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794节

  宣武镇防区的核心在汴州,而李璘作为“天平军节度使”,防守的范围在齐州、济州等地。双方距离极为接近,随便扩展一下势力范围,便要直接做邻居。
  连李白这样没什么政治头脑的人都能看到,宣武镇与天平镇联合的好处极多,堪称是强强联手。
  可以预见李璘麾下谋士,也会有很多人这么想的。
  要不然,两边必然死斗不止,斗到一方将另外一方彻底消灭为止!
  基哥还在的时候,李璘这个皇子的身份还未凸显,甚至跟他走太近,都会有很大风险。
  但如今长安中枢权威被削弱,各地皇子于情于理都要造反讨个说法,河北叛军更是没有被消灭。
  李璘这个皇子的身份,就变得很吃香了。
  “蝇营狗苟,时运所致也,不得已而为之。”
  方重勇长叹一声,他也不得不承认,皇甫惟明扶持荣王李琬造反,这一步棋下得很妙。
  皇甫惟明打不赢方有德,那是他自身能力不够,本身采取的战略,却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方重勇自己也得走这条路,同样是形势使然。
  不找李璘就得找李璬,不找李璬就得找个基哥的其他子嗣,反正总要找一个。
  要不然,麾下部曲很容易被人收买。
  这年头办事讲究一个名正言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不听朝廷的就得反对朝廷,不扶持皇子奉天靖难,就要自立为帝造反。
  无论哪条路,你总得选一条。不然自己麾下的部曲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人心很快就会散了。
  方重勇忽然想起当年基哥寿辰时,李璘在大庭广众下摸舞女屁股,甚至差点在兴庆宫内与舞女野合的事情。
  立刻觉得这个人不是什么雄主,甚至说他是中人之姿都差点意思。除了皇子这个身份,永王李璘身上似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只是现在方重勇也没有其他选择了,连河北叛军都知道要打着李琬的旗号办事呢!
  他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自嘲般的笑了笑。
  闻着臭,吃着香。世间套路就那么些,这些套路之所以千篇一律般的俗气,就是因为它们好用啊!
  正当方重勇一个人边喝酒吃菜边唏嘘感慨之时,前去东牟守捉接管登州守军的王难得回来复命了。
  一见面,方重勇就直接问道:“情况如何?”
  “温顺乖巧。”
  王难得回了四个意料之外,又带着讥讽的字。温顺乖巧形容一支军队,那可不是什么好话!
  “朝廷规定登州之兵,不得干涉蓬莱港之事,以免变生肘腋。
  想来这里的兵吃也吃不好,穿也穿不好,捞不到油水没有士气是正常的。”
  方重勇笑了笑说道,请王难得坐在自己对面。
  果不其然,王难得无奈叹息道:“节帅所言甚是,就是那么回事了。满员一千五,现在满打满算七百人。他们见到末将,不但没有反抗,反而是喜出望外。”
  本来想借此补充兵员,没想到却看到了一批废柴,王难得脸上难掩失望之情。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东牟守捉军备废弛,是正常现象。
  因为在渤海国大武艺当政时期,时常袭扰登州。当时东牟守捉日夜枕戈待旦,防备渤海国海上偷袭。
  那时候这些兵马是有战斗力的。
  而当方有德收拾了大武艺之后,渤海国是大门艺当政。
  此人是基哥宿卫出身,自然不可能对大唐执行敌对政策。这么多年以来,渤海国与大唐,甚至是本子那边,都是相对和平的状态,并且海上贸易兴盛繁荣。
  既然登州都没有仗可以打了,那么东牟守捉自然是无所事事。中枢又不许他们插手海港的事情,没油水可捞,军中有本事的人,自然是要跑啊!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没有从天而降的精兵强将,也不存在生来就有的废物。
  “节帅,以末将之见,这登州精兵,其实是在这蓬莱港之内。
  他们只不过是不拿大唐的军饷而已。”
  王难得小心翼翼的说道。
  方重勇微微点头道:“愿闻其详。”
  看到方节帅似乎很有兴趣,王难得继续说道:
  “节帅,登州的海船很大,一次装六七百人都不足为奇,可容纳三五百人的更是比比皆是。
  这些人亦商亦盗,都是刀口舔血之辈,稍加训练便能成为一支强军。
  现在蓬莱港内有不少这样的人,被我们困住了不能出海。无论如何,节帅还是要尽快处置他们啊。”
  王难得面有忧色,心里藏着事,只是不方便说出来。
  基哥被李琩杀死的事情,现在银枪孝节军内部,至少是军官这一层都知道了消息。
  然而直到现在,方重勇打着的旗号,还是听从长安中枢指挥的,没有发檄文“割袍断义”。
  大家都在担心,李琩如此倒行逆施,只怕方重勇和银枪孝节军也会跟着被牵连。
  “此事我已经知晓。但目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本帅有一剂药方,只是还差一味药材。”
  方重勇摆了摆手说道。
  他有他的谋划,在没有办成之前,实在是不方便透露给王难得。
  “你去通知一下停泊在蓬莱港的各船船主,就说现在海上有风暴,不宜出海。三日之后风暴会停,到时候本帅必不会阻拦,让他们稍安勿躁便是了。”
  方重勇对王难得吩咐了一句,后者会意,连忙领命而去。
  海上有没有风暴,那些常年出海的船主们,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但方重勇给他们这个台阶下,他们就不得不顺着台阶下来。
  因为银枪孝节军的刀太锋利了,如果没有被逼到走投无路,谁也不会拿自己的脖子去开玩笑。
  等王难得走后,方重勇的面色渐渐阴沉下来。
  “大钦茂啊,你该不会是想吊着本帅,让我去请你吧?
  那样的话,可就别怪本帅给你穿小鞋了。”
  方重勇喃喃自语说道,眼中寒光闪过。
  第548章 我用青春赌明天
  李白回到了历城,在府衙大堂见到了永王李璘。
  只不过这位永王殿下似乎心情很差的样子,虎着脸一声不吭。不知道他是在生李白的气呢,还是在生自己的气。
  李璘身边的王府长史韦子春,拼命给李白使眼色。而其他幕僚,都是以一副“看热闹”的表情,打量着风尘仆仆赶回的李白。
  并不因为这位是名满天下的诗仙,而对他高看一眼。
  “殿下,李某回来复命了。”
  李白对永王李璘叉手行礼说道,他已然察觉大堂内气氛不太对劲,却不知道这些怪异是从何而来。
  “李判官(李白现在在李璘麾下担任节度判官一职),登州刺史大印何在?若不见印,刺史王惟忠何在?
  你在登州公干,总要有个结果吧?”
  永王李璘身边的高尚冷声质问道。文人相轻,他早就看桀骜不驯的李白不爽了。
  正当李白要倒大霉的时候,他的故友,一向是谋略口才出众,在永王幕府中德高望重的韦子春,站出来打圆场说道:
  “殿下,我们近日接管胶东诸州都不太顺利,现在又听闻银枪孝节军在登州登陆,想来王惟忠不太可能将刺史大印交给李太白。
  不如先听他说说登州的情况如何,再做论断也不迟。”
  韦子春连消带打,不仅给李白提了个醒,暗示他为什么永王李璘的心情不太好,而且给李白创造了自辩的机会。
  若是这个机会李白都把握不住,那他真的已经无药可救了。
  天平军节度使的辖区,只有济州、齐州、淄州这三地而已。之前大唐朝野政局不明,地盘大并非好事,也很容易引来河北叛军的进攻。
  所以李璘选择按兵不动,乖乖在这三州之地蛰伏。
  现在李琩已经失去了朝廷大义,外放诸王扩充地盘的时机终于到了。于是永王李璘的心思也开始活络起来。
  他派李白去登州、李台卿去莱州、薛镠去沂州、蔡垧去密州、韦子春去青州,让他们以永王和天平军节度使的名义,劝说这五州刺史投靠自己。
  然而,除了离齐州最近的青州外,其他各地的刺史,都是直接断然拒绝!甚至有刺史扬言要将此事上报朝廷!
  李白是此番行程最远的一人,还被方重勇扣押了一天,所以众人都回来几天了,他才姗姗来迟赶回。
  永王李璘现在因为被这几个州的刺史鄙视,所以心情极差,不给李白好脸色看才是正常的。
  李璘原本想得很好,他是皇子,有机会做皇帝的人!某个人只要支持他上位,将来登基后,不就可以吃香喝辣了么?从龙之功,回报率极高,简直躺着数钱!
  绝对会有很多人来投靠他才对!
  但是残酷的现实给李璘上了一课。
  这几州的刺史,对于李璘这个兵不多,将不广,还没钱,更没有打出“义旗”的皇子,完全没有任何兴趣。
  很显然,想要别人投靠,自己这边是需要实力的。
  所谓打铁还要自身硬,仅仅靠一个皇子的名头,就想要各州刺史纳头就拜。
  呵呵,还是把这天下人想得太简单了。
  李璘现在缺的就是实力,简单说,就是缺钱,缺粮,缺兵,缺将,缺军备,缺马匹,几乎是要什么没什么。这三州政务和民生事务也干得一般。
  “殿下,银枪孝节军现在占据了登州。不过方节帅对殿下很恭顺,他还特意修书一封。下官把书信带回来了,请殿下过目。”
  李白将信件双手托举,递给高尚,后者又将其交给李璘阅览。
  大殿内陷入了诡异的平静之中。
  在场众人都知道,这次李白能不能解套,完全要看这封信上到底写了什么。如果上面有对李白不利的话,那么他肯定要吃不了兜着走。
  永王李璘一目十行的看完信,然后又看了一遍。他面色纠结,一时间竟然说不出话来。
  方重勇在这封信上说了几件事:
  第一,登州情况复杂,有我这个节帅替殿下打点就行。反正你就算派人来了,也是把握不住的!
  第二,现在大唐格局很乱,长安朝局也很乱,殿下应该自勉,不要自暴自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