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300节

  这一切同样没逃过农业部的法眼。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华夏种子公司之多亦是全球之最,仅国有种子公司就有2700多家。
  以往,这些企业中没有一家市场份额达到了10%,在跨国巨头的挤压下,市场已丢失大半。
  「提高行业集中度,整合重组壮大才是惟一出路。」
  而现在天禾做到了。
  这依然还不是嘉禾的极限,苜禾农牧没有报名此次的评选。
  但农业部清楚,苜禾牧草种子的销售额远远超过天禾种业。
  两者合体,有市占率,有规模,有实力,堪称国内种业的航空母舰。
  即使拿到世界上去比,也只略逊于少数几家种企。
  在外资巨头猎食华夏种业的大背景下,天禾种业就是国内目前唯一能抗衡国外企业冲击的种业集团公司。
  并已经逐渐开始收复失地。
  种业洗牌还才刚开始。
  …
  两天时间过去。
  种业50强的评选结果很快就通过媒体的扩散进入到了普罗大众的视线中。
  纸媒上丶网络上都出现了相关的讯息。
  城里的老百姓对这种评选具体的名单不是很关注,顶多也就是看看前几名,或者是有没有自己熟悉的名字。
  但对于行业内的种植大户丶农资经销商丶种企来说,天禾的登顶又是一波极大的品牌形象提升。
  天禾种业带来的丰收故事数之不尽,早早登上这艘船的人都已经赚的盆满钵满。
  这也让天禾种业新种子的推广变得异常简单。
  天禾种业一年四季都在忙,春天指导农民播种,夏天指导农民田间管理,秋冬季节又着手收购整理种子。
  公司80%的科技人员和员工,全年有8个月的时间在农村田间丶地头进行科技服务。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都探索出了各种各样的高产种植模式,天禾则将各种技术推向千家万户。
  互相分享总结,探索更高产的路径。
  也因此,天禾的每一场田间示范会都能吸引大量的农户前来观望学习。
  粗略统计,天禾每年服务的国内农民有一千多万人。
  农民通过科学种田丶使用良种获得了巨大的效益,天禾也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和长久的市场。
  如今,天禾种业登顶。
  得知消息的天禾研发和技术人员,心中瞬间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激动。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公司,也属于每一位默默奉献的技术人员。
  甚至连农户们都与有荣焉。
  这下,不仅天禾的种子在农民中成了「时髦的种子」,就是公司也在农村中家喻户晓。
  相比基层的兴奋,天禾种业的高层却显得很平静,或者说积极备战。
  在严群回到九泉后,第一时间就将现场的情况给郭阳进行了汇报。
  说不高兴是假的。
  但短暂的庆祝后,郭阳便很快平复了这种激动。
  天禾的树敌也不少。
  很多种子企业依旧抱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观念,天禾的连续兼并和收购已经让不少企业感到惊恐。
  地方政府保护主义也极为严重,这都制约着天禾种业的整合重组。
  看似一家独大,实则国内种业早已暗流涌动,内讧层出不穷。
  国际环境也很复杂。
  杜邦先锋丶先正达丶孟山都丶利马格兰丶巴斯夫丶拜耳丶陶氏等国际种业和农业巨头纷纷进入华夏市场。
  虽然杂交水稻和小麦种子国内能完全自给。
  但从蔬菜花卉到棉花到大豆到玉米,国外种子公司都在逐一蚕食。
  并且,在与外资的正面交锋中,华夏种业的缺陷愈加明显。
  农业部也清楚这一点。
  所以派了高层来酒泉,并对天禾种业的研发育种丶制种生产丶种子加工包装等一系列进行了考察。
  农业部的副部范建说道:
  「国外农业巨头就好比是老鹰,国内数以千计的种子企业则是麻雀,麻雀与老鹰对抗,最紧要的是整合麻雀的力量。」
  「为了配合国家种子工程的实施,农业部已提出实施百团大战的计划,重点扶持大型种业集团。」
  「但我们不能搞拉郎配或捆绑式的拼凑,只能是以实力进行兼并整合的结果。」
  「目的就是希望天禾成为国内种业中的「麻雀头」,有实力与跨国公司互动。」
  一直以来,已上市的几家种企只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业务却开展的不温不火。
  一溜上市企业组合在一起,都比不过任何一家跨国资本的十分之一。
  兼并扩张更是困难重重。
  如今,天禾种业杀出了重围,农业部自然是要大力扶持,用这条鲶鱼,来加速国内种业的整合。
  「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鲨鱼吃鲨鱼。」
  这是郭阳所理解到的意思。
  …
  时间来到10月中旬,酒泉的早晚温差越发的明显。
  在天禾种业的种子加工中心里,大型种子加工设备在快速运转着。
  玉米种子从入口处进入,只需1小时,就可自动烘乾丶风筛选丶比重选丶分级选丶包衣丶分装10吨玉米种子。
  这时,郭阳却出现在了鲁省寿光,一家农资超市的门口。
  在其身旁是德农农资超市的总经理袁文武,其面容刚毅,眉宇间透着沉稳。
  两年的时间里,曾深陷德隆集团破产危机的德农农资超市,
  在天禾持续注资2.5亿元后,不仅原有600多家超市被盘活,还稳步在周边的农业大省发展了两百馀家新店。
  郭阳踏入了农资店的大门,大概100馀个平方,不算大。
  货架上布满的是林林总总丶形形色色的农药化肥丶农需农资。
  统一服装的超市店员们忙忙碌碌。
  刚刚卸完一车化肥入完库,他们又兵分多路,按部就班在各自的营销岗位。
  出入超市的农友三三两两,选购着他们自家心仪的各式农资商品。
  「哎,老哥,那农药喷洒时可一定要注意配比啊!」
  「知道,我又不是第一次买你家的药了。」
  等这位老农友走后,店员才看向郭阳,穿得西装革履的,不像是买农资的样子。
  但店员还是问道:「帅哥,买点什麽?」
  郭阳笑道:「随便看看。」
  「要不我带你瞧瞧吧?」
  郭阳没想到这店员还挺热情,可能是这会儿没多少人,但郭阳依然摇了摇头。
  「我不买。」
  随意看了一圈,郭阳就走了出来,和袁文武开车到了当地的配送中心办公室。
  德农农资超市是嘉禾现代农村物流体系里面最关键的一环。
  经销商品包括化肥丶饲料丶种子丶农药丶农膜丶农机等六大类。
  目前天禾持有99.34%的股份,另外0.66%是由鲁省农技总站持有。
  郭阳此前在梳理了集团的财务规划后,就要求德农农资超市在全国主要地区进行扩张。
  不过却被其规划的数量吓到了。
  如果要完成10个农业大省的布局,德农农资超市的连锁店要开到10000家。
  而要完成全国的布局,则至少需要20000家店。
  按1家店投资20万元算,1万家店就是20亿的总投资。
  郭阳喝了一口袁文武泡的红茶,一时之间还有点不习惯真的茶叶味道。
  沉吟了良久。
  郭阳才说道:「其馀省份的农资超市还是要跟着开起来,在2010年之前,先实现建设1万家的目标。」
  「人员上不成问题吧?」
  袁文武笑道:「这两年没怎麽扩张,现有的管理体系完善了许多,至于农技人员,天禾种业不缺,也有真正懂农资经营的管理人员。」
  郭阳倒是忘了天禾这一茬,天禾的技术服务体系可是比农药化肥公司还要先一步建立起来。
  「那就搞吧!」
  袁文武说道:「还有个问题,除了种子和农机,目前缺乏知名度高丶有竞争力的化肥丶农药丶饲料丶农膜。」
  「优质产品生产商采用的是专营性分销,已与当地经销商签订排他性区域独家分销协议。
  同时,经销商及零售商担心德农抢他们的饭碗,生产商担心一个巨大的零售商会控制供应厂商命运。」
  「所以,德农农资超市大举扩张,推广德农品牌,肯定会遭遇更多来自农资供应链上下游的阻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