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孩子三岁[七零] 第67节

  其实张家只有一个挑食的,就是张怀民的大侄女,比团团大四岁,只比团团高半头。张新民之所以惊呼团团长得高,正是乍一看团团跟他闺女像同龄人。
  罗翠红提醒孙女:“我记住了啊。”
  “记住就记住,我又不会说话不算话。”
  这话说得好像她习惯出尔反尔一样。
  苏笑笑问侄女吃不吃馒头。小姑娘习惯性想说不吃,看到团团吧唧的很香,接过她大妈递来的半块馒头。
  张新民和他妻子互相看一眼,这孩子什么毛病?跟团团比谁吃得多吗。
  罗翠红看出她孙女就是跟孙子比谁吃得多,所以第二天早上做了两种卷饼,一种是在锅里蒸熟,一种是在鏊子上烙熟。
  苏笑笑的妯娌做三个菜,一个土豆丝,一个茄子,一个黄瓜炒鸡蛋。饭菜做好,一家人到堂屋,罗翠红把一个饼掰两半,给团团卷两个不一样的饼。
  团团的堂姐一看他有她无,就问奶奶她的呢。罗翠红故意问:“你吃一个还是吃半个?”
  “我吃两个!”
  罗翠红先用水烙饼卷土豆丝和黄瓜鸡蛋:“吃完再说。”
  “你不信我能吃完啊?”
  罗翠红点头:“我不信!”
  小姑娘很生气,大口大口,三两下吃完就伸手。罗翠红用烙饼卷茄子和黄瓜炒蛋,小姑娘再次吃完。罗翠红故意问:“喝不喝粥?”
  她看到团团面前的粥,想也没想就点头。罗翠红给她乘半碗,她喝完就打嗝。罗翠红故意问:“还吃吗?”
  小姑娘立刻表示屋里热,她出去凉快一会儿。不容她奶奶开口,她就出去找朋友。
  苏笑笑看出婆婆故意的,问:“她这么挑食?”
  罗翠红:“挑得很。我看还是饿得轻。还是团团好,啥都吃。团团有一米二吧?”
  苏笑笑点头:“不到一米三!”
  她妯娌差点被粥呛着:“——多少?”
  苏笑笑见她这样很奇怪:“不到一米三,很高吗?”
  “你——你把‘很’字去掉。团团才六岁啊。”
  张新民瞥一眼妻子:“还嫌我说话不长脑子?”
  “我——”她知道三四岁大的小孩一年一个样,也做好三年不见,小团团长大了的准备,可她也没想过团团这么高。
  苏笑笑没养过孩子,上辈子也没留意过侄子侄女的身高,所以她真不知道团团的身高特别高,闻言就看向张怀民,“他十八岁不会长到两米吧?”
  “不会。有的小孩早长,有的小孩发育晚。团团属于早的。”张怀民给她一个卷饼,“团团只是今年长得多。”
  苏笑笑的妯娌听了张怀民的话想起她十四岁就不长了,“大哥说得对。嫂子,营养跟得上吗?让新民陪你去友谊商店买几瓶营养品?”
  苏笑笑:“行。”
  饭后,苏笑笑和张怀民把一家三口的衣服鞋子洗刷干净就回屋休息。团团在火车上睡一夜,他俩几乎没合眼,就算昨晚一觉睡到自然醒,今天的身体依然疲劳困乏。
  团团被他爷老张领出去买好吃的。
  翌日,张怀民跟朋友聚会,苏笑笑领着团团和妯娌以及侄女逛商店。又在张家呆两天,苏笑笑和张怀民就领着团团回苏家。
  邻居
  赵大妈一看到团团就惊呼,“这是团团吗?咋长这么高”
  团团脱口道:“我不挑食!”
  赵大妈又不禁说:“不挑食好。以后一定能长你爸这么高。”
  张怀民对苏笑笑说:“我和团团先进屋看看。”
  苏笑笑点点头,赵大妈打量着苏笑笑说:“黑了!”
  “那边太阳厉害啊。”
  赵大妈点头:“我家老大说过,南方比咱们这里热。比你走之前精神。”
  那时的苏笑笑一身疲态,眼里没光。在岛上几年,最大的烦恼是喂饱团团,心里的事少,肩上的担子轻,又没有人三天两头烦她,肯定比以前状态好。
  苏笑笑问:“听您的意思我随军随对了。”
  “随对了!”赵大妈扭头看看苏家的房子,“这个房子你不用操心,你姑上个月还来看过。去年年底你姑父带着你表哥把房顶翻新过,三年没住人也没坏!”说起这事,赵大妈不禁感叹,“你姑和你爹真不一样。”
  苏笑笑道:“刘家人不好,我爷爷当初也不会跟刘家结亲。”
  此话让赵大妈想起一段旧事。赵大妈比苏母大十来岁,她家老大都会打酱油了,苏老爷子才帮闺女找对象。当初还拜托过赵大妈。赵大妈问苏老爷子找个啥样的。苏老爷子就说过先看对方父母,再看对方兄弟姐妹,积善之家的孩子错不了。
  谁也没想到刘大军是根歹竹!
  赵大妈点头:“你爷爷以前说过刘家兄弟姐妹都懂事。是不是改天去看看你姑?”
  苏笑笑和张怀民在火车上聊过这事,张怀民的意思不去。往年过年和中秋节都给她姑她叔叔大爷寄东西,现在刚回来又跑过去,显得苏笑笑十分在乎刘家亲戚。刘家亲戚因此可能感动,也有可能变得跟刘大军一样贪心不足借此拿捏苏笑笑。
  张怀民又表示如果她姑最近进城发现他们一家回来探亲,那么临走前去刘家一趟,理由是给刘家爷爷奶奶上坟。
  有个刘大军在前,苏笑笑也挺担心老家有跟他一样的变种,就决定听张怀民的。不过对赵大妈说的是:“天气一直这么好的话,过几天就去。”
  赵大妈顺嘴问:“你还有其他事?”
  苏笑笑仗着赵大妈不知道,胡扯:“我公婆那边有点事。”
  赵大妈跟张家人不熟,顿时不好意思打听:“什么时候回去?”
  苏笑笑:“再过一周吧。”
  “我咋记得团团的爸以前回来能待半个多月?”
  苏笑笑点头:“您没记错。因为我和团团可以随军,团团爸的假期比以前少几天,我们还要早点回去收拾收拾家里,给团团报名交学费。”
  “团团上几年级了?”
  苏笑笑:“到秋上二年级。”
  赵大妈不禁说:“真快!”
  苏笑笑点头:“平时带他觉着时间过得慢,现在回想起来,感觉一眨眼就长大了。”
  赵大妈笑着接一句,“我也老了。”
  “不老!”苏笑笑恭维两句,又跟她聊几句,就找个理由进屋。
  中午一家三口在饭店吃的,下午把晾晒的棉衣被子收起来,一家三口就去张家。
  到张家太阳还没落山,不过张新民的妻子早下班了,在堂屋看书,顺便盯着女儿写暑假作业。她看到苏笑笑进来,很是不好意思地合上课本,解释她想考大学。
  苏笑笑点点头表示理解,她就问苏笑笑考不考。苏笑笑一直很纠结,她和妯娌的情况不一样,她前世上过大学,今生也有机会上高中考大学,但原身为了早点出来工作很是坚决地考中专,也不曾羡慕过大学生,所以她对考大学这事没有执念。
  苏笑笑也和张怀民聊过此事,张怀民见她犯难:“笑笑过两年考大学不值得。”
  团团他婶算算时间,如果明年七月恢复高考,再上四年大学,那就是五年。先不说五年能挣多少钱,只说她毕业后分配到国家邮政局也得在底层熬两年。再说,她去上大学,张怀民没法照顾团团,团团就要跟着爷爷奶奶。可是这五年恰好是团团成长的关键期,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小孩容易长歪。
  有个五毒俱全的儿子,苏笑笑坐到局长也甭想安生。
  苏笑笑的妯娌道:“大哥说的是。可是万一国家真恢复高考,出现一大批大学生,嫂子以后也竞争不过他们。”
  张新民抱着冰了半天的西瓜进屋,“要是能一边工作一边上大学就好了。”
  他妻子不禁说:“你上学还咋工作?”
  苏笑笑:“可以跟同事调休或者请假,一周去学校一两次,平时在家自学。”
  “能拿到毕业证吗?”
  苏笑笑点头:“跟大学毕业后在职研究生差不多。”
  她妯娌转向张新民:“可以这样的话你回头也试试?也许等你拿到毕业证那天就能被调到财政部。”
  张新民现在在市财政部门,听了她的话,不禁觉着好笑,“别财政部,退休前能做到市副局长就不错了。”
  “真有出息!”他妻子一脸嫌弃。
  苏笑笑不禁说:“你只希望他有出息,有没有想过爬的高摔的狠?”
  他妯娌被问住,过了片刻,迟疑道:“你是说贪污?他不敢!”
  苏笑笑:“也有可能人家嫌他碍眼给他下套。”
  张新民的妻子不由得想起她高中毕业在单位学历不算低,又是接公爹的班,公爹还请老领导吃过饭,她的这个工作都差点被人抢走。如果张新民做到副局长,而据她所知市局不止一位副局长,几个人争一个局长,张新民很有可能被人下黑手弄下去。
  张新民的妻子不禁说:“嫂子说得对。”
  张怀民:“这事顺其自然。再说了,不是还没恢复高考?高考走上正轨再琢磨这些事也不晚。”
  张新民点头:“吃瓜。指不定什么时候恢复高考,现在想这些都多余。”
  翌日,苏笑笑和张怀民领着团团去帮许家老大找高中课本和资料。新华书店里没有课本,这年头也没人参加高考,自然也没有出版社发行补习资料。苏笑笑在新华书店买了几本跟历史、地理和政治有关的参考资料,下午俩人让团团在家玩儿,他们去旧货市场看看。
  旧货市场有不少金银玉器,还有青铜器书画,反而书本少之又少。苏笑笑挑几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古物,然后就去废品收购站。
  张怀民在一堆旧书里头挑出一堆书,论斤称,买了几十斤不到两块钱。
  张家地方小,夫妻俩就拎着东西去苏家。张怀民在堂屋里挨个挑拣,苏笑笑给她爷爷上香,顺便告诉苏老爷子,她过几天回去,以后有时间再来看她。
  傍晚,俩人走着回张家。
  翌日上午,苏笑笑的姑进城,顺便看看苏笑笑家有没有进贼。她一开门看到院里长出来的草被拔得干干净净,意识到苏笑笑回来了。
  刘大姑就问隔壁赵大妈笑笑是不是回来了。
  赵大妈也没瞒她,顺便说笑笑这几天挺忙,也不知道忙什么。这个时候可能在婆家,也有可能出去了。
  刘大姑就去张家。她到张家胡同口,苏笑笑正准备和张新民去友谊商店,看到她大姑,苏笑笑让小叔子先回家。
  刘大姑见状就说:“有事你先忙。”
  “不是啥大事。”苏笑笑请大姑回屋歇息。刘大姑跟儿女说好了,午饭前回去,她怕儿女等急了担心,就说不进去,问苏笑笑能在首都过几天。
  苏笑笑算
  算时间:“过不了几天。早上我还和团团的爸说,走之前去老家看看。既然碰到你,您回去跟大伯他们说,我和团团爸明天过去。”
  “明天没事了了?”刘大姑问,“先忙你的。我们天天在家,你啥时候去都行。”
  苏笑笑点头:“怀民的战友托他带点东西,不是啥大事,走之前当天买也来得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