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875节

  可到了长安,别说李氏宗室了,李唐的公主何其多,光基哥的女儿都是成群结队的。
  宝臣大帅只要乐意,他甚至都能组一个“公主亲卫队”了。
  其中自然不乏比李怡更合适的。
  那时候,李怡也就是个貌美女子而已,在政治上一钱不值了。
  毕竟,李亨当年的落幕并不光彩,身上有污点。李怡现在也是被贬为庶人。
  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李怡都上不得台面。
  很难想象,之前那样一个香饽饽,在政治上,可以提供无以替代的核心价值的女子,这一刻居然如同草芥般。
  完全不值钱了!
  这价值损失得未免太快了些啊!
  韦兰不禁在心中唏嘘感慨。
  “李宝臣入长安后,必定会光明正大的迎娶一位公主,其父必为李隆基。
  李琩之妹,就非常合适。”
  韦坚带着愤恨的语气说道,他紧紧捏住了战马的缰绳,面色也变得狰狞起来了。
  世上的东西,都是物以稀为贵的。
  之前,李宝臣不得不捏着鼻子,侍奉李琬为主。那是因为李琬在洛阳城内,是最优解,没有其他人选了。
  但是当李宝臣抵达长安以后,他的选择,可就很多了。
  比如说,废掉李琬,扶持李琩之弟上位。这样他便可以重新笼络一批人。
  而不必看韦坚等人的眼色了。
  就算不废掉李琬,娶李琩的妹妹,换个角度布局,也是一步好棋。
  哪怕李宝臣不想,李史鱼也会替他去筹谋的。
  同样的道理,韦坚的人脉,在李宝臣没有入长安以前很重要,但当宝臣大帅进入长安后,多的是前来投靠的人。
  韦坚掌控的那些所谓人脉,也可能不再听他摆布。他们可以直接跟李宝臣联系。
  韦坚等人跟李怡的处境,其实是非常相似的。
  因出身而高贵之人,当他们的身份失去价值后,他们也就变得一钱不值了。
  韦兰以前还觉得这话是言过其实,时至今日想来,当真是至理名言。
  “潼关守军果然是不战而降。”
  韦兰忽然自言自语来了这么一句。
  此刻他们已经走到潼关城楼门前了,李宝臣大军的旗帜悬挂于城楼上,四周没有任何血迹,任何尸体。
  山丘夹着的城楼,孤零零的矗立于黄坂巷的尽头。
  潼关的守军本来足以抵挡李宝臣一段时间。可是这支军队的西域兵走了,颜真卿又带着马璘以及愿意去荆襄的关中兵走了,剩下的那点人,他们如何肯抵御李宝臣的大军?
  时局如此,人心散了,就很难再聚起来了。
  此刻韦兰心中想了很多,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兄长,方清得李光弼的兵马,已经有实力搅动风云,他为何不趁着李宝臣入关中,去夺取洛阳?”
  韦兰好像是想起了什么,看着韦坚询问道,这个问题他始终是百思不得其解。
  韦坚没有说话,似乎还在为李怡的利用价值丧失而感觉耿耿于怀,早知道抬也要把这个女人抬到李宝臣的床啊!
  “兄长,这一战出现如此转机,为什么李宝臣跟方清却没有打起来呢?”
  韦兰再次发问。
  此时他们已经落到了队伍的最后面,其他人都已经穿过潼关的城楼了。
  “目前的局面,他们二人各取所需而已,没有打的必要,所以就没有打起来。
  但是此前双方都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都这样了还能缓慢脱离,没有斗起来。
  这确实有些出人意料。恐怕我们都小看李宝臣了。”
  韦坚忍不住叹息说道。
  不打没有意义的战斗,这句话说出来,似乎谁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哪个傻子会去打没有意义的战斗呢?
  可是当这个人不是旁观者,而是局中人的时候。明明知道此战没有打的必要,可敌人又在面前。
  他要怎么选?打还是不打,进还是退?
  他撤退敌人会追击,他前进就直接干起来了。这个时候,此人要怎么判断什么仗该打,什么仗不该打呢?
  要知道,他这样想的时候,敌人很可能也是这么想的。而一旦打起来,那么这一战就必须得分个你死我活了。
  这一场看似没有兵戎相见,其幕后斗法之激烈,又有谁看到了呢?
  上兵伐谋,止戈为武。
  这才是打仗的最高境界。
  这个道理,缺乏指挥经验的韦兰自然是不会明白的。
  “许多人都死了,皇甫惟明也死了。”
  韦坚看向韦兰,一脸严肃。
  他继续说道:“以后争夺天下的战争,会更加血腥,更加残酷。能活到现在的人,已经是运气好的,有能力的。
  以后会有更多的人,不能适应这个新时代,而湮没于滚滚红尘。”
  韦兰默然无语,门洞内的空间既黑暗又压抑。
  二人骑着马穿过了潼关的城楼,当出门洞后光亮照在脸上的那一刻,他们都感觉似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他们终于进入了关中,但这天下的局面,却是跟当初设想的模样天差地别。
  第598章 金缕玉衣
  上元节将近,开封城内的某间大宅院里,宣武镇治下各州,占有土地最多的那一部分地主,都派出代表,来这里开会。
  不来不行啊,事关身家性命,谁敢不来呢?
  众人济济一堂,便是为了所谓的“大事”,顺便参加几日后永王李璘的登基大典。
  当然了,永王什么的根本无所谓,谁登基都离不开他们这些大地主的支持。
  这些大户们来此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希望官府能少没收一些土地。
  “新朝”建立,自然需要官田,这个道理懂的都懂,反抗是不能反抗的,谁反抗就会死全家。
  其实吧,之前官田因为各种原因被这些大户们侵占,现在不过是一报还一报罢了。
  也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情。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只不过这次官府要没收的土地,放出风来,居然占到本地已开垦土地的一半。
  这一刀,着实是狠了点。
  因为官府的征收比例,是整体一半,也就是取的平均数。
  占地越多的,没收的比例就越高。他们这些大户要交出来的土地,估计还不止一半。
  天道有云:补不足而损有余。
  官府现在就是要对他们这些大地主执行“天道”。
  当然了,官府自然不会说它要没收大户们的土地,有个词叫“赎买”。象征性的给大户一点钱,也可以是盐引什么的,然后就将部分私田转变为官田。
  看起来吃相也没那么难看。
  这个矛盾是无解的,也是无法糊弄过去的。
  本地大户要么造反,要么服从。根本不会有其他人站在他们这边,也没有多少闪转腾挪的余地。
  原因很简单,他们这些大户死了,土地被没收了,就意味着官府所需的“定额”已经满足了一大半,甚至是全部。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其他土地较少的地主,就不需要交太多,甚至根本就不用交了呢?
  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游戏,并不需要读过书才能理解。就好比许多人在森林里被熊追,你并不需要跑得比熊快,你只需要跑得比同伴快就行了。
  这一轮官府征地,只需要死一批地主大户,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于是众人来此的关键是:官府会送谁家上路?
  大家都不想被其他人送上路,所以他们都派人来了。
  众志成城抵抗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大部分人都是希望征地不要征到他们自己头上。至于别家死不死,那不是他们操心的事情。
  不过在这里主持“会议”的主官刘晏,看起来还挺和善的,四周也没有什么“刀斧手五百”之类的埋伏,似乎一切都还挺正常。
  堂屋的正墙上贴了两幅字。
  左边写着:由俭入奢易;
  右边写着:由奢入俭难。
  众人不知为何来这么一出,不过仔细想想,应该跟没收土地的事情无关。
  “今日之事,无关田亩,诸位且放下心来。
  官府赎买土地之策,待永王殿下登基之后,朝廷会再议。”
  坐在主座上的刘晏对众人微笑说道。
  没事你踏马早说啊!搞得一惊一乍的!
  在场所有人都长出一口气,似乎明白官府是个什么意思了。
  之前先出个狠招,放出风声来,吓唬吓唬你,让所有人都极度惶恐,生怕下一秒就有灭门之祸。
  等政策落地的时候,众人会发现官府只没收一点土地,于是喜大普奔。政策推行,便再无阻力。
  若不这样搞,哪怕只没收一成土地,也会有人心怀不满,要联络他人揭竿而起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