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丫鬟 第4节
“什么花儿?冬天不就是梅花。”三姑娘歪着头道。
又说三姑娘这里一共有三个人服侍,里面两个大丫头晴雪和丹若手里的活儿都没停过,外头还有个银珠专门守门。以前锦娘也疑惑怎么这些小姐动不动就要这么多人伺候,现在看来也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比如三姑娘早起之前,丫鬟们要把屋里屋外打扫一遍,还要去厨房端早饭,等姑娘醒了还得伺候洗漱梳头穿衣,陪着吃完饭之后,丫鬟们还要亲自动手缝制小衣亵裤鞋袜这种贴身之物,端茶递水就更不必说了,还不包括传话取东西。
甚至晴天的时候,拆洗被褥枕套都是个大工程。
锦娘笑道:“梅花的确是很好看,但是还有茶花、忍冬、缠枝花、牡丹芍药都是寓意很好的。”
她这么一说呢,三姑娘又有些举棋不定,锦娘不由道:“不如这样,我回去画了样子,着了色拿来您看,若您觉得可以,就照着这个做了。”
其实做这一行,锦娘也是发现了,大多数人你如果纵容她改,那你的衣裳会被改的七零八落,还不如一开始先画在纸上,客户同意就直接做出来。
因此她回去之后,先拿着自己分到的丝线料子,沾水研磨。
有大红色色宝箱花纹的织锦,那就可以做一件锦袍,底下配一条粉色的百迭裙。瓷绿色的缎子做旋袄倒是可以,底下能配鹅黄的裙子,旋袄的领口衣襟以及鹅黄的裙子都能绣折枝花。至于丁香色的缎子,丁香色接近浅紫色,继续把鹅黄色的拿来镶边,做对襟的长褙子,底下配珍珠白的褶裙。最后一匹藕荷色上面能绣蝶纹,再挑粉白色做一条罗裙相配。
如此想着,竟然画了一日,其她的绣娘们都已经开始做了。
耳边还传来窃窃私语,什么大姑娘赏了点心,四姑娘病弱只能找她嬷嬷拿以前的尺寸云云,锦娘充耳不闻。
到了傍晚,她还点灯画了一会儿,才钻进被窝,等明日把图拿给三姑娘看,想到这里,她赶紧把眼睛闭上。
只是她的眼睛闭上之后,秦霜儿的眼眸却是睁开了,她今日去了大姑娘房里,才知道遍身绮罗是什么意思,也无怪乎母亲让她一定要嫁到官家来,她娘本是平江府一小官的妾,等那小官死了,她和她娘却被大妇赶了出来,
一个还年轻还颇有姿色的寡妇,还带着两箱嫁妆,当时立志要做人正房,不再重蹈覆辙。哪知第一天嫁过去就后悔了,她娘无数次的说起宁做富人妾,不做贫者妻。
她那继父是个看似老实其实挺有心眼的人,装憨吃到饱,她娘被人调戏他不敢和人对抗,甚至还拿人好处之后,反骂娘不正经。她娘说还好她们母女做些针线能养活家,否则穷苦人家的正妻在男人没钱的时候说典卖就典卖。
与其如此,还不如能享富贵则享富贵,若是能嫁到官宦人家比什么都强。
况且今日她见到了三姑娘的亲娘吕小娘,不过一个妾侍却是珠翠环绕遍身绮罗,她本来有一个打算,一是做蒋氏亲生儿子的妾,但她发现蒋氏管的太严了,而且她资历太浅,少爷住外院,面都见不到。
那么还有另外一条路子,便是做大姑娘的陪房丫头,将来上位就更名正言顺了。
但要让大姑娘提拔她,那就得长长久久替大姑娘做针线,让她看重才行,而整个针线房,只有魏锦娘的针线能和她相提并论。
她知道魏锦娘的确聪明还勤奋刻苦,要超过她可不容易,她若不和自己争倒也罢了,若是和自己争,那就别怪她了。
第6章
吃完早饭,锦娘和陈娘子说了一声,就先去三姑娘那里了,谁知三姑娘房里坐着个妇人,看起来天生丽质珠翠环绕,她迟疑了一下,听三姑娘的丫头提醒才知晓是三姑娘的生母吕小娘,又赶忙请安。
吕小娘却是个平和的人,见她送了衣裳样子过来,还笑道:“我还从未见过别人是这样先画出来的。”
三姑娘看起来也是很喜欢:“就按照这个做吧。”
“诶,您这么说,我就回去开始裁剪了。”没什么意见的主顾,那锦娘可太喜欢了。
吕小娘道:“费心你跑一趟,晴雪,拿几个大子儿给她买些糖甜甜嘴。”
说是几个大子儿,其实是二十个铜子儿,三姑娘还额外又送了一碟豆糕给她,锦娘又谢了之后才出来。这一个铜子儿就能买一块饴糖,宋朝的一文钱还是很值钱的,她小心翼翼的把铜子儿放进荷包,很是满足。
等回到针线房,她自己留了两个准备饿的时候充饥,其余就全部分了。
陈娘子有意提点她们:“吕小娘据说以前帮大夫人管过家的,以前又是大夫人的大丫头,体己可不少。你们可别作势利眼,只想往高枝儿拣。”
她这么说也是怕有的人只想伺候嫡出的,觉得人家有前途,不愿意去庶出的那里,殊不知人家只要大方就好了。
锦娘笑着摇头,开始按照尺寸拿炭笔做记号,又专心在自己手上的活计中。
针线房除了有绣架、还有长案、熨斗,各色丝线、布头,雕板,而柜子里锁着的还有金箔、金线、珠子这些。
锦娘她们做的时候,也会请教陈娘子针法,或者要其它装饰的时候都是跟她要。现下她刚要了一缕金线,又见绿缨领着两个小丫头过来。她们年纪也不过七八岁,听说是闹饥荒典卖进来的,一人得了几斗米就进来了,一个叫四儿,一个叫小荷。
“真是可怜。”陈娘子感叹。
绿缨笑道:“陈娘子,这两个丫头就供你们差遣。”
中午的午饭当然就是由她们俩去抬的,锦娘吃完,她们又赶紧把碗碟收过去洗,洗完进来,大家便在一处说话。
“听说你们一起进来的是十个姑娘?”
四儿点头:“可不是,我们俩分到针线房,绿缨姐姐说让我们多和您几位学些手艺,将来好到各房帮忙。”
她们这些绣娘别看待遇不错,但三年之后就离府了,到时候府上的针线若是有人帮忙,典卖的连工钱给不给都可,成本降低不少。
锦娘了然,又听秦霜儿问道:“除了你们之外,别人都分哪儿去了?”
“姑娘们房里各添了一个,还有一个分去厨房,一个去了恭房,两个去了浆洗房。”小荷说完,又捂嘴偷笑:“去恭房那个是最惨的。”
恭房又得刷马桶,还得倒夜香,整日臭烘烘的。
大家扯完闲篇,锦娘她们低头开始做衣裳,聚精会神的,四儿和小荷便倚在房门打瞌睡。
有了这俩丫头,锦娘乐的不必出门,只专门做衣裳,她的速度比寻常人快,但在刺绣上很花功夫,尤其是领抹处绣的折枝牡丹纹更要仔细。
一直做到深夜,油灯继续点着,除了陈娘子拿去庑房了,她们都在赶工。其实锦娘已经满足这里的条件了,白日有炭火,晚上有单独的床,听说小荷和四儿她们这样的小丫头都睡一间大通铺,那里十几个丫头在一处挤着。
三四天一件翻领袄儿做的差不多的时候,听方巧莲正小声对锦娘道:“你看那秦霜儿怎么成日往大姑娘房里跑?”
“她可能为了表现自己耐心吧。”锦娘不赞成一直改,改来改去连自己的特质都没保持,到时候反而越改越丑。
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做,能够被选上的,都是有自己的灵气的。就像前世她做编剧,如果演员导演个个要改,那这部剧九成会毁掉。
当然,她也知道秦霜儿是想拓展自己的人脉。
可在锦娘看来,人的才干才是人的立身之本,所谓人脉是锦上添花。否则,你即便认识许多大人物,和人家不是同一个阶层,人家也看不起你。
不同阶层的人很难做朋友,甚至是朋友之间,有人骤然富贵,朋友都很难当。
翻领袄儿做完,再继续做下一件,瓷绿色的衣裳要绣玉兰花,再看方巧莲的,同样的颜色她绣的是粉蝶,镶白色的对襟边,看起来做的格外用心。
等秦霜儿回来,见她们其余三人都做到第二件了,她倒是不慌,反正年前做好就行了,她们就是做的快,也要等她一起做完,所有人的才能一起交付过去。
“陈娘子,我还要一缕金线。”锦娘又要了金线描玉兰花的的叶片,如此有波光粼粼之感。
陈娘子要做的也不少,但她是老手了,可以谈笑间,一个晚上绣一条百花裙都成,锦娘她们如今还比不得,所以,她也轻松道:“去拿吧。”
她们埋头做活,转眼七八日过去了,锦娘已经开始做最后一件了,她又从陈娘子那里拿了米珠过来准备用珠子做成花蕊,她这是在绣海棠双禽,浅色的衣服就要用这种亮一点的金线或者珠子。
秦霜儿更用心了,她在绣仕女摘梅图,本来人物就不好绣,还要满绣花卉,不知要耗费多少功夫,锦娘看了她一眼,十天才做完这么一件,速度也太慢了,但陈娘子和她说,她反而说是大姑娘要求的,陈娘子也不好说什么了。
只可惜,今日下半晌,嫣红亲自过来催促:“我们姑太太还有两三日就要归宁了,大夫人问姑娘们衣裳做好了没有?若是没有,还要快些,到时候要穿着见客的,先紧着姑娘们的做。”
听到这里,锦娘加快了手中的速度,心中感叹自己今儿还得点灯做了,毕竟这衣裳做好,还要熨烫一遍,又要耗费功夫呢。
大家都忙手中的事情,没想到大冷天,外头还下着雪,秦霜儿脑门上汗涔涔的,豆大的汗珠掉在绸上,唬的她差点晕倒。
第7章
衣裳还要提前一天做好,这样如果大小还能改的更合身一些,锦娘用托盘把自己的衣裳叠好,和方巧莲江善姐一起排队先给陈娘子查验。
陈娘子主要检查有没有漏针还有线头的地方,她们三个很快就过关了,又听陈娘子对秦霜儿道:“你与大姑娘关系好,就先把你做好的那件送上去,让她通融几日,我手头还有许多活计呢。”
其实陈娘子当然也有意让锦娘她们帮秦霜儿做活计,可她们哪里愿意,都推说有事。
秦霜儿只好苦着脸应是,她是真的没想到陈娘子不替她兜底,不是说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吗?她也只不过是想着把活计做的鲜亮些罢了。
锦娘她们现在有了小荷四儿之后,很少出门了,猛然出来,一股冷气扑来,她跺了跺脚:“真冷啊。”
“可不是,咱们快些送去了,回来歇息一会儿,这些日子也太累了。”方巧莲打了个哈欠。
周家的下人其实并不算多,所以大家每天都很忙,她们三人从后罩房出去,没想到正好碰到蒋氏送一位美妇人出来,那妇人身材十分高挑,巴掌大的脸儿,肤色如雪,极是标致。
三人忙立住站在一旁问安。
又听蒋氏正笑着道:“你既这么说,那我就不客气了,我们这边已然是住不下了。”
“大嫂说哪里话,这本就是应该的,我们家里人少,多余留一个小院子。”美妇人回着。
蒋氏又问:“你这又是往哪里去?”
“我去二房那边看看度哥儿,听说他的病这次发的严重。”美妇人说这话有些语焉不详。
锦娘暗道此人怕不就是周家三夫人奚氏了,这些天茶房的兰雪瑞草两个无事也过来串门闲磕牙,也说过周家的人。周家大房老爷和二房老爷同母,三老爷是庶出,因此三房各娶的夫人也是大相径庭,大夫人蒋氏是老太爷在的时候定的,人家伯祖父是宰相,父亲是御史中丞,家世是一等一的。二房的原配夫人李氏家世也是很不错,只不过生了个儿子之后死的早,续弦的吴氏家世虽然凋敝许多,但也是中等官家小姐,唯独奚氏家世低微,也没什么钱,听说奚家娘家人常常来府上打秋丰。
且三老爷房里还有个宠妾,还好大家都说奚氏福气好,生了个儿子,今年十五了,还是个读书的好料子。
只见奚氏离开之后,蒋氏看到锦娘她们,听说她们是针线房的,忙叫她们上前。
“你们都是送去姑娘们的吗?”
“回大夫人的话,我们先送去姑娘那里,看姑娘们合不合身,若是不合身就尽快再改。”锦娘见其余二人都不说话,她就站出来回话了。
蒋氏走近了,只是翻看,不置可否的点头,才道:“你们去吧。”
“是。”锦娘等人松了一口气,往三姑娘房里去了。
只是去的不巧,她过来的时候,听说三姑娘去老太太那里了,只留了大丫头丹若看家,丹若倒是好心:“你把它放这儿就行。”
锦娘却想她头一次在周家做活儿,三姑娘没有回来,东西放这儿了,万一中间出了什么纰漏,到时候自己百口莫辩了,故而她笑道:“我还是在这儿等会儿吧,这衣裳赶制完了,我也无甚大事了。”
“只怕三姑娘要在老太太那里用了饭才回来,那你可要等的久了。”丹若正拿着抹布在擦拭一个米黄色哥窑瓶子,有些不以为然。
锦娘笑道:“无事,姐姐不知道外头雪下的太大了,一去一回的,到时候天黑了改,反倒不好,你不必管我,我在外间坐坐便好。”
听说她们房里伺候的这些丫头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都生怕人家抢占位置,就连那个小丫头银珠和新来的一个叫雀儿的,都只在次间打帘子候命,做些跑腿提饭打帘子的活计,内里都是晴雪丹若两个伺候。
三姑娘房里都还是好的,据说蒋氏的独苗苗周家二郎周存之的房里,那才争的跟乌眼鸡似的。
她只静静在屋里等着,丹若擦拭完花瓶桌子屏风,见锦娘在外打着瞌睡,并不四处走动,倒是拿了张薄毯子给她:“别着凉了。”
“多谢姐姐。”锦娘笑着接过来。
丹若也笑:“什么大事,值得你谢,我还要进去做活儿呢,就少陪了。”
“姐姐请便。”锦娘也客气。
约莫过了两个时辰,丹若那里有个小幺儿送饭来,锦娘闻着饭香也是察觉饥肠辘辘的,但她好歹忍住了。一直到三姑娘被人簇拥着进来,她才上前道明来意,三姑娘把揣着的汤婆子给银珠拿着,又道:“难为你等了这么久,只我方才在老太太那里吃的多了些,有些困了,等我起身再试。”
主子能够体察奴婢的心情吗?当然不会。
锦娘便笑道:“好,那让姑娘身边的姐姐先验一下,若是衣裳没大问题,我就回去跟我们娘子回话。”
三姑娘对丹若点点头,丹若翻看了一遍:“姑娘,是好的。”
“你去吧。”三姑娘挥挥手。
锦娘方才笑着出门,只是一出门,就觉得饿到头昏眼花,想必这时候回去也没饭吃,她索性去了厨房直接花了两个铜子儿买了两个肉馒头,这些也算是厨房的私活儿了,错过饭点的都是这边去厨房找人买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