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能跟着王建国的也都是人精,明白王建国的意思,一个个进院只是正常找东西,并没有破坏。
小院看着挺大,可这么多人一起搜,速度还是很快的。
司酒早就把屋里不该出现的,好的东西都收起来了,就是地窖都收拾了。
等人回来,一看手下人的脸色,王建国就知道没有。
周子辰自然也看出来了,一脸不相信的模样。
怎么可能,他亲眼看见野猪进去的,那野猪进院还伸出头瞅瞅,用蹄子把门关了。
周子辰这么想的,也这么说出来了。
所有人看向他,一脸你有病吧的表情。
还伸出猪头观察周围,还用蹄子关门,那是猪,就是狗他们都能勉强信了,可那是猪。
周子辰也知道这话说出来没人信,所以这话他没和王建国说。
这会儿他这话说出口,王建国都无语了。
这怕不是在牛棚待久了,有了精神病,还野猪用猪蹄关门。
最气的是他竟然相信了,大晚上折腾过来。
不过好在没干白工,有周子辰孝敬的,也不算白来。
王建国不是好相与的,他觉得自己被周子辰当枪使了,尤其在知道周家和鲁大梅的恩怨后。
笑眯眯的看向大队长。
“行,既然没有,是好事,那我们就走了,大晚上的,大家早点休息,这周子辰我就带走了。”
说着又看向司酒。
“大娘,打扰了,那我们就走了,您早点睡。”
打完招呼,带着人离开了红河生产大队。
第1221章 「无cp」六十年代,无人赡养的老太太「28」
大队长看人走远了,原本笑着的脸也黑了下来。
幽深的双眼扫了一圈在场的社员。
“我希望这种事不要来第二次,大家都是一个生产大队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别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有啥事在大队里解决,实在不行还有我,还有妇女主任,这种事再来第二次,哼!”
语气意味深长。
周围社员倒没被大队长吓到。
身正不怕影子歪,半夜不怕鬼敲门,因为没这个心,大家自然不怕。
过日子,一个大队生活着,谁家都和别人家有过磕磕碰碰,可没谁想往死了整对方去举报,那得生死大仇大家伙才会那么干。
司酒原本以为自己要来个舌战群儒,再为了自证清白主动要求搜查,最后来个爽文打脸啥的,可结果英雄无用武之地。
她袖子都撸起来了,结果大家伙一来自己就点了个头表示同意被搜查就没了。
完全没有参与感。
明明自己该是主角的啊!
司酒望月兴叹。
感谢了大家伙儿,又感谢了大队长,等所有人离开,司酒才回了家。
想着被带走的周子辰,再想想自己看到的那个王建国。
那男人也就名字叫的好听,看着笑眯眯的,可身上的气可不太好,周子辰被他带走,可不是什么好事,不过和司酒没有关系,自作自受罢了。
半个月后,周子辰回了大队,腿瘸了一只,整个人胡子拉碴很阴郁。
他能活着回来,那是他花了大价钱,这些年自己投机倒把的钱全赔进去了不说,自己的几条线也被王建国要了过去。
现在除了一只瘸腿可以说啥也没有了。
司酒背着猪草,下山正好路过牛棚,看见了回来的周子辰。
腿的骨头没啥事,倒落不下残疾,可周子辰浑身的运气彻底大变了。
改革开放后,若他能走出来,以周子辰的脑子小有成就不是问题,可大成就就难了。
不过,人的一生决定不了出生,决定不了前世今生的债,但活成什么样主要还是看自己。
周子辰如何,周家如何,都不是司酒关心的。
原主对周家其实想远离,并不想伤害,毕竟是自己带大的孩子。
司酒尊重原主,哪怕她理解但不喜欢,只要周家不打扰她,那就好聚好散。
去废品站再次买报纸糊墙的司酒,看着一个小姑娘手里的课本,想起来天道改变的世界进程,1972年9月恢复高考。
她倒不是想考大学,原主不认识字,突然上大学太吓人,不过她得找个认识字的由头。
就买了小学课本,说要学习认字和学习算数。
日子过的很快,在大黑的请求下,司酒给大白小白吃了启智丹,找了个风光正好的下午,把两对小两口放猪归山。
对外称就是司酒遛猪时候,两头老猪丢了,只有两只小猪回来了。
社员们帮忙找了找,没找到,就算被狼群攻击,也应该有血迹,大队长猜测很可能被之前的野猪拐走了,只能期待猪自己回来了。
可冬去春来,两头猪再也没有回来。
不是没有人打过司酒家两头猪的主意。
村里的几个街溜子为了白得两头猪,特意上山找了找,找是找到了,就是好没被大黑二黑顶死。
几个人跑回来,也证实司酒家的猪确实被野猪拐走成野猪了。
村里有人笑话司酒,可细细一算才发现,就算没了两头大猪司酒的猪也赚钱的。
去年两头小猪,一头交了野猪,一头杀了,司酒卖了半头多,只留下一点走过场。
1972年四月,司酒今年只抓了一头小猪崽养,年底当任务猪,也没再遛猪,村里人只当司酒丢猪丢出阴影了。
七月的时候恢复高考传入大队,全国各地的知青和高中生像疯了一样的高兴,司酒亲眼看见大队里最老的一个知青在大队长宣布消息时,激动的直接晕了过去。
为了村里的孩子着想,也为了更好管理,大队长组织了一个全大队的高考学习班,里面有知青,有大队里的高中生。
既不耽误劳动,学习效率也变得更高。
第1222章 「完」六十年代,无人赡养的老太太「29」
这个时代和古时候一样,老百姓天然敬畏读书人。
大队高考学习小组的社员上午上工,下午学习。
一到下午,整个大队静悄悄的,就是平时大嗓门的妇女们也一个个压着声音说话,尤其在经过知青点的时候,就是为了给这些读书人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大队长和妇女主任很负责,村里结婚的知青很少,只有三对结婚的知青,除此之外就是三个嫁给大队里的女知青。
没有电视剧和小说里的狗血,三对知青夫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憧憬美好未来,相约大学。
至于三位嫁人的女知青,能够下乡的孩子,大多数都是被家里放弃的那个,女孩子尤甚,这里有家有孩子有老公,最后俩放弃高考,一个家里支持小夫妻俩一起高考。
眨眼高考来临,莫名其妙的整个大队部都跟着紧张,不知道还以为他们高考。
司酒慢条斯理的开始准备原主的梦想,出去看看。
时光慢慢,令大家兴奋的喜报一个个传来,最后,红河生产大队的参加高考的人全部被大学录取,虽然都是普通大学,没有顶尖大学,可结果绝对羡慕疯了隔壁大队。
最兴奋的就是知青们了,他们可以回城了,生活有了盼头。
送走考上大学的知青和社员,村里好像一下子冷清了不少。
司酒这段时间去黑市和县里比较勤,主要是观察市场。
改革开放虽然还没有传出来,风声肯定已经放出来了,就看对黑市的监管就能看出来。
司酒没有着急。
1973年新年,司酒吃了一顿火锅。
开春,改革开放终于正式传了过来。
这个时候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在司酒的带领下,红河生产大队组建了老人帮,开始屠戮县里小吃市场,城里人反应过来时,司酒他们一个个已经赚的盆满钵满不说,大多数都在城里有了铺子,不是地摊了。
村里的小夫妻小伙子和小姑娘也在司酒的鼓励下开始去羊城进货,卖各种东西。
可以说,在这里,红河生产大队的社员们在司酒的带领下真真吃到了第一波改革开放的红利。
1973年秋末,司酒在大队很多人的不舍下踏上了去京城的车。
司酒利用古董,换了两套京城四合院。
古董在涨价,房子也在涨价,对于司酒来说古董不值得收藏,毕竟每个世界不一样,除了司酒喜欢的,有研究工艺价值的,剩下的意义不大。
司酒买房不为了定居,纯属为了升值投资。
潘家园成了司酒最喜欢的地方,因为这里让她彻底奠定了富豪的身份。
接下来,司酒开始用鲁大梅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看红河生产大队外面的世界。
随着走的地方越来越多,看的越来越多,司酒能够感受到原主留在身体执念的消散和豁达。
在这这个过程中,司酒也在不断收集物资,不断的买房,收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