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583节

  落毛的凤凰不如鸡,李适之以前是宰相又怎么样?进了大理寺狱,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趴着,谁管你以前是多么叱咤风云。
  大理寺狱这地方,一般人还进不来呢!能在这里坐牢的,哪个之前不是一号大人物?
  狱卒们在心中暗暗鄙夷,类似李适之这样的,他们实在是见过太多了。
  忽然,远处传来脚步声,越来越近,直奔李适之的监牢而来。
  很快,李适之便看到穿着紫色官袍的郑叔清,带着高力士来到了自己所在的监牢门口。
  郑叔清对着两个狱卒摆了摆手,后者十分懂事的悄然离去,牢房附近就只剩下了他和高力士,以及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的李适之。
  “郑相公,高将军,圣人,圣人怎么说?”
  李适之吞了口唾沫,有些紧张的询问道。
  “圣人开恩,给你两个选择。”
  高力士面无表情说道,态度异常冷淡,跟从前面对李适之的时候几乎是判若两人。
  只是李适之此刻也顾不上对方态度如何了,他一脸激动,双手紧紧握住监牢的木栅栏问道:“哪两个选择呢?”
  他就如同一个溺水求生的人,看到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般。
  “第一个嘛,你和你全家,流放岭南,世世代代,永远不得离开岭南。”
  高力士说出了第一个选项。
  古代的岭南,可不比方重勇前世的现代那会。古代的岭南气候极为闷热难忍,毒虫毒蛇遍地,瘴气横行。
  被称为“无形断头台”。
  唐代流放岭南的官员,死亡概率极大,很多都是还没到岭南,路上就病死了。
  “那,第二条路是什么?”
  李适之有些担忧的问道,他几乎已经猜到了答案。
  “第二条路,就是这个。”
  高力士将手中的一条白布递给李适之。
  “圣人承诺,不再追究你的家人,他们可以在长安生活,依旧是宗室子弟。”
  是一人死,保全家小。
  还是一家流放随机死。
  这个选择,当真是不太容易。
  一旁的郑叔清不苟言笑,外人看不出他在想什么。
  郑叔清不敢同情李适之,也不屑于嘲讽对方。他很明白,右相这个位置不好坐,自己搞不好就是下一个“李适之”。
  如今大唐各种隐患层出不穷,宰相更迭频繁,政局渐渐混乱,连禁军哗变都出来了。
  天宝时代的宰相,可不好当啊!
  “我明白了,谢圣人天恩。”
  李适之接过高力士手中的白布条,随即跪在地上,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你且快些,本将军还要回去给圣人复命。”
  看到李适之磨磨唧唧的,高力士忍不住催促道,压根就不讲任何情面。
  绝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在死人面前演戏。高力士此前的冷淡,并不是演给李适之看的。
  “请高将军回去禀告圣人,就说罪臣没有谋反。”
  李适之对着高力士深深一拜。
  对于他的迂腐幼稚,高力士都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了!
  郑叔清见状,对高力士说道:“这里有点闷,本官先出去透透气。”
  高力士微微点头,直到郑叔清远去,身影已经看不见之后,他才对李适之说道:
  “李适之啊李适之,你到现在都还不明白么?圣人根本就知道你没有谋反。
  若是你谋反,还会留下你的家小么?
  你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想明白呢?”
  那为什么要我自尽?
  李适之一脸惊愕,甚至都说不出质问的话来了。他一直都觉得自己是被是被天子“误会”了,只要自己陈明利害,说明白道理,起码逃脱牢狱之灾是不难的。
  没想到居然遭遇高力士贴脸嘲讽。
  但高力士显然不想给死人留面子。
  他摇头叹息道:
  “银枪孝节军兵变讨赏,而且还进了长安,逼宫成功。你作为右相,难辞其咎。
  单从这一点看,你就不得不死!
  圣人需要对天下人有一个交代,需要对大唐的边军禁军有一个交代,银枪孝节军都杀到兴庆宫门口了,这件事岂能善了?
  若是不将谋反的帽子按在你头上,若是将来其他军队闹赏,岂不是人人都要兵发长安,求圣人主持公道?
  圣人不想有那些闹心的事情,既然银枪孝节军是打着奉旨平叛,尊皇讨奸的旗号,那你这个右相,便只能成为他们口中那个造反的奸臣了。
  这个道理,你到现在都没有想明白么?看来,圣人还是太高看你了。”
  高力士一个劲的摇头叹息,为李适之的愚不可及感觉惋惜。
  “官兵抓强盗”的游戏里面,一定会有两个立场绝对对立的人,即:官兵和强盗,那么这个故事才能继续讲下去。
  既然银枪孝节军兵变成功,击败了数量远远多于他们的神策军,那么这支军队就已经是官兵了。说他们不是“官兵”的人,都会被他们砍死!
  无论是谁,在兵变中站到他们对面的,都会自然而然的成为“强盗”。
  换言之,如果没有“强盗”,那么“官兵”的人设,就立不住了,朝廷总不能公开说银枪孝节军是强盗吧?
  一个旗帜鲜明,立场冲突的叙事里面,怎么能没有坏人呢?
  所以,朝廷里面就必须得有一个够分量的人,扛下所有的黑锅,去当这个坏人。
  这个人要么是皇帝,要么是右相。
  总不能让基哥背锅吧?所以“坏人”就只能是李适之了。
  这位前任右相至今看不透这一点,有此下场并不让人意外。
  反倒是方重勇这个小年轻,从兵变到勤王,转换得异常丝滑,可谓是收放自如,举重若轻。
  令人刮目相看。
  此子才是深不可测啊!李适之这样的老人,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高力士心中默默点评了一番,此刻看向李适之的眼神,充满了怜悯。
  “居然是这样……居然,这样的,可笑,可笑。”
  李适之一边摇头叹息,一边后退,忽然朝着监牢的墙上猛撞了上去。
  复盘兼求票
  在复盘前,我必须解释一个概念,那就是“天宝杀局”。
  如果不能理解这个概念,就没法理解我的写作意图,简而言之,剧情的主线走向就没法把握了。
  只要是盛唐历史文,就避不开“天宝杀局”。所谓杀局,不仅是环境对主角的杀局,而且还是对于作者掌控剧情的杀局。
  天宝政治脉络的核心,是以基哥、李林甫、杨玉环、杨国忠、安禄山和李亨这六个人串起来的,就好像是玩棒子老虎鸡一样,彼此之间有某些制衡关系。
  但凡多加进去一个小变量,都会导致无法预知的恐怖结果。当然了,这里说的“恐怖”,是说主线剧情脱离作者掌控的恶果。
  类似历史文车载斗量,就不举例了,懂的都懂。
  这个天宝杀局的政治脉络,是令人窒息的。
  无论是谁,哪怕他有天大的本事,在这个格局里面,也发挥不出实力来。
  而对于写书的作者来说,这个政治脉络,无异于捆住手脚跟人打架。
  那是不可能打得赢的。
  如果主角出身官僚或者官宦之家,那就只能老老实实当舔狗,给李林甫和杨国忠提鞋子,然后不得不去站队,进入这个杀局里面搏命。
  结局不可能比杨国忠更好。
  如果主角出身草莽,那就只有去边镇投靠安禄山。但凡你去别的藩镇,很可能都活不到安史之乱,更别提平叛了。
  王忠嗣都寄了,你不能说自己比王忠嗣更厉害,关系更硬吧?
  如果主角出身皇子皇孙,李亨的例子在那里摆着,注定了憋屈要死,那大概不是网文读者能看得下去的。
  以上这些的前提,是书的历史逻辑经得起读者推敲。
  那些主角怎么作死都不会死的书,不在讨论范围。
  就好比有人说我是量子身体,在水里淹不死,那么讨论他能憋气憋多久,就没什么意义了,一样的道理。
  所以我是怎么做的呢?
  你们应该也看到了,这就是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没有路,我尝试着走一条新路子出来。
  最近的一波小高潮,其实也是算是某种“历史推演”,因为这件事发生的大环境,跟历史上的不一样了。
  都说历史文,其实是最高层次的同人文,这里就很考验作者的历史功底。
  但凡得意忘形的,能力欠佳的,拎不清自己几斤几两的,就难免会写出狗屎来。
  我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对此深有体会。
  因为这个历史逻辑推演这个东西不好驾驭,它需要很强的前后文逻辑联系。换言之,相当于是要在行文中说服读者,让读者感觉“哦,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啊”。
  读者能在生活中找到剧情的映射,反过来强化了文章的逻辑联系。
  剧情是“假的”,但看起来,就好像走进了一条历史岔路一样,显得很真实。
  这是看不见的写作功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