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他们在这提笔刷刷记下关飞渡放的食材、用量和步骤,有的人却开始嘲讽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们这么急着记下来,万一不符合自个口味呢?]
[前面的人简直是强词夺理,既然你都已经知晓了这句话的意思,那又怎么能晓得别人爱不爱吃。]
[人家究竟记不记住,觉着仿制出来的美味味道如何,都是人家自己的事。送你四个大字回去好好研读——干卿何事?]
半天不见,天幕之上就已经打起了嘴炮,偏生这些人还极为文雅,骂起人来不带一个脏字。
有些人引经据典,明褒暗贬,好些人被骂了怕是都还以为对方是在称赞自己呢。
“我滴个乖乖,怪不得都说文人心黑,我们也算是长了见识。”
众人看着骂战,又望天幕之上关飞渡那赏心悦目的做菜手法,这小日子过得可真是有滋有味。
*
关飞渡充分考虑到了各人的口味,分了清汤和红汤的锅底,又因着听说元宁还挺喜欢吃番茄的,于是私心又熬了一锅番茄味的。
当然,他年纪还尚小,没法一个人做完这一切,关家的主厨也有搭把手。
等几个架在电磁炉上的锅端出来,放在餐桌上时,家中的大人也陆陆续续地回来。
今儿个也是巧,秦知许和关明恰好都在,只是薛兰鹤和关臣还有工作,半天才姗姗来迟。
薛兰鹤还带了礼物告罪。
关明一看他这样客气的姿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嫌弃的眼刀子就扎向了自己老弟。
可不就是没用吗,追了那么久的人,竟然一点进展都没有。
关臣也不恼,把自己带给两个小孩的礼物都掏出来了。
他算是看明白了,打蛇就要打七寸,薛兰鹤这边久攻不下,还不能曲线救国从他小外甥这里下手吗?
讨好了人家命根子,还愁那人不上钩么!
这就叫做兵不厌诈。
不过薛兰鹤这边的攻势他也没打算落下来,这不,连上桌前帮人贴心拉开小外甥的椅子时还抛了几次的眼波。
薛兰鹤暗松一口气,幸好关臣没在大庭广众之下帮他拉开椅子,否则让他面子往哪搁。
元宁满头雾水,不过还是甜甜地说:“谢谢关叔叔。”
关飞渡看自己的活被关臣抢了,还有些愤愤不平,爬上了椅子和元宁挨在一起。
幸亏关家这餐桌并非长桌,而是圆桌,否则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坐。
元宁和关臣都想跟薛兰鹤坐一起,而关飞渡自然想和小伙伴贴贴,长桌坐起来可不就尴尬了么,到时候也只有关臣为了彰显长辈的大度体贴而让步。
菜都摆在了桌子上。
大盛朝人没有看懂餐桌上这小小的“明争暗斗”,他们的注意力算落在吃上面了。
许多人感到不解:[为何这菜都是生的,没煮熟还能吃么?]
[只有三个锅,难不成让大家吃汤水?]
[我倒是看出了些门道,这水一直沸腾,定能将菜烫熟,想必是打算自己动手。]
[不知诸位可知温鼎一物,它还有个文雅的名儿——拨霞供。此物便和面前的食物大同小异,将切成薄片的肉放在滚沸的水中煮熟,蘸着自己制作的佐料吃就可以了。那滋味啊,也是鲜美非常。]
大家光是听那些见多识广的人这样一说,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再一看元宁他们的碗底,确实是调制出来的精美酱料。
光是看那鲜亮的颜色都知道,恐怕蘸鞋底儿都香。
一些人不由得庆幸,多亏刚才他们机灵,还知晓在关飞渡给元宁弄蘸料时一一记下,不然后头哪来这个机会弄好吃的。
还有些人更有一套,他们想,做汤饼、做饺子馄饨的汤底不也可以用那蘸料么,瞧着相得益彰,兴许就能让生意红火起来呢。
那些世家贵族,乃至皇宫中的皇子公主看着元宁他们亲自动手,都不由嫌弃。
那火锅有什么好的?吃了也跌份。
但他们之中还是有好些人偷偷同意了使用味觉感官共享,所以在元宁品尝这个火锅之时,顿时惊为天人。
自己动手就自己动手呗,好吃不就成了。
再说了,他们要是不想自己烫菜,不是还有仆役帮忙吗,他们只管吃就是了。
现代。
元宁人小,他吃的火锅都是舅舅帮忙烫的,等熟了之后就会放在他的碗里。
他赶紧劝道:“岁奴可以自己动手的,舅舅也要吃呀。”
等二人转头看向薛兰鹤的碗时,却发现里面全是关臣用公筷烫好的肉菜,也皆是薛兰鹤喜欢吃的。
元宁小眉头微微一拧,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为何关叔叔会对自家舅舅这么好呢?若说有图谋,可是舅舅跟他不就只是公事公办的上下级关系吗,在现代这个总是能叫到警察叔叔帮忙的社会,他又能做些坏事。
他到底年幼,尚且不懂男欢女爱之事,想破脑袋都想不通。
如今又看此事到底是利于舅舅,便不做他想。
关明一看自己那笨弟弟成了显眼包,一时不知道该说他是积极主动好,还是卖自己卖得干脆又丢人。
转头一看却瞧见关飞渡也在给他的小伙伴烫菜,忙得不亦乐乎。
俩人都胳膊肘往外拐,关明一时无言,却又和妻子秦知许相视一笑。
*
元宁的兴趣班是上六休一,与工作日还是周末没关系,到了开学前才会重新调整时间。
他才上了两天课,今天自然是要上第三天的。
听关飞渡说来,这个兴趣班上着明显要轻松许多,不及学校的规章制度那么严格。
元宁对未知的学校心生好奇,更对亓老师今天讲的课翘首以待。
“今日我们要讲的是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亓老师早就备好了课,打开ppt就开始侃侃而谈。
元宁知晓这个时候分裂出了多个国家,其中自然也有老师所说的分封制的锅,他们大盛朝还是郡县制,又听说现代则是省市县,不由感叹,果然还是不分国的好。
这问题千百年前就吵过一回了,现在搬到台面上,那天幕之上的弹幕也开始发表起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在王朝末期后,国家动荡不安肯定不只是分封制之错,不然那个王朝也不会延续几百年之久。所以要是有人只怪罪于制度,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谁难道不知道此事么?关键是历史和人家那个后世已经证实了,县制才是最好的,否则也不会被人家采纳了。分封制度早已无可救药。]
[哼,同姓诸侯尚且包藏祸心,更别说异姓之王了。]
有些话简直就是在指名道姓了,说得长孙祯都眉心一跳。
到底是要成大事的人,他面色很快就平静下来,并不为那些言论所烦扰。
异姓诸侯王又不止他一人,皇帝的统治力削弱,难保其他人就不会生出异心。
天幕之上的元宁还不知晓他的王朝已经被别人惦记上了,还在认认真真地听亓老师说起春秋战国的争霸故事。
亓老师只挑着历史节点来说,讲的还都是最有名的雄主,以及追随他们的人,同时也没忘了提那个时代的文人和他们创造出来的学术。
那可以说是他们国家最珍贵的文化瑰宝了,一直流传到今日都还被人使用着。
“人之所以为人,便是他们懂得教化,披着文明的外皮,否则和禽兽无异。”亓老师随口说了这话,“而当时的文化直到现在都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所以又被认为是优秀的传统,一直被奉为圭臬。”
元宁脑袋点得跟小鸡啄米似的,非常赞同亓老师说的话。
他今日光是听着这些雄主名人的故事都已经心驰神往了,恨不能亲眼去见识一下那个时代的浪潮,一睹他们的风采。
更别提那些大盛朝的文人了,更是激动得面庞都红了。
要不怎么说先贤是文人们的模范呢,那个时候定下的风骨直到如今都还有人模仿。
能够名留青史,不也正是他们最渴望的事情么。与之相比,封侯拜相都算不得什么了。
今天的课结束了之后,元宁仍旧心神恍惚,回去了也还在回味老师讲述的一切。
关飞渡纳闷:“那历史真的讲得那样好吗,都回家了你还在走神想着。”
元宁颇为不好意思,察觉到了自己冷落关飞渡后,道了句歉,才双眼发亮地说:“嗯,亓老师讲课真的很有意思,哪怕是寥寥几句我都受益匪浅。”
“不过也可能是因为我本就喜欢历史,如果飞渡哥哥不爱听,兴许就会觉着无趣乏味。”
他喜欢实话实说,分析利弊。
关飞渡来了点兴致:“要不我跟着你旁听一节课,实在没意思,我就不去听了。”
元宁很欢迎:“好呀,老师应该也不会介意旁边多一个蹭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