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593节

  他这个办事的主官,居然要来求助一个随行护卫的军头,说出去这张老脸都没地方放。
  “自贞观以来,两淮与江南之地,便是成平日久,百姓安居乐业,没听说有什么事啊。
  某自带兵南下,不过疏通河道,追捕盗匪而已。
  本王不妨跟颜御史说句放肆的话:此番银枪孝节军南下,名为公干,实则修整,正是疏通活络筋骨的时候。
  所以你要问某,对前往两淮江南吃喝玩乐有什么想法。说实话,某不仅有,甚至还不少。
  可谓是跃跃欲试也!
  但是你要问某对于那边的军务有什么想法,那某只能说:此行并无敌酋在侧,某实在是什么想法也没有。”
  方重勇揣着明白装糊涂,压根不顺着颜真卿的话头往下说。
  这次颜真卿是“采访使”,负责捞钱;银枪孝节军是禁军,不方便在两淮及江南做事,所以方重勇上书基哥,要了一个“淮南节度使”的临时差事。
  随行任务,只为保护颜真卿及他属下那些收钱算钱的书吏。保证收上来的财帛可以平安运回长安而已。
  至于怎么捞钱,那不是方重勇的职责所在。实质上,他不过是个负责沿途押运的保镖头子而已!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嘛,颜真卿想空手套白狼,还是想得太美了。
  见方重勇不上套,颜真卿想了想,最后还是轻叹一声道:
  “朝廷此番让某去两淮及江南,所为之事,不过财帛与粮秣而已。只是,圣人就给了一些空白盖印的圣旨,让某自行颁布政令。这要如何使得?”
  颜真卿为官老道,见惯了蝇营狗苟。
  基哥这一出只给圣旨不给政令的法子,也不是第一次玩了。
  说白了,让外放官员在圣旨上自行填写政令,怎么办事方便怎么来,这便是典型的“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
  事情办成了,那便是皇恩浩荡,圣人圣明。
  事情办砸了,那就是执行官员假传圣旨,罪大恶极。
  反正横竖都是天子有理。
  如今基哥这么玩,可以说已经把颜真卿逼到墙角,退无可退了。
  要不然,他又怎么可能拉下脸来,到方重勇这里来求助呢。
  “颜御史如果真要某说的话,那某只能说,这玩意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如果能不用,那就尽量不要用。”
  方重勇言简意赅的答道,说了一句正确的废话。
  这种“盖印留白”的圣旨,有点类似于钦差大臣手里的“金手指”。用了,自然可以瞬间制服不服管教的地方官僚,使得政令通达。
  但使用这玩意的钦差大臣,也要承担使用金手指的风险。
  地方官员,那是有权向朝廷上书告状的!
  真要闹起来,其间斗法谁输谁赢,真还要两说!
  方重勇现在就像是个牙膏一样,颜真卿挤一下,他就说一点。
  也真就只有一点!
  “若是不用圣旨,难道……让本官下令,叫银枪孝节军去地方上那些大户家中直接抢么?”
  颜真卿疑惑问道。
  “颜御史兹扰地方,贪赃枉法也就罢了,你自去便是。
  某看在同僚的份上,只当是眼睛瞎了看不见。
  但颜御史拉某下水就不对了,银枪孝节军是为大唐横扫西域的功勋部队,岂能做打家劫舍那样的事情?
  就算某肯干,忠勇的将士们也不肯呀。”
  方重勇摇头叹息道。
  他这态度很明显了:不管你怎么暗示,反正我就是不上套!
  方重勇这招打太极,可把颜真卿给急坏了。
  “此番南下筹款,事关大唐安危,请殿下教我。”
  颜真卿对方重勇叉手行礼道,也不敢再像之前那样端着架子了。
  看到颜真卿服软,方重勇这才叹了口气,摇了摇头道:“颜御史,某问你,吐蕃人若是冲下高原,一路势如破竹向东进发,最快需要多久能打到扬州城?”
  哈?
  颜真卿一愣,万万没想到方重勇问这么一句,看上去跟话题毫无关联的问题。
  “就算大唐不在了,吐蕃人要打到扬州,那也是难如登天啊!”
  颜真卿苦笑道。
  “对啊,这个道理朝廷明白,你我都明白。而扬州本地大户不傻,他们也明白呀!
  所以朝廷边军如何,朝廷禁军如何,他们一点兴趣也没有!
  对于那些人来说,他们良田遍地,商铺满街,旗下佃户帮工无数,数钱都数到手软。
  吐蕃人打不到他们家,契丹人打不到他们家。说句不好听的,哪怕某一位皇子政变上位,他们都还是该干啥就干啥。
  反正,那些是是非非离他们很远,他们也对朝廷谁当家,感觉无所谓。
  现在颜御史要去扬州,告诉那些人,现场朝廷困难,他们必须要拿出真金白银出来,给朝廷筹建禁军。
  你说,他们能乐意么?”
  方重勇一番话下来,把颜真卿给干沉默了!
  在颜真卿看来,现在朝廷困难,两淮江南不比河北,这些地方远离战端,承平日久,都是托了大唐的福。
  这些地方,这些人,难道不应该对朝廷心怀感激么?
  就算自己不用强,多多少少也能搞点钱吧?
  可是听方重勇一说,他才发现自己想得太天真了!
  心怀感激?不存在的!
  良田是老子从先人那边继承下来的,跟你朝廷无关。佃户帮工们给老子做事天经地义不偷不抢,老子的家财万贯都是勤劳致富,和你这狗朝廷又有什么关系!
  老子又不造反,你也不要妨碍老子做富家翁!
  果然,应该还是这样想的人比较多吧。
  淮南江南偏安一隅,地理条件都是天生的,活该就是安逸,这些关你朝廷什么事!
  某些两淮江南的大户会如此做想不奇怪,人之常情罢了。
  就好像很多大唐官员,都认为在任上办了点差事,是自己的本事,而跟朝廷的体系一点关系也没有。
  诸如唇亡齿寒,负重前行之类的概念,他们就算明白,也会佯装不知。
  在这些人看来,每年按朝廷的规矩交税就得了,他们又不打算造反,朝廷也不要来干扰他们恬静无忧的生活!
  大家各自安好,又有什么问题呢?
  “听殿下如此说,本官倒是要向圣人请辞,告老还乡了。”
  颜真卿无奈叹息,摇头苦笑道。
  “正常来说,要这些地方大户们出钱,很难。
  就算强行实现,恐怕将来也会遗臭万年。
  颜御史此来,想必也是不想让世人诟病。”
  方重勇微微点头,没有否认颜真卿的说法。
  事实上,颜真卿就是因为爱惜羽毛,不想将来在史书上留下一个“搜刮地方,极尽所能,罄竹难书”的名声,才来这里找方重勇求助的。
  要不然,他何必大费周章兜圈子呢。到了两淮江南,把刀架在富户们脖子上不就完事了么?
  之前在杏花楼里面,说的都是方略,是要怎么做,不涉及具体执行。
  当时颜真卿也觉得问题不大,两淮江南之地应该也有许多“仁人志士”,肯为国家出力,捐出家中财物,“借贷”给中枢。
  倾覆之下,安有完卵。
  这个道理不会真有人不懂吧?
  但听方重勇这么一说,似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没有切肤之痛,没有生死攸关,却让不相干之人舍弃家财,确实是大不易的。”
  颜真卿无奈叹息说道,他也想明白了这一点。
  “只是圣命难为,不知道平西郡王,有何可以教我呢?”
  颜真卿恳切问道。
  “这个嘛,其实办法也不是没有。”
  方重勇摸了摸下巴上的短须,慢悠悠的说道。
  只是说到这里就停下来,就是不肯继续往下说,摆明了不见兔子不撒鹰。
  颜真卿心中无奈,知道不下血本是不行了。
  他咬咬牙道:“本官可立保证书,待南下之后,一切皆以平西郡王为主。相关事务,政令,人员任免,向朝廷汇报等事宜,皆由平西郡王一言而决。”
  这等于是自动将手中大权让渡了出来,放弃治疗了。只求最后能有一个妥善,且让各方都满意的结果。
  而不管其中过程如何了。
  听到这话,方重勇这才面露笑容,摆了摆手说道:
  “颜御史客气了,真是客气了。本来嘛,这也是本官分内之事,但颜御史既然已经说了,那就写一份契书,一式两份,你我各留一份。
  这样,也方便我等携手合作,把差事办好。颜御史,您说是这个道理吧?”
  方重勇笑呵呵的问道。
  “殿下所言极是,本官现在便写契书。”
  颜真卿是爽利的人,也不跟方重勇客套,自己在书房内找到笔墨纸砚,自行书写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