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袁雪鹿:
  今岁印下《古欢室医书三种》其中医脑之《女学篇》,书中诸多事理皆有嫂嫂曾懿之身影,忆往昔,只叹我袁雪鹿有幸得见嫂嫂曾懿之活法。
  初时兄长欲为我安排盲婚哑嫁之事,此等婚姻,无相知无相恋,如那蒙眼之雀不知前路何方。我心中惶惶又恐忤逆将我带大兄长之命,然嫂嫂闻之毅然站于我身前。嫂嫂轻言于兄长:“此盲婚哑嫁实非良策,雪鹿正值芳华,当有自主之权,若随意许配,恐误其终身。”兄长初时不悦,然嫂嫂据理力争道尽其中之弊:“女子皆有追求幸福之权,若强行为之,日后婚姻不幸又当如何?是要她跳崖成全袁家美名?还是要她自缢造就牌坊添荣?”嫂嫂目光坚定言语恳切,兄长沉思良久,终是听进嫂嫂之言放弃盲婚哑嫁之念,我心中对嫂嫂满是感激,若非她,我恐已陷入婚姻泥沼。
  而后,家中周遣女子之事嫂嫂亦多有操劳,见女子生产艰难嫂嫂痛心不已,于胎产之时悉心照料,寻有经验稳婆又备下诸多药材,每有女子临盆,嫂嫂必亲至其旁安抚其心助其用力。有一女子,生产之时遭遇难产痛苦不堪,嫂嫂日夜守于其旁以温水擦拭其额轻声鼓励:“莫怕莫怕,定能平安。”历经艰难那女子终是诞下孩儿、嫂嫂又忙前忙后照料女子产后之身。哺育之事亦为嫂嫂所重,见那新产之母,或因乳汁不足而愁或因孩儿哭闹而忧,嫂嫂便寻来诸多喂养之方教导女子如何喂养,有女子产后常暗自垂泪再无活头,嫂嫂察之,将孩子当做自家的养育又常与女子谈心,道世间美好述人生意义,女子渐渐走出阴霾重拾生活信心。于襁褓教育幼稚教育之事嫂嫂更是尽心尽力,对那女童,嫂嫂教其识字讲古今之事,女童们围坐于嫂嫂身旁眼中满是好奇与求知,有人问起嫂嫂便道:“女子本该有学识,不可懵懂无知不可为人所吃。”族中有女老人,嫂嫂对其养老卫生之事亦未忽视,常为其打扫房间使其居住环境整洁舒适又为其沐浴更衣关注其身体健康,有人病痛,嫂嫂寻医问药日夜照料。
  光绪五年,哥哥学昌幸中举人,后发放安徽为候补知县。此实乃家中荣耀阖府皆欣欣然,嫂嫂曾懿携我奔赴安徽与兄团聚,自此之后我等随之辗转各省。
  每至一处所见之山川壮丽风土人情皆令我感慨万千,我亦将这一路见闻写成游记,洋洋洒洒竟也积累不少,嫂嫂常阅我之游记赞不绝口,评此乃我之心血,当印制成书以记欢刻。我闻嫂嫂之言深以为然,遂满心欢喜奔赴各地书坊。初时满怀期待,以为此事易如反掌,岂料诸多书坊皆以各种缘由推脱,或言我之游记无甚名气恐难有销路,或言印刷之成本颇高女子之书风险难测,亦或言需诸多时日无暇顾及。
  我奔波于大街小巷出入各个书坊,却屡屡受挫不由心中愁苦,正于我一筹莫展之际,嫂嫂曾懿面带微笑轻声道:“雪鹿就没有想过自己开一家书坊吗?”我闻言犹如醍醐灌顶,沉思良久,心知此虽非易事但未尝不可一试。既已下定决心便着手筹备,我与嫂嫂商议寻一处合适之地,对于书坊之所嫂嫂心思缜密道:“此坊需在繁华之街道,人流如织之处,方能引得众人之目光。”我深以为然遂与嫂嫂四处寻觅,历经数日终寻得一处,其地处于城中之繁华街道,左右皆为店铺往来之人络绎不绝。虽租金颇高,但若书坊兴盛,此些银钱自可赚回。
  寻得地方后,便是筹备书籍印刷。四处访寻那技艺精湛工匠欲求那印刷良品,亦精心挑选纸张,只求那洁白细腻质地优良之纸张以使书籍之质感上乘。书坊之名我亦费思量,嫂嫂道:“此名当简洁而有韵味,能让人一听便铭记于心。”我思索多日,最终定为“白鹿书坊”。白鹿乃祥瑞之兽,寓意吉祥与美好,亦含我之名于其中。筹备之事繁琐复杂,每日早出晚归忙碌于诸多事务之间,时而与工匠商议排版之事时而与那纸商商讨价格,虽身心俱疲但心中满是希望亦不觉得辛苦。
  待一切筹备就绪,书坊便正式开业。开业之日心中忐忑,犹如那初出巢穴雏鸟,嫂嫂于旁鼓励道:“雪鹿莫怕,此乃妳之心血,定能大放异彩。”初时顾客寥寥心中不免有些担忧,但并未气馁,与嫂嫂商议当广而告之,遂在那书坊门前,设立展板展示示书之引人片段。
  渐渐地顾客多了起来,有人被传闻所吸引有人被那示板文字所打动,众人踏入书坊,翻阅我之游记皆赞不绝口,或言文辞优美如在眼前或言描绘生动若临其境。随着顾客增多书坊名声亦渐渐传开,文人雅士常来此聚会谈诗论文,亦有那商旅之人购书以作旅途消遣,书坊贸易日益兴盛,游记所绘动人心目。一日有一女童随其母前来,那女童不过七八岁模样,然双目灵动透着聪慧。其母言女童自幼喜爱诗词常有所作,我闻之心中好奇,遂请女童展示诗词,女童落落大方执笔写来,其诗词虽显稚嫩,然字里行间自有一番灵动韵味,我大喜,当下决定将女童诗词印制成书,此为书坊所印女子作品之始。
  而后又有一女子前来,此女子身着素衣气质淡雅,她带来一部话本乃其多年心血所著,话本之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或写那深闺女子奋勇报国或写那江湖女子快意恩仇。翻阅良久为其才华所折服,遂将此话本精心排版印刷发行,此书一经推出,大受读者喜爱,众人皆赞女子笔力。
  书坊之名日益远扬,越来越多的女子作品汇聚于此,书坊之中女子作品琳琅满目,有写那山水田园之美景者清新自然,如那山间之清风拂面而来,有写那历史传奇之演绎者气势恢宏,如那奔腾之江水一泻千里,有写那雨情雨物之情感者细腻真挚,如那温暖之炉火暖人心扉。奈何这世间之事,岂会尽如人意?书坊竟有被查被封之时。那官府之人,或因小人之谗言或因官场之复杂,竟将目光投向我之书坊。每遇此等事,心中虽有愤懑却也知晓不可强争。
  于是,书坊被查被封之际我便索性外出游行,这天地广阔有万千景象待我去赏,有诸般纷情诸态待我去记。行于市井之中有那贩女走卒于困苦之中寻得一丝生活之乐。至那繁华街巷,有那达官贵人锦衣玉食前呼后拥,他们或于那高堂之上饮酒作乐,或于那园林之中赏景吟诗。然,亦可见他们背后之勾心斗角,争名夺利之态令人唏嘘。于那乡间田野,见那农家姊妹辛勤耕耘,春种秋收顺应天时。一路游行一路记录,将那所见之人间百态皆融入笔端,或写成那短小随笔或绘成那生动画卷,行囊之中渐渐装满了一路收获。游玩归来,寻出那印刷之工具,虽不甚精巧但亦堪用,便携着这些工具上门寻户为众女子印书。
  二十年间,我过得可谓欢畅,在这忙碌游录与充实出书之中寻得人生之乐。
  嫂嫂曾懿,于这期间也出了自己之第一本书,名唤《医学集》。此乃嫂嫂心血凝结,书中所载皆为她多年研习医学心得与经验,书成之日众人皆赞言此书于医道大有裨益,嫂嫂心中念及故人,特意命人将一本《医学集》送回故乡。我知晓此乃嫂嫂多年之夙愿,她曾言此是她对故人之承诺,虽离家多年,然挂念之情时时常有。见嫂嫂此举心中亦感其深情。嫂嫂忽闻兄长需回往东南为官,知朝廷怕是无人可依,意欲随行官徒,便将她之诗词集尽数托付于我,我双手接过那诗词集,望着嫂嫂,眼中泪光闪烁哽咽道:“嫂嫂,此去务必保重,万望平安归来,来日我再为嫂嫂印书…”嫂嫂微微一笑,笑容之中虽有不舍却亦透着坚定,她道:“雪鹿,此去或有诸多艰险,然有些事不得不为。这些诗词集托付于妳,我甚放心…”我望着嫂嫂心中思绪万千,曾懿这个名字于我而言,早已不是兄长之妻,而是我之知己良师。
  三十载中,她的关爱使我从懵懂少女成长为顶天立地之女,她的智慧勇气皆深深影响着我。
  次年,书坊得开,正于忙碌之际忽得嫂嫂曾懿来信,展信而观嫂嫂之愤懑期许跃然纸上,信中嫂嫂控诉清政府对女子之种种压迫,字字句句皆含深情悲怆。
  又得《女学篇》初稿,捧于手中如捧珍宝,细览其稿,嫂嫂用心良苦尽显。此稿涵盖诸多方面,从结婚之事始,言及当以己之喜爱为要莫要随意将就。又及夫妇相处之中如何方能使己不受委屈。胎产之章则以保全自身为首要,哺育之时亦兼顾自身恢复,襁褓教育幼稚教育等皆有条理详述。养老之论更是独具慧眼,提及如何把握钱财以保年老后能安享生活,尚有家庭经济学、卫生等九章。
  其中所倡之思想,女子当以读书明理为第一要务,又言婚龄不宜过早,盖因过早结婚,女男发育未熟既损自身健康子女亦多羸弱,代代皆为病夫弱子,民族安得不衰弱?此等言论振聋发聩。那家庭经济学一章更是精妙绝伦。且看那生财之法,女子于家中不可只知操持家务亦当有生财之念,或可于庭院之中开辟一方土地种植果蔬,那应季之蔬果既可自家食用亦可售于流市换得些许银钱,又或可饲养家禽,那鸡生蛋鸭产绒皆增添收入。此等生财之道虽细微,然积少成多亦能为经济钱财添砖加瓦。节用之方更是嫂嫂着重强调之处,家中日常用度当有计划,买家族众物之时需权衡利弊。柴米油盐当寻那物美价廉之处所购,不可随意浪费,如那灯火当人走灯灭,用水亦不可随意挥霍。衣物购置,只求舒适耐穿,若有破损可自行缝补。公益之理不可吝啬,或施粥饭于饥民或赠衣物于寒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