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933节

  那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除非李琦自己不想当淮南节度使,否则,本帅现在还不太适合夺取淮南。”
  方重勇轻轻摆手说道。
  趁着江南民乱四起的机会,不由分说就吞并淮南,影响太坏了。这种事情,如果没有李琦本人,以及他麾下势力的配合交接,很难做到平稳过渡。
  到时候一定会有地方势力站出来响应江南的民乱。
  所以这次哪怕是装,也要装出一副“主持公道”的姿态,不能趁火打劫了。
  淮南十分富庶,特别是扬州,那更是南方的经济中心。方重勇不想对这里大肆破坏。
  “大帅,那就没办法了,换末将是李琦,也不可能主动离开扬州,这么大一块肥肉。”
  何昌期无可奈何的抱怨道。
  他就是嫌方重勇太注重吃相了,何必呢?
  悄悄弄死李琦那帮人不就完事了么?把乘坐的船凿沉,就当是落水了!
  何昌期心中暗想,却不敢当着方重勇的面说出来。
  “大帅,高适求见,说是有急事!”
  正在这时,大聪明走上城墙,对方重勇抱拳禀告道。
  “他来做什么?带上来吧。”
  方重勇轻轻摆手说道,似乎是不以为意。
  不一会,高适被大聪明引到方重勇面前。
  一见面,高适就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方重勇说道:“大帅,盛王殿下请您务必带兵速速接管扬州城,盛王殿下近期身体抱恙,他想请辞淮南节度使一职,去汴州调养身体。”
  高适不疾不徐的说道,语气恭敬,态度谦卑。
  “身体抱恙?某看是被那些江南叛军吓破了胆吧!”
  一旁的何昌期忍不住冷笑道。他是真的看不起这种软骨头。
  “你去看看寿春城内还有多少粮秣。”
  方重勇对何昌期下令道。
  “得令!”
  何老虎悻悻的走了,其实他还没嘲讽够,只是方重勇已经不耐烦了。
  等何昌期走后,方重勇才对高适解释道:“本帅此番来淮南,并非为了夺取扬州,而是为了平息江南叛乱而来。盛王殿下倒是不必担忧,我军到时候在城外扎营,只要盛王可以提供粮秣辎重,以及战后赏赐即可。”
  他的态度非常恳切,不像是敷衍的样子。
  谁知高适苦笑道:“属下也知道大帅并无掌控扬州之意,但盛王殿下,实在是没有割据一方的心力,如今叛军已经打到无锡附近,离扬州也不远了,其间并无险阻可守。还请大帅体谅,并非人人都如您这般不惧艰险,披坚执锐。”
  说完,高适对着方重勇深深一拜道。
  李琦的样子,他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既然这位亲王已经有了退隐的心思,不如就让他安稳的退下来吧。
  高适长出了一口气。
  他也是没料到,大唐的南方居然也如此艰险。想割据一方,门槛实在是不低。
  无能之辈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最后也只会被碾成粉碎。
  “不如这样,本帅即刻发兵扬州,到时候,某再与盛王殿下面谈,如何?”
  方重勇微笑说道。
  “如此,高某也可以回去复命了。”
  高适点点头,心中暗叹方重勇真是会做人。
  大军开到扬州城下,那些反对李琦“投献”的人,也没法威胁到李琦的人身安全了。
  要知道,李琦不想当淮南节度使了,可扬州城内,还有很多人舍不得官位带来的荣华富贵呢!
  方重勇若是占据扬州,定然会大面积安排自己人。到时候李琦拍拍屁股走人了,其他官员可没那么好运气。
  那些人到时候若是发狂了,天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坏事来。
  方重勇能想到这些,看来李琦下半生的富贵是没跑了。
  高适对着方重勇深深一拜,马不停蹄的回去复命去了。
  第634章 洗了睡
  汴州别的没有,就是船多。
  作为运河转运的中心节点,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渡口,每日都有数不清的漕船装船,卸货,忙碌不停。
  汴州这里,是一条人工运河(即通济渠)与另外四条,可以负担漕运的河流,交汇的地方。
  这还是不把黄河也算上的情况。
  漕运经济的兴起和繁荣,也造成了汴州这里漕船云集。
  有鉴于汴州发达的漕运,方重勇一纸调令,命刘晏负责军粮的转运。他本人则是在抵达寿春后,带着一万两千精兵,乘坐数十艘“战船”,沿着淮河向东挺进!
  一路途经濠州、临淮、山阳等地。每到一处,方重勇便派人拿出盛王李琦的亲笔信,劝说本州刺史听从号令。
  同意接受盛王李琦命令的,方重勇就直接派人接管城防。随后由汴州那边派遣官吏,进驻当地府衙开始办公。
  而本州原来的官员,则需要即刻出发前往汴州。在接受了吏部的“考核”后,再根据个人能力,分配官职。
  到时候有可能直接罢免,有可能改派到别处当官,也有可能会提拔到六部衙门里面任职,而获得提拔。
  总之,到时候如何,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如果不肯放弃原有的职务,不肯开城门的,那么待破城后直接送满门上黄泉路,斩草除根。
  这一手软的一手硬的,效果极好。没有任何官员觉得自己脑袋比较硬,利刃也砍不断的。一个个都接受方重勇的安排,在专人“护送”下,举家前往汴州。
  当船队开到楚州州治山阳城时,方重勇下令在此整军,建设水寨、粮仓,将山阳城,打造成后勤枢纽,转运从汴州上游而来的辎重。
  借着李琦“急流勇退”的机会,方重勇一口气肃清了淮河沿岸的城池,并且全面接管了城中的守军。他将这些团结兵大半都调到山阳城整合,让这些人作为辅兵,负责前线各处的后勤补给。
  不仅如此,为了稳定军心,方重勇还让刘晏紧急调拨了一批粮食,分发给这些团结兵,让这些人的家庭可以过一个安稳年,让他们可以心甘情愿的效力。
  整个过程中,汴州与淮南的众多水系,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行军,调动人员,又或者是调动物资,全部都是水路进行。
  不仅花费的时间少,而且效率高,军令运转通畅。
  当初定都汴州的地理优势,开始显现出来了,并爆发了无与伦比的力量。
  在稳固了淮河防线后,方重勇留管崇嗣领兵两千守山阳,以保证后路。
  自己带着一万精锐,从山阳直接水路南下扬州。
  正当方重勇沿着淮河一路掠地的时候,刘展部火速南下合肥,顺利接管了当地守军,并且主动出击,连战连捷。
  由于贼军方清部在长江以南没有可靠的补给线,所以这些靠着农民起义聚集起来的民夫,在遭遇官军的连番打击后,便连夜逃离江北,回到秋浦整军。
  而刘展也不知道长江以南是什么局面,害怕孤军深入吃亏,于是亲自屯兵皖口,与秋浦隔江相望。
  皖口三面环水,地理优势十分明显。刘展命人在此修建水寨与水栅,并亲率精兵沿着长江北岸巡逻。方清麾下的贼军眼见江北防守严密,只得放弃渡江的打算,并将主力向东转移。
  企图与袁晁的贼军主力汇合。
  寿州以南的局面,总算是稳定了下来。但战争的风暴,似乎慢慢的朝着杭州聚集。让这个靠着大海的南方重镇,成为左右胜局的关键。
  ……
  “方大帅来了吗?他是今天会到吗?带了多少兵马?”
  扬州唐子城城头,李琦如同热锅蚂蚁一般的来回走来走去。
  而高适则是安静的待在一旁,什么也没说。
  其实也不能怪李琦焦躁,因为就在方重勇带兵从寿春一路挺进的时候,长江以南的战局,又有了新的变化!
  车光倩虽然带兵走海路,从登州坐海船,直接海路来到杭州以东登陆,并顺利接管了杭州城。
  但是,本地官军此前连战连败士气低落,车光倩又是初来乍到,没办法整合力量进行战略反击。
  杭州城内的一切补给,都依赖于登州的海船,西面和南面已经被袁晁的兵马围困。
  不过好在那些所谓“义军”,也不善于攻城。看到杭州城防守严密,试探攻击了几次都被迎头痛击,袁晁也学鸡贼了,对杭州城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
  然后分兵绕路北上攻苏州。
  来瑱也不是吃素的,直接用战船,通过太湖运兵。在袁晁的贼军攻打苏州城的时候,水路绕后出现在贼军侧翼,大败袁晁!一战斩首数千!
  吃了闷亏的袁晁不得不退到嘉兴。
  袁晁与幕僚们商议了一番后,觉得走嘉兴到苏州,苏州到无锡这条线不太稳妥,官军主力明显聚集于此。
  于是他们选择绕路,从太湖西侧突破。
  叛军一路攻打临溪、德清、乌程等县,兵峰直指湖州城!
  与此同时,袁晁还分兵一路偏师,继续攻苏州,牵制来瑱军主力。
  连续猛攻三日,贼军终于拿下湖州城,获得了一个可靠的北进桥头堡。来瑱左支右挡分身乏术,还是没能守住湖州。
  为了防止大军被合围,来瑱在击退袁晁的偏师后,不得不退守常州,苏州成为一座孤城。
  陷落也只是迟早。
  常州城是常州的州治,亦是江南的最后一道防线,若是再守不住,来瑱便要退守润州。润州这个名字是隋朝时新起的,不太出名。
  不过它过往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叫“建康”。
  扬州城就在润州对岸,隔着一条长江。
  如此险恶的局势,让李琦如坐针毡,几乎每天都是在城头签押房渡过,连王府都不回了。他是真的害怕哪天晚上睡得好好的,就被人从床上拽下来,割了脑袋。
  “殿下,属下已经跑过几趟,反复确认过了。方大帅的精兵就在前往扬州城的路上,预计不是今日便是明日。毕竟是走水路,不会太慢。”
  高适耐心劝说道。
  现在早已不需要去劝说李琦要不要坚守扬州城了,因为这位亲王,已经被袁晁在江南的攻势吓破了胆。
  如果不是高适拼命挽留,估计李琦早就悄悄溜号润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