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兵部尚书兼碛西镇守使离开长安去地方州县——这是要动大刀兵的预兆,会让许多人睡不着觉的。
李重俊见他一如既往的平静神情,忍不住笑道:
“知道,朕在这宫里养病,实在是闷得慌,就指着你进宫的时候说些别的话。结果你进宫来三句不离公务,四句不离国家大事。洛卿啊,谨慎也不是这么个谨慎法。”
他仰靠在床头上:“朕有分寸,你放心吧。许多事情朕不要你出头,你也不必把自己陷进去。骨力裴罗这次立了功,等蝗灾一过,让他回来到宫中当值,朕给他一个中郎将做。”
洛北躬身道礼:“微臣遵命。”
“哎,这就要走啦?”李重俊挥了挥手,“没别的话说?”
他开了口,洛北重新站直身体,神情一如既往的淡泊平静:“陛下只要善加调养,活过今年冬天不成问题。”
“不说说张九龄的奏疏和账本?”李重俊好整以暇地打量他,“不说倪若水这每年贪下的许多白花花的银两,都送到了相王的府邸?”
洛北轻轻摇了摇头:“陛下已悉将此事交予姚相公处置,微臣不便开口。”
“好,你去吧——”李重俊挥了挥手,突然又想起什么似的:“张韩公去后,他的摊子,你打算要谁来接?”
皇帝口中的“张韩公”便是戍守灵武的张仁愿。他自中宗时被排挤出长安,就一直担任灵武道大总管,到如今已有八年时光。张仁愿在灵武纵横捭阖,修筑数道防线,逼得突厥人的势力步步回退。
洛北轻轻一叹,当年张仁愿与他提起北伐突厥的雄心的模样还在眼前,如今大业不成,这位老将军就已经不在了:
“微臣已经提名了并州长史张嘉贞和桂林都督王晙,张嘉贞治政有方,百姓爱戴,四夷宾服。王晙修城屯田,治军育民皆有成就,此二人都可以镇守灵武。”
“张嘉贞?王晙?”李重俊有点不满地用手指敲了敲床榻:“你这是在糊弄朕。古人还说举贤不避亲,你麾下那些人,就没人能镇守朔方?”
洛北摇了摇头:“微臣这些年多在碛西作战,麾下将领最多也只了解碛西各部的情况,朔方地处冲要,又有赤水雄军,理应派一个谙熟此地的人去。”
“这是胡扯,你在鸣沙当县令的时候,哥舒亶就是赤水军的军官。”李重俊瞪了他一眼:“朕看,是因为你麾下的将领都和突厥左贤王并肩作战过。他们曾经共击大食和吐蕃,现在又要战场相见,不太好看吧?”
洛北被这突然发难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皇帝半月前才下旨给了阙特勤许多赏赐,还要给他一个国公称号,只是被朝中大臣们以国公不轻易授予蕃国臣子阻拦,才讪讪作罢。
如今皇帝旧事重提又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敲打他?
他躬身道:“微臣惶恐。”
“惶恐什么,朕又不打算让你带兵去打突厥牙帐。”李重俊咳了一声,又有些不耐烦地拍了拍床沿:“不要跪,坐下来,朕和你只当是朋友交谈。”
洛北只得还像问诊那样坐到他床榻边:“微臣与阙特勤素有旧谊是不假,可战场交战时也从未留过手,若陛下真要微臣带兵踏平突厥牙帐——”
李重俊抬手止住了他要说下去的话:“不是要你打仗,这些日子你在政事堂里也看到了,国库没有那么多的钱。一场青海之战已叫户部哭爹喊娘,再北伐......朕还不是杨广、桀纣!说这些只不过想告诉你,朕给你想了个人选,你看可不可行。”
他这一番乱石铺路,到底让洛北好奇起来:“陛下想让谁去朔方?”
“李贞。”李重俊看着他笑:“肃州刺史,李贞。”
李贞,李慎交?!洛北一怔,那双金棕色的眼眸中难得充满了疑惑。李贞虽然不是他的下属,但他们在凉州、鸣沙、灵州共患难过,几可称得上是生死之交。皇帝为什么会提这样一个人来掌握灵武军?
“能看到一贯云淡风轻的洛卿这副惊讶表情,算是朕最近最快慰的事情了。”李重俊哈哈大笑,但他笑得太猖狂,吸了太多冷风,末了又忍不住呛咳起来。
洛北端过一旁宫女手中的药碗,给皇帝喂了两勺温热的汤药,才把这咳嗽压下去:“陛下还需要静养,微臣......”
“朕已经下了密令,赐死相王和谯王。”李重俊闭上眼,轻轻地说了一句话。
药碗在洛北手中轻轻一晃,褐色药汁在青瓷碗沿撞出一点点细碎的涟漪。他下意识地抬头要看皇帝的神情,却发现李重俊用手背遮住了眼睛。
“陛下,相王与谯王密谋宫变,是自绝于天下。如今一死,也算是咎由自取。”洛北安慰道。
李重俊苦笑了一声:“我知道,他们俩如果不死,死的人就会是我和家人。但我有时候做梦,还梦到小的时候我们在房州,重福大哥——谯王带着我们一道去抓鱼。”
他说到此处,再度咳嗽起来,咳得撕心裂肺。
洛北犹疑片刻,略略调整坐姿,伸手去替皇帝拍他的脊背。
“朕本来没想赶尽杀绝。”李重俊在他的安抚下平静下来,“但倪若水的事情给朕提了个醒,相王在朝多年,与朝中许多大臣过从甚密,朕在的时候,尚且可以压住他不作乱。朕一死,主少国疑,那些人会怎么样?”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陛下苦心如此,微臣是明白的,想必满朝大臣,也未有不明者。”洛北抽回手,静静地望着皇帝:“微臣有一事想请问陛下。”
李重俊撑着身体重新靠回床头:“不是说了吗,你我君臣不过是朋友相谈,你还这样谨慎做什么?”
“陛下为什么如此信任微臣?”洛北问。
李重俊笑了:“也就你会问这样的问题了,洛卿啊,你想听真话,还是该说的话?”
洛北歪了歪头:“该说的话是什么?”
“因为你是出身阿史那氏的胡人藩将,即使在草原上一呼百应,只要把你留在长安,就永远不用担心你会谋反叛乱。也因为你至今还无家室、也无子嗣,即使篡位,百官也不会跟着押你这股后劲不足的赌注。”李重俊坦然道。
洛北微微勾起唇角,眼神中竟隐约有了点释然:“那陛下的真话是什么?”
“真话么......”李重俊盯着他的眼睛:“真话就是,因为洛卿总是对的。”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洛卿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明,你下到凡间来,除了拱卫大唐,安定百姓,并无他求。”
李重俊放低声音:“从前我也怨恨过你为什么不违逆先帝,为什么一味地叫我闭门读书,不要掺和朝政。后来我见多了那些人打着国家的幌子干中饱私囊的活计,打着保护我的旗号为自己博名利,才发现你的不管不问是多可贵的东西。”
洛北正要开口,忽觉掌心一热。李重俊不知何时攥住了他收回去的手,皇帝将双手都盖在他的手掌上,似乎真要把什么千钧重担压到他的肩上:
“洛卿啊,‘李贞’这个名字,朕会让张说提上来的。”
李重俊郑而重之地道:
“你们说的那些什么社稷主,什么天下王,朕都知道。朕还知道一句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该担的责任朕会自己担,该挨的骂名朕也不会跑——只有一条,朕把天下交给你们这些有才有德的人。你们要把这个天下,给朕治理好。”
翌日诏书下达,皇帝以雷霆之势罢掉了倪若水的汴州刺史职务,以汴州长史暂代,还放出话来:
“若有再阻挠驱蝗,贪墨粮漕之人,一应罢免!”
第275章
有皇帝如此鲜明的表态, 外加朝中宰相们日日催逼,大唐这架国家机器又轰隆隆地开动起来。到了这一年夏暮,蝗虫已从大唐的农田里消去了踪迹。
朝廷欣喜之余, 下令轻徭减赋, 命各地驱蝗使巡查农田,鼓励农耕。
终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秋收,大唐奇迹般地迎来了一个丰收年。史载:“是岁天下蝗不为灾,民无饥谨。”
这一年冬天, 病情稍有好转的皇帝李重俊回归朝堂,便转手安排起家事来。他立杨皇后之子李宗晖为太子,征召左骁卫大将军、金山郡王阿史那献与成纪县主之子, 碛西郡王洛北的幼弟阿史那震入宫为太子侍读。
洛北一门显贵,时人皆以北朝高门斛律氏相比。
右御史中丞卢怀慎曾在私宴上与御史大夫宋璟感怀:
“昔年斛律明月何等忠勇,其子尚公主, 女为皇后, 终究难逃满门倾覆。今洛北虽功在社稷,陛下厚恩如此,恐怕不是国家之福。”
宋璟苦笑道:“我何尝不想封驳此诏书,可姚相公劝了我。”
那日, 当皇帝手敕来到政事堂时,在场的宰相正是宋璟与姚崇。宋璟正要写疏封驳此书, 姚崇却笑着劝他:
“当年斛律光府邸不过七百亲兵,尚被诬告谋反。如今洛北将军节制十万边军,若真要作乱, 何须等到今日?宋相公,斛律光之祸是因北齐幼主暗弱, 奸臣当道,陛下是圣天子,洛北又素来恭谨......宰辅引喻失义,可是要出乱子的。宋相公可要小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