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娃养我日常[年代] 第142节
她的手脚不听使唤,大小便也没办法自己控制。
医生说以后恢复得好的话,也许还能站起来自己缓慢地挪动着走。
恢复不好的话,可能就得一直躺在床上,让他们注意着点,多给她翻身按摩,不然会肌肉萎缩,还会长褥疮。
不幸中的万幸是,黄秀华攻击性不强,不像别的病人,人都痴痴傻傻的,认不得自己家人了,还能到处乱跑。
赵如月陪护的时候,就看到隔壁病房的一个病人,拉了一坨大的在病床上后,抓着自己的粑粑在病房到处擦,还用来砸别人。
她十分庆幸,跟婆婆同病房的其他病人都没那么疯狂。
那个病房其他病人的家属可遭罪了,医院里病房紧张,想换病房也没得换,最后那个病人的家属只能把他绑在床上,不让他乱来。
黄秀华病了一场,整个人瘦下去一大圈,轻了不少,搬搬抬抬她倒是不算太难。
看护的人里,宁达和宁绍明是男的,宁达虽然上了年纪,也还抬得动一个瘦弱的女人,只是要多注意别闪了腰。
宁绍明是他们这几个人里力气最大的,搬人更轻松了。
赵如月学修理,日常搬搬抬抬也是常事,她手上的力气练得不小,更别说干农活是一把好手的王海燕和常年杀猪、扛猪肉的宁美婷了。
看他们这家子照顾病人看起来那么轻松,同病房的人都羡慕不已。
他们照顾得好,黄秀华恢复得不错。
在出院的前几天,她虽然还是认不得谁是谁,说话不清楚,流口水,一只手没法控制,但已经能起身走几步了。
只是走路得扶着墙,或者要有人扶着她,她才能慢慢磨蹭几步,有一只脚走路,还走一步划半个圈,走不了多少距离。
住院期间,宁绍德和叶菁夫妻俩来过几次,但没人搭理他们。
宁达也只通知他们,在黄秀华出院前,让他们过来商量往后怎么看护的事,就不管他们了。
第123章
黄秀华出院的那天,刚好是小学生开学的前两天。
开学前三天是交费时间,小学不用交学费,但还有书本费、作业本费、班费、保险费等等费用。
赵如月在开始交费的第一天,就去给家里两个孩子交钱。
交完费回到家,看到她妹妹和妹夫在店里等着。
赵如月让他们跟自己回后面:“怎么不提前给我打个电话?要是你们提前打电话来说一声,我就不出门了。”
赵如媛说道:“哪能耽误你办正事,我们下午才走,等一会儿也没什么,而且没等多久你就回来了。”
“也不是什么大事,去学校给小秋和小夏报名而已,明天再去也一样,桌上水果、零食、饮料、茶水都有,你们自己拿,可千万别客气。”赵如月说着给他们倒了茶。
“好。”赵如媛应了一声,顺势拿了个橘子慢慢剥,林国豪双手接过茶杯端着喝,今天天气比较干燥,他们确实都有点渴了。
赵如月知道他们今天是回来接林彩柔,顺便来拿剩下的三万块钱。
既然答应借了,赵如月也不耽搁,寒暄了几句后,不用他们再提,就进房间把钱拿出来了。
钱整整齐齐地装在银行给的大信封里,是赵如月昨天陪护回来,顺路在银行取的。
赵如媛把剥好的橘子分一半给姐姐,闲聊间问起她婆婆:“我听妈说,小秋他奶奶这几天就要出院了?”
“明天出院,我今天给两个孩子报名,明天去人的时候,正好可以顺便把两个孩子带去市里,给他们买新书包和新文具,可惜你们今天下午就要走了,要不明天去的时候,还能顺道送你们一段。”
“彩柔学校开学比这边早一天,要不我也想在娘家多待一天呢,自从生了老三,我能回来的次数都少了。”
赵如月道:“等过几年,你家最小的这个上学前班就好了,不过前提是你们不继续要孩子了。”
“不要了不要了,”赵如媛忙摆手,“养三个已经够呛了,前两个还好,最小的这个折腾人的很,不如他姐姐哥哥乖巧。”
赵如月就笑了,有些人前面的孩子特别乖,当家长的就以为孩子好带,还以为自己有了带孩子的经验,一回生二回熟,带后面的还不是信手拈来?
结果小的一出生,是个高需求宝宝,家长就傻眼了,赵如媛家的孩子就是这样。
聊完孩子,赵如媛又说起他们的小龙虾生意:“租水塘的手续已经办好了,正在修整种水草,也跟别人定了虾苗,等到三月份虾苗就能运回来,投放下塘。
预计到四月中旬左右,天气更暖一点,省城的夜市宵夜摊子热闹起来,就能卖第一批。
卖完第一批后,晒塘、消毒大概要一个月,种水草,五月底可以投放第二批虾苗,第二批长成的时候,刚好遇上七八月份天气最热、夜市宵夜摊子最红火的时候,要是顺利的话,八九月份还能再养一批,十一月左右卖。”
赵如月听着妹妹的话,知道他们对养殖心里有数,她就放心了。
也不怪她愿意把钱借给这个小妹,人家借钱要做什么,全都跟她说,而且是真的去做了,做事也有章法,不是那种吹得天花乱坠,拿了钱就没声没息的那种人。
不过赵如月也算是做过生意了,虽然没卖过生鲜水产,也因为自己开店,认识了不少做其他生意的人,其中就也有做这些的,听过不少人家的生意经。
当然赚钱的好事,别人肯定那么好心地,没有好处就跟她实话实说,大部分是闲聊时的瞎扯淡,不过在吹牛皮的时候,也会夹杂一些真正的干货,只是需要自己去分辨。
赵如月没听她小妹说到销售方面,就问她:“你们找好买家了吗?”
赵如媛到底是第一次做生意,也没什么经验,不解道:“我们的虾还没养出来,不能找买家吧?不是养出来后,让别人看到实货,知道我们的东西好,别人才会买吗?”
“这你就错了,等你的虾养出来,到时候你没销路,虾又长大了,再继续养下去不划算,你是不是会心急?你第一次做生意,收货的人可不是,人家可能比你经验丰富,看出来你着急,肯定会压价。”
赵如媛和林国豪听了她的话,若有所思。
“那等我们的虾快养成的时候,我们就去找买家。”
“不,你们的虾投放下塘后,马上就去找销路,别担心没看到虾人家不愿意下订单,你养虾的水塘就在那里,又不会跑,虾苗和饲料也是实实在在的投入,这些东西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这些,去找销路足够了。
人家愿意提前下订单,你们可以给人家一个实惠一点的价格,等到虾养大,你们的东西已经全卖出去或者买了一部分,你们就不用那么着急了
不过这么做,也是有风险的,你们得多关注小龙虾的价格,对自己水塘里产出的小龙虾数量,也得心里有数才行,我就这么一说,让你们多一个选择。
具体怎么做,当然还是得你们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去决定。”
“我知道的,姐,谢谢你跟我说这些。”赵如媛和林国豪对赵如月说的这声感谢,说得真心实意。
他们知道,这也就是真心为他们好的亲姐,才会冒着有可能被埋怨的风险,苦口婆心地跟他们说这么多。
要是她不说,他们可能真的会等到把虾养大才去找销路。
以后虽然她说的这个方式,有可能会用上,也有可能不用,但至少多了一个选择,保不齐什么时候就能用上了。
聊着聊着就到了中午,赵如月留他们吃了顿午饭,才让他们回去。
他们回去后,赵如月也没能闲下来,换上一身以前的旧衣服,就去了老宅那边。
走回去的时候半路遇到她娘家大嫂。
陈芳妮看她穿着旧衣服就问:“你这是干什么去?要不要我帮忙?”
赵如月笑道:“不用,我得回老宅帮我公公婆婆收拾收拾东西。”
陈芳妮疑惑道:“你婆婆不是明天就出院了,怎么还要收拾东西?难道他们要搬到你们那里去住?”
陈芳妮说这些话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应该不太可能。
赵如月和宁绍明有生意要忙,还得照顾两个孩子,几乎每天都不得闲,哪有那么多时间照顾病人?
“是啊,她明天就出院了,不过不是搬到我那里,我公公还是想带着婆婆自己住,但他们之前已经分房睡了,这次得把床搬到同一个房间,好方便他照顾。”
“怎么不是宁老大的媳妇儿照顾?不是说你们出看护费,让她来照顾吗?”
赵如月说道:“我们本来是这么打算的,可我公公不乐意,我们也拗不过老人家,只能随他的意了。”
他们本来也是劝他带着老太太去王海燕那边住,让王海燕当看护的主力,看护费由宁绍明和宁绍德平摊。
至于伙食费,她公公婆以前种的那点田地和菜地,以后他们没法种了,就全转到王海燕名下充当伙食费。
种出来的粮食和蔬菜,其中一部分算是老两口的口粮,其余的归王海燕。
至于肉类,宁绍明平时给自家买肉的时候,顺便多买一些,给老宅送过去就行。
但是宁达不愿意,他还是想自己住。
他听医生说,老婆子以后离不开人照顾后,早就想过,以后自己来当照顾她的主力。
医生说了,照顾这样的病人,时间短的话几个月、几年,时间长的话,甚至得熬十几年,没准生病的人,能把照顾的人都熬走。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不是没有道理的,也不是说孩子们不孝顺。
只是宁达担心,一开始就让孩子们照顾,孩子们都被熬得不成样子,不如让他先来,万一自己比老婆子还先走,孩子们接力继续照顾下去,也比一开始就让他们照顾,他们能更尽心。
所以宁达对儿女说:“趁着我还能动弹,我自己照顾你们妈比较合适,你们大嫂家的地不少,她又不乐意租出去给别人种,农时耽误不得,等到要忙地里的活那时候,还不是我来当照顾的主力?”
宁达不愿意让自己挣这个看护费,王海燕本来挺不高兴。
但她的小心思被这么明晃晃地戳穿,她也有点心虚。
因为宁达没说错,王海燕就是这么想的。
现在可不是旧社会,现在把田地租给别人种,交了公粮后,剩下的粮食,大头是租地的人拿,她只能拿到一小部分。
那些外出打工的人,把地租给别人种的都是这样分。
既然这样自己种地更划算,她当然不愿意把地租出去给别人。
毕竟公公婆婆的地都给她家了,以后公公不用干活,她要忙地里的活时,肯定是想着,让不用干活的公公暂时帮忙看着点婆婆。
当然不那么忙的时候,肯定是她主要负责照顾的。
可宁达直接把她的小心思点了出来,并且表示不愿意这样。
宁绍明和宁美婷劝也劝不动,只好尊重老人的想法。
宁达让宁绍明和宁绍德每个月各给自己三百块钱。
老大家不出钱,但是住得最近,就平时在他偶尔有需要的时候帮把手,还有一日三餐也在老大家吃,王海燕做什么他们就吃什么。
不过他和老婆子以前给自己留的那点田地和菜地,确实没法种了,就还是转到王海燕名下。
他这么一说,王海燕拿到他们的田地和菜地后,心里的那点不高兴也全散了,表示自己同意他的决定。
宁绍明只好也尊重父亲的想法,不过他依然打算以后家里买肉,也还是会给老人送过去一份。
宁美婷不用出钱,只要有空的时候去探望一下就行,至于私下会不会给老人钱,就是她自己的事了,没人可以强求。
只有宁绍德还嫌自己每个月要给的钱有点多。
但宁达对他说:“这三百块钱里,包括我和你妈两个人的养老钱,还有平时给你妈拿药的医药费,如果你不愿意给。
那我只好每个月都去你学校,找你拿养老钱和医药费了,到时候车费你也得给我报销,不然我就去找你们领导评评理。”
几句话就让宁绍德不敢再吭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