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而独孤深, 一个新人饰演的林荫, 夹在两个针锋相对的人之间,局促不安得像是清纯无辜大学生,怎么就遭遇了这种难以想象的惨事?
他们三个人没有一盏调和气氛的小太阳,相处模式常常大打出手、互揭老底, 吵吵闹闹。
偏偏在吵吵闹闹里,留下了令人好奇的疑问。
大部分《箱子》的预告关注者,都是冲着迎渡的“影帝”金字招牌来的,也免不了为名不经传的新人演员停留。
独孤深饰演的林荫,独自走在竹林掩映的山间小道。
这样一个年轻人,回到阔别已久的村落,只为了给外公送葬。
他几乎毫无防备的跌入阴谋,误以为朴实宁静的村庄,藏满了不愿被人翻找出来的陈年旧事。
他的沉默写满了思绪,视线里尽是一个渴求活着的年轻人,久经沧桑之后的静。
眼神从麻木苦痛转向坚定温和,霎时展露的笑容,勾出了《箱子》的伏笔。
短短一个预告,展现出了他生与死、茫然懵懂与信念坚定的情绪转变。
令人不由自主感叹:
“这演技?神了!”
已经对各种吹嘘免疫的网友,仍是会千百万次被各路鼓吹的视频、文字、截图骗去关注。
一次又一次点击收藏、点击喜欢,《箱子》的预热越发令人期待。
正式上映之前的点映,变为了一种人尽皆知的期待。
早在电影定档的一个月前,就有不少影评人收到私信和评论:
“哥,你能看《箱子》的点映不?这电影到底好不好看,跟兄弟吱一声。”
“姐妹,我信你的眼光,你可千万不要恰烂钱啊,给我们一个真实反馈谢谢了!”
一时之间,能提前看到《箱子》,成为影评人之间的暗暗攀比。
各路神仙大显神通,终于赶在点映拿到了特邀。
谁能成为第一批观众,掌握权威的一手消息,变得格外重要。
《箱子》点映那天,网络蹲满了观望的观众,数着时间去算电影两小时、采访一小时。
很快,影评人发布消息,当然是意料之中的好评。
有人照本宣科,一看就像收了钱乱贴标签。
“《箱子》作为一部悬疑电影,同时满足了喜剧爱好者、动作片爱好者、解谜爱好者和文艺爱好者。那是现实带来的荒诞喜感,为了活下去的拼搏挣扎。很喜欢的电影。”
有人心存宽容,站在新人新演员开始推荐。
“这部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不想活的年轻人,经历了波折顿悟之后,重拾活下去的信心罢了。轻松愉快,又带着悬疑的轻快,作为新人导演、新人主演的电影,绝对合格了。”
甚至有影评人另辟蹊径,不谈内容:
“面对‘值不值得去看?’这样常规的问题,我竟然会恍惚。”
“回答‘值得看’显得敷衍,回答‘一定要看啊超级好看的’显得功利。在认真思考之后,我决定说——”
“这是一场美梦,我好像在里面看到了自己。”
第一场点映结束,无论是毒舌派还是温和派,对《箱子》都有着极为一致的评价:
“体验独特,值得一看。”
满屏的好评、期待、不错,已经让众多观众审美疲劳。
毕竟,这些影评人从来只说好好好,什么烂片都能吹出花来,骗人走进电影院坐两小时的牢。
大部分人都觉得,《箱子》无功无过,大约就是一部普普通通可有可无的电影罢了。
谁知,第二天的话题,诡异得令人瞩目。
#箱子里困住的是我#极为迅速的攀升,点进去能见到昨天推荐《箱子》的影评人纱纱,大清早讲述了自己的梦:
“工作以来,我已经很久没有做这么清晰又痛苦的梦了。电影里的箱子,竟然真实的摆在我面前。”
“当时我在电影院,甚至吐槽它怎么跟骨灰盒似的,但在我的梦里,实在没了吐槽它的心情。”
“梦里,我妈一直在说:纱纱啊,你得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嫁个好老公,生几个乖孩子,这辈子才能幸福。还有数不清的亲戚,面容模糊劝告我:你得听妈妈的话,她能害你吗?别让她伤心失望了。”
“我就这样面对那只像极了骨灰盒的箱子,一直哭,一直流泪。因为没人关心我的愿望,没人在乎我的想法,仿佛出生就设定好了的程序,不能出一点运行的错。”
“就算被问‘你的梦想是什么?’,都有着一套早早设定好的标准答案,回答不出标准答案,就会遭到最严厉的规训。”
“我极度缺爱,又必须给我妈提供源源不断的爱。哪怕是问我:‘你最爱的人是谁?’,我数遍了父母、朋友、偶像、小猫小狗,也很难意识到自己最爱的应该是自己。”
“我本来应该习惯了,二十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有什么不能习惯的?可是,昨晚的梦里,我变得痛苦。痛苦得无法忍受,一直在尖叫,最终愤怒又暴躁的打碎了面前的箱子,说:我不!”
“箱子碎了,我醒了,眼角都还流着眼泪。”
“不知道怎么的,我在梦里砸碎的箱子,好像是电影里的那个箱子,只是里面紧锁的不再是电影里一个个虚构的受害者名字,而是曾经无人问津的我自己。而我像林荫一样,明明不想活了,却固执的和死亡搏命,只为了打开这个箱子。”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电影为什么称呼它为无法打开的箱子。”
“原来,箱子里困住的是我。被杀死的也是我。”
影评人的梦境感慨,比第一天的收钱办事更叫人共情。
他们这一代人,无论是在读的学生,还是工作已久的社会人,都曾经被父母寄予厚望。
那些厚望扭曲了他们的自我,抹杀了他们的个性,让他们混沌的走入社会,毫无准备的去面对残酷现实,差点迷失在人生的路上。
听话、懂事,变成了他们受害的主旋律。
引得一个又一个受害者聚在这篇梦境分享之下,发出一句又一句共鸣。
“我以为纱纱不会有这种烦恼,因为你活成了我羡慕的模样,想不到我们一模一样。”
“比起昨天推荐说《箱子》的故事和演技,我更喜欢你今天说的梦境。”
“买票了,我也要去看看箱子里困住的我。”
比起那些表面好评,发自内心的感慨,带动了更多人准备去电影院一探究竟。
不少人觉得太夸张了吧,为了推荐一部电影,把自己童年阴影挖出来,是不是显得有些精神不太正常?
更不正常的,是评论区同行震惊询问:“纱纱,你也做了这种梦?”
纱纱回道:“也?”
一个“也”足够表达很多情绪。
她们不再在评论区交流,却阻止不了更多影评人震惊的交流。
“我也梦到了那个箱子,本来醒过来觉得好奇怪啊,是太久没看电影了吗?怎么会做这种奇怪的梦?结果在网上一搜,居然不止我一个人做这样的梦?”
“昨天我就说过,《箱子》表达的主题,比表面上看到的更深。但我没想到大家共鸣的点,居然这么的一致……一致到我害怕。”
“是的,我也做了这种梦。幸好我已经不再害怕了。”
当事人在各自的主页,发布着#箱子里困住的是我#消息。
却不再像纱纱一般,仔细去讲内容。
他们轻描淡写,围观群众却看得一脸震惊。
“不是?什么梦?”
“《箱子》这么刺激的?看完都要做噩梦?”
“会不会跟李司净的《村落》一样,看了会做梦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
他们就算不知道影评人说的是真是假,也知道李司净大名鼎鼎的《村落》。
毕竟,很多人看过之后缄默不言,亲身见识过那个诡谲窒息的梦境。
话题讨论一直没有停止,梦境的共鸣,勾起了许多人的兴趣。
“我要去看看《箱子》,到底什么魅力,能把大家晚上做的梦都控制了。”
“电影什么的其实我一点也不感兴趣,但梦是什么梦啊?我也想做一个!”
“李老师,上次村子的梦都快把我吓哭了,这次《箱子》我就不参与了哈!”
当然,也有不信邪的人,理智清醒的表示:
“现在的营销越来越离谱了,我不会被骗票的。”
“做同一个梦是什么概念?这已经是超自然范畴了吧?真扯。”
“我倒要去试试!不做梦我就去给这种低俗营销的电影刷差评!”
这一试,竟试出了《箱子》满场满座的盛事。
《箱子》正式上映,大部分黄金时段的座位满员。
舒适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音乐,还有演技出众的角色,特别适合晚上呼朋唤友去看,在笑声眼泪里度过愉快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