震惊。
  “他居然直接就给你解决了转户籍的问题?”
  “他约了姐明天一起去派出所转户籍关系呢。”沈立民补充。
  刚才诧异的沈建国脸色又沉了沉,“他倒是挺知道找机会见面的。”
  “就是,我看他就是想跟姐多创造见面相处的机会!”
  “不过……”沈建国又点点头:“这倒是能看出来他是愿意为晚月用心的。”
  兄弟两个话里话外,好像一个大厂长,也没有自己家的妹子(姐姐)重要。
  尤其是沈建国。
  虽然跟妹子有诸多拌嘴,但第一时间,还是站在妹子的角度去考虑她的事情。
  亲情真是很奇妙。
  沈晚月想了想,语气缓和了些:“大哥,你跟家里打电话了,家里怎么说?”
  第24章
  “电话没打通。”
  “没通?大队里没人在办公吗?”
  沈建国点头:“打了两遍都是忙音,第三遍才有人接了,还是村长家孙子接的,说大队里没人,等看见人了再给我们传话,到时候再打过来。”
  “电话亭有人守着吗?”
  “有,我让他记了咱的楼层号,打过来了楼下喊咱。”
  沈建国说着,从带回来的网兜里掏出了今天刚买的菜,“中午炒个萝卜干,再拌个豆腐,下面条吃,晚月,你带来孩子玩着,立民下楼给我帮忙。”
  “诶。”
  沈立民就要下楼,又想起来什么停住了脚步:“姐,今天我们去附近的学校看了,他们工作人员说再有一星期才过完暑假,俩孩子可以开学前提前去幼儿园做个简单的入学考试。”
  “幼儿园还考试啊?”沈晚月皱起眉,“这有什么好考的,考孩子们会不会唱儿歌?”
  “谁知道这大城市咋这么多事儿,说是没有咱家孩子之前的上学记录,必须得参加一下考试。”
  乡下根本没有所谓的幼儿园,条件差不多一点的,会把孩子们送到大队的保育所去,保育所有专门的老师,会给小学前的孩子上课,有心的家长会让孩子送去上些简单的课,有的干脆也不管,随便孩子们在村里跑着玩就行。
  沈家因为沈父是大队里的执勤队长,这是吃了念过书认得字的福利才当上的,所以沈家孩子都会送去上学识字。
  沈晚月:“那找小学了没,问没问学前班的事儿,他俩转过天就五岁了,我寻思着先去小学里上个学前班也可以。”
  “小学更得考试了,但是只要考过了应该就能去上。”
  沈晚月想了想,“那等回头直接去学前班吧,还能提前适应一下小学环境,等宣传部的人再来,我就把俩孩子情况给报上去。”
  “姐你看着来呗,反正琪琪聪明,直接上小学都没问题,就是天凯麻烦点,实在不行,就让俩孩子分开上。”
  “不要!”
  一向跟妹妹不对付的沈天凯忽然蹦了起来,“我……我得保护妹妹不被学校的人欺负,我得她一起上学才行。”
  沈琪琪乖乖在旁边翻画本:“我都可以。”
  “沈琪琪!你怎么这时候还不跟我站在一边,你不跟我在一个班,被欺负了怎么办?”
  淡定琪琪:“我告老师。”
  沈天凯:“……”
  沈晚月笑了笑,安抚道:“先别急,这事儿等我过两天我带你们去问问情况再做决定。”
  “好,那妈妈你记得我要跟沈琪琪在一个班上课!我……我要是不跟她一个班,又不会的东西都没人教我了……”
  沈天凯别别扭扭说了实话,沈晚月忍不住笑着点点头。
  这年代的小学只有五个年级,学前班也不是跟后世那样在幼儿园上,反而是放在了小学一年级之前,通常是为了给一年级打基础的。
  这两个孩子没在沪市上过课,能够通过学前班适应一下环境是最好的。
  跟两个孩子玩了一会儿,叮嘱他们别出去跑,沈晚月这才进了屋里。
  她套出那封介绍信,将信封展了展,好生放到了桌子上的茶缸下面压着,随后又打开了抽屉,从里面拿出自己放的棉布荷包。
  这荷包上面自然没有华丽的花纹,只有两颗看起来有些年头的铁疙瘩纽扣,松垮的扣着毛线绳子。
  是她临走前一晚上,母亲张桂霞塞给她的。
  原本里面只放了原身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六块钱,还有母亲偷偷给的十块钱,干干瘪瘪的,除了来时候的火车票就没别的东西了。
  而现在,里面除了来前用剩下的毛钞外,已经被装的鼓鼓囊囊。
  顾家给的两千块,市委宣传部另外奖励了九百块,陈家昨天又送过来了六百。
  刨除掉这些天给沈建国的一百,还有招待所的开销,日常吃食跟添置的生活用品,还有足足……三千块!
  天文数字。
  握着荷包,沈晚月来这个世界后第一次有了脚踏实地的感觉。
  有这些钱做保障,再等户籍转移过来,她已经有了足够安定下来的原始积累。
  不过养大两个孩子,这些钱肯定是不够的。
  只这些天,沈晚月就感受到了。
  沪市的开销跟乡下,甚至是跟他们省城比都完全像两个世界。
  乡下的孩子睁开眼能下地,就任由他们满村跑足够了,平时只要吃饭的时候敲敲锅把人喊回来,不管喝玉米面汤还是吃窝窝头,喂饱了就够了。
  可在沪市,孩子上学的书本费,日常的衣食住行,样样都是少不了的。
  她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她很清楚那种别的小朋友有自己没有感觉。
  她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两个孩子身上。
  所以如果坐吃山空,用不了多久积蓄就会全部花完,等户籍转完,还是得去厂里问问工作情况。
  而且这三千块钱,沈晚月也另外有自己的打算,张桂霞那里,她也想给这位母亲一个交代。
  -
  “张桂霞,你家男人扭着腰了,赶紧去看看吧,趴在石墩上起不来了都!”
  二里沟村大队这几天组织着村民一块给地里浇水除草,等把玉米给收了,就能节省点停耕时间,把冬小麦给种上。
  各家各户都分的有定量的地,沈家有四个男人,往年干活都是最利索最快的。
  可今年沈家不知道咋回事儿,家里俩儿子一闺女上大城市去了。
  那多出来的活儿,就只能家里剩下的人均分了。
  沈满仓是当家的,主动担下来了大部分的活儿,只是他还是村大村的执勤队长。
  晚上执勤白天干活儿,这撑了足足三天,今儿还是没撑住,把腰给扭着了。
  张桂霞本来弯着身子割草,一听这话,扔了铲子就连忙走。
  “老二,赶紧跟我去瞅瞅你爹咋回事儿了!”
  沈建勇脸色也一白,把手里的筐塞给了身边的媳妇儿,“我跟妈去看看,等会儿就回来。”
  他媳妇儿郭兰刚应了一声,另一垄地站着的邹丽华就着急起来。
  “老二,妈自己去就行了呗,你要再去了咱家还有人吗?”
  沈建勇话少,扔下一句等会儿回
  来还是走了。
  沈家分的地头上,转眼就剩了两个儿媳妇儿。
  “……”
  邹丽华翻了个白眼,气的一屁股坐到了田埂头上,“烦死了!这活儿今年是干不完了!”
  郭兰走过来,将框里带的茶壶递给她:“大嫂你喝点水缓缓。”
  “不喝!”
  邹丽华气不打一处来,“都怪沈晚月这个小……都怪她!要不是因为她,咱俩至于累的跟狗一样嘛!”
  郭兰跟她男人一样,都话少,老实巴交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