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871节

  但军心已经散了,还是无可挽回的那种散了!
  西域的将士们不是想投靠什么人,也不涉及什么忠诚和背叛。
  他们只是单纯的不想打,不想再为大唐流干最后一滴血了!
  他们有错吗?
  颜真卿认为是没有的,错的只是这个世道罢了。
  可是今后,该怎么办才好?
  骑在马上,颜真卿陷入了沉思之中。
  颖王李璬,就能扛得起复兴大唐的旗帜么?
  永王李璘,真的难逃方重勇的掌控么?
  其他亲王,谁还有实力站出来力挽狂澜?
  颜真卿在心中反复的权衡利弊,一时间,竟然也不知道哪个人才是“天命之主”。
  他,彻底迷茫了。
  第595章 何为忠奸
  “现今长安如何?”
  帅帐内,方重勇在请张光晟喝酒。他这个节度使,已经很久都没有去过长安了。
  只是陆陆续续听到了长安城内发生的一些事。
  从基哥出走河东,到李琩在长安权贵的簇拥下登基**。
  从基哥返回长安大杀四方,到方有德力挽狂澜,再次扶持李琩上位。
  从基哥被李琩掐死,到控鹤军兵变。
  这一轮又一轮如走马灯似的变乱,看得人目不暇接。
  其中是非对错,外人难以尽述。
  “唉,那就不是个事!”
  张光晟长叹一声继续说道:
  “李隆基也好,李琩也罢,其实他们早就不能一言九鼎了。宗室亲王,蠢蠢欲动,疯狂兼并长安郊外的田亩和皇庄。禁军也一直没有组建起来,空有两万兵员,却无对应战力。
  朝廷一直缺钱,还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
  现在的关中,就只剩下一个空架子,控鹤军还是方大帅带过去的,唉!”
  他一个劲的摇头叹息,大唐的崩坏,那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李二凤的贞观年间,军府有一半在关中,若是再把河东和都畿道的军府也算上,已经可以在大唐形成碾压性的大多数,压根就不缺兵马。
  但随着府兵制的解体,关中兵员的西进(奔赴河西与西域),关中可战之兵锐减。
  潜藏数十年的大隐患,该爆发的时候还是会爆发。
  “李宝臣这一波,应该会顺利进入关中,入主长安,谁也拦不住他了。”
  方重勇无奈叹息说道。
  “他也配么?”
  张光晟一愣,脱口而出询问道,随即似乎又想到了什么,进而默然无语。
  李宝臣配不配,那是次要的,关键是这次控鹤军来了一出“自爆”,要把宝臣大帅送进长安,这能怪谁呢?
  “古语有云: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
  李宝臣有入关中的命,本帅是拦不住他的。某本欲此战生擒李宝臣,如今却只能看着他入关中,人算不如天算而已。”
  方重勇摇头苦笑道,没想到上次给李宝臣开了个玩笑,来了一出“宝臣为天子”的戏码,没想到如今竟然一语成谶!
  这种破事他要跟谁说理去,张忠志改名为李宝臣之后,也确实飞黄腾达好运连连起来,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看到张光晟似乎欲言又止,方重勇笑道:
  “本帅欲建一亲军,只听我一人号令。专门护卫府邸宅院及亲信,暂定兵员为五个营,一千五百人,配渤海国来的良马。名字嘛,就暂定为龙捷军好了。暂设一军使,由你担任。
  待这次返回汴州后,你就可以在本帅所统辖的州县招募兵员了。一旦录用,其家眷亦是要搬迁到汴州,统一划定一块地方居住。募兵所需,让刘晏给你补齐。”
  方重勇拍了拍张光晟的肩膀说道,给他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
  银枪效节军中大将即将外放,哪怕是何昌期,将来也是独领一军了。方重勇感觉,也确实需要一支专门戍卫在自己身边,无论什么时候,都会跟着自己一起走,而且跟自己手下没有太多瓜葛的队伍。
  防患于未然。
  张光晟与银枪效节军关系不大,但是他又是自己的老部下,曾经共事多年,又没什么根基,正好可以担任这个重要的职务。
  控鹤军的事情,再次让方重勇警觉。
  军不骄横,则软绵无力,无以御敌;
  军若骄横,则势大难制,的卢妨主。
  其中尺度,一定要把握好。
  “大哥!”
  张光晟激动的直接站起身,又缓缓的坐了下来。
  嗯,目前而言,只是一纸任命而已。
  想到这里,张光晟又冷静了下来。这支所谓的“龙捷军”如何,全看他自己怎么选人,怎么建军,怎么练兵了。
  天上是不会掉下来馅饼的,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实现。
  张光晟微微点头,对方重勇抱拳行礼。
  现在麾下的人才多了,方重勇也喜欢玩平衡,让不同派系的人组建新军,而不是将他们都往银枪效节军里面塞。
  这样一来,新人感激涕零,老兄弟也没意见。
  如此的人才配置,可以保证他们办事的时候既不会互相干扰,也不会有过大的权重,让这些人反过来钳制自己。
  “如今天下丧乱至此,大哥莫非真要扶持永王李璘上位么?
  某观永王其人……不像是明主啊。”
  张光晟不知道方重勇内心的真实想法,小心翼翼的试探道。
  其实这个话,已经不止是一个人在问方重勇了。
  毕竟李璘这厮,从前在一众皇子里面,就不算是个能力出众的,德行也很一般,甚至还有在基哥寿辰时和舞女乱搞的恶劣先例。
  这个人,以及这个人麾下的人才团队,真的撑得起再造一个盛唐的宏愿么?
  答案恐怕不会那么乐观。
  “是啊,谁知道呢。”
  方重勇随口敷衍了一句,却是想到了很远。
  从魏晋玄学,到隋唐儒学,当今统治阶层的上层建筑里面,有一个很大的bug没有堵上。
  汉代以来的“天人感应”学说,早就已经实质性破产,没有任何实践意义。
  随后儒学从治国安邦的“官学”,退化成了修身齐家的“家学”。
  而思想上层建筑,则被魏晋玄学的“贵无”和“贵有”思想所挤占。
  这里的贵,是说的是看重。
  所谓“无”,不是说什么也没有,而是一切的由来,都是从“无”开始的。换到具体语境里讲,就是压根没有什么天授君权的说法,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是从“无”发展成现在这样的。
  这里明显是引用了道家思想,但不是说的无为而治。简单说,就是给从前决定万事万物的“天”祛魅,去神格化,强调了人的努力和“道”的起源。
  而所谓“有”,即“自然存在”。贵有的思想,其核心就是“存在即合理”,也就是“常识合理”的思想。
  这个思维看起来不起眼,却影响中华一千多年,它是大一统达成广泛共识的思想基础。
  一个东西存在了,那就即有合理性。如果它不符合所谓的“正统”,那一定是“正统”出了问题,而不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出了问题。
  “贵无”和“贵有”的思想,并未因为朝代的更迭而消失,反而因为佛教与道教的发展,其核心观点逐渐被儒家改良提炼吸收。
  到了隋唐,又因为隋文帝和太宗皇帝不光彩的上位史,作为官学的儒学,最终便形成了“天子行仁政”的统一思想。
  只不过这个意识形态武器,本身是带有缺陷的。
  它并没有解释,那么多行仁政的人,要如何做才能成为天子。
  换言之,既然只要是行仁政的人,就可以当天子。那么李二凤可以,武媚娘可以,基哥自然也可以。
  甚至,割据的藩镇节度使也未尝不可。
  什么血统,什么出身,其实本质上都是无所谓的。
  而这些形形色色“行仁政”的人,他们到底是如何上位的,这个过程就不需要去纠结了。起码作为官学的儒学是不纠结的。
  这实际上已经是摒弃了汉代儒家“天人感应”学说的根基:君权天授。
  既然神器不再是上天授予的,那么自然谁干得好谁上!我把神器抢过来以后,再行仁政也是无妨呀!
  所以贞观以后政变多,中唐以后反贼多,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世道坏了,跟唐代儒家思想的残缺不无关系。
  然而这些复杂的道理,要怎么跟张光晟去说呢?
  不过是对牛弹琴而已。
  方重勇心中一阵无奈,表露在外,就是脸上挂着莫名其妙的笑容。
  “大哥?大哥?”
  看到方重勇在发呆,张光晟伸手在他面前晃了晃。
  “怎么了?”
  方重勇轻咳一声,掩饰自己的尴尬问道。
  “大哥,李宝臣若是去关中,我们真的什么都不做啊?”
  张光晟有些不理解,方重勇的想法似乎比较消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