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孩子三岁[七零] 第116节
老张纳闷,老师又拖堂?老张看看表,又等三分钟,团团头顶书包跑出来。老张慌忙举起拿着伞的那只手。团团跑过来,他的四个同学下意识跟过来。团团一看三把伞,愣了一瞬间才反应过来,高兴地说一声:“谢谢爷爷!”他就分给同学,两两一把,他打一把小折叠伞。
团团看看伞的花纹:“爷爷,这把伞是妞妞
姐的吧?”
老张点头。
杨一名好奇地问:“张爷爷,您怎么知道我们都没带伞?”
“我又不是神仙,哪知道你们有没有带伞。”老张笑呵呵说,“带了我就拿回来,没带正好给你们用。又不费事!”
几个半大小子被他毫不在意的样子搞得面面相觑,要搁他们家,甭管带没带伞都会惹来一通唠叨。
随后四人瞥向苏团团,他们不羡慕苏团团聪慧智商高,也不羡慕他是独生子,唯独羡慕他有一对开明又尊重他的父母,有一对疼爱他的祖父母。
团团眼角余光瞥到四人的眼神:“看我干嘛?”
杨一名摇头:“没啥。我们在想晚上还去不去你家?”
“就你们四个的成绩还想休息?”团团不敢置信地睁大眼睛。
杨一名呼吸一顿:“我我,期中考试我肯定门门及格!”
另外三个同学自认为最近不曾懈怠也敢点头附和。
团团老气横秋地叹了一口气,一脸无语的样子。
老张在一旁看的直乐。
团团被他笑得不好意思,轻咳一声,认真问:“你知道今年高考录取率是多少吗?我妈妈说不足四分之一。咱们班六十人,前十五名有机会上大学。如果去掉考试当天中暑状态不好,到考场上紧张,以及滑档的,咱们班可能只有十个人能上大学!”
杨一名:“咱们学校好。”
“要是全年级前六十名都在咱们班,咱们班都能考上。事实上咱们班跟其他班的成绩差不多。”
杨一名:“你说的这个录取率也包括乡镇中学,乡镇中学考得过咱们?”
“别看不起乡下人。我堂舅以前小学毕业,恢复高考前自学半年就考上了地质大学。乡镇中学老师水平不行,农村人也没钱买学习资料,可这么穷还让他们上高中,说明他们聪明。我们懂得多语文写得好,英语写得好,可要比数学,比得过吗?”
杨一名已经决定要是文理分科,他学文,就是因为数学对他来说太难,刚上高一就有点费劲。其他三个同学也是。听了团团的话,杨一名点头:“你说得对!”
团团:“我爸爸妈妈跟我说过高考的情况,首都最好的几个学校,要是乡镇高中的学生考不上,他们能考普通大学。你的目标是一般本科,正好跟你竞争。”
四个半大小子如梦初醒。
老张问:“没想到啊?”
可不是没想到吗。
杨一名看一下三人,三人微微点头。
苏笑笑回来看院门紧闭就去公婆家找儿子。
罗翠红刚做饭,团团饿了,用饼干泡豆奶粉,在堂屋吃得正欢。苏笑笑见状就拐去厨房告诉公婆,有个老太太的钱被熟人骗了。没等苏笑笑说完,老张撑着雨伞进来说这事他知道,听那位老太太本人说的。
罗翠红一边点头一边擀面条:“我们都知道。你放心吧,笑笑,我们的钱不乱借。改天我叫新民弄两张电视机票买两台电视机,我们一台,你们一台,以后团团就不用跑过来看电视。”
苏笑笑赶忙说:“再等等!”
“怎么了?”罗翠红听出她很着急。
苏笑笑:“前几天我和团团出去,听到有人要去南方弄电视过来卖。私人的不要票。新民现在弄票需要担人情吧?过两年,团团上高三再买,留他看新闻。”
“南方的电视不用票?”
苏笑笑点头:“改革开放后南方多了很多进口电视机。不是我长他人志气,现在还是进口的电视机好。”
“进口的也贵吧?”
苏笑笑:“别买大品牌啊。”
张新民屋里的电视机是张爱民帮他弄的票,他们两口子花钱买的。买的时候罗翠红没去,也嫌电视节目没意思,很少去儿子屋里,所以她不了解电视这一行,“听你的。晚上别回去了?”
苏笑笑:“回去。拉开炉子做点东西,回头把饭放炉子上,怀民回来吃了正好封炉子。”
张怀民三天两头不回家,跟以前还在南方当兵似的,以至于罗翠红经常忘记大儿子转业了。
苏笑笑撑着伞出来:“团团,走了。”
老张不禁说:“等他吃好!”
“吃好啦。”团团背着书包,把泡豆奶的杯子给爷爷,“爷爷,帮我刷刷。”
老张接过去:“有没有手电筒?”见娘俩停下,他把橱柜上的手电筒递过去,团团撑着手电筒,苏笑笑打伞。母子俩到家,门口有一辆车。俩人互看一下,推开门,厨房亮着灯。团团大喊一声“爸爸”,张怀民从厨房出来。
苏笑笑关上门过去问:“怎么回来这么早?”
张怀民:“今天一天都在外面,回来休息,明天继续。”
团团好奇:“爸爸,是不是整个首都的刑事案件都交给你们办啊?”
张怀民摇头:“刑事案件不止凶杀案。主要是投机、诈骗、走私。这些案子先报到派出所,派出所移交给我们。”
“派出所干什么啊?”
张怀民:“给李大妈找自行车,给王大爷找找猫找狗,谁家孩子不见了,也需要派出所出面。夫妻互殴,女婿打小舅子,等等,光这些派出所就忙不过来。”
团团没想到派出所这么忙:“难怪老太太被骗钱那事要交给刑警队审查。”
“你以为全是凶杀案?”张怀民揉一下儿子的脑袋,告诉苏笑笑他把炉子拉开了。
苏笑笑:“你怎么知道我们回来吃饭?”
张怀民朝隔壁睨了一眼。苏笑笑想到她回来没看到团团,转身去公婆家时正好碰到隔壁大姐下班回来,跟她聊两句,其中一句就是去公婆家找团团。
苏笑笑:“吃面还是吃米?”
张怀民在外面跑的胃不舒服:“小米粥,随便做个菜?”
苏笑笑一听这话就知道他没什么胃口:“团团呢?”
“有土豆吗?给我做个土豆饼。”团团把书包放厨房,“多煮点小米粥,晚上课间休息的时候喝。”
苏笑笑:“那我放几个红枣?一名他们吃红枣吗?”
团团不禁说:“有的吃就不错了,还挑?”
第93章 穷要面子你懂个锤子!
上个月农村秋收,
刘庄回去一趟,回来给苏笑笑带两个老南瓜和几斤花生。老南瓜和花生都是在院门外种的。以前只种冬瓜和南瓜,冬瓜切片晒干,南瓜摘下来放着,留着冬天吃。
自打可以经常进城卖东西,刘家几个长辈便不在门外种冬瓜,改在地头河边。南瓜继续种,因为嫩南瓜可以炒菜摊煎饼,老南瓜可以煮粥。原先种冬瓜的地改种花生。
苏笑笑开学后早出晚归没时间做,三斤花生还剩两斤多。苏笑笑没理儿子,去厨房剥一碗花生,用花生红枣煮小米粥。
七点五十,团团看着闹钟让四个同学休息。他六点多吃饭,到这个点也饿了,就叫杨一名和他去厨房,把钢筋锅里的一大盆小米粥端去书房。
到书房团团用勺子盛碗中,一人一碗,喝下去热乎乎的,全身暖暖的,困乏的脑袋有了营养,也有精神继续看书。
九点钟,苏笑笑从堂屋出来:“团团,时间不早了。”
“好了。”团团打开门,杨一名和三个同学出来。
张怀民听到动静拿着手电筒出来,送几个小的回家。杨一名几人习惯性说不用送,张怀民不放心,先照着让住他家后面的几个回家,然后到路口打着手电看着杨一名回家。
杨一名推开虚掩的院门,屋里漆黑一片,他心中一时间不是滋味。杨一名锁上门,堂屋的灯亮了,他妈披着衣服出来:“一名回来了?洗洗睡吧。”
见他妈还没睡,一直在等他,杨一名心里头一暖:“您别出来,外面风大。”
阳历十一月,早立冬了,像去年再过一周就下雪了。杨妈裹好身上的衣服:“没事。”到厨房门口看到暖瓶和锅,“饿不饿?”
杨一名摇头:“在苏团团家喝了一碗小米粥。”
嫌冷缩着身子的杨妈站直:“你苏阿姨还给你们做饭?”
“不是。晚上做的多,还剩一盆,我们一人一碗。”
杨妈好笑:“傻小子,谁家做饭能多做一盆?特意给你们留的。”
杨一名猛然转向他妈。他妈点头:“肯定的。这事你别管,我回头买一包小米给你苏阿姨送去。你苏阿姨上学,张队长半工半读,不比以前,他俩的定量只能裹住他们一家三口。”
“那,苏阿姨她,她傻啊,还是太好了啊?”
杨妈:“粮食不够吃买着吃,就是太贵。”
杨一名想起有几次他问苏团团早上吃的什么,苏团团不是说包子焦圈就是说油条:“那我们每人每月给苏阿姨几斤米合适?”
“我想想。”以前杨妈妈不喜欢那三个学渣,担心杨一名跟他们学坏了。这两年那三个小子经常来找杨一名,穿的衣服要么脏兮兮的要么打补丁,但人很有礼貌,虽然给她打招呼的时候畏畏缩缩。也没听附近大爷大妈说那几个偷鸡摸狗溜门撬锁。杨妈妈对他们改观后又听说那几个小子有的父母是普通工人,有的是单职工家庭,家里孩子多,要不是跟着苏笑笑卖对联和冰棒赚了钱,父母不会让他们上高中。
杨妈妈:“别让他仨买。你也别跟他们说这事,就当不知道。”
“咋了?”
杨妈妈:“我买米送过去,他们要是知道了找父母要米,他们的父母不给,以后还好意思跟你和团团一起晚自习吗?”
“那怎么办?”
以前杨妈妈认为人一多就没心思写作业。这两年算看出来,杨一名的性子不适合一个人复习。跟人玩半小时学半小时,都比他一个人窝在屋里三个小时效率高。“我多买点。就当你给团团的补课费。”
杨一名想说,我给过了。忽然想起以前苏团团说他要考上大学,他爷会给他一千块。他说真有那么多就给团团四百。现在看来就是空头支票啊。
杨一名问:“苏阿姨要吗?”
“洗脸洗脚睡觉去。”风太大,杨妈妈受不了,裹紧衣服回屋。
翌日下了班,杨妈妈买十斤小米直接去苏笑笑家。这个时候团团刚回来,杨一名和他的三个同学都在各自家中。
十斤小米很大一包,苏笑笑惊呆了:“……您这是干嘛?”
“给团团的补课费。”杨一名的母亲力气不小,支好车子就拎着小米去厨房。苏笑笑下意识跟过去。杨妈妈怕她伸手夺走,挡住她说:“算我们四家的。”
团团到厨房门外正好听到这句:“什么四家?”
“你的四个同学啊。”杨妈妈又叮嘱一句,“这事你知道就行。要让你的几个同学知道,他们不会说什么,就怕传到他们父母耳朵里觉着我可怜他们。”
有个少年以前跟团团抱怨过,他爷嫌卖对联丢人。要团团说,穷要面子。听了这话,团团怀疑杨妈妈说的就是那个老头。
团团点头:“我谁也不说。”
杨妈妈笑着摸摸他的脑袋,很是羡慕:“小苏,你家团团咋教的?聪明又懂事。长得还白净。以后长大了——不用长大,过两年你家的门槛就能被倒追他的小姑娘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