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114节
每一座山都不高,但整体呈现向上的坡度。这里的地形,可谓是开阔又复杂。矗立于平坦凸台上的吐蕃新城,就在不远处的某个山丘上。远远看去,那低矮的城墙,就好像只有指甲盖那么厚。
城是小城,只是地势太高,不好出手。
王忠嗣眯着眼睛,眺望着附近山丘凸台上的吐蕃新城,心里盘算着是骑马冲上去呢,还是让士卒们爬山爬上去。
草原跟官道的地形,那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看起来地都是“平的”,但实际行军却又完全不一样。
马儿在草原上可以如履平地,而人在草原上奔跑,则很容易摔倒,能感觉出到处都是坑洼不平。
吐蕃新城这里地势开阔,扼守了这条宽阔而蜿蜒的交通“要道”,因此藏兵是藏不住的,吐蕃守军不是瞎子,肯定会有一场硬仗。
区别只在于唐军应该何时出手!
“王军使,可用疑兵之计。夜晚派百人持锣鼓,在新城跟前鼓噪,待敌军出城,我们立刻退走,吐蕃人不明敌情,定然不敢追击。
连续三日皆如此,让吐蕃人不得安睡。
后面他们若是敢于追击,我们的伏兵正好将其一网打尽。
若是他们不追击,三日后我们白天攻城,吐蕃人已经习惯于夜晚应对我们的骚扰,白天必定精神不振,可一战而破!”
王忠嗣身边的崔乾佑小声建议道。这次出征,得康太和强烈推荐,于是崔乾佑也跟在队伍里面作为十将,分管五百人的队伍。
崔乾佑将其当做晋升的唯一通道!
听完对方的建议,王忠嗣沉吟不语,没有表示反对,就已经表明了自身态度。
崔乾佑心中暗喜,随即继续建议道:“王军使,我们白天可在山中放牧一半的马匹,次日交换。
让吐蕃守军有骄惰之心,看不起我们。若是能引他们出城抢马,则麻烦事都省了。”
“好,夜袭的事情,你亲自来办。其他的事情,我会安排下去的。”
王忠嗣微微点头说道,已经采纳了崔乾佑的建议。
“得令,末将一定办好!”
崔乾佑激动拱手行礼说道。
自从河北被方有德无故革除军籍后,崔乾佑还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没想到事情居然还有转机!
建功立业,就在眼前了!
……
“这个是什么?”
方重勇指着一株光秃秃的灌木问阿娜耶道。
“这个不就是枸杞么?你这人不是什么都懂,还来问我吗?”
阿娜耶没好气的说道,方重勇的好脾气,也让她说话也没什么顾忌了。
“诶,刚才只是开个玩笑嘛,我当然知道那个是枸杞。”
方重勇尴尬一笑,摆了摆手,指了指不远处一株完全不认识的植物道:“那这个呢?”
“这个是茴香,可以做菜,也可以入药,但是做不了什么大药方。”
阿娜耶也收起小脾气,很是专业的开始讲解。
对于一个整日在医馆里面打杂的孩子而言,行医问药就是她生活的全部,起码是绝大部分。
“茴香啊。”
方重勇沉吟不语。
这玩意有用,但是卖不了大钱。跟枸杞一个性质。
“走吧,别处看看。”
方重勇转身要走,忽然被阿娜耶拉住了袖子。
“这里的药,乃至整个河西的药,都卖不出价格来的。我几岁开始就抓药,什么药材什么价,我最清楚不过了,不要白费功夫了。”
阿娜耶哀求方重勇,继续说道:“你的腿才好一点,怎么就不多休息会,要做这样不可能有结果的事情呢?”
“药和药方,那是两种东西。将来你要是去长安学医术,这就是第一课。只有能开出药方的医官,才会受人尊敬。如果只是开药拿药,那便只能在这一行的底层摸爬滚打。
马上我就会让你知道,什么叫做一方值千金。
免费教你的,不收钱。”
方重勇对着阿娜耶摆了摆手,自顾自的往前走。
阿娜耶看着他的背影,忽然感觉这位半大孩子,令人捉摸不透,实在是高深莫测到了极致。
这本书写得要抑郁了
呃,不要误会,这本书在没有推广,没有流量资源,没有后台老板,没有金主,没有py交易的情况下,有现在的成绩我已经很欣慰了。
让人抑郁的不是成绩,而是书里面写的东西。
很多人应该都看出来了,我其实是故意没有挑那些真正的社会底层来写。
因为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可能很做作,作者本人小时候是没有耕过田的,长大后更没有耕过,所以我写不出来底层农民的那种绝望呐喊。也不想随便抄一段资治通鉴里面的翻译过来当剧情。
并不是说写得越惨,就越能表现时代的风貌。揪一个农夫,引用他的话,对着主角或者什么人咆哮,确实比较震撼读者。
但那是假的,或者说,一大半是假的。真正的农夫,很可能都是词句都表达不太明白的人。我小时候见过贵州的老乡亲,很多人狠话不多,一言不合就动刀子,并没有多少人很愤怒喜欢对人咆哮。
底层劳动人民,有其表达愤怒的特别方式。我猜,他们并不喜欢多话,更难说得头头是道让读者能看得懂。
所以我认为盛世里面的乱象,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样的表达,会让读者认为,盛唐社会的问题不过是几个贪官污吏瞎搞,把这些人撸掉,就会天下太平了。
如果我这样写了,那么将来版权卖了以后,我会明确在读者群里说,我写了一本辣鸡出来了,这书完全没有阅读的价值(毕竟我要吃饭,版权在我自己手里的时候,不能拆自己的台)。
盛唐的抑郁,并不在于饿殍遍地,而是在于社会已经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活力。
普通人向上的通道,已经被彻底堵死了,各自有各自的运行通道,各种潜规则,把一切安排得明明白白。
更可怕的是,历史书上的名人啊,好人啊,这些人,很多都是潜规则的坚定拥护者和资深舔狗。
他们的形象,某种程度上说,是丑恶的,当然,这是历史的局限性。
盛唐很好,但很多人,在安史之乱后,其实并不想回到当初那个盛唐。这些人,也并不只有河北人。
哪怕他们后来过得并不好。
比如说一些底层的读书人,藩镇节帅给了他们出人头地的机会,而且俸禄起码是朝廷同样官职的三倍以上。他们的心态就很矛盾。
一方面希望藩镇消失,另外一方面,也很明白,如果藩镇消失了,他们多半也会重新从人上人变成一条狗。
第一卷,第二卷的相关剧情,并没有发生什么“大力出奇迹”,也没有写什么“底层翻身”。
因为这个时代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所谓的“奇迹”,所以无论老方也好,小方也罢,他们都不是什么普通阶层,说明白点,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权贵。
区别在于老方想的是维护这个盛唐的摊子到千秋万代。
而小方觉得大唐烈火烹油,离死不远了。
书中我并未刻意去丑化盛唐的风物和人物,哪怕基哥,历史上也差不多就这样。
所以真正让人抑郁的,也正是这个。
书里面没有出现那种“纯粹该死”的人,所有人也都在努力干正经事,没有因为为了争权夺利而整天啥也不做。
大唐右相李林甫也是在干正事的,他每天只花了很少的时间在算计人,其他时间都是在办公!
但饶是如此,社会的下行与固化,几乎是肉眼可见,出现在文中的字里行间里。不知道你们看得有没有感觉窒息,反正我写起来就有股令人窒息的感觉。
书里面绝大部分的事件,包括河西边军抢劫,都是有历史原型的。换句话说,这些事件的内部逻辑合理性,远远超过普通读者的估算。说得天花乱坠,也抵不过一句“曾经发生过”。
这是小方前期作为“观察者”,所观察到的盛唐气象。有盛唐,也有气象,更有绝望。
有好的,也有坏的,我力求还原真实而已。
在这样一个阶级固化严重,几乎毫无喘息之机的社会里,观察者能做的事情,也是很有限的。
在盛唐这个充满活力,又让人绝望的社会。每个人都在奋力的向上游游动,避免掉到下游的瀑布中去。
但最终他们会发现,瀑布下面的深潭,才是第二轮人生的开局!
我每天都要写这种表面上慷慨高歌,实则祸根深藏的剧情,搞得整个人都要精神分裂了。
最近更新慢,除了有家事要处理外,每天的具体的细节剧情挑选,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时间。
我要让你们知道盛唐很强大,说打谁就打谁,想修什么运河就能修什么运河;我也要让你们知道这个盛世已经无可救药,没有安禄山,也有李禄山,矛盾总有爆发的一天。
这其中的尺度,还有背后的情感表达,时常让我犹豫再三才动笔。
这本书看样子是写不快了,只能说多点时间写。不水那些无聊的剧情来骗钱吧。
第84章 方衙内的低级趣味
山谷之中,一队唐军鬼鬼祟祟的上了山丘。而位于山丘之上,吐蕃人控制的这座“新城”,依旧是灯火通明。
草原上没有木料,草料亦是有限,所以篝火的燃料,多半都是晒干的动物粪便,那玩意燃烧的味道,闻起来不太美好。
不过吐蕃人也习惯了。
他们甚至还把这些粪便,因季节不同而分为“秋粪”和“冬粪”,储存起来使用,不同粪便使用场合也不太一样。
此时此刻,月明星稀。
吐蕃新城外鼓声大作!
崔乾佑领着一百唐军,将锣鼓都拴在马匹上,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对着吐蕃新城内的吐蕃军大骂挑衅!
城头上的吐蕃人用乌朵抛石还击,但因为崔乾佑他们在暗处,并未点燃火把,而吐蕃人在明处,身形清晰可辨。因此这些石头绝大多数都没有打中。
崔乾佑命士卒们敲锣打鼓一阵子,便换一个地方。吐蕃人不敢出城,不知道城外虚实,又害怕唐军大举攻城猝不及防,只能将城内士卒都叫起来守城。
见吐蕃人不上当,崔乾佑偃旗息鼓,悄然退却数百丈。眼见城头的火把变少了,唐军再次上前鼓噪,敲打一阵子后再次退却。以此往复一直闹到半夜三更,这才扬长而去,队伍里连受伤的人都没有。
第二天,得郭子仪建言,王忠嗣亲自领兵列阵于新城之外,目测城墙高度,观察守军规模。
果然不出所料,这座城池如果不考虑地理位置,攻取十分简便,本身的防御甚至不值一提!
吐蕃新城的地理位置非常险要,周边环境恶劣。不过守军规模不大,也就千人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