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62节

  真的好苦恼啊。”
  方有德脸上露出冷笑,他决定先不动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等以后找到机会再说。
  “等我成为幽州与平卢二镇节度使以后,你们一个也跑不了。”
  说罢,他用朱笔在“杀人名单”上钩了几个名字。
  “先宰两个祭旗,立立军威吧。
  等把你们都宰了,本节帅倒是想看看,谁还能发动安史之乱,毁我盛唐江山。”
  方有德并不知道安史之乱因为什么而发生,但是他很清楚,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就把产生问题的人解决,效果也是一样的。
  ……
  这天上午,方重勇刚刚起床,准备去西市考察一下长安的物价,然后他惊讶的发现,自家的家门被堵住了,门外一眼望不到头的牛车,上面堆满了各种包裹好的木箱纸盒。
  “来鹊,去问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方重勇在方来鹊耳边小声说道。
  不一会,方来鹊去了又回,得意洋洋的跟方重勇炫耀道:“阿郎现在是幽州节度使了,那些人都是来送礼的。”
  “你说啥?”
  方重勇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
  第47章 盛唐小学生
  “闭门谢客,把这些人都轰走!”
  方重勇黑着脸对阿段和方来鹊说道。
  方来鹊还想说什么,却见阿段已经上前驱赶那些前来拜访的人群。好多牛车卡在坊内的道路中间无法掉头,像极了方重勇前世小路上堵车时的混乱不堪。
  “呵呵,一副蠢蠢欲动的模样!”
  方重勇冷哼一声,看到这趋炎附势的一幕,心中腻歪透顶。同时,他也感觉很是疑惑。
  自己那个渣爹当幽州节度使了?安禄山呢?
  方重勇总觉得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又不太说得出来。
  当了大官后,求办事的人就会一波接一波,门庭若市。方有德骤然上位,成了幽州节度使,声名鹊起,自然不缺拉拢讨好的人。
  现在这波不过是拙劣的试探罢了。
  这种礼,是不能收的。大家又不是很熟,你送礼过来,那要不要“礼尚往来”?
  随便接受陌生人的馈赠,无论什么时代都是取死之道!
  回到院子里,方重勇看到许远与张巡二人正在桃树下读书。最近秋闱的进士榜也出来了,果然如李隆基所言,许远、张巡、李揆三人全部落榜,半点意外都没有发生。
  “小郎君,圣人近期解散了万骑,要成立一支新的禁军,名为龙武军,现在正在公开招募勇士。我们二人想进龙武军中任职,不知道……恩公有没有门路?
  若是难办,我二人北上幽州投靠恩公亦是条不错的出路,总比在这里蹉跎光阴来得更好。”
  张巡放下书,一脸恳切看着方重勇问道。
  这次科举落榜,让他与许远受到了很大打击。
  这是最顶级的权贵直接将他们扫落,那股令人绝望的力量,几乎磨灭了二人的信念。
  什么科举啊,什么公正啊,都是假的,只有权力的无情与霸道是真的!
  “龙武军没什么意思,就算你们能混进去当官,将来遭遇到的事情,恐怕不会跟科举考试中发生的有什么两样。
  倒是你们北上幽州是一条出路。我父亲应该会照拂你们的,在节度使幕府为官,也不失为一条捷径吧。”
  方重勇忍不住叹息说道。
  很多事情是明摆着的,张巡与许远二人,科举中被皇帝扫下去一次,那明年再考,肯定也会受到考官的另类“优待”。
  这两人以前被皇帝针对过一次,现在要是将其录取的话,那算不算打李隆基的脸?
  这种事情哪个考官都不会说得太明白,反正就当二人不存在,录取的时候不看他们的卷子就完事了。科举选士本身就是个非常主观的行为。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张巡与许远二人都是聪明人,他们大概也想明白了,科举之路已经断绝。
  不过既然方有德已经当了幽州节度使,又与他们有旧,此时不去投靠为自己谋一条路,难道要等将来方有德被贬官后再说么?
  答案是明摆着的。
  “我们二人,今日便离开长安前往幽州了,感谢小郎君这段时间的收留照顾。”
  张巡与许远二人站起身,对着方重勇深深一拜。一直住在方有德家,他们也觉得很难为情,连一刻都不想多呆了。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二位也多保重,我这便送你们出城吧。”
  这两个老实人,到了渣爹手下,应该会有比较好的出路吧。
  方重勇心中暗想。
  等送二人出城再返回,已经快要到宵禁时间了。方重勇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就看到穿着淡黄宫服的高力士,正一丝不苟昂首站立于大堂中,身边是小心翼翼伺候的方大福。
  “罪过罪过,岂敢让长者等候啊。”
  一看到高力士,方重勇便双手合十行礼。高力士从兴庆宫到这里虽然只需要五分钟不到,但是现在对方在这里等候,则意味着事情并不简单。
  二人来到书房落座后,高力士将一卷黄色的帛书交到方重勇手中。
  “得你父恩荫,朝廷授予你宣义郎之职,还不谢恩?”
  “谢圣人恩典。这个宣义郎……是做什么的呢?”
  方重勇疑惑问道。
  他这个超级外行的问题,直接把高力士问懵了。
  宣义郎是七品下的散官,如果真要问这个官是做什么的,那只能说……什么也不能做!
  你一个半大孩子又能做什么?
  散官是虚衔啊,以示朝廷恩宠,能做什么不是显而易见的么?
  “九岁就被授予官职,除了皇子外,大概也没几个人,你怎么还问这官职有什么用?”
  高力士没好气的呵斥道。
  “哦哦。”
  方重勇应和一声,露出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
  虚衔散官,狗都不稀罕!
  方重勇内心鄙夷李隆基小气到了极点。
  “今日还有一件事。”
  高力士忽然收起脸上的笑容,正色说道。
  “长者请讲。”
  方重勇亦是收起心中的碎碎念,叉手行礼说道。
  “是这样的,圣人担忧你父亲常年在幽州,无法教导你进学。因此特许你进入弘文馆学习!
  弘文馆只有三十个名额,早已排满。因此,圣人命其中一人强制退学,空出名额让你进入其中读书。”
  嗯?
  听到这话方重勇一愣,感觉这个操作有点不同寻常啊!
  “弘文馆只招三十个学生?”
  方重勇忍不住询问道,被这种顶级精英教育给震撼了。
  要知道,唐代科举录取进士,很多时候一年也超过三十人,平均一年二十七人!
  这弘文馆一年只招三十人,真不是牛逼二字可以概括的。
  “不是弘文馆一年招三十人,而是弘文馆只有学生三十人!”
  高力士忍不住纠正方重勇的奇葩认知。
  “只有三十人?那不是只有几个教书的先生?这岂不跟私塾差不多了?”
  方重勇难以置信的反问道,有些大世家办的私塾,都不止三十个学生呢。国子监更不必说,那可是同时有两千以上学生进行的庞大规模。
  弘文馆的学生这么少,朝廷这个玩法,让人有点不明所以啊。
  “这便是你不懂了,弘文馆有大学士、学士、直学士共百余人!圣人这么关照你家,你竟然还在这里质疑,简直愚不可及!”
  高力士被方重勇气得想骂娘。
  弘文馆为什么老师这么多呢?因为教授学生只是它的附带功能,弘文馆的主业,是“为国储才”!
  唐武德四年,李渊下令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
  其中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
  并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三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
  总而言之,这是个很牛逼的地方,老师是学生的几倍还多。虽然参政议政的功能被不断弱化,但藏书的功能却被强化了。
  高力士向方重勇解释了一下弘文馆的规矩。
  “九岁也能入学么?”
  方重勇忍不住询问道,他怕跟上次去国子监上学一样。
  “因为有很多急于出仕的子弟,所以弘文馆对入学年龄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高力士笑道。
  这其实很好理解,高官子弟很多都不参加科举的,从弘文馆出来以后就可以待选当官了,就算参加科举,也是专门开一科,简化难度,大开后门!
  没本事的人从这里出来也可以随便做官。
  因此孩童提前入学,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