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日化1981 第25节
周渔一瞧就知道她咋想的,笑着说:“你以为做生意就得挣钱,帮人就得亏钱吗。不是的,两好和一好才是最好的生意。一切都得先预料到,碰不上那是咱走运,碰上了也知道怎么应对,不慌张。而丑话说在前面,一切条件写在合同上,才是双方能合作长久的最好做法。”
“村里人大部分都挺好,尤其是老村长更好,我愿意梅树村好。”
“做生意可不是单打独斗,只有抱成团才能应对更多更大的风浪。”这是周渔上辈子用命换来的经验,但周朵显然还有些不懂,恐怕村里人也有很多不懂,那没关系,她带着走就行。
傍晚时分,村里的锣响了起来。
上次响起来还是小王庄的人过来想偷技术,这次一响,大家都吓了一跳,以为又出事了,立时间,不少人都拿着铁锨锄头从家里出来了。
一个个相互问:“小王庄是不是又来了?!快去!”
结果等到了村委,农具成堆,粪叉子都有,没半个外人。
拿着锣的老村长也哭笑不得:“怎么都拿着家伙来了?”
刘霞举着粪叉子说:“我这以为又出事了,还专门拿的粪叉子,寻思谁要过来,先恶心死他!没想到不是这事儿,四叔,都这么晚了,叫我们什么事?”
老村长就说:“有事,有重要的事,你们都凑一凑坐一坐,等人来齐了,我说。”
既然这样,不少人都放下了工具,随意找个地方或站或坐,聊起天来,有人好奇问老村长:“啥重要的事儿?”
老村长也不肯先说,惹得不少人都心痒痒,偷偷讨论。
周图强和冯秀芳也过来了,这会儿在空地里吹冷风,冯秀芳就跟旁人抱怨:“你看看,为了给周渔种蘑菇,连房子给她用了,咱开个会大冷天的还得在这儿站着。哎呦,冻死我了!”
说真的,大家都不是圣人,冯秀芳平日里说周渔,大家都不愿意搭理她,但今天是真冻着,也有人跟着点点头:“是啊,这也太冷了,以后不会咱们开会都这么冻着吧。”
刘霞就不愿意听,跺着脚说:“一年开不了几次,这么大人了,冻就冻呗,人家周渔好不容易养个蘑菇,你就是看在她死去的爹的份上,你叽歪个啥,人家娘三容易啊。”
这句话,直接把帽子扣上了,谁也不好意思说点啥。
但肉眼可见,跟冯秀芳搭话的人多了。
冯秀芳得意的不得了,村里就这样,跟你好的人多了,就能抱团,到时候都不待见周渔家,看看她咋折腾。
就这一会儿,人就差不多了,老村长敲了敲锣,让凑堆说话的人都停了下来,这才开口:“行了,今天天冷,我长话短说。不过我说的事儿非常重要,关系到大家能不能发财致富,你们可都认真听好了。”
发财致富?
就这四个字,就让本来觉得浑身冻僵的大家,顿时热乎了起来:“四爷爷,怎么发财致富?”“四叔,你有啥路子?”“四哥,你说真的啊?”
老村长又敲了一声锣,镇住了大家,这才开口:“这路子你们也知道,最近一个多月,周渔养平菇和草菇挣了钱,你们知道吧。”
原来是这个?那是真挣钱,村里人一年都不如人家一天挣得多,原先还有人笑话周渔读了一年大学就退回来了,金凤凰啪叽摔地上了。
现在没人说这话,大家想的都是读书可挣钱啊,一年都能挣这么多,要读四年下来,那得多厉害?
所以,梅树村现在所有当爸妈的想法都统一了:得让孩子考大学。
要不周渔让人抄文章大家都支持呢,否则这么大的孩子干点啥活不行。
这是周渔都没想到的意外之喜。
如今老村长提这个人人都知道的事儿,大家胸中刚刚燃起的火苗啪的一下就灭了,人家挣钱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只是万万没想到,老村长下句话就是:“你们也知道,周渔要盖大棚了,远征已经去了省里跟人学习,等着他回来就开始动工。”
“但周渔说了,大棚种蘑菇,她想带着咱们全村一起干!”
一起干?!
这三个字一出,刚刚还小声议论的空地,霎时间都安静了下来,大部分人脸上都是不敢置信的表情,如刘霞早有跟着干的心思,则直接问了出来:“真的?可以把技术教给我们?”
这一问,所有人都看向老村长,那技术有多值钱,已经不用说了。
真能教吗?
“教!”老村长直接将周渔的要求说了出来,底下顿时又热闹起来,开始是算能挣多少钱,但很快,就连不识字的人也算出来了,这是板上钉钉肯定挣钱的活!
一时间,刚刚的讶异和犹豫,顿时变成了兴奋和笑容,不少人都忍不住开口说:“这事儿成,我们干!”
就连冯秀芳都紧紧拽了拽周图强的袖子,他们家六口人,一共六亩地,最少能盖六个大棚吧,那岂不是过年前就能挣下两千多块钱?
要真是发大财了!别说耀宗娶媳妇,耀祖娶媳妇都够了!
周图强则有点担心,小声嘀咕:“她能带咱们吗?”冯秀芳压着声音说,“全村都带,她不能不带!”
就这会儿,就听见老村长说:“但这技术是需要保密的,你们也知道,小王庄一直想要技术也冬季养蘑菇,如果让他们知道了,咱们这蘑菇可就不值钱了。”
这是真的,立时好多人都保证:“您放心吧,肯定不能说!”“这是咱挣钱的道道,谁说出去?”
“是,挣这一季最少四百块,要是小王庄出一千块呢?出两千块呢?出五千块呢?”
五千块这三个字一出来,不少人都没了声,这是多大的一笔钱,没人敢想过,最富裕的人也就这么有钱吧。
老村长将他们的表情尽收眼底,这才说:“所以,不是口头说说就能种蘑菇的。”
“我立了下面三条规矩,你们谁能遵守,你就来跟我签字按手印,不能的,干脆就别提。”
“第一条,房子压在这里,无论是给钱卖了,还是不小心透露了,只要是透露出去了,以后就不要再梅树村待了,祖屋充公,祖坟不入!”
这话一出,几乎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
别的还好说,祖屋和祖坟这是根啊,这要是卖了钱就没根了。
而且,他们并不怀疑老村长做不到,要知道,村里的事儿,又不是杀人放火,这事儿公安来了也管不了。
更何况,种蘑菇如果村里人都参加了,那么卖了技术就是断了村里绝大多数人的财路,大家抱成团,天皇老子来了,也回不来了。
这条这么狠!
“那要是娶媳妇嫁姑娘呢?”
“你能保证结了婚的小两口不传出去,你就带着,不能保证,那就不行。”
这样啊,大家顿时各有所思。
老村长站在空地的石头上,脸色严肃,接着说:“第二条,四户一联盟,如果有一户出事,以后村子里所有的事情,其他三户不得参加!”
这……这不就是让大家相互盯紧吗?有点连坐的意思。
但老村长也说得明白:“咱们村这些年这么穷,就是因为没个带头人,现在周渔出现了,你们也瞧见了,不过两个月,这丫头怎么发家致富的。人家现在帮咱们,一旦这次做不成,以后就没戏了。你们心里掂量掂量,这重不重要,要不要看紧点!”
那是自然,不少人都点头,“反正大家都是想好好干,不会干那种缺德事,其实这两条对大家没什么坏处!”
倒是有人插了一嘴:“要是凑不齐四户呢?”
老村长回答他:“如果连四户都凑不齐,就说明你在村子里没有信誉,自然不能带你的。”
这……立时就有人开始相互串联起来,提前将人占下,别自己家落了空。
当然也有人问:“那第三条是啥?”
老村长直接说:“这事儿不勉强,纯属自愿,周图强家周大勇家不参加。还有谁被强迫参加,你来告诉我,我保证不让参加!”
冯秀芳还在那儿算呢,她家拉上周大勇家,外加其他两个跟她关系好的,恰好能凑上四户,哪里想到,突然间就被点名了。
居然不让她家参加?
冯秀芳都愣了:“谁说我不参加!老村长,我参加!”
老村长淡淡地看着她:“你不是在老梅树下说吗?周渔就算是挣了金山银山你也不去她家门口。我做主,听你们的,你俩家就都不用来了。”
冯秀芳都急了:“我那就是随便说说,我们可是她亲叔叔,亲婶子,凭什么你们跟着挣钱,我们这么亲反倒是不让挣钱了?”
“没这个道理!”她着急地说,“要是不让我们参加,你们就谁都别……”
这话还没出口,她就觉得周边冷飕飕地目光都看向了她,冯秀芳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她要敢乱说话,恐怕今天就得被撵出村里去。
周图强一把捂住了她的嘴,连忙说:“她不懂事,这是咱村里的好事,我们肯定不能乱说。”
说完就拽着冯秀芳走了。
等到一旁没人了,冯秀芳一把扯开周图强,“怎么办?这可是挣钱的好事儿,真不参加了。”
周图强忍不住骂她:“就你的嘴欠,你要不说,老村长能这么说!这么好的挣钱机会就没了!”
冯秀芳忍不住眼泪都掉下来了,“我哪里知道这丫头肯教大家技术啊,那小王庄的人就往里面闯了一次,她去把人家经理的职位都弄丢了。谁能想到啊!”
说完,她自己也心疼起来了:“六亩地六个棚两千块啊,哎呦,哎呦!疼死我了!”
这事儿大家都挺积极,第二天中午,老村长就来了周渔家,将一沓子按了手印的简易合同给她看。
这合同肯定是不合格的,但周渔不在意,这东西在村子里比制式合同还管用。
她细细看,老村长细细跟她说。
周渔提前就打了招呼,不是有多少地就要建设多少大棚,虽然一亩菜地顶十亩庄稼的利润,可一家人能伺候十亩庄稼,也就能伺候一亩菜地。
所以,并非是全村的所有地都要建大棚,算下来,除去没有劳动力的五保户,还有人品太差被大家拒绝的,一共有130户人家,一家一个棚,足足130个棚。
老村长看着有点担心:“就算成本价,这也不少钱。”
可不是,一个棚300块,这就是将近四万块钱,周渔肯定掏不出来,不过她没半点发愁的样子,将这些单子收好后,就把堆料的方子和方法给了老村长,“您先把这些弄齐,把培养料先堆好,其他的交给我吧。”
老村长也不知道周渔怎么去弄这些钱,他就是叮嘱她:“你也别太难,不行就减半,两家用一棚。”
周渔点头说道:“放心吧。”
下午周渔就去了蔬菜公司,因着有虞梅的电话,伍月华对周渔是更喜欢了,周渔不仅有技术有专业,还知道扶持身边的人,这样的人谁不愿意结交?
瞧见她过来,伍月华就笑着问:“怎么这会儿过来了?”
周渔就说:“我是来求您帮忙的。”
伍月华一点不意外,周渔这大棚都有门路了,肯定是要问门市部的事儿,她就说:“你产量能有多少?我倒是可以考虑,春节期间给你加一个临时菌菇批发门市部,这样的话,也便于你卖菜。”
岂料周渔摇头:“这可太麻烦了,我是想问问您,要不要收我们的菌菇?”
周渔拿出了自己已经写好的资料:“我们村准备建造140个大棚。平均每个大棚一百平米,出菇量在八百斤左右。”
伍月华直接吓了一跳:“多少?”
显然没想到,周渔上来就弄得这么大。
一百多个棚啊,那得多少钱。而且,她可是记得,上次周渔可说,平菇亩产千斤,她倒是知道,这个棚周渔是怎么设计的,可怎么弄,也只有三百来平的种植面积,也就是半亩,怎么就八百斤了。
周渔自然知道她为什么惊讶。
她解释到:“原先那只是预估,现在真正的种出来发现,比预估的产量高多了,大概能达到亩产一千六百斤。”
周渔可没说谎,事实上,因为她这边条件不行,比之上辈子还是差远了,上辈子他家的菇棚亩产能达到三千斤,一年下来三万斤不是问题。
但现在虽然有地膜了,但高压袋还没有厂家生产,只能用床架法种植,产量根本上不去。
她只能慢慢找寻,看看能不能找到,到时候产量就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