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533节

  而金丝凯亚的母亲,和阿娜耶的母亲是同族,也是车鼻施的那位石国国王,政治联姻的人选。
  所以方重勇经常说金丝凯亚是阿娜耶的远房表妹,便是这个原因。
  都把关系理解到这个份上了,方重勇又如何不知道昭武九姓喜欢“政治换皮”的特点呢?
  “卑职明白了!
  节帅白天演那一出戏,就是为了敲山震虎!
  表面上装对昭武九姓的事情茫然无知,实际上就是在隐隐威胁这位康国国王!
  他要是不听话,我们就换康姓的人当国王,也算是“拨乱反正”,全了当年康国对大唐忠心耿耿的旧情!
  而康婆娑也正是看明白了这一点,不希望康国内讧,所以抢先答应了下来。
  康国国王后面也回过神来了,不得不吞下苦果。
  他现在不来求我们,将来就要跪着来求。
  如果不答应,大概率是康婆娑跟康国国王血腥斗争一番,在大唐的扶持下上位。
  那时候康国不死也脱层皮,搞不好比石国还惨!
  节帅见好就收,没有向他们索要钱财,却是要他们跟大食人彻底翻脸。
  果然是把这帮人给拿捏到了。”
  封常清忍不住对方重勇竖起大拇指。不得不说,这一招还真是玩得漂亮啊!
  “这只是说明我们办事不能太粗暴,要剥茧抽丝找矛盾切入而已,真正麻烦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方重勇忍不住叹了口气,他给朝廷上了一封狮子大开口的奏折,上面尽是些不切实际的构想。以李林甫的思维模式来说,这封奏折现在应该已经被否决,留中不发,然后基哥再下圣旨,勒令自己尽快返回北庭了吧?
  这个西域经略大使,真踏马当得累啊!
  第382章 三选一
  和李林甫比起来,李适之、房琯、刘晏这三个人,公心,或者说建功立业之心,要强不少。
  所以在国家重大决策的时候,一旦他们意见相左,这些人绝不会当做“无事发生”。
  于是这三人分别写了三份奏折,都是亲自跑了一趟华清宫,并亲手将其交给基哥。
  而基哥的态度也很难耐人寻味,并未当面肯定或否认某一人的建议,甚至连看都不看奏折,而是采取了安抚和宽慰的手法,先将奏折收着,然后将对方打发走就完事了。
  其实类似的事情,从开元初年就一直是这样的流程,甚至类似方重勇这样的封疆大吏奏请某个政策,也是常规操作,过去有着无数案例。
  只不过如今的基哥,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年富力强的基哥了。宰相们的能力,多半也不如当年。
  所以本来好办的事情,这次就有些难办。
  这天早上,基哥刚刚睡醒,精神恢复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状态。那三份奏折,他压根连看都懒得看,实在是因为近期被各种政务给恶心得不行。
  趁着早上精神好,基哥将李适之、房琯、刘晏三人各自的奏折摊开,然后他就好像被人强行喂了一坨翔,整个人都不好了!
  三个中枢重臣,三种意见,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刘晏的意见最为保守,他认为这种虚耗国力的事情做不得。新建“河中都护府”的政策,不是靠发交子就能解决后勤问题的。
  而且河中之地,距离长安太远,哪怕是离凉州也不近。
  短时间在河中用兵,粮秣还可以在西域本地筹措。而一旦唐军在那边常驻,将会极大增加后勤压力,增加朝廷的负担。
  简单说就是,大唐负担不起这么庞大的军费。
  更何况,目前朝廷的支出,本来就一年比一年多。要是再开这个坑,后面只怕很难收拾。
  所以刘晏的态度,就是旗帜鲜明的反对,没有任何保留。
  基哥给这封奏折的评价是:目光短浅,保守迂腐。
  比起天宝时代,贞观的时候,太宗手里的钱更少!兵马也更少!
  大唐万里疆域的偌大王土,难道都是攒钱攒出来的吗?
  基哥对于刘晏的思路实在是不敢苟同,当然了,他也知道刘晏没什么坏心思,这纯粹就是因为个人专业和视野的限制,就只能看这么远了。
  “刘晏当转运使还是合格的,外放他到洛阳,当河南转运使吧。”
  基哥叹了口气,刘晏这个“小神童”,还是他当年发掘出来的。
  这个人现在夹在左相右相的恶斗之中很难受,不如官职不变,但给一个“河南转运使”的差事,让他去洛阳清静点办事也好。
  这种事关大唐边防相关的国策制定,确实不是刘晏的强项。
  基哥又将房琯那一份奏折拿出来看,看完之后他也不得不承认。房琯身上,确实有张九龄的影子,其文章的风格也是,让人看了以后热血沸腾!
  房琯在奏折中写道:大唐之强,亘古之未有也!而今唐军在西域痛击大食,如石头碾鸡蛋!朝廷在西域,辛苦耕耘百年有余,已经实控西州、伊州、庭州,再加一个刚刚新建的犁州。
  如果能强化安西四镇的控制,并新建河中都护府,那自然是可以稳步推进。方国忠之策,也算是老成持重,苦心造诣了。
  然而开疆拓土这种事情,那是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啊!步步为营,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是十年还是二十年?
  十年后的西域,还会是如今的西域么?
  大食人难道就不会积攒力量,卷土重来么?
  大唐的西边难道就不可能出现更厉害的敌人么?
  吐蕃难道不会从动荡中恢复过来么?
  趁着如今吐蕃虚弱,不会出来搅局,一鼓作气打到波斯,打到大秦(罗马)。
  难道不是我辈应该奋斗的目标么?我大唐奋六世之余烈,不正当其时么?
  百年之后,千年之后,青史会如何评价我等?
  巴拉巴拉,一顿情绪输出。
  看完这封奏折,基哥心中可谓是百感交集。
  一方面,房琯确实是有些异想天开,完全走到了刘晏的对立面,完全不考虑大唐的财政能力,让基哥感觉他的计划不太靠谱。
  另外一方面,房琯有句话可说对了:时间真的不多了!时不我待啊!
  不是大唐的时间不够用,而是基哥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现在是过一天少一天了!
  刘晏的计划看上去好像是对国家有利,但这对于基哥而言却是大大的不利!
  毕竟,人死了可就什么也没了!何必顾忌那么多呢?花钱死人这样的事情,他又不是很在意!
  还是再看看李适之怎么说吧,李适之才是右相。
  基哥拿出李适之的奏折,看了一遍之后,顿时对他有些失望。
  李适之基本上就是在方重勇的方案上加了点东西,比如说在碎叶镇建立“热州”,朝廷直辖,归北庭都护府管理。
  因为碎叶镇内最出名的就是热海嘛,叫热州亦无不可,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然后大唐将会以石国都城柘枝城为核心,建立河中都护府。北到怛罗斯城,西到安息阿滥谧城,南到护文城(喀布尔),东边则包含了大勃律小勃律!
  目前不能实控的地方,文攻武吓双管齐下,就是今后西域经略大使的主要任务了!
  李适之的意思很明白,像房琯那种打到波斯甚至大秦的说法,就是儿戏,自嗨一下可以,真正落实就不行了。
  反倒是依次攻略周边其他地区,将羁縻州变成实控州,风险比较小。
  一句话总结,就是比基哥现在养的那些乌龟都四平八稳,更像是将唐高宗时期“地图开疆”的模式落到实控上。构想确实很宏大,却又毫无新意!
  李适之奏折里提到的地方,都是唐军曾经涉足过的地方,无甚稀奇。
  “拾人牙慧而已。”
  基哥将李适之的奏折放下,一脸不屑的说道。
  现在的情况,就好像是三个美女站在他面前,让他这个帝王选择一样。
  第一个脸长得好,第二个胸和腰很赞,第三个有一双美腿。
  究竟选哪个好呢?
  基哥的选择是:我全都不要!
  “力士,三位重臣的奏折你也看了,你以为如何?”
  基哥放下李适之的奏折,很是随意的询问身边高力士道。
  “圣人,此等大事,奴岂能说上话?边疆的事情,奴也不懂啊。”
  高力士作出一副谦逊谨慎的模样。
  高力士早就把基哥的心思吃透了,涉及到重大国政的时候,他这个贴身宦官,是不方便开口提出建议的。
  犯忌讳!
  果然,基哥不置可否的点点头,然后叹了口气说道:
  “调方国忠和他的银枪孝节军回长安整编,其他兵马留在石国待命,让王忠嗣带着陇右镇一部,前往西域接替他。
  至于开疆拓土的什么的,王忠嗣自己看着办吧,让他担任新的西域经略大使,兼河中都护府的副都护。
  河中都护府正都护,让左相房琯遥领。
  王忠嗣麾下的那个李光弼,不是颇有战功么?让他担任河西节度使,原赤水军军使郭子仪为河西节度副使,兼任节度留后。
  让方国忠回长安,兼任神策军副军使。把他身上的担子都卸下来,专心替朕看着长安。
  至于河西及西域各军的功勋,让方国忠把赏赐报上来,都批了。银枪孝节军和方国忠本人的赏赐,回长安再发。
  就这么办吧,直接下圣旨,不必跟李适之他们说了。”
  基哥有些疲惫的摆了摆手。
  虽然开疆拓土很重要,但基哥觉得他这位天子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边疆多了一块领土,基哥自己又不能去,只能看地图心里想想,带来的成就感着实有限!
  而把方重勇和他麾下骁勇善战的银枪孝节军调回长安来,对于基哥掌控朝局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现在这个年轻人和他麾下那支年轻的铁军,已经被锻炼出来了。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跟长安的权贵,并无多少瓜葛。
  他们比神策军要可靠太多了!
  有这一点打底,其他的因素都要排在后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