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440节

  之前酝酿了许久的,那一系列诱惑男人的“杀招”,似乎都没有用出来的机会。
  方重勇轻轻摇了一下左手,这对双胞胎姐妹花便乖巧的退出了营帐。火把照耀下,刚才脸上还带着笑意的安重璋,现在面色肃然看着方重勇不说话,等待对方开口。
  “凉州安氏,在河西盘踞一百多年,自高祖起,便以凉州投大唐,换得满堂富贵。
  可自开元来,却无一任河西节度使出自凉州安氏,甚至担任赤水军军使的人,都很少。
  安副军使,你对此有什么想法呢?”
  方重勇低下头,揉捏着自己的双手,漫不经心的询问道。
  安重璋没吭声,不知道是不好说,还是不能说,反正这个问题很忌讳。
  开口就容易落人口实,少说少错,不说不错!
  看到对方似乎听进去话了,方重勇又继续说道:
  “赤水军原本是安氏私军,一直都是安氏的人马在掌控。不过自天宝十节度确立后,朝廷对于安氏掌控赤水军,那是防着又防着,不断外迁其他镇的兵马,加入赤水军。
  而且河西节度使麾下的瓜州墨离军、沙州豆卢军,完全没有安氏的关系网,朝廷如此安排,似有制衡之意。
  别人想没想过原因,本节帅不知道。
  但是安副军使就没想过,为什么朝廷宁可让河东边军将领出身的郭子仪,来凉州担任赤水军军使,却不让你这个原本的副军使转正呢?”
  方重勇又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朝廷对于安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看法?
  安重璋依旧是若有所思的模样,只是手指微微颤抖暴露了他紧张的内心。
  方重勇看到对方还沉得住气,继续加了一把火说道:
  “凉州武威城,乃是我大唐除了长安与洛阳外,人口第三多的城池。
  其中南来北往的流动人口不少,户籍在大唐虽然不能排第三,但排到前五毫无问题。安氏堪称是凉州的无冕之王,手握重兵,在武威称得上是一呼百应了。
  如果河西节度使又与安氏亲善,乃至言听计从。朝廷中枢,特别是圣人在知道这些事情以后,又会如何做想呢?”
  听到这话,安重璋终于面色大变。
  “更何况,安氏在朝中还有人!
  虽然不是走的右相的路子,但……应该也有强援,对吧?是不是左相李适之?
  一旦凉州安氏有人出任节度使,乃至西域经略大使,那时候会是何等光景,本节帅都不敢想啊。”
  方重勇一边说,一边自顾自的给安重璋倒了一杯酒,又给自己满上一杯。
  安重璋下意识的咬着嘴唇,面色数变,再也保持不住刚来时的风轻云淡。
  他的内心极为挣扎,犹豫着要不要把家里安排的条件和盘托出。想了半天,还是决定什么都不说的好,以免激怒方重勇。
  “你们凉州安氏,虽然没有造反的心思,但已经有了造反的能力。
  圣人对此,可是食不甘味,睡不安寝啊!
  要是不信的话,你们可以买通高力士,旁敲侧击问一下嘛。
  一定可以判断出我这番话到底是真是假。”
  方重勇端起酒杯,等待着安重璋作出反应。
  果然,瞬息之后,安重璋面色沉重端起酒杯,跟方重勇碰了一下,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一句话多余的话都没说。
  方重勇不再开口,就这样目光直视安重璋,等待着对方的回答。
  “末将回去后,便会劝说家里某些人不要做蠢事。方节帅的好意,末将已经明白了。”
  安重璋满嘴苦涩说道。
  他是来谈条件的,然而方重勇一番话,却让他打消了念头。
  凉州安氏无法与方重勇谈条件,不是因为太弱,反而是因为实力太过雄厚,已经雄厚到圣人将来要无理由拉偏架的地步!
  这时候激流勇退,不但不窝囊,反而是唯一的自保之策。
  除非安氏真的造反!
  方重勇看穿了时局,将他们拿捏得死死的。任何反制安西远征军的措施,将来都会放大十倍,最终反弹到安氏自己身上!
  从这个角度看,方重勇那一封“举报信”,就显得相当意味深长了。
  “天色将晚,安副军使要急着赶回去么?”
  方重勇摸着短须问道,脸上看起来很放松。
  “军务在身,岂敢远离驻地逗留,末将告辞。”
  安重璋叉手行礼,一板一眼不敢有丝毫放松。
  他刚刚走到帅帐门口,身后方重勇的声音:“那一对双胞胎,让她们洗白了,留着干净的身子,在凉州等着本节帅得胜归来后再恩宠。没有功业在身,搞什么女人啊!”
  安重璋身形一顿,随即转过身,面色恭敬道:“谨遵节帅教诲,末将告退。”
  今天剧情比较重要
  我酝酿一下,可能是八千字大章节,晚点更新。
  第317章 开天“盛世”
  “微臣杨齐宣请奏圣人,将宣武军节度使方有德,右相李林甫,前宰相张九龄,前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四人画像加入凌烟阁!
  请圣人恩准!”
  大明宫紫宸殿内,谏议大夫杨齐宣出列,大声请奏道。他将官帽放在地上,伏跪于地不肯起来。
  大有基哥万一不批准,他就在这里跪到天荒地老的架势!
  满朝文武没有任何人上前附和,也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因为这只是在走一个过场,所有的事情,都是提前安排好了的,甚至连这四个人的画像都已经挂到凌烟阁里面去了。
  此时就连李林甫的政敌,左相李适之,也一脸淡然站在朝堂上不说话。
  这是一件“好事”,平心而论,这件事对所有人都是有好处的,这意味着“贞观之后臣子不得入凌烟阁”的潜规则被打破,将来只要可以立功,就可以把自己的画像送进凌烟阁,流芳百世了!
  这一批没有他,那么下一批会不会轮到他呢?
  李适之心中也有点小念想,所以他不会站出来砸基哥的场子,更不可能打李林甫、方有德这些人的脸。
  连他都不站出来,就更不会有人站出来了。
  基哥坐在龙椅上面带微笑不说话。
  对于这件事,他前期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包括但不限于从别处弄来一个“玉碑祥瑞”,来证明大唐是“天华地宝之国”,开天盛世足以跟太宗的贞观之治比肩。
  就连新加的这四个人,都是基哥深思熟虑,并不是乱选的。
  前宰相张九龄,乃是“文章派”的代表人物,并且他师承张说,在这一派里面颇有人脉。
  前陇右节度使郭知运,乃是收复陇右,逆转大唐与吐蕃之间战略态势的关键人物,也是西北“边镇派”定鼎之人。
  没有郭知运,就没有如今陇右对吐蕃占优的局面,以及各种边镇军事部署。
  这两个人,算是开元时期大唐中枢的杰出人物。
  那么为什么不选姚崇、张说这样的大佬呢?
  因为这些人,其前半生的经历都是来自“前朝”,带着深刻的武周印迹。让他们进来,会让后人认为基哥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这次基哥想办的事情,是彰显自己的功绩,而不是为了给他祖母武则天歌功颂德。
  所以他自然不可能把姚崇和张说这样的人加进来。
  而方有德是龙潜时的旧臣,又有泼天军功;李林甫是李唐宗室,又稳稳当当的做了这么多年右相。
  如果说前两个“死人”加进去是为了“承前”,那么这两个还活着的人,画像进入凌烟阁,则为了“启后”,是为了向世人表明:天子求贤若渴又念旧情,不仅高官厚禄,而且还能名垂青史,你们还不快快效忠于朕?
  如此机关算尽的一场朝会,哪个不开眼的会站出来反对?
  这四个人,几乎囊括了大唐中枢所有的势力派系,可谓是基哥兼顾各方搞出来的一个最大公约数了。
  “既然诸位爱卿都无异议,那……”
  坐在龙椅上的基哥还没说完,就看到有个年轻的官员站出来,对着基哥大喊道:“圣人!微臣以为,张九龄于国无大功,不配与其他凌烟阁功臣同列,请圣人收回成命!”
  说完,他直接把官帽放在地上,伏跪于地,跟杨齐宣保持着同样一个姿势!
  尼玛,还真有愣子啊!
  紫宸殿内满朝文武皆大惊失色,站在最前列的李林甫最为着急……因为此人就是自己好不容易安插在御史台里面的一枚棋子,善于写诗,名声在外的马仔!
  他怎么能不打招呼就跑出来?
  “朕记得你,你是杜甫对吧。
  你那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朕很喜欢。”
  基哥微笑说道,笑容很是温和淡然。
  他其实也觉得把张九龄加进去很膈应人,因为当年张九龄就屡屡给他难堪。
  但是不加张九龄进去是不行的。
  基哥是皇帝,不是流氓头子!做天子,就得有属于天子的政治框架!有政治框架,就会产生对应的政治规则,不能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因为天子既需要有人帮他捞钱,也需要有人给他歌功颂德!既然是这样,那么张九龄作为文人入相的“样板工程”,就不得不立起来,立得直挺不能倒!
  至于为什么杜甫会跑出来闹腾,那当然是为了提拔他一路绿灯上位的“恩相”李林甫了!
  若是没有李林甫破格提拔,他压根就不可能在断腿后的下一年就中进士!更别说是李林甫暗中帮忙,才让他当了进士没多久,还不到选官日期,就当了校书郎,然后又是一年升一级最后做到侍御史。
  没有李林甫一路带杜甫高升,他哪里有机会能出现在紫宸殿呢?不帮李林甫说话,难道他还要为已经死去的张九龄说话么?
  杜甫办事的才能很一般,做人的情商也不高,不过李林甫为什么要重视他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跟基哥提拔张九龄一样。对于李林甫来说,杜甫就是“低配张九龄”。这种“清流人物”,作为打手进入御史台,正当其时。
  甚至可以说人尽其用!
  可是在此之前,李林甫也没交代让杜甫出来搞事情啊!他这么一闹,乐子可就大了,这是不假思索的打脸天子啊!
  “圣人,杜甫殿前失仪,微臣建议将其赶出紫宸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