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丫鬟 第73节
婆婆丧事,自己天天躲着休息,这叫什么事儿啊?
蒋羡却道:“头七我们就准备下葬,到时候送殡还要你去的,到时候过去也不迟。你现下先回去养胎,好生歇息。”
见他这般劝,锦娘只好道:“那好吧。”
蒋羡牵着她的手:“我送娘子回去。”
干嘛突然牵着手?锦娘是知晓蒋羡的,他虽然情商挺高的,在房里还帮自己洗头,可在外面很少这般亲昵,二人都不太习惯肉麻,今日这是……
但她来不及思索,就已经被蒋羡送回房了。
锦娘躺在床上不由想到,做这些寿衣其实不怎么挣钱,真正挣钱的还是结婚,各种喜被喜服盖头门帘都跟不要钱似的。
对,之前来不及布置,趁着这次闭店,她也得想想店里的规划。
这几日许氏待她也颇照顾,一个劲儿说她有身子,让她别操劳云云,直到头七送殡,二人才再次见面,许氏瘦了一圈。
七姑自然对锦娘不满,她跟许氏姑嫂二人一起守灵,同吃同住,又想着都不见锦娘人影,故而对锦娘淡淡的,疏离的很,好在锦娘也不在意这些。
正想着的时候,外面起了风,蒋羡就立马过来了,拉着她在一旁道:“等会儿出门,你就直接装晕,知道吗?”
“什么?”犹记她装晕还是对付周家二姐儿的时候,现在根本不必要这样啊。
蒋羡心疼道:“外面起了风,你本来上次就落红了,万一又着凉病了怎么办?”
锦娘还是比较老实的,立马摇头:“我,我不会啊。”
现在都这么大了,还要装晕,被人看出来了怎么办?
“那你就往阿盈身上一靠,其余的交给我就好。”母亲的丧事固然很重要,可妻子和肚子里的孩子也重要。
锦娘自然是有些心虚,回到位置上坐着,听七叔母打趣道:“羡哥儿媳妇,羡哥儿同你说什么了?你们新婚夫妻就是不一样。”
众人听了也都打趣几句。
唯独七叔母的儿媳妇邓氏不服,她这些天见这魏氏成日偷懒,族里竟然没人说她懒惰,反而还说她能干,她真是不服。
很快就到了送殡之时,锦娘刚出门口,就见蒋羡盯了她一眼,她赶紧闭眼,扶着额头往阿盈身上靠,不到一息,就见蒋羡冲了过来。
“娘子,娘子,你醒醒啊。这么多天为了丧事操劳,你可别出什么事儿啊……”蒋羡一嗓子喊了。
众人都看向他们,蒋羡则打横抱起锦娘,对蒋晏道:“哥哥,我先把娘子送回去,你们等我一会儿,她这晕过去了……”
蒋晏倒是立马道:“快送回去吧,再喊大夫来。”
蒋羡重重点头。
许氏在前面脸都黑了,她守灵守了好几日,如今蒋羡这一嗓子一喊,魏氏反而成了大功臣了?
被蒋羡一路抱回去,锦娘根本不敢睁开眼睛,生怕别人多问几句,蒋羡倒是气定神闲,把她当床上后,还对她道:“好好歇息。”
锦娘抓了一下他的袖口,蒋羡拍了拍她的身子:“我们兴许明日才回来,你不用等我。”
说罢还替她放下帐子才离开。
原本锦娘是不想睡的,但是怕人家说她装睡,她就强迫自己闭上眼睛,没想到还真的睡着了。
晚上醒来时,习秋已经端了几样菜来,阿盈在旁道:“郎君待您真是好。”
可越是太好了,她也很难离开他,就会贪求太多,更会患得患失。万一有一日,他又有别的女人,自己恐怕难以忍受。
就这么想了一盏茶的功夫,锦娘又画了一张被面的花样子,让阿盈拿去朱绣娘,让她从现在开始做。
“门虽然不开,但是绣铺里面还是得运作起来,就说工钱我是照开。”锦娘道。
阿盈心想姑娘若是男子,恐怕也是不一般,即便有儿女私情,但是占据她心绪的非常少,她大多数的功夫还是在考虑自己的铺子,自己如何赚钱。
事业心强到可怕。
但她又不是天天把女子如何挂在嘴边的人,就是身体力行。
头七把蒋六夫人下葬之后,锦娘自己又设计了几套菊花纹饰的衣裳,等着九月重新开门的时候卖。
一件是橙黄色用金线绣的菊花,有一种富贵气象,一件是淡青色,绣菊纹领抹的褙子,清雅可人,还有另一种是在抹胸上绣菊花,抹胸形状也做成花瓣形。
料子是她亲自去东华门选的最时兴的,拿回来了,便在家中做。蒋羡兄弟算是错过今科发解了,都关在家中读书。
只是,家里的菜色越来越差了,今日吃的是豆腐白菜了,米也是一股陈味。
锦娘正欲让陈小郎出去买些饭菜来,不料见到许氏身边的葛妈妈过来了,那葛妈妈正道:“魏娘子,我们娘子正请大家过去商议呢。”
“这一个月,多亏嫂子操持里外了,我是什么忙都没帮上。”锦娘道。
葛妈妈皮笑肉不笑道:“您这是说哪里的话,都是一家子呢。”
锦娘不知道许氏想找她们去做什么,但她大抵清楚应该是和赊欠的事情有关,若是分一些债务她们也能接受。
没想到许氏说的是竟然是别的解决法子:“方才要账的人上了门,都要到爹那里去了,说咱们不给,就闹到族里去,你们看看这……”
这话真假存疑,做生意的怎么敢跟世家大族斗啊,
七七都还没出呢,人家怎么可能就上门讨,锦娘觉得奇怪,但听蒋六老爷也附和道:“是啊,你娘原本吃药就欠了药房不少钱,今年十六郎成婚,公中本来就没钱了,如今这一场丧事办下来,就更多了。”
“正好有位蕲州的官员在京里做官,正寻摸宅子,他最是好风雅,愿意赁我们的园子。”许氏道了出来。
蒋六老爷道:“是啊,这可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说罢,蒋六老爷又看向蒋羡和锦娘:“就是要让你们俩委屈一下,搬到东厢房住去。”
“我和你哥哥也是怪不好意思的,都怪我们做哥哥嫂嫂的没本事。”许氏啜泣道。
锦娘见蒋羡不说话,遂道:“可是二进院的东厢就两间屋子,都是书房,我们俩怎么住呢?”
这个时候,蒋晏说话了:“不如让宣哥儿还是搬来跟我们住,你们夫妻搬到我们三进院的东厢房,这样倒是正好。”
“不必了,宣哥儿都这么大了,怎好还和你们住一处。”蒋羡已经听出她们是什么意思了。
锦娘当然也听出来了,许氏故意赊钱,就是为了今天,不让蒋六老爷卖那一百亩地,趁机拉拢了蒋六老爷,提前让姑姐住进来了,她们根本无处可去。
片刻之间,锦娘下了决断:“是啊,八哥真的不必了。我这肚子里还揣着一个,若是孩子生下来,就更要大些的地方了。不如我们夫妇搬到甜水巷住,正好我那里怕十六郎平日去那边找我,还帮他建了个书房。”
蒋六老爷和蒋晏夫妻都强烈反对,都说不成。
“这怎么行呢?你们这一出去,外面的人还以为你哥嫂容不下你们了。”蒋六老爷的确有自己的私心,蒋六夫人虽然去了,可他还有下半辈子,这一百亩地是他的养老钱,日后可不能什么钱都找儿子儿媳妇拿吧。
可他也希望儿子们都住在一起,这样才是家族兴旺之兆。
蒋羡笑道:“爹,您说什么呢。即便我们出去住,那咱们也还是一家子啊。”
许氏还要劝道:“十六郎,你们出去住,那就是怪嫂嫂了。”
“嫂子,你待我们如何,我们心里哪里不清楚呢。我们也就是出去暂住些时日,等来日家中债务还清,我们再聚也不迟。”锦娘道。
“那就说定了,等债还完了,你们就回来。”许氏“情真意切”的拉着锦娘的手道。
锦娘和蒋羡都一再保证只是去甜水巷暂住,如此蒋六老爷和蒋晏夫妇才松口,锦娘心道这虚情假意的功夫大家真强。
……
回到园子里,锦娘就吩咐丫头们开始收拾箱笼,她的嫁妆也都得拖回去,正好她还说效仿现代的家纺店,放一张床,铺上喜被褥子,让人家一眼看到就想买,如今打包回府正好了。
再看蒋羡坐在一边,有些心不在焉的,她上前抱住他的头:“怎么了?”
蒋羡苦笑:“真没想到八嫂打的这个主意,娘一死,亲人不像亲人,这个家也没了。爹那里据说也有人上门在说亲事,咱们的新房也要让出来了,真是世事变幻无常。”
“以后我是你的亲人,也是你的家人,什么人都会变,可我对你不会变的。”锦娘担心的看着他。
她以为蒋羡还要再伤心一会儿,不曾想他站起来对她作了一揖:“日后就拜托娘子了。”
第70章
甜水巷的魏小娘子绣铺时隔一个多月, 又重新开门了,但里面的陈设焕然一新,以前里面放的是榻, 现在放着床, 床上放着鲜亮的花开富贵的褥子,青竹的纱帐,帐子的横帘则是绣的牡丹。
前面原本的圆桌改成长案几, 上面放着几张绣着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牡丹花开的盖头, 还有红色的凤头鞋、云履,还有各色的荷包、香囊、扇套、粉扑、油拓等等。
案几的东边则放着各种挂起来的服饰, 褙子、裙子、上衣以及合裆裤等等。
再前面才放着小小的牙桌,桌上放的干果攒盘和茶水, 还有个伶俐的丫头专门在此点茶, 招呼客人。
中间的柜台比以前要矮了不少, 就像书桌似的,旁边放着绣架,书桌前放着册子, 册子上写着四时花卉、新婚衣裳这些。
书桌上还放着哥窑的花瓶, 瓶子里放的簌簌的鲜花,让这里看起来一片生机盎然。
刚进来的正是老熟人白娘子,她看到锦娘倒是很高兴:“上个月我过来你们还关着门呢,总算是开了。”
“我家中有些事情,再有就是店铺也要重新布置一下, 对了, 白娘子,这是我们新做的几件衣裙,您可以看看。”锦娘笑着让阿盈上茶, 又起身扶着肚子帮她介绍。
锦娘是做这些衣裳的人,自然也很会介绍:“秋日菊花开的极好,您看这件花蕊细腻,一朵花就用了三种针法,捻蓝紫丝线点缀,自有一番清雅之气。旁的衣裳穿上身很容易皱,这次我用的布料几乎不会皱,便是穿久了,也不会变形。”
白娘子摸了摸这身衣裳,真是好,她在魏家绣铺买的衣裳真是没得说,只是她问道:“我有一块差不多的料子,这么做一件差不多样子的褙子,不知可否?”
“可以啊。”锦娘笑着。
白娘子自然问价钱,锦娘道:“寻常人工钱三贯,您买我就便宜些,两贯五钱,做一个开门红。”
白娘子的丫头不由得道:“魏娘子,咱们是老主顾了,您可便宜一些啊。”
“我若是能便宜的起,自然会便宜,您看你们都没讲价,我就直接少了五钱,以前我店里的价可是说多少是多少的。”锦娘笑道。
白娘子示意丫头给钱,丫头则拿了钱出来,锦娘把钱收下,把布料收好,又量了尺寸,开了货票给她们。
又说白娘子出去之后,连忙对丫头道:“把票收好,别让人看见了。”
丈夫的哥哥要外放,她和丈夫也要跟着一起去赴任,家中嫂子当家,别人送礼到嫂子那里,嫂子退了回去,结果直接塞到她这儿,她见料子着实好,再退都不知晓退给谁,索性拿出来给自己做一件衣裳。
锦娘则坐下来继续绣,绣铺一定是要提前把换季的衣裳做出来,秋日就开始做嫁衣了,现下做的是石榴红八幅的百迭裙,褶子打好了,就开始用灯笼纹的布料做腰封,在腰封上刺绣。
一直绣到正午,她才去恭房去了一趟,再笑着往书房去了。
书房把锦娘之前的博古架还有不少家俬都放这里,她们夫妇中午便在书房的第一厅用饭。习秋和橘香两人捧了菜和汤过来,清炖的老鸭汤、栗子糕、两样清炒时蔬、再一样酱菜。
“你们下去吃吧,这里不必伺候,等会儿来收桌子便是。”锦娘笑道。
她们从家里带了几个下人过来,罗叔和罗妈妈夫妇,还有她们的儿子儿媳妇,再就是刘豆儿和悯芝习秋俩。
罗叔帮忙赶车,他儿子做蒋羡的长随,刘豆儿做小厮。罗叔夫妇便睡在库房,顺便帮着看着库房,三间小小的耳房,一间给罗叔儿子媳妇,一间给刘豆儿,另一间则给悯芝和习秋睡。至于原本的老人陈小郎依旧住绣铺,顺便看铺子,阿盈住楼上,橘香住柴房。
至于蒋家下人的月钱,只有悯芝近来学习针线,可以在绣铺干活,锦娘给她三百文,罗叔多半只是看看门,就二百文,刘豆儿二百文,罗叔儿子罗大郎二百文。
蒋羡搬过来之后,起先自然觉得锦娘的宅子没蒋家大,还有些不适应,但是他的书房比在蒋家的大,同时她们住的地方也不小,楼上都是她们夫妇的,倒也慢慢适应了。
至少家里吃的好多了,再有便是跟着来的人也都说在这边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