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清晨时分,吏部衙门前已经挤满了前来询问的官员。衙门一开,顿时有无数官员涌入吏部,有的哭嚎捶胸,有的喋喋不休,挤得整个吏部衙门就像一锅开了的水。
  张孝嵩穿着一件簇新的绯色官袍步入正堂,所见的便是这幅景象。他冷了声音,喝了一声:“都给我停住!”
  张孝嵩久在军旅,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势。众人被他这样一喝,都住了声。
  张孝嵩刚刚被皇帝李重俊从御史拔擢为吏部侍郎,并予参知政事职衔,入阁拜相,是不折不扣的朝中新贵。和他过不去,显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张孝嵩立在众人跟前,高声斥问道:“你们都是大唐的官员,应当知道朝中议事的规矩,这样混乱,是想被御史台弹劾吗?”
  众人各个垂手低头,不敢说话。
  张孝嵩朗声道:
  “奉上谕,张某来向诸位宣读一段奏疏。这是左拾遗张九龄上奏陛下的:‘近世爵禄失之者久,其失有四太:入仕之门太多,世胄之家太优,禄利之资太厚,督责之令太薄。
  夫王者观变以制法,察时而立政。县令、刺史,陛下所与共理,尤亲于民者也。今京官出外,乃反以为斥逐,非少重其选不可。
  臣以为当轻其禄利,重其督责。恢复铨考,量阙留人,唯才德是取。以历州县者先入台阁。’”
  他宣读一毕,望向众人,声如洪钟:
  “诸位,这封奏疏已蒙圣上恩准了。自即日起,不论是科甲官、荫封官还是斜封官,均以此考评,吏部将会同御史台共同行事;才德高者升官,无才无德者罢免!”
  “张相公!”当下便有官员出列道,“敢问依附韦庶人等,可算得上无德?”
  张孝嵩盯着他:“这自然算。”
  “先皇在世以来,韦庶人临朝摄政,大唐官员出自其手者不知凡几,难道朝廷要把这个时段提拔的官员都罢黜吗?”
  他话音未落,旁边便有官员打断他:“哼,你小子是向韦庶人送了两棵珊瑚树才当上的官,在座的谁不知道啊!你不是依附韦庶人,还有谁是?”
  “你也配指点我?也不知道定昆池上的那两颗太湖石是谁进献过去的!”
  “哼,韦庶人、安乐等人弄权之时,我可从来没有给她们送过一点东西,我要弹劾你们!”
  眼看大臣们吵吵嚷嚷,又要撕打起来,张孝嵩再度重重地拍了拍桌子:“吵什么!”
  “圣上也有恩旨!平时有依附韦庶人者,也望尔等幡然悔悟,上奏弹劾他们的罪行,朝廷自会酌情恩宽!”
  他这样一喝,众人才算安静下来,在他安静且威严的目光下,灰溜溜地退了出去。
  张孝嵩目光一扫,看到吏部几个瑟瑟发抖的郎中缩在一边,他轻轻咳嗽一声:“不要在那里站着,还有好些事情要做。走吧,我们回后堂去,再把这个章程细化细化。”
  “萧至忠老于政务,郭元振久在军旅,宋璟、张孝嵩都是刚正之人,有他们在朝中理事,陛下是可以高枕无忧的。”
  黄昏时分,洛北奉命随同李重俊在大明宫中漫步。几日前的混乱已经不见踪迹,宫人们匆匆行走在宫中,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做准备。
  李重俊本有心事,见他这样说,下意识地顿住脚步:“洛卿,你真的不打算留在长安?尚书左仆射那个位置,朕是打算留给你的呀。”
  洛北只得也顿住步子,依旧跟在皇帝身后:“陛下,微臣藩族出身,忝为封疆,已是朝廷恩重,入阁执政,只怕朝野非议啊。”
  李重俊轻轻叹了口气:“那有什么关系,他们不是说英国公和卫国公可能也有胡人血统么?实在不行,朕就仿照太宗旧制赐你姓李好了!”
  “陛下,”洛北简直哭笑不得:“微臣的父亲娶了成纪县主为妻,微臣若蒙陛下赐姓,这辈分可就乱了套了。”
  “你……”李重俊佯怒道,“你就这么不喜欢长安?不喜欢留在朕的身边?”
  洛北微微抬起眼眸看他,眼前这少年天子还未有一颗被权力侵蚀的澄澈之心,他无奈地叹了口气,道:
  “陛下,微臣自少年时入突厥牙帐,为默啜僚佐,尔来已有十五年,宦海沉浮,权力倾轧,人心之间的权谋算计,微臣所见太多太多,已经精疲力尽。”
  “何况,陛下新登大宝,已下令澄清吏治,与民休息。不应再为了微臣的去留掀起政潮。大唐的天下和朝廷,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这是肺腑之言,已经无所谓真假。李重俊听完,长长地叹息一声:“那好吧,洛卿,你打算什么时候前往西域?”
  洛北道:“微臣还有几件事情要确认,其一,臣已命左卫将军郝灵荃秘密至东都护送先帝长子李重福回京。”
  李重福是李显长子,因被韦后怀疑告密李重润之事才被流放。真论起继承序列来,或许会对李重俊造成威胁。所以洛北特别派去一位深受他信任的亲兵首领。
  “是,朕打算和重福王兄谈一谈。给他个王爵,把他荣养起来吧。这个郝灵荃,倒是个有勇有谋之人,朕已经暗示过李多祚,等他荣休之后,以郝灵荃掌管他那边的禁军。”
  “微臣替郝灵荃谢主隆恩。”洛北要跪地行礼,又被李重俊双手托起,“洛卿,咱们之间还讲这个虚礼做什么?你若有心,吃过了郝灵荃的宴再走就是了。”
  “其二,相王、太平公主俱是陛下的父辈。但此二人最多追求权势富贵,并无争帝之。倒是相王的三子李隆基,以家人心腹窥伺宫禁在前,结交禁军在后,陛下……”
  李重俊大惊失色:“临淄王兄,朕已经打算给他一个亲王爵位了,这还不能让他满足?”
  “人心不足蛇吞象,陛下,宫变之时李隆基大开杀戒,为的不仅是斩草除根,也为了把那几个府中的金银财宝都分给他的那些禁军朋友。如此罔顾命令也要施恩于禁军,他的胃口不会小的。陛下应当小心才是。”
  “那……那我该怎么办?”李重俊问。
  他一时紧张,连“朕”都忘了说。
  “临淄王那里自然要安抚,微臣久闻他喜欢乐律,陛下应当多赏他些乐工歌舞。至于他手下那些禁军,应当早早离开长安。”
  洛北道:
  “陛下可以把他们派到边军去做将领。我、解琬、薛讷还有朔方的张仁愿,都是功勋卓著,年资深久,必能压得住这些人。”
  李重俊点了点头:“我知道了,此事我会责成郭元振去办。只是他素和相王亲厚,难免在当中做手脚,洛卿可要看完了名单再走。”
  洛北无奈,只得点头应下:“微臣遵命;还有最后一件事,算是微臣的请求。”
  “洛卿的请求?”李重俊好奇地望向洛北,对他来说,“永镇西域”这种把“洛北已经打下来的土地再封给洛北”的要求根本算不上要求——洛北淡泊名利,实在让他这位皇帝有些为难:
  “洛卿,凭尔立下的不世之功,什么样的请求朕都是可以答应的。”
  洛北笑了:“那微臣先谢主隆恩。”
  第213章
  隆熙元年的正月十五, 新登位的皇帝李重俊在大明宫中赐宴在京的宗室及五品以上的官员。
  他已在新年封笔之前,早早地颁下谕令,要求除长安、洛阳的五品之家居国丧外, 百姓婚丧嫁娶如故。
  因此百姓之家欢庆鼓舞, 庆贺新年,大明宫中却是一派冷清景象。只有宫女们居住的野狐落里才有点欢庆的味道。
  如今元宵赐宴,无疑是皇帝宣布自己已经除服,也准许这些宗室和高官们欢庆起来。
  因而前来赴宴的宗室和官员们人人脸上一片喜气,打招呼时都带着笑容。有人恭贺刚刚回朝的宋璟重掌御史台, 有人与新任宰相的张孝嵩玩笑,还有人围在宰相萧至忠身边恭维不停。
  郭元振在一片人群之中找到了洛北。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唐军神正半抱着手臂,立在廊下看雪。
  他大概是有意摆出这幅生人勿近的样子, 一身威压毫不收敛,惹得那些有意上前与他闲聊的王公大臣们纷纷避退三步之外。
  “你也不怕他们联起手来参奏你。”郭元振与他玩笑道。
  洛北回过头瞥了他一眼,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道:“我如今兼任雍州长史, 节制京城内外一切兵马。恐怕陛下是不会希望我和这些宗室、宰相们走得太近的。”
  郭元振笑了:“我听闻你向陛下请命永镇西域。急流勇退, 明哲保身……你比我们这些人要强得多啊。”
  “我只是厌倦了长安的生活。”洛北轻轻叹了口气:“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那里才是我的家乡。”
  “安定西域, 不是一日之功。有你镇在那里,是件好事。”郭元振笑了, “论知人知事,论算无遗策,我不如你。”
  洛北已经猜到他这位老上级前来的缘由:“郭相公要同我解释当时临阵换帅之事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